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读|如何更好地区分观察与评论?

 熊红娟拆书家 2023-03-21 发布于湖北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拉姆提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常听到各种评论,比如说某某人做事不够仔细、某某人喜欢耍小聪明、某某人经常迟到、某某人很懒等等,这些话一旦被对方听到了,要么心里不爽,要么大吵一架。如果不及时遏制,可能会影响到双方的关系,导致彼此心理距离变得疏远。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沟通困境呢?
《非暴力沟通》第三章中谈到这种沟通困境主要是因为当人们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时,人们更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沟通。
比如在面试中,你说“我觉得你无法胜任这份工作”这不叫观察,首先“我觉得”是主观判断,其次“无法胜任”是极端程度副词,什么叫做无法胜任呢?这种评论不仅会让对方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很迷惑。那么怎样才是观察呢?比如说:“从你的简历以及面试答辩来看,你以下几点不符合我们的招聘要求,...”
那么,什么是观察、评论呢?
从定义来看,“观”是指看、听等感知行为,察是指分析、思考,观察是指将自己看到、听到的正在发生的事情通过分析思考后表述出来,不加以任何主观评判。
而“评论”是指对事物进行主观或客观的自我印象阐述。评论易让人听到不利于自己的内容,从而导致对方产生逆反心理。由于能够较快地表达自己想法,因此大家都喜欢使用评论的方式,但实则说者过瘾,听者闹心。
那么,如何更好地区分观察与评论呢?
观察与评论就好比描述艺术馆里陈列的画展,对画展的客观、基本描述是观察,而对画展的主观、详尽解读即是评论。
在生活中,为了尽量避免评论所带来的麻烦,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表达自己观察到的信息。
  1. 三思而后行。遇到想要发表看法的时候想想如何去表达。

  2. 去掉评论成分。常见的评论成分有以下四种:

    (1)我方观点。“我觉得...、我认为...”等表达观点的说法是评论;

    (2)极端表达。“总是...、从不...”等极端程度的词可能言过其实;

    (3)负面标签。“很丑...、很坏...”负面标签的消极影响很明显;

    (4)主观猜测。把“他肯定...、一旦...就”等对他人想法、情感或者愿望的推测当做唯一的可能。

  3. 用特定句式表达。比如用“我看到...、我听到...、有几次..."等句式来描述对方的话语或行为。

举个例子,我每次看到何先生刷着手机便会说:你一天到晚总是玩手机!然后何先生就不太开心。

那么学习了如何区分观察与评论之后,当下次有这种想法时,我会尝试用观察法来这样做:1.冷静思考下如何去表达;2.不带评论的描述:我看到你今天打开手机5次了,而且每次看手机的时间超过半小时。以这种方式来跟何先生沟通,想必何先生内心更愿意接受些。

其实这种沟通方式不仅适用于亲密关系,也同样适用于各类认真沟通场景下的信息描述。

当然有人可能觉得这三步骤中还要去思考和判断第二步骤中的评论词汇,如果觉得麻烦可以用固定的“我看到...我听到...”等句式去客观描述。

那么,在你的生活工作中,你是否因为自己的主观评论导致对方产生逆反心理呢?如果有,运用区分观察和评论的方法,你会如何去表达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