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董教学随笔240】锤炼语言秀文采

 与时光对坐 2023-03-22 发布于陕西

锤炼语言秀文采

西安滨河学校 董问博

有时对于书中的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还愿意反复去读;有时两篇相似度较高的考场作文,分数却相差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大程度上和语言有关。有文采的语言,具有感染力,更容易打动读者。反之,淡泊寡味的语言,自然吸引不了读者。如何让自己作文的语言添些文采,我们从语文课文和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寻得一些方法。

一、融入诗境,借古典传新意。

诗歌语言凝练唯美,言简义丰,值得我们反复体会。其实古诗背诵是最低层面的要求,如果能准确地运用到作文当中,增加文章语言的感染力,这才是语用的最高境界。这里要明确,借用诗词语言,不是单纯引用古诗词,而是要化用诗词的意境,通过延展,删减,调换等方式,借古诗词的意境来抒发自己情怀。

列举一篇中考现代文阅读:《梦里江南》(选段)(作者:包利民,2010年贵港市)来具体阐释。

有春风十里,珠帘漫卷,也有故垒萧萧,山枕寒流。无边风月,映衬着沧桑之美。这就是江南,水蕴灵性,山藏厚重,人拥至爱。

这段节选里,“春风十里”化用杜牧《赠别·其一》: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故垒萧萧”和“山枕寒流”化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和“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无边风月”化用宋代方回《送周府尹三首其一》:“几许烟云藜杖外,无边风月锦囊间。”通过调整词序,缩减词义,达到借境的效果。

巧借诗境,来打造自己的语言,可以让文章变得典雅而意蕴深刻,增强读者的阅读感受。同时,四字词语的铺排,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增强了文章的韵律美。

把“融入诗境”的理论运用到写作过程中,比如微写作示例《一半是湖水,一半是草原》一文中:驻足而观,水面初平,十里烟波浩渺……野旷天低,风吹草动,花儿零星,芳草萋萋,惊艳我们的眼眸,丝丝凉风携着缕缕花香草香撩拨我们的鼻翼,也冲击着我们的心灵。这句中“水面初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十里烟波浩渺”(崔敦礼《念奴娇·和徐尉》)“野旷天低”(孟浩然《宿建德江》)“芳草萋萋”(崔颢《黄鹤楼》)均化用古诗词。

这个理论可以渗透在教学中,在鉴赏诗词时,引导学生将诗境和日常生活相融合;在指导写作时,引导学生用诗化语言替换大白话语言。如学生习作《蒲公英的微笑》:一场秋雨一场寒,昔日的苍翠欲滴早已落叶满阶,昔日的姹紫嫣红早已零落成泥……“落叶满阶”化用白居易《长恨歌》中“落叶满阶红不扫”一句,“零落成泥”化用陆游《卜算子》中“零落成泥碾作尘”一句。化用诗句,语言增添了文味儿。

二、巧用修辞,化腐朽为神奇。

修辞运用是直接提升作文语言的最好方法,让平淡无趣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有趣。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都是修辞运用的典范文章。《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的同时也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济南的冬天》中,“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运用拟人,赋予山以人的情态,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把“巧用修辞”的理论运用到写作过程中,比如微写作示例《晨光熹微》一文中:在水天一线的地方,太阳露出了笑靥(比喻),它轻轻悄悄地挪移着步履(拟人),“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引用)。曙光乍现,有的穿透云层,直逼人眼;有的藏匿云后,显出红晕(对比)。天色渐蓝,是一种云淡风轻的蓝,一种神清气爽的蓝,一种空旷悠远的蓝(排比),是海边朝霞映照下的蓝。本句中运用比喻、拟人、引用、对比、排比的手法。多角度把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情景描摹了出来,语言丰富、灵动。

学生习作《灞桥花海,最美的风景》:(桃花)一株挨着一株,一丛凑着一丛,花儿们笑意盈盈,争先恐后地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世人,有的流连在俏枝上,有的隐匿在叶片后,有的随风起舞,翩跹的舞姿点亮了一剪眸光,让人不禁想起《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佳句来。这段话,运用了拟人、排比、引用三种修辞,写出了桃花的芳姿,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除了比喻、拟人、排比运用较为普遍,反复、引用、夸张、设问、反问等修辞,也能增强文章语言的美感,是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并主动运用的修辞方式。

3、 斟酌炼字,融情感添神韵。

我们读课文和名家散文,发现并没有用诗句或者修辞,但读起来就是感觉很美,细细斟酌,发现文句中几个词运用巧妙,匠心独运。如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杨绛《老王》: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李森祥《台阶》: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喷涌”“泛滥”“镶嵌”等动词,“直僵僵地”等副词,“啪、啪、啪”等拟声词,运用在文句中,让语言具有张力,准确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读起来韵味十足。在引导学生炼字时,注意雕琢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这些词语的准确运用,都能增强语言的内涵。

把“斟酌炼字”的理论运用到写作过程中,比如微写作示例《窗外的爬山虎》一文中:爬山虎的叶子片片外长,伴着阳光的照射,出点点银光,微风过处,叶浪翻滚,高低起伏闪电般从墙面的一边到另一边去了,像母亲的手在轻柔地抚摸,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我们也随着叶片的舞动而心头乱颤闪烁着狡黠的眸光,欢喜之情在脸上。本段中,动词“泛”“翻滚”“漾”“乱颤”“闪烁”“写”等动词写得非常准确,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再看学生习作《心向阳光》:太阳已经在最高的树梢上了。天光放亮,行色匆匆赶着上班的人们也出现在路上,他们裹紧了脖上厚厚的围巾,着小包,向附近的公交站跑去,包和围巾随之一颤一颤的。“挂”“裹紧”“挎”等动词的运用,极富表现力,“形色匆匆”“一颤一颤”等叠词的运用,加深语意,音律和谐。这些词句都是炼字的典型代表。

语言锤炼,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地积累。以上讲解,希望对同学们语言的锤炼多一点方向,平时多读多背多记,让自己脑海中的词汇变得越来越丰富,驾驭语言的能力自然就越来越高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