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精选3篇(全文)

 绿叶的图书馆88 2023-03-21 发布于广西
中西方文化差异篇1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由点及面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文章。

1.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西方人讲究“个体的”“独立的”,西方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思想上也较为特立独行,力求与众不同,拥有自己的风格。因此他们也更注重个人隐私,要求个人空间。中国孩子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中国人遵循古人留下来的传统美德,在孝道上的体现尤为明显,因此有鲜明的长幼秩序。而西方尊重每个独立的人,子女甚至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也可以像和朋友一样谈论各种话题,这一点在中国是很难做到的。

2.行为习惯的差异

由于社会制度和经济模式的不同,以及地域性的差异,中西方的行为习惯在很多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方对于闲余时间的分配这一点就尤为明显。例如:西方将健身和举办聚会视为必不可少的娱乐休闲活动。在中国,我们的闲余时间更多用来探访亲友,与家人在一起享受休闲美好的时光。如果约定好拜访时间,中方习惯于提前到,认为这是一种守时和尊重的表现;西方认为提前到达会让受访者不能很好地准备,所以一般会比约定时间晚到几分钟。又如:同样是面对别人的称赞,西方人会大方地接受并表示感谢,中国人则会谦虚地进行礼貌性的回答“过奖了”。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阅读中的应用

1.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文章中的体现

考试中英语文章的特点是思路清晰,文章层次结构分明。西方文化多倾向于独立意识,文章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因此英语文章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作者主观意识强烈,文章的内容大多代表着作者的主观意识。所以在理解和阅读英语文章时,跟着作者的感觉走就好。

2.通过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阅读效率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大多英语阅读效率低,付出大量的时间,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阅读英语文章过程中,因为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对英语文章理解不到位或是误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之事时有发生。其实,英语文章的中心思想及观点是非常明确的,但因为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所以学生在确定中心思想时会比较困难,甚至误解作者的意图。而掌握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且阅读量丰富的人往往可以根据一篇中等难度文章的某一段内容猜测出文章主题和段落结构,还可以通过文章中涉及的带有西方文化明显喜恶倾向的事物判断作者的态度和立场,这也是在阅读理解中快速确定中心思想的好方法。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做到无论是在自我阅读还是做阅读理解题目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而大大提升阅读效率。

3.利用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升阅读能力

就像中国的成语和俗语一样,西方也有许多俚语。例如:“Youarepullingmylegs.”译为“你在和我开玩笑”,“Youaretheappleofmyeye.”译为“你是我的掌上明珠”。了解一定的西方俗语俚语,在阅读中会大大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和阅读速度,理解文章更得心应手。在西方人眼里,狗是一种忠诚的动物,因此英语文章中带有狗的语言大多数是褒义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点加深对文章的判断理解。另外,龙在中国虽然是吉祥的化身,在西方文化中却是一种恶魔的象征,是凶猛的,邪恶的。在英语文化中,颜色常用来表示心情。例如:“Iamfeelingblue.”意为“我心情很沮丧。”绿色常用来表示美好的和新生的事物。如“:greenhand”表示“新手”。英语的语言习惯、句子成分和汉语也是有很大不同的。在理解文章时不能只根据表面的意思,也要去理解段落表面背后的真正含义。

三、结论

英语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英语的教学、学习和运用中都不能忽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不断地阅读英语文章、培养英语逻辑思维是锻炼和提升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正是在阅读中,我们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对英语的理解和热爱才能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把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运用到阅读理解当中,才能更好地提升英语运用能力和实战能力,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作者:周若朋 朱晶 王凡 赵金丽 杨琳蔚 单位:沈阳医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西方文化差异篇2

摘要:姓名作为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蕴含了一定的文化特征。通过比较中西方姓名的不同可以探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同时在全球化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姓名这一语言现象本身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互识和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中西文化;姓名;文化内涵;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姓名是个人区别他人独一无二性的体现同时又展现了人与人社会背景文化间的联系。姓名与文化关系紧密,不同的文化特征及观念决定了姓名观念及特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姓名的基本构成及其组成形式

中西方(指英语国家)在姓名的组成部分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当代中国的姓名构成方式主要是:姓+(辈份名)+名。其中辈份名在中国有些家庭中已不存在,只有姓+名。当代西方的姓名构成方式为:名+(中名)+姓。中名可以由一个名构成,同时也可以多个名组成中名。

二、中西方姓名存在的主要差异

1.姓名构成顺序的差异

中国的姓/名排列顺序是先姓后名,而西方国家的顺序则为先名后姓。比如李小龙,姓是“李”,名是“小龙”;HarryPotter中Potter是姓,放在名Harry之后。

2.姓名构成成分的差异

在构成成分上,中国与西方存在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中名的命名要求上。在古代中国,中名一般都是辈份名,族兄弟采用同一字或同一汉字偏旁,同族不同辈分用不同的字表示。比如清代皇帝雍正这一辈皇子的名字,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如胤祖、胤祺、胤提等。但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现在中名的这一要求已被渐渐淡化了。在西方姓名中,中名多为母亲的姓,后来也渐渐发展到借用其他亲属或钦佩的人的名。比如英国王妃凯特的女儿取名为CharlotteElizabethDiana中Elizabeth就是为了纪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3.姓名的命取方式不同

中文名字以字为单位,一般为两到三个字为主,长辈取名时一般会考虑生辰八字与五行,如五行缺木,则会在名字中加入带木的偏旁部首的字,如“林”,“森”等。家人还对孩子的希望凝结在一个字里。除此之外名字中可能还会包涵“伯、仲、叔、季”等字来表示兄弟间的顺序。西方的命名以词为单位,因此所选用的词是有限的范围内挑选的,其中名字的来源多与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中的人物相关,名字所代表的内涵与寓意也是固定的并且与名字的来源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月亮女神Diana代表了贞洁、自由与健康。有一点区别十分独特。在中国,后辈不可与长辈重名,在古代不可与皇帝与圣贤重名,需要对帝王名字进行避讳,如雍正皇帝即位后将他的兄弟名字中的“胤”全部换成“允”。而西方可以与长辈圣贤重名。比如英国GeorgeAlexanderLouis王子,George向女王父亲乔治六世致敬,Alexander在英文中对应的女名是Alexandra,取自女王姓名,而Louis则取自爸爸名字中的一节。这些名字与前辈均有重名,英国人正是使用重名来表达对先辈的尊敬和表达对后代的期冀。

4.姓、名发展的历史渊源不同

在中国,姓的起源比名要早,而在西方,现有名后有姓。至于美国黑人更是在南北战争后才有了自己的名字,而他们的姓是可以经常更换的。[1]

三、姓名差异反映的文化差异

1.重集体与重个人的差异

从中西方姓与名的前后顺序可以看出,中国人“重姓轻名”,而西方人“重名轻姓”。这种姓与名的不同排列顺序是英汉文化差异的明显例证之一,它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人名上的体现。[2]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维护整个家族成员的关系,他代表的是群体。[3]中国人将姓置于最前,体现了中国人将自己首先定义在整体关系中,然后再整体中才通过名来展现个体。这说明中国文化强调整体为先。而在西方,名置于姓之前,名代表的是个体。同时姓出现的时间较早也说明姓及姓的代表含义比名在中国人心中更加重要。西方人注重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姓代表整体,置于名之后。并且西方名出现的时间比姓要早,并且姓可以更改,说明西方文化中更肯定个人的地位,重视个人的价值。

2.宗族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重姓轻名在文化观念上的另一种反映是中国人宗族观念强,重宗族意识。宗族世代同宗同姓,姓是一个人宗族归属的一个标签。中国人讲究追根溯源,讲究同一姓氏的发展。而西方则不强调宗族文化。从中名的命名方式上也可以窥探一二。中国中名含辈份名,说明中国文化强调代代之间延续性以及同代之间的联系性。有了辈份名,便是宗族间加强认同感的最好的纽带。西方中名多为母亲的姓,没有反映出同代人之间的关联性,也没有整个家族因素的体现。受儒家思想支配了数千年的中国社会,由于儒家提倡齐家睦族,每个人都要尽了对家庭与祖先所应尽的责任,命名的内容大体上多包含理想与希望,那么承先启后延族敬宗自然是理想与希望的一大主流。在命名中,看看史书上所列举的历代人名表,如光祖、述祖、继祖、耀祖等,这些名字都是中国传统宗族思想最明朗的说明。[4]

3.宗教观的差异

汉人重儒家礼教观念,如“德、义、恭、文”等,如三国的刘玄德和张翼德等。此外,封建伦理“五教”中的“义、兹、友、恭、孝”和无常之道的“仁、义、礼、智、信”等字也常见于人名之中。西方英美人多信奉基督教,如男名Chritian,Joseph等,女名Angela,Elizabeth等。《圣经》中的人物名和基督教中德圣徒名丰富了英语的姓氏库,这充分反映了基督教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与人们生活的紧密关系。[5]

4.中西方某些特有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起名字讲究生辰八字和五行。数千年来我国的五行和八卦对人们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往往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确定命中缺少哪一样,然后由名字补上,使缺少的一行发达、昌盛。[6]如五行缺木,则会在名字中加入带木的偏旁部首的字,如“林”,“森”等。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根。[7]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语言也受其影响颇深,表现之一就是西方人的姓名。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有各神,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寓意,而姓名也传达出了不同的寓意。在西方尤其是英国,由于君主制的历史渊源,有一些名字本身有皇室名字的命名传统,而英国皇室在给继承人起名字的时候也会从中进行挑选。比如女性的名字有Victoria、DianaElizabeth、Alexandra,男性则有Charles、George、Henry和Richard等。这些名字都十分受欢迎。

5.婚礼与婚姻观念的差异

中国古代女子出嫁后随夫姓,夫姓后再加上自己的姓,如李王氏,李是夫姓。当代中国女性的姓名不再有此传统,女子结婚后姓名没有改变。当代许多美国妇女婚后仍改用丈夫的姓,但是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不少夫妇开始采用两人的姓作为新的姓,中间以连字符隔开。如MaryBrown和JohnWilliam结婚,婚后,二人的姓名变为MaryBrown-William和JohnBrown-William。女性姓名的命名方式的变革是一种语言现象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一种标签,标志着女性追求独立平等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和进步。[8]

四、中西文化交流与姓名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中西交流逐渐增多,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于那些来中国的英美国家的留学生有一个中文名字很重要的融入文化的一种方式。从他们取中文名的思路可以看出他们的姓名文化。有相当一部分人直接取得自己的名字与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一致,比如李白,曹操等。随着他们对中国文化更深的理解,他们的名字也趋向多样化。这种对于姓名上的变化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相互理解,也促进了姓名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对于起名字,我们不应只看语言文字的表面,更应该了解姓名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以及外国人对于这个名字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的理解。明白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五、小结

名是一种记号,亦是文字的前身,人类的文化起于制名。[9]人的名字和姓是一种语言现象,隐藏在它背后的是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语言现象,决定了姓名不同特点。中西方姓名这一语言现象存在明显不同,反映了背后文化的差异。各自的姓名的特点事实上是不同的文化内涵。不论中西,在社会时展中,姓名也在变化,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同时文化的发展也促进姓名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碧蓉.英汉姓名的文化底蕴及其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楼光庆.从姓名看社会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3).

[3]肖华芝.论英汉人名映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萧遥天.中国人名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5]葛传.新英汉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6]黄碧蓉.英汉姓名的文化底蕴及其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7]王升.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华章[J],2014.

[8]楼光庆.从姓名看社会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3).

[9]萧遥天.中国人名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作者:魏溪丁 单位: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西方文化差异篇3

摘 要: 语言本身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各国特有的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乃至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使得翻译非常困难。不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就常常望文生义而失其原旨。文章分别从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汉英成语翻译、称谓词翻译、动物习语、习语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差异 翻译 影响

翻译是译者设法将一种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活动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翻译活动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双重交际活动;翻译活动是一种间接认识和译语表达;翻译活动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征[1]。在众多的翻译原则中,每一个原则标准都是我们在翻译的实践中应该注意的。我们不能固守于某一个或某一些特定的标准来进行翻译工作,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基本的三个原则我们必须遵从:一,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二,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三,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2]。文化差异[3]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习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所以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分类介绍其影响。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决定文化差异

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并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具体分为:其一,意和与形和。奈达在Translating Meaning中提到,就汉语与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意合与形合的对比。也就是说,汉语中的意合与英语中的形合构成了汉语和英语的本质差别。因此,我们在英译汉的时候要注意使用意合的句式,在汉译英的时候注意使用形合的句式,以符合两种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例如:

(1)不到黄河心不死。

译文:One will never stop until one reaches one’s goal.

(2)那时舅舅抱着我,哄着我,我觉得很温暖。

译文:Sitting in my uncle’s lap,being humored all the way,I was feeling very good.

在例(1)中,汉语主要靠句子内部的联系来体现相互的逻辑关系。虽然没有连接词,但是词意和句意借助上下文可以理解。这对于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来说是很难适应的。因此,我们在汉译英的时候,要增加一些连接词。以便尽可能地体现出原文的逻辑关系。在例(2)中,汉语原句的主语从“舅舅”转移到“我”,在汉语中是很常见的,但在英语中,一般一个句子只有一个主语,不会频繁地变动主语,于是,我们在翻译活动中可以依照这种英语的思维习惯,用符合英语的句法习惯的分词结构来调整句子,以达到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目的,从而使翻译更容易被接受。

其二,形象与抽象。总体来讲,汉民族的思维特征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与之相比,英语民族更多地使用抽象思维来分析问题和事物。在英语民族思维模式中并没有象形词这样的概念存在,所以,我们在进行汉译英翻译的时候,应当注意英语民族的思维模式,用简洁抽象的话语来描述汉语原文表达的形象。如:

(3)十拿九稳

译文:practically certain.

(4)年富力强

译文:in the prime of life

其三,主体与客体。钱穆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本文化。汉语的组词造句没有西方语言那种非此即彼的冷静的客观意识。而是在语言单位的形式与功能的变化上持一种非常灵活的主体意识。而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偏重于对自然客体的观察和研究,强调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英语民族的客体意识反映在语言结构上主要表现为用物称名词和it作主语。英语中大量使用的被动语态也是英语民族客体意识的表现。在英语中,当施事主语难以具体指明时,往往采用被动语态。而汉语仍使用主动语态,并常常添加表示泛称的“人们”、“大家”、“我们”等词来强调主体意识。如: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no real structure is absolutely rigid.(大家必须承认没有绝对刚性的结构物)。英汉语言结构的不同体现了主、客体意识操纵下的思维模式的差异[4]-[5]。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汉英成语翻译的影响

在成语翻译过程中,如果对其中的文化背景了解不足,势必造成交流上的误解,甚至失败,对汉英成语的翻译,有必要掌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在汉英成语中的体现分为:第一,生态文化差异。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在广袤的大陆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为主。土地显得至关重要。因此也有相当一部分成语与土地有关。如:“土生土长”、“斩草除根”、“挥金如土” 等。其中“挥金如土”在英语中相应的成语却是“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那是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比较发达,所以许多成语与海洋、船和水有关。如:“sail before the wind”(顺风航行)、“as weak as water”(弱不禁风)等。第二,历史典故的差异。汉、英语言中有许多成语都是来自古时的历史典故。比如说汉语中的“三顾茅庐”、“卧薪尝胆”、“得陇望蜀”、“东施效颦”、“负荆请罪”等成语。其中都包含着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典故,但是要翻译给外国人,他们可不一定能懂了。比如说,“叶公好龙”,如果直译为“Mr.Ye loves dragon very much.”,那显然就无法表达其中的深刻寓意了。第三,社会习俗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吉利,代表尊贵和权威。因此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是褒义,如:“龙凤呈祥”、“乘龙快婿”、“龙腾虎跃”等。可是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通常代表邪恶。被用来形容飞扬跋扈、令人讨厌的人。中国人时常用成语“望子成龙”来表示对下一代的期望,若直接翻译成“wish one’s child become dragon”,那就要被误解了,应该说“hold high hopes for one’s child”。第四,宗教信仰的差异。汉英成语中有许多都与中西方的宗教信仰有关。中华民族主要的宗教信仰是佛教与道教,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与其有关的成语,如:“借花献佛”、“顶礼膜拜”、佛眼相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而西方国家主要崇尚基督教,“上帝文化”深深地渗透到英语语言中。不少成语源于《圣经》,如:“finger on the wall”(不祥之兆)、“God helps on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人人都背负自己的十字架,意思是每个人都得肩负重担、忍受生活的苦难)。因此,要翻译这些包含宗教信仰差异的成语,一定要顾及其中的宗教文化背景,否则会造成误解甚至是不解[6]。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称谓词翻译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儒家思想历来占有统治地位,受其影响,中国人高度重视人际关系。“仁”和“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仁爱,主张家庭成员间相亲相爱、相敬如宾,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元素;“礼”是指人们之间的社交行为准则,它一方面规定了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另一方面又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由于“仁”和“礼”都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础,所以,汉语亲属称谓词被应用于社交之中也是很普遍的现象。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哲学宗教中丝毫没有“仁”和“礼”的踪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西方人高度崇尚个性、民主与自由,他们坚信人生来平等,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相互约束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独立于自己的家庭并且都有取得成功的能力。亲属称谓词仅仅指示着家庭成员的关系,无血缘的人之间不会使用这些称谓。上述的中西文化差异直接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称谓词使用的区别。以称谓词“叔叔”为例,作为亲属称谓,“叔叔”是父亲的弟弟,但并不一定比称呼者年长。作为社交指示词,“叔叔”一定比称呼者年长,并且两者之间并无血缘关系,这个社交指示词的使用能够缩短称呼者与被称呼者间的社交距离,使被称呼者有受到尊敬的感觉,这样就能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这是亲属称谓词的一种意义泛化现象。相比中文而言,英语使用者更习惯用名字称呼彼此,以显示相互的平等与亲密关系[7]。

四、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动物习语翻译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英汉动物习语中的联想、比喻和象征意义之所以常与动物的字面意义大相径庭,也正是由于其是依托于不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因此,为了更好地解读这类习语的内涵寓意,我们就必须首先从其特定的文化信息着手来加以分析。众所周知,英汉两个民族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但是又各具特色。这也就导致了两种语言在动物习语的喻体和喻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引起这些差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自然环境。中国威风于丛林的一直是东北虎和华南虎。而英国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非洲大陆,狮子更为人民所熟悉,英国的别名甚至被称为“the British Lion”。因此,英语中的lion(狮子)在某些汉语中就变成了老虎。二是风俗习惯。中西方对某些动物的好恶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其中狗(dog)最为典型。西方人以爱狗闻名,在西方文化中,dog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因此,dog所构成的习语往往蕴涵褒义色彩。例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clever dog(聪明人)。而在汉语中,包括其他一些东方国家,狗却被贴上了贬义的标签,我们生活中就常常有“狗腿子”、“丧家之犬”、“狗仗人势”等说法。这种风俗习惯上的差异,也就造成了两种语言中动物形象和喻义的迥然不同。三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范围广泛,包括神话、寓言以及各种文学创作。它们生动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点和文化,同时也渗透到了该民族的语言中。《伊索寓言》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一部文学著作,也是人民生活的集中体现,其中各种经典的动物习语更是不胜枚举。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趁火打劫)便是来自于《伊索寓言:击水的渔夫》。而许许多多传颂至今的古代神话、童话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与动物有关的习语。四是宗教及其典籍。宗教几乎与人类文化同步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不同的宗教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在基督教广为信奉的西方社会,《圣经》对语言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其他典籍所无法比拟的。其中的许多动物习语也是脍炙人口。例如: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在《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意为“明辨是非”或“区分好人和坏人”,其中sheep和goats分别用来比喻好人和坏人,也正是受此影响,goat一词在英语中常含有贬义[8]-[9]。

五、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有生存地域环境的差异、传统习俗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和宗教信仰的差异等[3],[10]。对于不对应的英汉习语,一般很难进行互译,多用意译法。如:

(1)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不伦不类

The book is neither a detective story,nor is a love story;it is neither fish nor fowl.这本书既不是侦探小说,也不是爱情小说;简直不伦不类。

(2)black sheep害群之马

They don’t like talking about their brother,as he is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he has been in prison twice.他们不愿谈他们的兄弟狄克,因为他辱没门庭,蹲过两次监狱。

(3)rob Peter to pay Paul挖肉补疮

Trying to study a lesson for one class during another class is like robbing Peter to pay Paul.要在一堂课内学另一课的东西,那就是牺牲一方以利他方。

(4)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掩耳盗铃

If there is a war,you cannot just bury your head in the sand.发生了战争,你就不能闭眼不见现实。

(5)the cat is out of the bag真相大白

I perceived that the cat was out of the bag. 我看见真相已经大白了[10]。

六、结语

中西方思维差异决定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具体体现在语言上有区别,要依照不同的思维模式进行翻译。只有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汉英成语的翻译中、称谓语的翻译中、动物习语的翻译中及习语的翻译中做到至善至美,尽可能缩小译文与作者意图的差距,把作者思想真实而鲜活地奉献在读者面前。

参考文献:

[1]王妍.关于翻译本质的认识[J].科技信息,2009,(1):126-129.

[2]任海涛.英语翻译原则浅谈[J].长江大学学报,2009,32,(1):305-306.

[3]孟冒倩.汉语习语的英译处理[J].现代语言,2009,(5):112-114.

[4]瞿平,贺丽琪.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翻译中的视点转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5):97-99.

[5]魏萍,邹斌.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对翻译策略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10):27.

[6]顾楠,李君.浅析汉英成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J].科技信息,2009,(11):69-70.

[7]王燕茹.论称谓词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26,(1):84-86.

[8]杨媛嫒,岳玉庆.跨文化视域中的英语动物习语翻译[J].东京文学,2009,(5):132-133.

[9]包燕.英汉动物习语的差异及翻译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09,(12):86-88.

[10]钟成芳.英汉习语对比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08,(12):88-8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