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首由杨绛翻译的兰德的诗,就像是她一生的写照。正是她的不争不抢,淡泊名利,才让她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始终不忘初心,笔耕不息,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不朽人生。 《道德经》最后一句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所谓天道既是人道,人道就是教会我们如何自处,如何跟世界相处。人生在世,学会不争才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不与父母争论
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不与父母论长短、争胜负,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 梁启超在进行维新事业时,跟父亲居住在一起。梁启超的父亲为人守旧,对礼数极其挑剔。那时,家里总是有不少客人前来。 维新派的各种作风时常惹得父亲很恼火,梁启超曾尝试说服父亲。但几番交谈以后,双方据理力争,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梁启超无法拒绝客人登门,也不想跟父亲争论,伤害父子感情。于是,特意为父亲找到一处单独的居室。家中有客人造访时,不必惊动父亲;没有客人上门,可以安享家庭之乐。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跟父母产生分歧、争执。 年纪越长,我们越发觉得父母墨守成规,沟通渐渐失去了耐心。唯独忘了,我们小时候一次次犯错时,一直都是他们在包容我们。他们从未嫌弃过我们幼稚、愚笨,只是耐心地一次次教导我们。 父母跟子女之间的爱,像是一场人性的轮回。小时候,是他们在包容我们,他们老了,就换我们来包容他们。跟父母相处,讲不通的道理,就学会闭嘴。 《礼记》中说:“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学会讨父母开心,理解父母,是生为子女最大的孝顺。 
不与伴侣争胜 一个人如果太好胜,那么他永远都不会快乐,最好的伴侣,不争对错,只要幸福。有一次,他正要和一群人动手打架,妻子出来叫他回家,他马上停下,转身乖乖回家去了。这一幕被伍子胥看到,就问他:“你有万夫不当之勇,竟会害怕一个女人?”专诸告诉他:“能屈服于一人之下,才能伸展在万人之上啊!”后来,在伍子胥引荐下,专诸刺杀吴王僚一战成名,一起传为美谈的,还有他“惧内”的事迹。与其说是“惧内”,不如说是尊重,有相敬如宾的涵养,才有携手一生的幸福。伴侣之间永远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没有谁能一边一败涂地,一边独善其身。
不与朋友争高 《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人生而有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才说取长补短,才能相辅相成。蔡澜是金庸先生生前的挚友之一,两人同倪匡、黄沾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蔡澜见识广博、文采斐然,但他并不喜欢“香港四大才子”这个名号。原因是觉得自己配不上,能配上才子的只有金庸先生。 “怎么可以把我和查先生并列,跟他相比,我只是个小混混。”他谦虚、低调,绝不附炎趋势,也不妄自菲薄。在蔡澜看来,金庸就是比自己更有才气,见识更广博。 金庸先生也比他有钱,他从不嫉妒眼红,大放自如。老友们聚会时,每次都是金庸先生买单。“因为他有钱,他的书,光版税就够他吃喝不愁了。” 朋友相聚,谁有钱谁买单,不争高低,不感到难为情,也不感到蒙羞。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懂得欣赏,别人才愿意帮你。真正的朋友,互相搭台,借力用力;虚假的友谊,互相诋毁,互相看不起。和朋友争高下,就是给对手可乘之机,帮助朋友成功,其实也是在成就自己。
不与老天争强 和老天争强斗狠,终究是在痴心妄想,天道的神奇,就在于本身毫不费力,却没人能挣脱它的股掌。有一个禅师在山上修行,声名远扬,很多人慕名而来向他求道。有一次,众人都想来拜访他,发现禅师正在挑水,正好准备往山上走。 众人看见禅师的两只木桶都没有装满,而且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就向禅师发问。禅师笑了笑说: “你看我这个桶里面画了一条线,每次我都只装这么多,多了就超过了我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这就是底线。 这就好像我们做人做事,一切事情都量力而行,自己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聪明人都懂的顺势而为,绝不会逆天行事,什么都不偏执,就不会有损失。不要用力过猛,懂得量力而行,既不会有危险,还能收获人生的丰盈。正如《道德经·第八章》所讲:“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和父母争论,辩赢了道理,输掉了亲情;和伴侣争胜,争赢了面子,输掉了感情;和朋友争高;赢得了虚荣,输掉了友谊;和老天争强,是莽夫之勇,螳臂当车。长远观之,争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不争善让,反而才是互惠互利! 天空之约 道德经智慧 郭永进 道德经妙解 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