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耕原:古典文学研究生如何读书

 古典文学我最爱 2023-03-20 发布于安徽




从教学岗位退休下来,间或回想二十多年来的研究生教学,每多欣慰,亦多感慨,也有不少遗憾与无奈。把这些梳理起来,或许对后学有些裨益与鉴诫。

杀鸡要用牛刀

无论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各人考研目的非一,想法很斑驳。有的为寻求就业能好一点,有的想对评职称有所方便,有的是学校规定,甚至还有因为失恋而借此表现自己的价值。当然,也有不少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他们的想法,不是一入学就公开告诉导师,而是在共同学习中逐渐被发觉,或者在毕业前夕有坦率者的流露,有些是在他们走出校后才得知的。

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目的,导师不可能也不应该适应世俗的拿毕业证“镀金”目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有教无类,一是取法乎高。对于持有世俗观念求学者,不能歧视,也不要嫌弃,而应当以有教无类的理念引导他们,鼓励他们,使之在学习中逐渐修正自己,而使三年的学习有所收获,更进一境。所以,常告诉他们,将来不管做什么,要做好工作,成为对社会与周围人有用的人。比方说,将来只想当中学老师,觉得语文课本上只有《庄子·逍遥游》一节,就用不上通读《庄子》,观念就进入误区。有位教育类硕士生,毕业论文苦于找不到题目,我说你们教的语文教材里边就有题目。他看了想了还是找不到,就让他拿来当时现行课本,翻看后列了七十多条注释有问题的,逐条分析错的原因,然后让他去做,结果还是束手无策。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学术型研究生。不会做的原因,是属于知识结构残缺,基本科研能力缺乏,因为这些问题包括文体、训话、修辞、用典等,所以,讲给他能听懂,让他做就不行了。因而如果只读《逍遥游》而去讲它,恐怕读到真懂都成问题,己之惛惛,焉能使人昭昭。所以要读内十篇,还要读外、杂篇,倘有余力再翻翻有关重要的研究著作,起码在课堂上有独立的发言权。学生要学某一篇,也只读这一篇,这又怎能为人之师呢?

这是课外的,还有课内的。20世纪有位教过的本科生,从新疆打来长途电话:课本上有汉乐府《长歌行》与《短歌行》,学生问为什么这两首诗前者短,而后者又为什么长?她答不上来,只好问我。我告她:记得上大学时读过一本古书,说汉乐府诗和音乐关系至为密切,乐曲有缓急之分,用今日话来说,若是抒情曲,短歌词唱出来却是长歌子;若是“进行曲”,长歌词唱出来便成了短歌曲。书名与作者都记不清楚了。放下电话,查阅后觉得无误,颇觉欣慰。还有位中文专业毕业的退休老师电话垂询,一位书家给他写了楷书七绝条幅,但落款并未说何代何人之作。此诗生僻,从未见过。但还可肯定:此绝非唐诗,肯定是宋诗,至于是谁所作,要经查阅。事后请人在电脑查《全唐诗》,果然没有。再查《全宋诗》仍然缺无真是奇了怪了。又查《四库全书》,原来出自南宋的一部别集。据说,钱锺书当年考研究生,其中就有给一首诗,让考生判断出自何人,并谈谈其人诗作的整体风格。以上这些问题均需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后者一旦判断作者失误,则全盘皆输。

从事文史哲学科,基础要宽博,就有读不完的书,这和理工科不一样。理工科30岁上下就可做出成绩,文科在40岁左右也难有所望。实用的、实惠的理念,在文科属于“短视”,绝不会有出息,就是做中学教师也不会做好。我们的理念,是杀鸡要用牛刀。有了“牛刀”可以杀鸡,也可以解牛,能大能小,可上可下,口径宽,路子广,适应性强。何况志量低小,势必压扁缩窄视野与活力。前人常常说:“取法平上,仅得平中;取法平中,只得其下。”还可以补充一句,如果取法乎下,即难以言也。用现在流行话说:心想事成。心不去想,事怎么能成?所以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没有理想的人是没出息的,积累漫长的文史学科尤其如此。

因而常常鼓励他们,我们是研究生的“正规军”,正规军要有正规军的“装备”与训练。要通过三年学习与研究,磨砺好手中的“牛刀”,然后才能“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适应将来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同。否则,遇到困难乃至被动尴尬,进退维谷时,再补课,谈何容易,谈何方便!

读书要有选择与次第

有了理想,就有了兴趣,接着就是读书的问题。入学的第一课,便是目录学,目录学有老有新,只有老的还不够,还要有新的。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在今日都成了大学问,但这还不够,应当还有“新目录学”。前人早就说过,治学犹如大禹治水,要知天下河流脉络,方能事半功倍。旧书如大海,新书又如钱塘江潮,谁也不可能看完。所以“开卷有益”只能对一般人有用,对学人往往会有负作用。

比如读《诗经》,清通简要莫如朱熹的《诗集传》,要字句搞得一清二楚就得翻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遇到特别的“疑难杂症”,查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就往往有收获。如果要从文学上研究,《四库提要》就帮不上忙,且有误导,它是以经学的眼光给评点类统统扣上“时文”“制艺”式的烂帽子。此类偶入“存目”,极简的提要充满斥责。明人戴君恩《读风臆评》便是著例,但钱锺书《管锥编》却极力推崇,引人注重。但比戴著还有更重要的,如清人陈继揆《诗风臆补》就有不少颖透新见,而且更为详细,这两书合刊,《四库全书》的《存目》与《续修》里都有,找起来很方便。至于全面展开文学批评,清人牛运震《诗志》审美批评眼光很敏锐,比起姚际恒《诗经通论》与方玉润《诗经原始》,更具文学批评的眼光和情彩。而且方著后出,往往转袭姚著观点乃至语句却从不加说明,用起来不可不慎!牛氏还有《史记评注》,虽然有些琐碎,但处处灵光片羽,即使吴见思《史记论文》也不能代替。至于今人注本,选本当推余冠英《诗经选》。此书底气厚,看似普及读物,实则学术信息量大,雅俗共赏,写得也很谨慎。其次程俊英《诗经注析》和《诗经译注》可以对看。但程注疏于礼制,往往误解。如《召南·采蘋》的“谁其尸之?有齐季女”,就看作女子祭祖,译此二句是:“是谁在主祭?虔诚女娇娃。”礼制是不允许女性参祭的,遑论主持,但对这两句作何理解,就大为茫然!已故的王文锦老先生是此书的责编,又有两篇大文专门商纠是书。此处“尸”字,不是和祭祀有关的“尸祝”之“户”,只是主管的意思,祭祀所用的食物就是由她提供。人无完人,书无完书,这样的参读,也是少不了的工夫。

《诗经》是当时时代的百科全书,其中涉及不仅礼仪、历史,还有民俗、政治、名物。有许多专门性的古书,也有今著,专门研究。今人闻一多、郭沫若、孙作云著作都属专门领域,可以开阔视野。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亦属此类,需用时即值得翻阅。

前人常讲,读常见书,读案头书。用今人话讲就是读原典读原著,把这些重要书,诸如《楚辞》《庄子》《左传》《史记》,以及曹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庾信的这些集部书,要一部一部通读。另外,要熟悉《论语》《文选》,最好要翻翻《周易》《国语》《老子》《战国策》。对于理论著述,如《毛诗大序》《典论·论文》《文赋》要精读。《文心雕龙》需通看,其中文体论要读得熟。《诗品》亦复如之。还有叶燮《原诗》、刘熙载《艺概》、王夫之《薑斋诗话》等,以及西方文论著作,就性之所近,可以穿插其间。作品原典是“硬件”,理论原典是“软件”,二者辅车相依,缺一不可。虽然前者是文学研究的本行,但忽视后者,缺乏文学理论修养是要吃大亏的。

把以上的要籍每一种书“脉络”理清楚,读起来就有了头绪,同学就可以按图索骥。另外,穿插些学术动向,有分量的新旧论文,亦可以作为参考。对入学不久的研一新生,还领他们到藏书比较集中的文学院的资料室走马观花,重点讲述各种大型丛书与专门性工具书的各自特点,以及研究性的书。要知道什么资料在哪部书里,哪些工具书可以解决什么专门性问题。介绍未经整理的重要线装书,以及各种索引书。如《二十世纪诗经研究论著索引》分门别类编排,好多文章电脑查不出来,即使电脑可查出近三十年的论著,但此书查起来更简捷,节约时间。

怎样读

读书的目的与读者的程度不同,读书的步骤与方法亦有区别。就硕士生来说,两年读书是打基础,最好要把以上所列书籍,就其中一部选择一二种通读。读书要有次第,不能躐等。仍以《诗经》为例,基础好者可先入手《诗集传》,平平者可以从余注《诗经选》起步,然后再是朱注。如果一下手就拿起大部头的陈注,就会吃力费时不讨好,云里雾里不辨东西。兴趣自会索然,甚至读不完《二南》就会废书而叹,乃至于置身《诗经》门外。这是有了基础后的扩大加深的书。通读后,再看看闻一多的《姜嫄履大人迹考》与《说鱼》两篇名文,把读过的东西激活起来。提示注意读“活书”,注意收集陕北信天游等民歌,以资比较。这是大矿藏,各地的婚丧嫁娶风俗不一,留心起来,可以作为一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关中西部,早晨送新娘轿子一到新郎家门口,就有执事者盛有枣子、花生、水果糖,还有把谷秆铡成短短的洒向围观的人群,前者欢迎送亲者与围观者,还有“早生贵子”等意味,而短谷秆就是“慰劳”拉车的牲口,即使坐轿无牲口,也是如此。《周南·汉广》的“翘翘错薪,言刘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也是同一仪式与用意。江南没有谷秆,就在新郎家门口放置两捆稻草,代表同样的含义。《唐风·绸缪》说的是傍晚结婚,而现在多在早晨或上午。但陕北吴旗县结婚还在黄昏,笔者几年前有所目睹。这就把三千年前的《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的问题解决了。民俗是活化石,往往是打开《诗经》的钥匙。

对于硕士生,读原典主张先选本后全集。如马茂元《楚辞选》、姚苎田《史记菁华录》、余冠英《乐府诗选》,都是最佳选择。对于博士生,则先全集后选本。读《史记》最好先读白文本,因其书易读,连三家注一齐全读,则大可不必,且费时不见得有大用。然后再精读名篇,选本就可以派上用场,规律性值得研究的重点大都集中于斯。往往容易发现问题。还要倒着读,先看《太史公自序》与秦始皇以下本纪与世家,其次列传,这样容易引起兴趣,可以兴致勃勃地通读。如顺读先是本纪前五篇,只见历史,不见文学,对于文学专业者就淡乎寡味,削减通读的锐气。通读后再看姚氏选本,吴评的每篇总评,以及李景星《四史评议》中的史汉部分,可焕发共鸣,引发思索的活力与灵感,这时再读李长之的《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以及翻阅梁玉绳《史记志疑》有关部分,如对《伯夷叔齐列传》所提出的十点疑问,即可开启神智,赵翼《廿二史札记》精赅,予人总揽综合的发现问题的方法。

以上是为扩大基础而读书。至于为研究而读书,先要缩小口径,精读原著,最好是读自己的书,可画线可批注,把发现的材料、问题、规律可以标示出来,或者别书对此有关者,文字短者抄在相关处,长者写出书名与页码,最后排比归类做出“索引”:就是把同类问题拟出关键词,再标明分布的页码,在原书用红线标出,一打到该页即一目了然,用起来极为方便。不少同学依赖电脑,不乐意在原典上用功,喜欢看别人对此的研究,自己却发现不了问题。任何人把一部书读了一两遍,就要发现问题,那是不可能的。我读《诗经》《史记》和陶诗多少遍,连自己也说不清。一次读陶诗,发现他喜用“奇”字,急忙从头再翻,总获16次,要比他的关键词“化”与“大化”的次数还要多,这不是一个字的问题,而是关乎审美趋向与其作品内与外的关系。似乎抓住了读陶之纲要,故乍一发现,连连惊语:怎么才发现,怎么才发现!给不少疑难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思路。

有鉴于此,我把精读的书如《诗经》《陶渊明集》《谢宣城集校注》、叶燮《原诗》等,甚至还有《说文解字注》,天头地脚,红黑交错,丹黄灿烂,集部书的空间也往往充塞。再拿出从这些地方做出的“索引”与提纲,使之传观,展示了一篇论文诞生的全部“流水作业”。我还有个“小招数”,喜欢把大学问家的名文的精彩段落,隔一段时间读上一段,讲课时也偶然来背诵来扩充地转述,这样可以觉得什么文章好,自己又怎样地行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