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龙江记忆与探寻|海丝帆影

 二闲居 2023-03-20 发布于福建
图片
图片

                                                  九龙江下游

漳州作为滨海城市,见证了一般意义上全球早期海洋观念的交汇。2010年发现的漳州圣杯屿沉船遗址及其考古,揭示了元代经由漳州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信息,告诉我们关于漳州窑等中国古代瓷器外销链条中的运输情况。而衔接历史的明代月港讲述给我们的,是一段海内外民众之间自发、自主、自足的经济文化交流故事。

在首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漳州月港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冲突化解者。月港开放四十余年,对内,年纳赋税近3万银两,成为明王朝的“天子南库”;对外,实现了对墨西哥等国绝大部分丝织品加工原料的输送,伴以平和南胜窑、华安东溪窑等漳州窑外销瓷输出,“沙足器”“汕头器”“吴须赤绘”“吴须染付”“交趾瓷”“华南三彩”蜚声海内外,直接参与了“海上丝绸之路”向 “海上陶瓷之路” 的演化;更不用说,关于远洋交通、涉外贸易、造船技术等知识体系汇聚于此,再被沿线各国接纳、消化、融入本土,形成新的发展和创造。

图片

素三彩香盒胚胎

图片

素三彩香盒装饰绘画

图片

名扬海外的漳州窑素三彩香盒

相比剧烈的碰撞和冲突,民间交往的力度和温度更为长久。因此,即便17世纪以来,月港作为南中国海贸易圈和东中国海贸易圈交汇点的繁华不再,漳州窑业也随之衰落,在欧洲主要国家的一系列历史地图里对“chincheo”(九龙江入海口海湾区域)的描绘却越来越详细。若望·德·巴洛斯(Joao de Barros) 在《亚洲十年》第三卷第2册第八章记下:“我们的人通称该省为chincheo,因为那里有一个叫这个名字的海岸城市。”《葡萄牙人发现和征服印度史》中,葡萄牙人费尔隆·罗帕斯·德·卡斯特涅达(Fernaa Lopes de Castanheda)到达一个叫做chincheo的城市,感觉到百姓比广州要富有,比广州人更有礼。

全球化的脚步已经像海潮一样,一波接着一波涌向漳州,一步一步拉近他和世界的距离。取代月港的厦门港在鸦片战争之后,被迫成为开埠口岸,迎来了一批批外国人。传教士和教众汇聚在鼓浪屿,带入了西式的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和日常的文化娱乐生活,也以各国领事馆、公共设施、墓地、文化娱乐设施等组成西方人的生活中心,引发翻天覆地的社会转型。而鼓浪屿申遗团队在资料里发现,这一时期的漳州工匠被请到鼓浪屿建起教堂,又踏实地回到了月港港口渔村的场景中,似乎对殖民地外廊风格的港口住宅并不动心。

图片

九龙江下游,月港古码头遗址

月港不再从事海外商贸,社区观念发生了转变,但小小的月港还依然留有饷馆码头、路头尾码头、中股码头、容川码头、店仔尾码头、阿哥伯码头、溪尾码头七个码头遗址及七个商业市场。其中,阿哥伯码头的岸上原为溪尾铳城,是当年船舶接受驻军检验的停泊处;在其西面,溪尾码头是当年内陆船舶主要停泊处。今天的民众讲述着漳州、东南沿海、乃至中国海上商贸的历史,通过更多视角强调那段民间航运商贸史对当代世界的启示意义,祖先传下的造船、染帆等传统技艺以及水上民俗与口头文学成为了他们积极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们说,官方开放的海上贸易曾使这里的人成为东南海洋力量的先锋,和海对面的广阔世界建立了经济社会联系。他们说,“月港老码头上的条石台阶宽2米,我们一直为这些台阶保留着20米的长度。历史看得见。

撰 文  ▏高 舒

图片
图片

海澄晏海楼

海澄,古地图中这座设置于1567年的县城被九龙江水系紧紧环绕。城墙边一座古老的三层楼台,带着“波平海晏”的期许,目送着身边的九龙江汇入茫茫东海。500年的光阴荏苒中,名叫“晏海楼”的它见证了一座港口的兴起与衰亡。

马尼拉,西班牙王城外西北角人迹罕至的公园里,一座不起眼纪念碑被视之为人类全球化起点的一个象征。

中菲两座纪念性建筑遥相呼应,共同叙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传奇故事。

图片

马尼拉黎牙实比纪念碑

图片

马尼拉中国城

西班牙王城边的这座纪念碑上,站立着二个人物雕像,手擎旗帜者是黎牙实比,现代马尼拉的创始人;高举十字架的是航海家乌达内塔,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回航的发现者。

因为有中国人与当地人进行生意往来,1571年,黎牙实比在巴石河畔建立马尼拉城,“如果是与中国人通商,我们应该搬到吕宋。”他在给新西班牙总督的信中写道。

西班牙人到来之前,已有150名在这块地方做生意的中国人,他们大部分来自漳州海澄。以后数年里,西班牙人带来美洲白银吸引大批跨海而来的月港海商更多地涌入马尼拉。

西班牙王城外的中国人聚居区“巴利安”喧闹起来了,仿佛是把月港给复制了过来,里面挤满了来自福建的商人、农民、手工业者,闽南的文化也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西方世界轨道上的第一个唐人街出现了。

图片

纵横两个世纪的马尼拉大帆船

图片

马尼拉中国人聚居区巴利安

马尼拉最终成了西方学者眼中的“世界上首座全球性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了这座城市的发展?

我们来到马尼拉圣·奥古丁大教堂博物馆内陈设的这艘西洋帆船模型身上寻找答案。

1565年6月,西班牙“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货物从菲律宾起航,前往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连接亚洲和美洲的太平洋航线诞生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同时也标志哥伦布航海初衷的真正实现:到达中国,寻找黄金。

源源不断的生丝、丝绸、瓷器和茶叶通过中国月港流向马尼拉,造就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万里之遥的美洲,同样因这些中国货物的到来,经济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美洲当地落后的纺织产业甚至因为中国丝织品的到来而崩溃。

图片

月港

美国历史学家苏尔兹在1939年出版的《马尼拉大帆船》中指出:“中国往往是大帆船贸易货物的主要来源,就新西班牙的人民来说,大帆船就是中国船,马尼拉就是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转运站。”

美洲白银顺着这条航线来到月港,为大明王朝的经济发展注入充足的血液,江南一片繁华景象。历史学家全汉昇向我们这样描绘这样一个惊人的图景:1571年至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货币有一半流入了中国。中国的经济结构脱胎换骨,随之而来的美洲的番薯、玉米、烟草、花生等作物,登陆中国东南沿海,向内陆传播,海洋交通带来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的人口规模和饮食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美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特别强调:1500年至1800年,“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当时名副其实地是以中国为中心的”。

月港一马尼拉一阿卡普尔科大帆船贸易将中国带入世界市场,带进世界全球化进程,这个湮没已久的辉煌时代,屹立着月港的历史身影,回荡着九龙江的涛涛声响。

有学者认为,这条 “太平洋丝绸之路”绵延两个半世纪,通过贸易促进了亚洲与美洲的经济文化交流,深刻地影响了东西方人们的生活,人类开始联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撰 文  ▏杨 晖

图片

《九龙江记忆与探寻》融合纸媒图文、短视频等方式予以传播,还将结合城市记忆主题进行阶段性线下展示。

栏目将每期邀请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保护专家高舒,地方文史工作者、纪录片导演杨晖同台作客,挖掘和梳理九龙江流域伴江而生的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折射非遗传承与先民过台湾、下南洋的往事,由此编织起海内外闽南乡亲“同根、同祖、同源”不可分割的文化纽带。

我们也籍此为大家娓娓讲述一座城的亲水故事,记录人与水相互依存的文化创造,致力构建漳州本土文化高地,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联合出品

闽南日报文创院 × 杨晖工作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