沙彦华:评选第四届全国十佳少年队员前夕,社会呼声很高,认为孙岩已经稳操胜券。但我担心评不上对孙岩打击太大,于是问孙岩:“如果评不上'十佳’怎么办?”他回答得异常平静与坚定:“那说明我做得还不够,继续努力嘛!”我十分欣慰,感到孙岩在成长,即使遇到挫折,他也绝不会被挤垮。
陶继新:孙岩的这一经历与精神,是他终生的幸福。不过,在胜利向他频频微笑、成功频频向他颔首的时候,注重孙岩不骄不躁思想的培养,也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胜不骄、败不馁,才能成为百战不殆的常胜将军。
沙彦华:孙岩评上“十佳”,我在为他高兴之时,心理压力也在加大。一个10多岁的孩子,容载不了那么多的荣誉与称赞。我与他爸爸对孙岩讲:你琴弹得好,评委给的分高,这其中有你的成绩,也有感情分,千万不要忘乎所以。有关武汉“十佳”少年出走的文章,我们给他读了10几遍,分析这个“十佳”出走的原因,告诫孙岩不要学习这种经不起荣誉考验的人,应当珍惜“十佳”的光荣称号。荣誉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现在,更代表不了未来,不可有一丝一毫的虚荣心。1993年在不分年龄的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孙岩获得了钢琴表演第一名的好成绩。我在别人面前掩饰不住高兴与喜悦,但在孙岩面前不表现,认认真真地告诉他:“美国一个22岁的盲人在健全人的钢琴大赛中得了第一名,比你获得的荣誉大多了。要不断进取,艺术是无止境的。对我们的这些教育,孙岩认真地听着,也认真地做着。他一点儿也没骄傲,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进步也越来越快。
陶继新:在兖州我曾与孙岩谈到他的荣誉问题。当时他给我打了个比方,他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像盖楼一样,一层一层地往上盖。经过努力获得的荣誉也与建筑一样,每获得一次大的荣誉,便像盖了一层楼。而这座楼要盖很高很高,要高耸入云;而我还在底层徘徊,距离顶层还很远很远呢!当时听了他的这番话,我十分激动。但看看孙岩,竟平静得似一汪波澜不兴的池水。孙岩的这份修养,与他不怕挫折、承受压力的精神,使我看到了孙岩的前面充满一片光明。
沙彦华:我也有这么一种感觉。他的学习成绩非常稳定,100分的试卷,他能得95分以上;120分的试卷,他能得110分以上。同时,练琴的执著不减先前,每天早晨5点,孙岩便用琴声唤醒我们全家,唤醒整个楼上沉睡的人们。见他天天早起晚睡,我也好心疼,但想到他的前途,又格外欣慰。孙岩向我们传递过来一个信息:他比以前更刻苦,更努力,他还会获得更大的成绩。特别可贵的是,他能够自己比较恰当地处理一些问题,有着难得的一种奉献精神。1996年6月我与孙岩赴京开会,但又接到了到大连参加全国残运会的邀请函,而开学的时间也已接近。于是,他当机立断,绕道大连,举办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尽管每张票20元钱,两万多人的大礼堂依然座无虚席。孙岩将演奏所得的全部收入捐献给残联,便马不停蹄地赶往长春。到长春后未及吃饭,就急匆匆地赶到学校,正巧赶在上课之前。我随他同行,见他处理得如此得体,心里暗暗高兴不已。特别是孙岩有了一定的名气之后,西欧一些国家特邀他前去演出访问,都被他一一拒绝了。他说,我现在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我的琴艺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他的想法正与我们家长的思考一致,我感到,孙岩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在积蓄力量,向更高的目标进军。
陶继新:有了这种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思想意识,孙岩的发展便有了更加广阔的背景。与此同时,孙岩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也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与孙岩相处的十来天里,他始终微笑着,心中充满了愉悦,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他的眼睛看不到东西,但他的心里一片光明。
沙彦华:因为他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一个命题:健全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残疾孩子照样可以做得到。成功来源于拼搏,而成功又收获喜悦。拼搏的过程,也是一个愉悦体验的过程。所以,孙岩在奋斗,便始终沉浸在幸福之中了。
陶继新:从孙岩那里,我得到了一个启示:身体健全的人,未必是心理健康者:而身体残疾的人,未必是心理不健康者。身体健全与否不能选择,而心理的健康却是经由努力可以实现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像孙岩那样,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做一个努力奋进的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同时,我们也希望所有的家长能像沙彦华老师那样,在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生存能力和奋争精神等方面,尽到一个家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