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0岁大臣被赐死,断头饭吃了2块肉喝了3杯酒,皇帝看后:放了他

 新用户2830kzGu 2023-03-20 发布于湖南

“六月飞雪,必有冤情”相信关汉卿在《窦娥冤》中描写的这一幕震撼了许多人。此女子究竟是遭受了何等冤情,这才让老天都为之怜悯。

不过,这其实也是艺术作品惯用的夸张手法罢了。无论是在如今还是古代,案件的决断在确定以后几乎不可能被更改。

然而,在清朝却有这样一个犯人,其名为尹嘉铨。他原本因为“私藏禁书、蔑视朝廷”等理由被乾陵判处死罪。

文章图片1

谁知,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毫不畏惧。在牢狱中反而津津有味地将自己的断头饭吃得一干二净。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此人必死无疑的时候,乾隆知道其所作所为后,反而下令:放了他!

那么,乾陵究竟是出于何种意图,以至于放过一个一个判处死刑的人?

博学多识的少年

尹嘉铨出身书香世家,其父尹会一一度官至吏部侍郎。受到父亲的影响,尹嘉铨自小便酷爱读书,而且对于古典文集更是兴趣盎然。

文章图片2

在所有的前朝学者中,尹嘉铨最为崇敬的莫过于宋代学者朱熹。或许是因为宋清两朝的社会风气都极其相同,因此尹嘉铨对朱熹提出的“六条朱子读书法”大加赞赏。除了学习科举考试中必不可少的四书五经外,尹嘉铨最喜欢阅读的书籍便是朱熹的《小学》和《大学中庸章句》。

在科举考试中,尹嘉铨也没有愧对于父亲的悉心培养,年纪轻轻便考上举人,后因为表现突出,很快又被提拔为刑部主事。

除了处理日常的公文外,尹嘉铨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加之受到朱熹的影响,他便萌生出为清朝的孩子们编撰出专门属于少年的教育书籍。

文章图片3

说干就干。尹嘉铨先是向乾隆奏疏,声称现在包括国子监在内的学堂并没有针对学子的年龄而对教育书籍有所区分,反而一股脑地使用同一套教材。

虽说事先学习高难度的教材有利于学子们锻炼自身的能力,培养他们攻克难关的技巧。然而一味地让这些年纪不大的孩子们不加区分地使用大人所用的书籍,同样也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引起他们的厌学情绪,反而适得其反。

乾隆看到这份奏折,也觉得言之有理,便召见尹嘉铨前来商讨对策。

文章图片4

尹嘉铨在面见乾隆时,并没有因为对方身为皇帝而畏畏缩缩,反而落落大方,将自己的见解一五一十且有条不紊地阐明。

尹嘉铨表示朱熹的《小学》便是一本现成的选择。宋朝和现在的科举考试差别不大,所考的内容都偏向于治国理政的经义和策论。

不过也不能不假思索地全部照搬,尹嘉铨建议,由于现在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中的分量不容小觑,所以也应以其为范本的前提下多加一些内容。

文章图片5

也正是在尹嘉铨的建议下,清朝开始出版一册名为《小学大全》的专属于儿童教育的书籍。这本书是由朱熹所编撰的《大学》,外加上由尹嘉铨所编写的《考证》《释文》《或问》这三卷书合并而成。

也正是因为尹嘉铨的这一举动,使得年轻的考生们终于有了适合自己年纪的教育读物,从而使这些孩子萌发了对于学习的兴趣,为朝廷注入了一股全新的血液。

而尹嘉铨也因为这份功劳,后被提升为大理寺正卿兼稽察觉罗学主管。

不过有些遗憾的是,此人醉心于研究学问,因此历史上并未记载其在治国理政或是外交军事方面有何壮举。

文章图片6

惹怒皇帝,毫不畏惧

乾隆四十六年,年过七旬的尹嘉铨早已致仕归乡。也正是在这一年,乾隆前往五台山西巡,在返程的途中恰好会经过尹嘉铨家附近。

这一消息也让尹嘉铨有些心动。尽管自己已经请辞归家,但是自己的子孙后辈们依旧需要在朝廷中谋事。

如果能在此见上乾隆一面,讨得他的欢心,说不定也能够为子孙后代谋一条出路。

尽管年事已高,不过尹嘉铨说干就干的性格从未改变。他担心自己年老多病,在路途上会耽误时间,于是便叫自己的大儿子带上自己所书写的两份奏章前去面圣。

文章图片7

这两份奏章一份是请谥,而另一份则是从祀。后者是为了赞美乾隆不惜路途遥远、路程艰辛,千里迢迢地从京城赶往五台山祭祀先贤的诚心;前者则是希望乾隆能够赐给自己已故父亲尹会一,以及范文程、顾八代等前代先贤一个谥号。

尹嘉铨心思缜密,在他看来,自己为父亲讨要谥号的行动,不但能够在乾隆面前展现自己的孝心,还能展现出自己对于先贤的崇敬,简直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就在尹嘉铨为自己的聪明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他的大儿子已经将奏折送到乾隆的手上。

文章图片8

乾隆接过奏章,看见上面赫然写着“尹嘉铨”的名字时,不免有些惊讶。这个年过七十的老人已经辞官,为何会突然上书给自己?莫非是河北出现了什么大事?

乾隆打开奏章,因为第一封只是单纯的赞美词,乾隆看了两眼便扔到一旁。在打开第二封奏折时,乾隆先是毫无表情,紧接着便是满脸怒火。

最后,他直接将这一奏折狠狠摔在了地上,命令麾下的卫兵:“把尹嘉铨给我抓起来!”

文章图片9

手下的士兵们根本不明白为何皇帝突然要逮捕一个已经致仕的老臣,不过他们还是谨遵皇帝的命令,马不停蹄地前往河北,将尹嘉铨逮捕归案。

尹嘉铨究竟是写了些什么话?这才让乾隆大发雷霆?

原来,或许是因为舟车劳顿,导致乾隆本就极其疲倦。当下面人将尹嘉铨的奏折呈上来的时候,他甚至看都不想看,只想好好休息。不过想到此人毕竟也是为清朝的教育作出贡献的功臣,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于是便拿起奏折看了起来。

文章图片10

极度的疲劳加上当时昏暗的光亮,乾隆本就没有耐心看完奏折。在看到尹嘉铨居然在奏折上说“要给范文程等人请谥,甚至还要让他们进入孔庙、享受祭拜”的时候,乾隆内心的怒火瞬间被点燃。

要知道,乾隆刚刚不久前才撰写出《贰臣传》,里面痛批以范文程为代表的文人首鼠两端,背叛自己的祖国而选择对敌人卑躬屈膝。

结果自己的书才刚刚写完,尹嘉铨就上书为他们请谥,这简直就是往自己脸上打耳光

文章图片11

要知道“谥号”这一称号在古代只有功绩显著的名臣才得以拿到,而尹嘉铨这一行为无疑是在告诉乾隆“我对你的决定很不满”。

往小了说,这是蔑视君威;往大了说,这可能意味着尹嘉铨起了不臣之心。

在将尹嘉铨逮捕以后,乾隆还下令,抄了他的家,看他是否藏有什么逆反之物。

在士兵们的仔细搜索下,他们并未发现尹嘉铨藏有盔甲或是武器,反而从他的书房内搜列出一筐筐书籍。在其中合集有大小311套,散装有1539本,这里面还不乏有些名家藏书,例如《礼仪探本》《共学约》等。

文章图片12

乾隆随手翻了翻这些书,发现在《近思录》上有尹嘉铨所撰写的批注。在此条批注中,他居然将自己的父亲与汤斌、陆陇其、张伯行并称为四子。这三人哪怕是放眼于整个中国的历史中都是赫赫有名的历史家,而尹嘉铨的父亲不过是一介普通官吏,又何德何能与他们三人相提并论。

乾隆自以为抓住了尹嘉铨的把柄,便斥责其过于狂妄,其父怎配和这三人放在一处?

面对乾隆的质问,尹嘉铨深知如果选择据理力争,那么正在气头上的皇帝必定会降罪于自己和家人,只能另辟蹊径。

文章图片13

于是,尹嘉铨便低头回应道自己只是因为出于对亡父的思念与孝顺,而且这三人同样提倡“至善至孝”的理论,这才将父亲和这三人放在一起。不过此举实在是违背伦理,正如皇上所言,自己也是过于狂妄了。

听到尹嘉铨的回答,乾隆无疑吃了个“软钉子”。不过他还是不死心,依旧想要抓住尹嘉铨的错处。谁知连问几个问题,尹嘉铨依旧不卑不亢,进退有据。乾隆无奈,只能随手捏了个错处将他关进大牢。或许还不解恨,乾隆直接下令,对其施以“斩立决”。

文章图片14

丝毫不慌的古稀老人

在听到乾隆对自己的判决后,尹嘉铨并没有如众人所想的那般惊慌失措或是哭哭啼啼,反而谢主隆恩,从容不迫地跟随士兵走向牢狱。

尹嘉铨之所以如此淡定,也是因为他太了解自己这位皇上了。他已经从乾隆刚刚的举动中明白乾隆并不是想要真的杀掉他,而是为了“杀鸡儆猴”,抑制住朝廷目前一味地推崇“文学先贤”的不良风气

自己早已年过七十,除非犯了什么大逆不道的罪行,不然是不会被处以死刑的。况且自己的这位皇帝极其注重自己的颜面,自己毕竟还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在明面上也并没有犯下过什么重罪,如果乾隆贸然杀掉自己,必定会引来文官的口诛笔伐,他在历史上也难免留下一个“残忍”的恶名。

文章图片15

因此,尹嘉铨断定,乾隆肯定不会杀掉自己。

于是,在“行刑”前的几天中,尹嘉铨一如既往,仿佛自己并不在牢狱之中。也引得旁边的狱卒连连侧目,以为这位老人已经看淡生死,不由对他心生佩服。

在行刑的前一天,狱卒还端来了断头饭,吃了2块肉喝了3杯酒,显得十分从容的样子而当下面人将尹嘉铨的一举一动汇报给乾隆后,这位皇帝也明白了尹嘉铨已经了解到自己的真实意图,那么再关着他也没有什么意思了。

文章图片16

于是,他大手一挥,表示放了他

就这样,尹嘉铨就这样完完整整地从牢狱中走出,在众人瞠目结舌的目光中回到了家中。

在此之后,尹嘉铨和没事人一样,和以前一样过着研读诗书古籍的惬意生活,最后七十二岁因病而逝,也算得以善终。

回顾尹嘉铨的一生,虽然他并未在史书上留下什么显耀的痕迹,却始终选择追逐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虽然也曾因为自己的“狂妄”而深陷泥潭,却临危不惧,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得以化险为夷,这份从容不迫的心态也值得后人好好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