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练笔为啥被大动干戈?

 小赵作文 2023-03-23 发布于重庆

《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后题中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仿照这个句子写话。我计划用时20分钟,实际却用了40分钟才实现大部分同学完成小练笔。

小练笔为何大动干戈,花了40分钟呢?其实这样的情形不止一次,每一次小练笔、写话练习,我们都花了至少40分钟,甚至好几天的时间来落实。以至于我随时都在自责:时间去哪儿了?教学的进度如此缓慢。剖析一下还真是很有必要。

这堂课,分为5个部分

1.回顾恐龙变成鸟的演化过程(5分钟)

2.品读这个句子,发现写作秘密(13分钟)

3.再读两个例文,熟悉方法(5分钟)

.4.给出话题,集体完成思维导图(10分钟)

5.动笔写(边写就把先写好的分享)(7分钟)

因为这个小练笔是计划随文完成,所以有了第一个步骤。撇开这个步骤不看,品读句子发现写作的秘密花了13分钟。这个时间是如何分配的呢?

第一步,朗读课文,花费的时间较多。孩子们读得软绵绵的,完全没有读出词语的味道。教师引导说“奔跑”该怎么读?“行走”该怎么读?这样的指导很乏力,很费时还效果不好。因为学生没有从内心理解。

二步,说一说这段话主要想表达什么?这个孩子们完成起来很快。

第三步,那作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请同学回答,教师相机归纳。起来回答的同学都是直接读出句子,需要师追问:这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答案寻找完毕后,师带着根据板书来回忆。为了写出“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写到每个方面的时候,又有什么特点呢?又继续回去读,发现对比。

通过这个复盘,发现这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是最大的:

1.有提问无支架

有提问无支架,学生就是凭着感觉去回答。这是对能够产生感觉到学生而言,那不能产生感觉到学生势必游离于问题之外,甚至有可能后面一直游离。这当然还是表面的问题。

2.学生完成这个学习活动的学习逻辑是什么?

记下过程,发现这个过程中教师也是凭着感觉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学生读这句话,最先引起他注意的是什么?到底是总分的结构?还是后面两两对比带来的惊异感?毋庸置疑,必然是后者。也就是说,学生的入点是在对比上。由两两对比,发现这里进行了三次两两对比。每一次的两两对比都是不同的方面。有由此我们才知道,不同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那这个家族真的是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这是我作为学生来学习这段话的历程。

那么学习的推进也该基于这样的认知过程:抓取印象深刻的词语板书——反复朗读这些词语,发现词语之间的对比性——整体读,发现是从不同方面进行对比的——思考这样写表达了什么——发现这段话结构的秘密。

当然还可以用课件的方式呈现,放大局部的方法,总之都应该使用“抓词语入手,朗读达成体会词语对比”这样的支架。

这样的过至少能够解决这段话的朗读和降低让学生参与的门槛。不至于让他开始就游离于课堂之外。

后面的再读例文和给出话题理出思维图是可以整合的。先总结上一步发现的写法,然后给出话题,学生思考从哪些方面来写出庞大、丰富这些特点。然后细化每个方面如何形成对比。做了这些之后,可以学生当堂生成范例,当然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个范例,在学生觉得有点出不来的时候给到学生。这样整合之后,这个环节所使用的时间就应该要减少至少5分钟。

儿童立场,学习逻辑真的是很重要呢,至少可以少做点高耗时低效率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