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脾丸真的可以养心健脾吗?

 经方人生 2023-03-19 发布于四川

          致力于儿童体质全面恢复

    过敏性鼻炎诊治中心

图片

曾看诊一个心梗患者,自述曾因气短乏力,以为是心气不足,脾虚,用了归脾丸。结果气短越来越严重,而且憋着气,直到心梗发作,到了急诊室才知道是心梗了。后来找我看诊,他一直很疑惑,明明就是归脾丸写的那些症状,怎么吃了没解决问题呢。我给他仔细的讲了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他才恍然大悟。如果不分析症状,还在用归脾丸,那么就造成了耽误了心梗的治疗。按中医讲这就是典型的虚实辨证错误,犯了虚虚实实的之戒,实际上是一个“本实标虚”,误认为纯虚无实。

什么叫误诊误治,就是辨证完全错误,也包括了乱用药。例如所谓的化验单经验用药。中医大夫看化验单只是参考一下,或者有的传统中医直接不看化验单,我认为过看和不看都不对。既然现在有这个证据条件,患者也做了,那就要参考一下。究竟怎样用药,照旧中医思维即可。我们不怕敌人,就是要知己知彼才可以。但现实是矫枉过正,过于盲目相信化验单,完全脱离了中医思维。开那点中药,完全是跟着化验单走的。更别提有六经辨证思路了。不可能有的。再有个极端就是西医只认化验单,但化验单若没有他想看到的结果,那就开始经验用药,西医的经验用药是很烦人的,因为有时候也是经常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事。比如化验单并未显示病毒感染,但细菌感染也不明确,又不像中医这样可以辨证用药,手头上的西药就那些,索性来个经验用药。开了抗病毒的药。这就是是纯粹的认知受限,因为压根就不知道中药辨证论治的优势。从考上医科大学那会老师就在上面讲中医多不好,一下子给屏蔽住了。思维直接进入极右的方向了。凡中医者,皆不可为也。这个现象很严重,别小看这个事,对临床医学的发展没有一点好处。而且这种事情是不断发酵的。当然,博弈的事情,最终是要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但更多的西医学生从毕业,到临床多年都无视中医,囤积在自己的印象围城中,只是在此地看似“繁花似锦”,实际早就危城可现了。

中医大夫一定要精于辨证,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归脾丸算是一个经常使用的成药了,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调,可以改善气血不足的失眠。“归脾汤中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这段就是这首方子的方歌。有助于我们记忆和对这个方子基础的认识。

归脾丸我不用详细介绍了,因为大家都是很熟悉的,绝对可以入选“十大名方”,不论从平时文章,还是药理学的各种实验,可用的方证也是很多的。但为啥有的患者用了就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反而越来越虚了呢。

关键因素就是在于不知道“辨病和辨证”是怎么回事。

凡药之核心就在于气化推动,此为长期坚持之真理法,非此,所谓的坚持犹如大山楂丸一样,消食导滞,仅能短期使用,万不得理法而常用。

遇到症状,我们都是搜集各种信息,加以分析总结,绝对不是有什么症状就直接用那个药。可以这样做,因为中医经方就是“有是证, 用是方”。但这是有前提的,前提还得是辨证。不辨证,肯定不行。比如疲劳这个问题,到底是实的还是虚的,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的,不辨证肯定不够的。经方之所以能“有是证,用是方”,其根本还是还原到气化层面,唯气化得以健运之后,才能彻底让病邪自去。气化的思路,跟滋补泄实压根是两回事。所以,你别盲目学习“有是证,用是方”。

不搜集信息,不分析的结果,就是辨证不精确。而且现在中医的一个相对不足的地方就是对病的把握不足,当然这也是中医的优势,因为我不知道你啥病,照样可以辨证论治。但作为临床大夫,我们没有任何选择性,如果有,我们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治愈”。

在治愈面前,一切能用的,可以用的,可以长久用的,我们都应该积极的使用。包括西医的辨病思维,非常重要。

归脾丸辨证的前提是心脾两虚,这是最基础的符合标准。即便真的是心脾两虚了很可能用上也不管用,因为病重药轻的事态度了。高手跟非高手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是否精准,而后才是坚持。高手一定不着急于一时的变化,他只要落定这个辨证,那么一定是严格执行的。不是高手的一看用了几天,就开始踌躇了,怀疑了。

焦虑症的患者基本都有乏力,困倦的表现,如果仅从这个症状看,可能归脾丸就用上了。实际上焦虑症的表现并非是虚症,反而是实证,属于一种气化紊乱的实证,治疗起来,应该条畅气机为主,而不是随意滋补。所以,焦虑症的人员滋补后很多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

这就是不懂辨病的结果。

而引起乏力的疾病远远要超过心脾两虚辨证的结果。很多慢性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病、肾炎、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失眠等等等,太多了,都可以导致疲乏无力。到了辨病的层面,一切的症状都以局部的特征呈现,而且是分阶似的。这个阶段可能有,下个阶段可能就没了。并非是一直都存在的。如果再伴有焦虑的问题,势必会增加乏力的感受。

我们人体的很多自感因素,是非常不准的。所以,患者陈述我们一定要仔细聆听,但也要进行经验分析。不要一味的跟着症状走,这样容易出现刻舟求剑的结果。只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上,以更全面的视角分析问题。既能够避免使用西药产生副作用,亦能增加患者服用中药后的有效率。

犯了虚虚实实之误的情况十分常见,尤其患者自己在家用成药,病情得不到改善,反而越来越明显。来诊后,我仔细了解,分析后得知长期所谓的坚持用药,都是在一条偏的路上“执念”。

我们用成药是好事,但也要明白现在的治疗都是以“病证”结合的方式进行的。绝对不可偏颇一方。我们目的是为了治愈,至于学术上的争论就交给“文化”一群吧。

止观  明法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