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江畔运河学镇作者:周伟虎 之前,我曾写过吴江人民将苏州大学未来校区迎立于八坼街道的久泳西路1号,绝非权宜之计,恰恰是契合了运河学镇与百廿高等学府深厚的人文底蕴。 京杭大运河八坼段以西,至少在宋明时期,已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了,文人迁客多会于此。南宋“四大中兴诗人”中杨万里和陆游,在八坼均留有诗作。陆游《过八坼遇雨》首句:“胜地营居触事奇,酒甘泉滑鲈鱼肥”之“胜地”,便是胜地公园之出典。 南宋宜兴籍隐士蒋捷著名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个“招”字,就道尽了吴淞江两岸的繁华。明朝诗人吴洪(1448—1525,吴江人,南京刑部尚书)的《定风波·寄史明古》曰:“八测塘前沽酒店,三高祠下钓鱼矶。”他出资铺路搭桥、修寺建庙,流连忘返于八坼,会客访友、赋诗饮酒,不亦乐乎…… 《浮生六记》与“南斗圩” 偶从枕边抽出《浮生六记》,随手翻阅。突然在卷四《浪游记快》中读到:“甲辰之春,余随侍吾父于吴江何明府幕中,与山阴章苹江、武林章映牧、苕溪顾蔼泉诸公同事,恭办南斗坪行宫,得第二次瞻仰天颜。”其南斗圩、行宫,让我夜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清光绪《吴江县续志·卷首》得:“乾隆帝驻跸南斗圩……废员李重华迎驾,蒙恩,赏给编修原衔。二十二年丁丑,大营仍设南斗圩,二十七年壬午大营设南斗圩,四十五年庚子、四十九年甲辰并设南斗圩……”又据《清史编年》载: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十六首次南巡,回栾途中驻跸南斗圩,此后第二、四、五、六次南巡都驻跸于此。而沈复《浮生六记》所记他随父恭办南斗圩行宫:“(二月)二十一日丁丑,至是帝南巡至江苏境……”与方志所记载乾隆第六次下江南驻跸南斗圩一晚的时间,完全一致,即1784年二月。 乾隆循例雍正帝南巡,官府沿运河每隔六七十里建一“大营”,以供地方大员及名仕乡绅觐见帝王,亦为随行官员上岸休息提供服务。清代行宫规制一般分宫殿区和苑景区。行宫保障了皇帝出巡及衣食起居,保证政务能及时处理。江南行宫,一般均由商人出资,南巡回栾,绝大多数大营也随之撤废。 烟雨飘渺“南斗圩” 乾隆下江南驻跸之“南斗圩大营”,而今早已灰飞烟灭。南斗圩大营具体位置,方志并无明确记载,吴江学者普遍认为:南斗圩大营,即为今之八坼大桥西堍。而八坼现在只是吴江的一个街道,并无方志,其历史仅附诸于《松陵镇志》。《松陵镇志》(2013版,下同),其《大事记》曰:“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十六日,乾隆皇帝首次南巡回栾,驻跸南斗圩(今八坼大桥西堍)。”《嘉兴府志·巡典》,也印证了这一记载。 《松陵镇志》又载:“民国24年(1935)10月第一区乡镇圩田表:浦北乡二都十五图,南斗圩面积为92.594亩。”“民国23年(1934),国民政府修建苏嘉铁路,第三年(1936)7月15日设八坼站,在南斗圩。”吴江《民国县区乡界图》,仍标有南斗(圩)、北斗(圩),但1983年6月吴江县地名委编撰的《江苏省吴江县地名录》中说:“1958年命名八坼公社30个大队,驻地八坼镇(4个居委会)。”此中已无南斗圩地名了。自方志乾隆十六年(1751)首次记载到1958年“消失”,南斗圩位于大浦港以北,至少存世200多年,面积为92.594亩。 扑朔迷离之“虹桥” 苏大未来校区东大门北侧约50米处,有一座公路桥,蓝色搪瓷牌上书“524国道 东庄后桥 吴江交通运输局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建”。康熙《吴江志》载:“庙泾桥之北乃大浦桥。”现存东庄后桥与大浦桥位置与此志契合。查阅《松陵镇志》第十六卷又得:“南庙泾桥,横跨虹桥港,原名庙泾桥,为区别于北庙泾桥而改名为南庙泾桥,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前改名洪桥,元至正七年(1347)达鲁花赤那海高昌氏(知州)建,明嘉靖二年(1523)吴洪重建。”《松陵镇志》又载:民国19年(1930),八坼通公路,遂改为公路桥,一拱。《江苏省吴江县地名录》载:东庄后桥,位于八坼公社,属十苏王公路桥,长18.6米,宽6.6米。 东庄后桥,宋时为庙泾桥,因庙泾铺得名。八坼,在唐宋时为驿站、急递铺首选地。《嘉靖·吴江志》卷五载:“……驿名松陵,宋时在八坼,元至元二十一年移置州治西……”又据《吴江县志》载:“境内唐设驿站,宋出现急递铺。”急递铺是宋代官府创制的一种传送公文的驿站,据说其传递速度一天可以达到五百里。明弘治《吴江志》载:“急递铺十二处自古有之。每十里一铺,沿运河7铺:观澜铺(县治东南三里)、彻浦铺(石塘上)、庙经铺(在今八坼镇)……” 庙泾港则因庙泾桥得名。据乾隆《震泽县志》卷二十九·治水之五载:“江漕路阔一百二十丈(宏治九年定),北流至庙泾、大浦。庙泾阔六丈(嘉靖十三年定)……盖此所指之庙泾,《运河志》所云八尺之庙泾,今(1746)改名洪桥者是也……”即庙泾(港)明嘉靖十三年(1534)时宽六丈(约26.6米),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前改名为洪桥。 但洪桥何时更名为“虹桥”,方志并无明确记载。但桥边村落曾为“虹桥村”,桥下之港名也为“虹桥港”,镇志却多次提及。 村落因桥而得地名,古法使然。桥边村落,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名为民众、友好、虹桥、直港,这就应证了“虹桥”桥名确实存在。当地村民至今都认为自己是虹桥村人,如“虹桥烟杂店”,仍在524国道旁;苏大未来校区一期所征的地块,也为原虹桥村一组。据村里上了年岁的老人回忆:八坼原本水患严重,而“吴洪”之“洪”即为“洪水”,百姓以为不吉利;或因夕阳下桥影形如彩虹,文人骚客又将其改名为“虹桥”;至于改名的确切时间,方志并无记载。虹桥村老人告诉我,桥边原有庙,香火甚旺。 迷雾重重《虹桥画舫图》 之所以潜心考究南斗圩、虹桥的史料,只为无意中发现嘉兴博物馆收藏了被称之为“江南清明上河图”的《虹桥画舫图》,并认定为嘉兴民间画家顾梁所画的是乾隆某次下江南路过嘉兴长虹桥的情景,对此,我甚是疑惑。 这幅清咸丰六年(1856)顾梁的画作,离乾隆第一次下江南已有百余年。顾梁系嘉兴人士不假,而仅凭籍贯就认定其所画内容为乾隆途经嘉兴王江泾附近长虹桥之情景,实在有些牵强附会。如果真是长虹桥景,顾梁又何不将其名曰《长虹桥画舫图》?查阅京杭大运河沿线,唯有八坼虹桥,其西北侧即是乾隆五次驻跸之南斗圩大营。何以《虹桥画舫图》非是嘉兴之长虹桥而非八坼虹桥之景?对此,我大惑不解。 人杰地灵 顾梁所作《虹桥画舫图》如若确为八坼之虹桥(今东庄后桥),而乾隆驻跸之“南斗圩大营”无疑就在今天的苏大未来校区之北侧。无论如何,为使胜地公园真正成为苏大未来校区的后花园,也为使校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园里的大学”,一座架设于大浦港、贯通于校区与胜地公园的专用桥已拔地而起,形如彩虹般恢宏。 吴江区委区政府为纪念明代重臣吴洪,也为感念虹桥村村民让出其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得以建起家门口的大学,更为尊重虹桥的人文历史,而将其命名为“虹桥”。 吴淞江畔,运河学镇。帝王驻跸,文人迁客多会于此。东倚虹桥,背靠乾隆行宫胜地。人杰地灵,乘势而发,苏州大学未来校区。 2023-03-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