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远 | 中国艺术学科发展的现状

 顺其自然h 2023-03-20 发布于北京

ART EDUCATION


图片

中国艺术学科发展的现状

冯远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全国艺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名词审定是经国务院授权并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要负责的一项基础战略性工作。艺术学名词审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一个学科的概念体系是由若干个专业名词搭建起来的,所有学科概念整合起来,就构成了人类完整的科学知识。如果说概念体系构成了一个学科的大厦,那么艺术学名词的审定和公布,就是为了制定和生产标准优质的砖瓦。
名词规范工作是一项需要高度重视的基础性工作。名词的审定就是依照一定的程序、原则、方法对名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恰当定名。其中,对概念的把握和厘清至关重要,因为如果概念不清晰、名称不规范,势必会影响艺术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影响对专业事物的认知、判断与决策。一般以为,科学主要是揭示自然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科学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则具有物化形态,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求的研究。艺术学包含着不同专业类型的创新活动,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体现不同的价值,需要形成对不同专业性质的研发活动进行分类支持、分类评价的科学管理体系。名词的规范统一,是对国家文化发展传承十分重要的一项基础性、支撑性系统工程。制定规范统一的(艺术学)名词体系和名词服务平台,是促进艺术交流传播、知识协同与管理、信息传输和共享的基础支撑。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学名词规范工作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建设工作,正如老一辈专家叶笃正所说:“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的作用比我们的想象还要大,是一项事关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名词审定工作,艺术学是属于亟待完成的学科之一。这一方面说明了艺术学研究的滞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项工作的繁难和艰巨性。因此,启动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其紧迫性就不言而喻了。以下笔者就个人对艺术学名词审定工作的认知和若干问题,谈一些粗浅的工作思考。

一、艺术学科发展的现状
(一)政府职能与管理模式下的艺术认知
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的主要管理部门是中央宣传部、国家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文联”)。其中,代表政府行使管理职能的是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经由主要业务部门如艺术司、科技司、市场司、产业司以及下属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院团、画院以及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与地方相关厅局和行业发生联系,行使管理职能;通过政策法规司牵头起草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不同形式就专项专题及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形成意见或报告作为相关会议的决策咨询和理论依据。而中央宣传部门的理论政策法规研究以及中国文联系统的理论研究部,主要以贯彻落实、研究阐释党的文艺思想、意识形态导向为主要任务,没有文学艺术专业、艺术学专业的名词释义编审的工作职能,即使有此类工作任务,也通常会以委托相关专业机构或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并以组织专家论证的方式,形成结论作为参考依据。
在政府部门的日常指导管理工作中,大量使用和沿用的是历史既定的称谓,或行业中约定俗成的名词表述。又由于在多年的指导、管理工作中,鲜少出现或遭遇名词使用发生严重分歧的现象,即使有,又常以分歧双方沟通后达成双方接受的专用名词了事。因此,艺术学名词的规范、统一系统化建设工作,一直没有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受到应有的重视。在笔者曾经工作过的原文化部教科司、艺术司和中国文联书记处岗位上,均没有意识到这项基础性工作的重要意义,这不能不说是基础建设的缺失和遗憾。
(二)高等艺术教育中的艺术学认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基本采用的是专业分科即单科教学体制,主要几大专业如音乐、戏剧、美术、电影、戏曲、舞蹈的院校,均是在1949年前的各类专门学校基础上通过改制、扩容,由政府重新冠名后陆续开办,这个基本格局一直延续至今。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主导下的高等艺术教育的分布和受重视程度也因管理体制的不同各有差异、未尽合理,而在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方面,音乐、美术相对发展较为健全和层次略高。在隶属关系的管理方式上,主要实行的是部委与地方分工的模式,国字头和京沪两地的艺术院校由原文化部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人才培养与专业实践以及用人单位的联系协作与资源共享,因此艺术院校的专业建设与综合效益得到了长足发展,虽然同时也受制于拨款财政在办学经费上的压力。2000年前后的教育体系改革,对高校实施归口和属地化管理,原文化部原下属院校除少数转由教育部直属外,其余均归省市管理。虽说是共建,但这种机制改变的结果,导致了人才培养与人才去向、教学研究与实际应用形成了隔膜,完全听凭市场需求的起落调节。又由于改革的诸多环节尚未完全到位,不光艺术教育多年单、专科制运行的弊端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和调整,相反使各院校之间自成格局的壁垒现象滋生,大艺术学格局下的多专业学科综合的集聚效应无从形成,这种局面至今或者在可预见的未来,似乎还看不到有改变的可能。
进入新世纪,文艺创作呈现繁荣局面,艺术创新实践的跨界兼融、艺术与科技的进一步结合,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艺术教育中学科、专业交叉互补的探索尝试,甚至在教学科研创作中的分合演变将成为趋势。因此,适时推进审定规范统一的艺术学名词工作,已经成为重要、必要、紧要的一项任务。这也是国家名词委在评估了南京艺术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教学科研和实践基础的综合实力之后,选定南京艺术学院作为此次艺术学名词审定工作的牵头单位和执行机构的主要原因。
(三)艺术学基础建设之于学科发展乃至艺术事业的影响
如前所述,一个学科的名词审定是该学科基本概念、范畴的厘清与标定,作为学科大厦的砖瓦,其质量即高度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砖瓦,是成就大厦基业的基本的也是核心要素。“名符其实”既是基础常识,也是学术规范,其意义不光在实际使用方面的宣传推广、应用普及,还将通过信息化建设,建立名词数据共享平台,并通过国际术语交流活动,推进中国名词体系与国际接轨,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
截至2021年10月,全国科技名词委组建科学技术各领域名词审定委员会133个,全国2000余位各学科知名专家、教授、学者参与了名词审定工作,基本建成了科技名词体系,并推动各领域名词规范化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为我们的艺术学名词审定工作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经验和做法。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不断提升。在一个思想开放、学术自由,物质条件丰沛和艺术繁荣的大好时代背景下开展基础建设工作,我们没有理由不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当然,我们还需要克服一些实际困难,处理好几方面的问题,化解一些具体矛盾:首先是传统与当代性的矛盾;其次是跨学科、跨专业和话语体系差异的矛盾;再次是当下和未来学科快速发展造成的不确定性等。最后,还有一个不利因素,学养丰厚全面、通才型的大家大多年事已高,这就需要依靠中青年专家、学者、教授承担起百科全书式研究的重担与历史使命。

二、艺术学名词编写审定与科学的学科体系建设需要把握好若干关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与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艺术的关系
东西方两大文明在艺术体系上是特色各异,风格面貌截然不同的,但中华五千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与外部、与世界文明的文化艺术交流互动一直未曾中断过,虽然这种交流时有起落。但是在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形成了巨大反差。近现代中国的积贫积弱,导致了自身文化传统的断裂、断层和自信心失落,使我们对传统的认识理解有些肤浅和表面化。同时,我们对西方的认识始终站在他者、域外人的角度去看待,真正深入其内部的研究,看懂、弄通的还远远不够。而向传统、向西方两端深入的研究,是完成好此项基础建设工作的必要前提。名词编写审定看似一项学术性、学术界工作,但编审者的价值观和文化立场,一定会受近现代发展中国家、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大趋势的影响。向世界、向西方学习,改变中国贫弱面貌,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我们国家和中华民族百年来的主旋律。所以,学术向发达国家学习的目的,首先是为我所用,有利于自身发展建设、改变西强我弱的局面。尽管中国的知识分子、专家、学者和国家民族休戚与共,一起经历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并且有幸身逢最好的历史时代,应以一种自信、客观、理性和公允的学术态度看待本民族文化传统,对待世界各国的文明、文化艺术,但是对五千年中华文化艺术和世界文化艺术的认识与研究,将通过艺术学名词编写审定工作检视我们的艺术功力和文化态度。
(二)不同文化和社会制度话语方式的对话交流关系
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模式是每个国家人民的自主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西方大多数国家所不同的,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这是我们在名词审定工作中必须把握好的关系:既要保证研究工作科学严谨、客观公正、理性规范地展开,同时也要防止某些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导致在名词释义编写中出现偏差,既要正视这种不同文化的差异,又要妥善处理好差异的关系。
(三)艺术学各学科之间的关联与动态发展的关系
19世纪以来,艺术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形成传统与现代两大分野。进入20世纪,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兴的和各种未定式的艺术学分支正层出不穷地涌现与发展成形。我们要面对的,是从传统学科的综合到现代、当代学科发展演变的裂变——再综合的判断与梳理。如何准确定位传统学科,又如何对现当代发展中的学科做出标准、明确且具开放性和前瞻眼光的判断与表述,是我们无法绕开、必须面对,又需要审慎解决好的问题。

三、认真扎实做好艺术学名词审定工作
名词审定是一项既具规范性又有研究性,既具协调性又有一定的时效性、任务性的工作。在长期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实践中,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组织和审定流程,这对我们顺利开展艺术名词审定工作将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名词审定质量是名词工作的生命线,要坚持过程质量与成果质量并重。从已有的经验来看,一方面要将宏观规划的思维贯穿于编审工作始终,将编与审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将细化编审分离的具体操作方式,按照规则优化审定,审定优于编写的原则推进实施是有效方法。因此,做好总体规划,组建并发挥审定委员会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编写工作,建立并推行审定委员会会议表决制,建立审定专家委员会常态化工作机制和专设秘书办事机构,形成科学规范、稳定有序、运转高效的审定工作格局是做好艺术学名词工作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是做好艺术学名词审定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把握好新时代的战略定位,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发扬科学民主、严谨求实的精神,保证审定工作的规范性和权威性,主动服务于前瞻性基础研究,主动关注文艺繁荣、创新发展中诞生的新概念、新名词、新的学科领域和新的思想理论体系,创新编审思路,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指导下扎实推进工作。
中青年专家、学者是此次艺术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基本力量。进入新时代,新的学术建设任务就历史地将由新一代学者承担起来。我们赶上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机遇,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课题为年轻一代学者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环境条件,艺术学名词编审工作正是发挥中青年学者智慧才华的大好机会。新一代学者应当站在人类文明已有的成果基础上,以更广泛的学术视野和知识积累,激发潜能、攻坚克难、建功立业,做出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3年3月刊
微信编辑:IJesus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