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述东汉王朝覆灭的原因

 广州玉 2023-03-21 发布于广东

#历史开讲#

东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实体,但它在历史上的存在时间却只有短短的195年。

在短暂的历史时期内,东汉王朝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也诞生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最终,东汉王朝在公元220年土崩瓦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转折点之一。

那么,东汉王朝何以在一个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土崩瓦解呢?

文章图片1

有许多因素可以解释东汉王朝的覆灭,包括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危机、军队失去战斗力、外族入侵等多个方面。

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和相互作用,使得东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基础受到严重破坏,难以自救。

本文将分析东汉王朝覆灭的原因,探讨它在短暂的时间内土崩瓦解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一、外戚干政,传位不稳

王朝的灭亡,与其昏暗腐败的政治分不开,在东汉时,外戚专权体现得最为明显。

光武帝刘秀吸取了西汉外戚干政、王莽篡逆的经验教训,对宗室和外戚十分提防的。

文章图片2

影视剧中的刘秀形象

他厚待功臣,但严禁功臣干政,对宗室诸王重申阿附藩王之法,禁止他们参与治理国民、结党营私,有效打击了外戚和宗室势力。

之后的汉明帝和汉章帝均谨遵光武之策,对外戚严加防范,坚决不允许这些人干预朝政,因此在东汉之初,皇权得到了加强。

好景不长,汉章帝英年早逝,十岁的汉和帝刘肇继位,因国君年幼,养母窦太后临朝摄政。

窦太后对于窦氏外戚颇为放纵,早在章帝时,她的兄长窦宪身居要职,素日侍权骄纵、嚣张跋扈,朝中诸臣皆对其又惧又恨。

文章图片3

剧照

终于,以外戚身份所获得的权势和利益,再也无法满足窦氏家族的胃口了,他们竟然准备向皇帝刘肇下手,密谋暗杀,准备造反。

刘肇早已从眼线处得知此事,永元四年,汉和帝刘肇设计诛杀了窦氏兄弟,夺回了本就属于自己的皇权。

汉和帝有勇有谋,亲政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多次减免农民赋税,降服匈奴,其时国力达到最盛。

刘肇以后的皇帝基本都是幼主继位,能力远不如他,也可以说运气也在其之下。

文章图片4

汉和帝于元兴元年驾崩,出生不足四个月的刘隆被立为帝,太后邓绥临朝摄政,七个多月后,不满周岁的刘隆夭折,是为汉殇帝。

一直掌控政权的邓氏外戚随即扶清河孝王刘庆的儿子刘祜即位,但邓太后一族仍牢牢把持朝政。

虽然邓太后秉政期间社会经济、文化、军事上都得到了稳固发展,外戚也未做出格举动,但是汉安帝刘祜年逾二十都不还政,引起众多大臣不满,凡是有人奏请还政之事,都被她狠狠处罚。

文章图片5

剧照

直到公元121年邓太后病故,汉安帝才得以亲政,此时,他已经二十七岁了,因为多年无法亲政,刘祜对邓氏族人心怀怨恨,听信宦官谗言,逼死邓氏家族多人。

在此之后,几乎每一任皇帝登基后都有外戚把持朝政,阎氏、梁氏、窦氏等等层出不穷,权力大,胆子也越来越大,九岁的汉质帝刘缵因不满梁冀盛气凌人,称之为“跋扈将军”而被梁冀毒杀。

少年皇帝长期受制于太后及其娘家父兄,成年后或起兵夺权,或大兴冤狱,都难免杀戮,致使朝纲不稳。

而皇帝想除掉外戚能够依靠的只有服侍于身边的宦官,这就使得宦官有了掌权的机会。

文章图片6

东汉中后期的皇帝大都不长命,因此频繁出现外戚、宦官轮流执政的场面,久而久之,朝臣对宦官极大不满,导致东汉后期发生了历时二十多年的“党锢之祸”。

二、党锢之祸,埋下隐患

外戚与宦官对于权力的争夺,都绕不开夹在其中的皇帝,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无法亲政而自然掌权,宦官利用皇帝年纪稍长意欲夺权亲政,而辅助灭掉外戚来立下功劳,总之,他们无论哪一方都是为了掌控皇帝。

这些人无一不是为了权势和利益,得势后都会剥削和残害百姓,多数农民被迫走上武装起义的道路,东汉王朝的统治不断在动摇。

文章图片7

在压迫和反抗之中,肩负着王朝兴亡重任的士大夫站了出来,他们将矛头直指外戚与宦官的争斗与专权,开始上书奏请皇帝惩治外戚与贪官中的奸佞,肃清朝纲。

汉顺帝时,太尉杜乔曾不畏梁冀强权,上书弹劾其残害忠良、外戚误国等十五条罪名,但彼时皇后梁妠盛宠在身,顺帝心知杜乔所言属实但没有理会,而梁冀听说后大怒,对杜乔怀恨在心。

杜乔又在汉桓帝刘志即位后多次弹劾梁冀无果,梁冀勾结宦官进谗言,构陷杜乔说汉桓帝不配继承皇位,桓帝信以为真,梁冀遂将杜乔一家杀害。

文章图片8

后来梁冀又未经皇帝允许擅自处死太史令,刘志终于对梁冀动了杀心,与宦官单超、徐璜等人共同密谋诛灭了梁冀,梁氏外戚数百人也被牵连,自此,宦官势力愈发猖獗,超越了外戚之权。

而宦官与外戚的不同点就在于,宦官大多出身不好,外戚干政不全是祸乱朝纲,他们大多出身名门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的有为相之才,有的有领兵之能,或多或少都为东汉王朝做过贡献,汉安帝时的邓氏外戚就是正面典型。

文章图片9

宦官掌权后,并不比一些低劣的外戚强到哪去,同样的为虎作伥、鱼肉百姓,随着他们手中权力的增大,也引起了刘志的提防,朝中士大夫也正式将矛头对准了宦官,拉开了党锢之祸的序幕。

针对宦官挟主专权进行的独裁统治,士大夫要求皇帝严加惩治这些狡猾无能之辈,多多选拔贤明的人才,反对宦官对于少数民族起义的血腥镇压,提议对他们进行安抚。

宦官的生活奢侈糜烂,修筑豪宅、广纳姬妾、挥霍无度,士大夫则要求节省财政开支,用之有度,才能保证王朝的长久经营。

这般为国为民的忠心日月可鉴,但在宦官那里却一文不值,只要触及自身的利益,就要把对手消灭掉。

文章图片10

于是,宦官们再次使出陷害、诬告的能力,给朝中贤臣李膺、杜密、陈寔、范滂等人捏造罪名,下狱受刑,而这些忠臣受尽刑罚也绝不松口求饶。

公元167年,汉桓帝下令大赦天下,党人皆被释放,第一次党锢之祸结束。

第二年,汉灵帝刘宏继位,窦太后摄政,李膺、杜密等党人重新被任用,这令曹节等宦官十分恐惧,在得知窦武、陈蕃准备除掉曹节一党时,在他们之前动了手,假传诏令,追捕窦武、陈蕃。

李膺等人也被重新下狱,立即处死,与他们有关联的亲族、士人都被逮捕、囚禁、诛杀,牵连甚广,多达六七百人。

文章图片11

八年后,永昌太守曹鸾上书汉灵帝,意图为党人平反,却又遭杀害,汉灵帝重新搜捕当年被害党人的门生、亲属,继续扩大范围,将其全部禁锢。

东汉党锢之祸的发生,与当时东汉政治制度的腐败和崩溃密切相关,由于统治者无法保持政治清明,宦官腐败严重,造成社会道德风气沦丧。

这时党人团体得以快速发展,成为了对现实社会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一种思想力量。

而从汉初就在孕育的另一股势力,将成为压垮东汉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文章图片12

三、大权旁落,军阀混战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世孙,虽然属于远亲旁支,但在被其叔叔收养后,也成为了南阳大族,故而,东汉的建立,也就使得豪强地主势力快速发展起来。

由于东汉是依靠这些豪强地主的支持发家,因此在政策上对他们有所偏向和放松,地主阶级不知收敛的本性使其借此大肆掠夺农民的土地。

农民因土地兼并而失去存活的资本成为流民,中小地主也无力与大地主抗衡,利益受到损害,尽管在东汉初年,刘秀为缓和阶级矛盾和与民修养生息,恢复西汉时三十税一的赋税制度,但依然没能阻止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文章图片13

豪强地主一方面借权势之力侵占农民土地,老百姓纷纷破产,生活贫困潦倒,导致流民随处可见。

另一方面,地主还占用大量劳动力为他们耕种土地以及在家中侍奉,从而使国家掌握的户口越来越少,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严重威胁了皇权的统一。

长此以往,东汉的豪强地主对百姓压迫愈发严重,农民不断揭竿而起,当地主发现东汉政府无力保护他们时,便开始组织和发展自己的军队。

文章图片14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为了镇压义军,汉灵帝听取太常刘焉的建议,将皇权下放,允许州牧拥有军队,结果各州州牧与各地豪强地主互相拉拢投靠,拥兵自重,并乘机壮大自身势力,割据群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军阀之一是曹操。曹操出身寒微,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使其成为当时黄巾起义的镇压者和军阀,建立了强大的势力,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稳定。

还有一些其他的军阀,如袁绍、袁术、刘表等,他们也都是利用时机,借助个人的才能和军事实力建立自己的政治势力,成为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文章图片15

但他们的存在不仅加剧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也给东汉的统一和稳定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结语:

东汉王朝的土崩瓦解,是一个历史上值得深思的事件,它曾创造出先进的思想和行政制度,使得东汉王朝在短暂的时间内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和辉煌。

然而,内部的政治腐败、官僚主义、民族矛盾和社会动荡,以及外部的外族侵略和经济崩溃,都成为了这个朝代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黄巾起义的爆发,更是推动了东汉王朝朝不保夕的命运。

文章图片16

总体来说,东汉王朝的覆灭告诉我们,一个政治制度的先进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永远存在,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长久生存。

同时,也需要具备稳定和强大的内部体制和外交战略,以应对外部的压力和挑战。

如今,我们应该从东汉灭亡中汲取教训,不断推动我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