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指导:蓄势、谋势与乘势

 一中大语文 2023-03-22 发布于福建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孙子兵法》中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水能漂石,可见“势”的力量巨大。合乎“势”,顺势而为,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举步维艰;因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势”,灵活地把握“势”。面对不同的局面,有的人蓄势待发,有的人谋势而动,有的人乘势而上。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写作题,采用近年全国高考一直使用的新材料作文题型,即以情境入题、围绕给定的材料进行写作。
一、关于题意理解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 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 对材料的理解
本题材料为一段文字,共 4 个句子,分为两个层次。
第 1 层:《孙子兵法》中说:“激水之疾, 至于漂石者,势也。”水能漂石,可见“势”的力量巨大。合乎“势”,顺势而为,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举步维艰;因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势”,灵活地把握“势”。
第 1 层由前 3 句组成。第 1 句引出材料整体内容“势”,引自《孙子兵法》对于“势”的阐述,意思是湍急的流水飞快奔腾,以至于能将石块冲走,这就是储蓄着巨大能量而一发不可遏止的客观态势。第 2 句是对第 1 句的解说, 点明并强调“势”的突出特征就是具有力量巨大。“势”是一种客观存在, 标示着事物发展的形势、态势、趋势。身处变动不居的时代环境,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 我们离不开对“势”的认知与把握。因此, 材料第 3 句在前两句揭示对“势”客观力量认知的基础上, 进一步表明“势”的影响力,这句话由 3 个分句组成, 前两个分句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势”的影响力,第 3 个分句承接前文,得出材料的核心要义——正确认识“势”,灵活把握“势”。面对力量巨大、影响巨大的“势”,唯有准确认识, 灵活把握,才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 3 分句承上启下,既是对前文的小结, 也同时引出第 2 层。
第 2 层:面对不同的局面,有的人蓄势待发, 有的人谋势而动,有的人乘势而上。察势者智, 驭势者赢。我们要敏锐把握“势”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 积极主动作为,善于积势蓄势谋势乘势。第 2 层即材料的第 4 句,这句话由4 个分句组成, 进一步指出在准确认识“势”的前提下, 因应时势变化,应如何把握“势”——或“蓄势”,或“谋势”,或“乘势”。当时机未成熟、力量尚薄弱时, 要“蓄势”,不露圭角, 持续积累, 方可积厚成势, 最终势如破竹, 不可阻挡;当形势不利于己、处于被动时, 要“谋势”,综合分析态势,施计用谋造势,变不利为有利;一旦时机成熟,已晦养厚积,势在必行时,要“乘势”,把握时机,赢得胜利,孟子就曾指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值得注意的是, 材料第二层对“势”把握的不同方式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提出的。这就要求考生站在青年的立场上, 面对时代, 辩证思考。不论“蓄势”“谋势”还是“乘势”,前提都是对“势”的正确认知。考生不必三者都谈, 而应联系自身实际, 重点谈其中一点, 从而体现对“势”的判断以及所采取的把握“势”的策略。
综上所述,解读材料的关键,把握材料的核心在于:正确认识“势”,灵活把握“势”
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鉴别、 判断与思考。
(二) 对引导语的理解
本作文题第二段为引导语,规定了写作任务。
(1) 结合材料。
“结合材料”,有以下两个含义:一是要以全部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中间要提到材料,结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 不可抛开材料写作。二是既要结合材料的内容, 也要结合材料的含意、逻辑关系及其情境。本材料内容围绕“势”展开,核心在于正确认识“势”,灵活把握“势”,考生围绕材料,既要结合材料内容, 也要结合材料的含意、逻辑关系及其情境展开写作。
(2) 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联系现实”,提示考生在写作时要结合身边实际展开论述。本写作题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材料,展开思辨思维, 观照现实问题,理性综合分析。考生可以结合社会发展之“势”,联系国家所处之“势”,放眼世界面临之“势”,审视当下, 反观自身,避免泛泛而谈。
“写一篇文章”,没有文体方面的限制,可以自由地选择一种文体进行写作。
(3) 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体现”是指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表现出来。“你”是出题者对考生的代称。
“感悟”指感想与领悟, 属于形而上的抽象范畴, 是内在感触与体悟之结果。“思考”指由此及彼的抽象延伸。“感悟与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即写出一个方面(感悟与思考之一)皆可。考生要在文章中自己的“体现感悟和思考”,就要围绕材料提供的“势”的内容,予以合适的拓展、类比, 站在时代的高度,给出青年人应有的思考和回答。
对于写作引导语要整体观照与兼顾,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结合材料”,就是以材料为本, 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另起炉灶;“联系现实”,就是要由材料内容延伸到现实观照,不能只就材料论材料, 避免说空话,顺口号;“感悟与思考”要做到思想积极健康向上、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且契合情境。
(三) 对写作要求的理解
写作要求,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写作角度选择、立意确定、标题拟写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二是对考生写作态度提出要求,明确反对套作, 禁止抄袭和保证公平;三是对字数提出要求,不少于 800 字。
1.选准角度
要求把角度选准,指文章写作的切入角度准确精当。
2.确定立意
一般而言, 可从正面立意,也可从反面立意。
就本题而言, 更适合从正面立意, 即围绕 “势”的核心内容及相关限制条件展开思考。

【佳作展示】

辨清“势”而知所向,乘“势”上而知所为

百千年前《孙子兵法》中载有“水能漂石“之势,百千年后,环球局势波谲云诡,吾侪新青年当何如?私以为当辨清势而知所向,乘 势”上而知所为。

正确认识“势”是合理乘势而上的先决条件。

“明时势者勇”,从古至今,人们一向强调正确认识时势的重要性,而对于势的错误认识常有两种不同形式:其一,是为将一切原因都归结于势的作用,从而高呼“势阻我!”中躺平、摆烂,并不思考自身缺陷;其二则是不能明晰地见到“大势所趋”,从来都逆势而为,自称标新立异,又在失败后怨天尤人。此二类者,皆是不能正确认识势而致失败的极好例子。那又应如何做到正确认识呢?且不妨以流水为喻,“人行于川上,观请流之所从来、之所从往”流水之势便是它的流向,顺流而下,可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甚至如《孙子兵法》中“水能漂石”;而逆势而为便可能“樯倾楫摧”,最终失败。由此,我们在辨认时代水流之势时,应先从事件走向中看出其流向,如此方能为”势而上”做好必要准备。

明晰了“势”之方向后,在不同局面中选择不同把握势的方法便极其关键。

时代之势变幻莫测,难以由少数人决定,但我们可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变通、使势为己用。面对不同局面,有人蓄势待发:忆往昔,庄子“三月聚粮”,齐王“三年不鸣”,句践“卧薪尝胆”,他们在“势”不足时养精蓄“势”,以待势为己用;有人谋势而动: 班超投笔从戎,到周邦彦问“长缨何时入手”,从华盛顿乘势独立到红军依“势”解放中国;古往今来成大事者,莫不谋势而动,在正确的时机抓住势的力量。“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假之物便可为“势”。而前人先辈为我们造好了“势”,后辈又何如?

风正劲、帆高悬,何不乘势沧浪巅?当前时代形势风起云涌:二十大召开,中国式现代化提速; 俄乌廛兵使核危机信号闪现,GPT的出规使人们深度思考,G20峰会预警环境,北溪二号爆炸加速能源危机......有人惶惑:时代的”势”,究竟在何?其实,我们每位青年既是乘势者、又是造势人。冬奥赛场上有谷爱凌,山区学校中亦有求知的眼睛。谁又敢说后备厢中的网课、小贩摊边的作业不是乘势而为的证明?吾侪青年,只须在平凡之位上发好每一份光,顺时代发展之势而为,中国之水,必将涛涛而下!

叔本华说:“人的意义在于意志有所追求。”少年们啊,看请时代的大势,去顺势而上,追求独属于你的光吧。

【精彩点评】

本文属于论述类一等文。
文章开篇,先将材料中“漂石”之势与当下全球之势对举, 顺势发问:“吾侪新青年当如何”,继而提出中心论点:辨清“势”而知所向, 乘“势”上而知所为。由古而今,入题直捷自然, 巧妙设问,回答掷地有声。
接下来,文章从认识“势”、把握“势”和青年的认知思考三个方面,层递展开论述。文章二、三段, 谈正确认识“势”的重要性和方法。先列举对“势”错误认识的两种常见形式,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再以流水为喻,讨论“顺势”与“逆势”的不同结果, 总结出“从事件的走向”判断时代趋势的方法。正反辩证,逻辑严密;论述过程,次序井然。文章四、五段, 谈把握“势”的方法及其关键。先指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把握“势”的关键,再以庄子、勾践为例论“蓄势待发”,举班超、周邦彦、华盛顿和红军的事迹谈“谋势而动”。从“待势为己用”到“假物”造势, 既讨论了“不同局势下”把握“势”的方法,也为下文重点论述“乘势而上”蓄势。
文章弟六段,在前文的基础上谈认识和思考:当下的“势”是什么?青年应如何把握“势”?
先谈时代大势,“风正劲, 帆高悬”;再论青年当“乘势沧浪巅”,以饱含激情的语言赞美“中国之水,必将涛涛而下”的辉煌前景。
文章结尾呼吁青年们当“顺势而上”,追求理想。
全文以“乘势而上”为主线串联起三个层次, 重点突出, 构思精巧。尤为可贵的是,这篇考场作文, 能在准确解读作文材料的前提下融汇整合, 敢于突破窠臼,并没有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而是站在青年的立场上, 对时代大势以及“乘势而上”做出了深入的思考, 使得考场议论文有了论述的真正价值。故内容判为一类上。
文章论证方法多样, 句式整散结合, 情感充沛,气势高蹈。故语言判为一类上。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论证稍弱,或因考场时间紧迫, 结尾略显乏力。
发展等级打在“深刻”。
19+19+20=5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