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连载《三国鼎立》(84)——刘备:逆袭成功的典范

 新用户6303bXRU 2023-03-20 发布于重庆

(紧接上期)

上期聊到刘备去世引发益州南中叛乱,此时蜀汉政权正面临新旧交替人心不稳的危险时期,刚执掌朝政的诸葛亮该如何应对?有读者后台留言说应该对刘备有个盖棺论定,本来是准备在后面聊,经这位读者提醒,应该在刘备死了后就聊才对,现补上,谢谢这位读者,希望能有很多的读者和我交流,提出宝贵意见。

以前曾经写过一个《刘备不是哭大的》系列,里面对刘备做过一些评价,主要说了他仁慈宽厚,坚韧不拔的两个成功点,各位读者可以参阅。

底层逆袭成功的典范

刘备是古代第一个由最底层的贫民成长为一国皇帝的人,这是一个惊天奇迹,绝大多数人难以做到。

这就涉及到刘备身世之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究竟是不是像诸葛亮说的那样,是“帝室之胄”。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今天的人对他的了解主要来自于1968年从他的墓葬里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如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错金银鸟篆文壶等等,至于他的生平事迹则知之甚少。

刘胜为后人所乐道的不是他有过什么伟业,而是他有120多个儿子,女儿不算,多到连他自己都认不完(班固《汉书》:“胜为人乐酒好内(内,同纳,即纳妾),有子百二十余人”。《史记》:“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余人。”略有不同)。

按《三国志》的记载,刘备是刘胜的儿子刘贞的后代,但按另一本成书于三国时代的史籍《典略》的记载,刘备是临邑侯的后代,而被封为临邑侯的有两支:一支是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刘复及其儿子;一支是常山宪王刘舜的后代刘让。

这就复杂了,究竟是谁的后代呢?历代专家学者都做过考证。这个考证过程及其复杂和繁琐,一般人既没兴趣看,看了也记不住,简言之就是查无结果,只知道刘备的世系是从其祖父刘雄开始的,再往上就不知道了。

刘备唯一能够和刘胜的后代刘贞产生联系的是地域关系,都在涿县,也就是说,只要是在涿县又姓刘,都可以声称自己是刘贞的后代,反正查不出来,也许陈寿写《三国志》时就是这样想的。

前面聊刘备时曾提到过他的身世,认为他只是个贫民,并不是什么汉室宗亲,有位读者不认同,留言说:“时人不疑刘备宗室身份,后世人反而乱推敲。以认证刘备宗室身份仅二人为观点?为何不谈当时天下之人甚至诸多敌人都不曾攻击刘备的皇室身份,刘备祖父辈孝廉有据可考,汉朝户籍健全,宗室族谱更加详细!刘备靠叔父的关系拜卢植为师,除非整个涿郡刘氏都是假皇族……”

感谢这位读者的质疑,只是他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来推翻我的说法:

一、天下之人没攻击刘备的皇室身份,不等于就认同其这个身份,如果刘备真是人人皆知的汉室宗亲,袁术就不会说出“术生年已来,不闻天下有刘备”这样的话来;

二、如果汉朝户籍健全,宗室族谱更加详细的话,专家学者为何就这个问题争论至今呢?一查族谱不就知道了吗?但这个更加详细的族谱在哪里呢?如果这位读者说的是《三国演义》记载的族谱,那就奇葩了,按那个族谱,刘备或者是献帝同辈,或者是献帝玄而又玄的玄孙,怎么也不可能是献帝的皇叔。小说家言也能信?

三、不知道这位读者在哪里找到的证据说刘备拜卢植为师是靠的叔父的关系,《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的是:“年十五,母使行学”,是他母亲让他去跟着卢植读书的。这段记载中出现了两个叔父,一个叫刘子敬,一个叫刘元起,其中刘元起资助过刘备。不知道这位读者说的是哪一位叔父?从刘备的同学里有公孙瓒这样的外姓人的情形来看,不是刘氏家族办的宗族学校,是卢植自己办的私学,能交学费就行,不需要什么关系的。

四、涿郡的汉室宗亲当然是真的,除了刘贞这支外,涿郡方城(今河北固安县)还有一支——汉广阳顺(顷)王子西乡侯宏(容),曹魏重臣中书监刘放就是这一支的后代,但这和刘备有什么因果关系呢?不管刘备是不是汉室宗亲,涿郡刘氏都存在,不能因为涿郡刘氏存在,就说明刘备一定是汉室宗亲,也许他仅仅是姓刘而已。清河姓催的都是清河崔氏吗?陇西姓李的都是陇西李氏吗?

依然感谢并赞赏这位读者的质疑,起码说明他不盲从,能够自己思考,虽然思考的逻辑性欠佳。

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刘备一生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汉室宗亲,这点非常重要,事关刘备登基称帝的合法性,但刘备始终没这样说过,在登基告天文书中也只是借别人之口说:“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而不是自己当仁不让地说,我是汉室宗亲,理当继承汉家天下,登基为帝。

那么,究竟该怎样确定刘备的身份呢?

在目前已知的文献资料中,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存在诸多疑点,世系不清,传承不明,难以确定,但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说他不是,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忽略这个问题,只认可他的现实身份。

什么身份呢?“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就是贩卖草鞋草席的个体工商户。古代社会等级划分为士农工商,商在最底层,个体户又在商的最底层。

经过几十年打拼,这个个体户最终逆袭成功,当上了蜀汉国的开国皇帝。

世所公认的枭雄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刘备在百姓印象里是个整天哭哭啼啼的人,软弱无能,如果不是有诸葛亮帮扶,什么事情也做不来。(94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忠实地翻版了原著,刘备几乎是从头哭到尾),一个人靠哭泣哭出一个皇帝来,也太匪夷所思了。

真实的刘备与此完全相反,是一个世所公认的枭雄、人杰,无论在朋友眼里,还是在敌人眼里,都如此。

摘录几条当时各方群雄领袖或名士对刘备的评价: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

孙权:“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孙胜、贾诩:“刘备雄才。”

郭嘉:“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

陆逊:“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 ”

刘巴:“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

也许有读者会说,不是吧,当时也有人瞧不起刘备,难道这些人的话就不可信吗?没错,是有人瞧不起刘备,比如赵戬就说:“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陆逊:“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 ”钟会:“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朔野,困踬冀、徐之郊,制命绍、布之手,太祖拯而济之,与隆大好。”(钟会在拍曹操马屁,不过说的也是实情)

这些评价主要集中在一点上,就是指出刘备军事能力不足,这也的确是刘备的一个短处,但这个单方面的不足并不能改变刘备是个枭雄人杰的事实,一个屡战屡败的人最终取得成功,更能说明这个人具有远超于常人的勇气、胆量、意志、坚韧,这样的人不正是枭雄、人杰吗?如果刘备军事能力也十分突出的话,也许就不会局促于益州一隅,早就打出去了。

毫无疑问这是刘备的短板,正是这个短板限制了刘备的进一步发展,给蜀汉带来巨大的损失,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夷陵之战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曹魏大臣裴潜对刘备认识和评价很到位,他认为:“让他(刘备)呆在中原,可以搅乱形势,但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如果让他呆在一个偏远的边疆之地,又有险要的地方可以防守,那他完全可能成为一方之主。”

胜败乃兵家常事,曹操不也经常失败吗?起兵第一仗败于徐荣,幸亏曹洪舍马相救;败于吕布,差点被吕布骑兵截杀;败于张绣,不是典韦舍命相救,恐怕连命都没了;败于赤壁,丧失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和实力,成为终生遗憾,但曹操依然是枭雄人杰。

失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失败后的态度,是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还是雄心不灭屡败屡战?这才是判断一个领袖是否合格的标准,像一败不起自暴自弃的诸葛恪、隋炀帝,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领袖。

上面两点都是事实陈述,讲明刘备的历史地位和当时形象,下面来对刘备做一个综合评价,看看他是依靠什么逆袭成功的。

众所周知,汉末是大争之世,一个没有突出军事能力的最底层人却在战争中成长为一国的开国皇帝,这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刘备是怎么做到的呢?

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里对刘备的总体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这个评价大致不差,但不完备,遗漏了刘备的一些领袖特质,又因为是文言文,大家不好理解,结合史料和刘备生平来看,刘备的领袖特质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仁德友爱——凝聚团队赢得民心的关键

对比曹、孙、刘三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刘备是啥也没有白手起家。

曹操有钱有势。祖父曹腾是大长秋,为皇后所有官属的负责人,在汉末宦官弄权的环境里,可谓权势显赫。父亲曹嵩本做到大司农还不支助,花一亿钱买个太尉(相当于国防部长)来当着玩。曹操可以用家财去征兵,才出道时还有带头大哥(袁绍)罩着。

孙权有父亲孙坚、哥哥孙策留下的基业,地盘、人才、军队。

曹操和孙权都有宗族子弟忠贞不渝地跟随。曹操的核心层是曹氏、夏侯氏兄弟为主的谯沛集团,辅之以颍川智囊人士。孙权的核心层是江东孙氏家族,辅之以江东士族。

刘备啥都没有,没权势家庭,没钱,也没宗族兄弟相助,光棍一人。这也是件奇怪的事情,前面说过,刘备最少有两个叔父,其中一个肯定有一个和刘备同过学的儿子,可终刘备一生都没看到有宗族人员相助。这在宗法社会里是非常罕见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猜都没法猜。

啥都没有,却拉起了一支队伍,靠的就是仁德友爱。以关羽、张飞、赵云为例,刘备和他们都曾经同睡一张床,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里“品三国”时曾调侃过此事,说:“不知道刘备的老婆睡哪里?”剑桥中国史里更夸张,以此怀疑刘备的性取向。

不管老婆睡哪里,起码刘备不和老婆睡一张床,和朋友部属睡,表明他看重朋友部属甚于老婆。

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刘备不可能和每一个部属都同床而眠,但可以此推测刘备对部属十分友好,他们愿意追随刘备,赵云离开刘备又回来投奔,关羽投降曹操也回来重新依附刘备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当时人的评价上也可以看到这点,如程昱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郭嘉说“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傅干说:“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刘备部属中除田豫一人以外,几乎没有主动离开刘备转投其他势力的,也可以说明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刘备的仁德友爱不光在其凝聚团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其赢得民心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备先前为官都是县丞、县尉等辅助官员,并且呆的时间都不长,真正开始治理一方是在公孙瓒手下为平原国相时,就以仁德友爱赢取了民心,并因此而民声在外,不少流民前往归附。《魏书》记载:“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同书还记载了一件事来说明刘备的仁爱和得人心,当地一个叫刘平的人不喜欢刘备,让一个刺客去刺杀刘备,刘备不知道这人是刺客,很丰厚的接待他。刺客不忍心下手,告诉了刘备自己是刘平派来行刺的,然后就走了。

就在这期间,孔融被黄巾围困于都昌,无人援救,危在旦夕,太史慈奋力突围去找刘备来救援。从太史慈对刘备说的话中可以知道刘备的仁德友爱已广为人知,“久闻使君向有仁义之名,更能救人急难,因此北海(指孔融)正盼待贵助”。

不排除太史慈有给刘备戴高帽子之嫌,但附近那么多人不去找,偏偏去找刘备,说明找刘备来救的可能性最大,其他的人没有刘备“更能救人急难”操守和行为,而刘备确实派兵解救了孔融。

在刘备诸多成功因素中,仁德友爱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刘备就是凭借这个因素不断地东山再起。不管是被袁术、吕布打败,还是被曹操打败,他都能迅速地凝聚起一支实力可观的队伍,再一次驰骋沙场,加入到群雄争霸的行业里去,直到成功。

也因为刘备有仁德友爱的好名声,就算他失败了,官员百姓也愿意追随他。曹操征荆州,刘琮投降,刘备过襄阳逃亡,荆州许多官员和百姓自愿跟刘备走,导致行军缓慢,有人劝刘备放弃百姓加速逃亡,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刘备宁愿受百姓拖累也不放弃百姓而逃,这是何等的仁德友爱啊!注意刘备的“以人为本”和今天我们说的“以人为本”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只是单纯的古代民本思想的体现。

很有趣的是刘备亲手摧毁了自己仁德友爱的光环,给后来蜀汉的灭亡埋下了种子。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刘备取益州都是恩将仇报的无德行为,连庞统都这么想。在首战攻占涪县后的庆功会上,刘备、庞统两人都喝高了,庞统酒后吐真言,说:“征伐别人的国家还以此为乐,非仁者之兵。”

自己人都这么想,何况益州本地一直归顺刘璋的官绅士民呢?益州本地人始终不愿意与刘备集团合作,始终不认同(蜀)汉国的种子就是刘备恩将仇报“非仁义之师”种下的。

这颗种子持续发芽,长大后导致在面临魏国攻灭(蜀)汉国大战时,益州本地人不愿意为(蜀)汉国而战,纷纷主张投降。在压倒性的投降主张中,后主刘禅也只能去洛阳乐不思蜀了。

二、坚韧不拔——逆袭成功的关键

刘备一生最可贵的品质,也是他最终能够逆袭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坚韧不拔,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追求,百折不挠,永不放弃。

刘备的追求是什么?就是称帝,以继承汉家天下的名义开创属于自己的伟业。

如果说为义子取名“封”,为长子取名“禅”来表示刘备有帝王之心还有些牵强的话,那么,刘备在隆中见到诸葛亮时亲口所说的一席话,就明白无误地表达出了心愿:“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也就是说,刘备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恢复汉室。请注意,这里的恢复汉室不是说要让献帝来行使皇权,而是要将皇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诸葛亮回答刘备的隆中对中说得很清楚,“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先要成就刘备的霸业,恢复起来的汉室还会是献帝的吗?

政治人物的对话要在政治正确的基础上进行,刘备不能一上来就说我要当皇帝,那不成了乱臣贼子了?诸葛亮也不能说照我说的去做你就能当皇帝,那叫为虎作伥。大家都心知肚明说的是什么,但都不能挑明了说。这就是政治。

三国时期各方势力中,公开倡议本方势力领袖称帝的,就只有鲁肃,而孙权就算内心有这个想法,也不敢公开应承鲁肃的倡议。这也是政治。

在汉末群雄争霸中,曹操、孙权、刘备与其他州牧郡守势力相比都是弱小的,而刘备是其中最弱的,前面比对过,无权势背景,无钱,无宗族子弟相助,要成就大业是最难的。

从刘备一生发展壮大过程也可以看得出来,因为是“三无”人员,长期以来刘备就只能寄人篱下,没有足够的实力独立。

刘备是汉末转投数量最多的人,从最早跟随邹靖平黄巾,后来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孙权等人,每一次投靠都标志着一次失败,失败一次,投靠一次,再失败一次,再投靠一次,反正不服输,反正要想办法东山再起。

每一次投靠都是出于无奈,而每一次投靠都不是真心实意,都不老实,用当时人的评价是“终不为人之下”。陈寿为刘备这类行为做了个辩护,说刘备这样做是因为对方不能容纳自己,自己并不是要和对方争利,只是为了避害而已。

这个辩护很牵强,如果你不去和对方争利,对方怎么会不容纳你?对方又怎么和害你?像袁绍、曹操、刘表、孙权等人接纳刘备后,都对刘备礼敬有加,有利用之嫌,绝无加害之意,如果刘备真心实意的投靠这些人,特别是曹操、孙权,图个荣华富贵是件很轻松的事情。

可是刘备就是不愿意寄人篱下,就是要出去独立追求自己的目标。曹操、郭嘉、程昱、周瑜等人都看到了刘备始终不愿意屈居人下的特质。

在“欲信大义于天下”的信念支撑下,刘备屡败屡战,屡沉屡起,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最终没有成为某一方势力的臣下,而是成为一国之主。

曾经说过,刘备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尽管自身孱弱,也要去取得真经,历尽九九八十一难,也在所不惜,无怨无悔。

三、知人善任——发挥团队最大效率的关键

刘备势力弱小,又长期处于寄人篱下的状况,很难吸引到高端人才,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办法是将仅有人才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即所谓的人尽其用。

从刘备打下益州后的人事安排,可以大致看出其人才团队:“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这个名单并不完整,像马良、马谡、杨仪等文臣,黄忠、魏延、赵云等武将都不在其中。

刘备的人才主要来自于一下几个方面:

一、涿郡起兵时,如关羽、张飞、简雍等人;

二、豫州、徐州时,如糜竺、糜芳、刘琰等人;

三、荆州时,如诸葛亮、庞统、黄忠、魏延等人;

四、益州时,如法正、刘巴、李严等人。

其中以荆州和益州人居多,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最多。

上面名单中涵盖了来自这些方面的人(还有除益州降将外的降将马超),表明了刘备的用人风格,不论资历,不论地域,不计前嫌,关键是能让每个人都“尽其器能”,激发了人才努力向上的积极性,出现“有志之士,无不竞劝”的良好局面。

有几个具体的例子可以说明刘备的知人善任。

一、启用魏延。打下汉中后,人人都以为会用张飞来镇守,连张飞自己都这么想,但刘备却出人意外地启用了魏延,事实证明这个任用是正确的,终魏延一生,曹军都没能进入汉中。魏延实现了自己力保汉中不失的承诺。

二、不用马谡。马谡是荆州名士,才器过人,喜欢谈论军事,许多人都以为他是个人才,连诸葛亮也不例外,一直器重他,并经常和他通宵达旦地商谈讨论军政事宜,但刘备却看出他是个纸上谈兵的人,断定“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事实也证明刘备的判断是正确的。

三、刘备对诸葛亮、庞统、法正的使用。刘备从败逃当阳时诸葛亮建议攻打襄阳一事中意识到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足,此后一直不让诸葛亮参与到军事活动中,而是发挥他民政、外交能力,处理粮草后勤、地方税赋、与孙权方的协调交往。

庞统、法正的军事能力优于诸葛亮,入蜀时刘备带的谋臣就是这二人。刘备后期最重大的军事活动是取益州,攻汉中,而这两件事中都可以看到庞统、法正的功劳。庞统为刘备取蜀献出上中下三策,刘备采纳了中策,夺取了益州。法正为刘备献上取汉中策略,帮助刘备打下汉中,稳固了益州的安全。

不是说诸葛亮不重要,也不是说刘备不信任和器重诸葛亮,只是说刘备知道该怎么样任用不同类型的人才,发挥出他们各自的长处。这对领袖人物来说,至关重要。人有所长,也有所短,分不清长短,误将短处当长处用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那就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感觉刘备用人和曹操有些相似,唯才是用,比如用法正,难道刘备会不知道法正睚眦必报的性格缺陷和作威作福的不良行为吗?不会的,肯定知道,但仍然要重用法正,就因为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诸葛亮用人要狭隘一些,喜欢中规中矩的正人君子,不喜欢特立独行个性鲜明具有冒险精神的人,比如魏延、彭羕、廖立这些人。也许这和诸葛亮所处时期与刘备有所差异有关,刘备是开创时期,需要出奇制胜的人来开疆拓土,诸葛亮是稳定时期,需要规规矩矩的人来稳固局面。

陈寿说刘备有“高祖之风”,大致就是指的刘备会用人,与刘邦一样,自身能力不够,但却会用其他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韩信说刘邦“善将将”,自己只是“善将兵”,这就是统帅和将领的区别。刘备就是一个“善将将”的统帅。

史书记载刘备从年轻时候起就是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感觉是个沉默寡言比较严肃的人,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人城府深,心机多,刘备也不例外。

从他多次转投而每次都不老实又总能全身而退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他的城府有多深。从他和曹操青梅煮酒时借打雷来掩饰自己的内心恐慌,和鲁肃初次见面撒谎说自己要到交州去等等行为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心机多。

但从他和蜀中术士张裕互相开下流玩笑,和与庞统酒后吐真言等行为来看,似乎也是个随和不拘的性情中人。

从他杀刘封,借刀杀关羽等行为中,又能感觉到他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

领袖人物大约都是多面性人格吧。

临时插播这期,下期接着聊诸葛亮应对南中叛乱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