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徽因是如何养成“民国女神”的?

 强哥的书屋 2023-03-23 发布于四川

来源:历史春秋网  作者:龙耳东

      林徽因的诗、文、画、戏剧、建筑成绩斐然。她浓厚的国文功底、出色英文的水平和她那超人的敏锐和才思,堪称“民国第一才女”。她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女神!
  
  攸攸岁月,似流水无情;芳华四射,却暗香远逝。我们已无从寻觅民国才女的靓影,不过,我们可以从林徽因生活的那个时代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探究这位“民国女神”是怎么养成的呢?
 
  (一)家庭的影响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这些影响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现在,让我们从有限的资料中,分析林徽因的成长与性格形成的原因。
  
  1、正面影响:祖父、父亲
  
  林徽因的祖籍是福建,但她却是出生于杭州。
  
  为什么生于杭州呢?那是因为她的祖父林孝恂是清末进士,官为杭州知府。林徽因诞生在杭州知府林孝恂的寓所。祖父高兴之余,特为她取名。从《诗经》中有句:“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雅·思齐》)取“徽音”两字为她命名。其意是希望林徽因能继承古人美德,再引出儿孙满堂。
  
  提起林徽因的成长,必须讲到她的祖父林孝恂。因为,其父亲林长民长期不在家。儿时的林徽因,大多跟祖父生活在一起。林徽因八岁时跟随祖父移居上海。十岁时,她又跟着祖父进京。林徽因跟着祖父相依为命,耳濡目染,也处处也学得了祖父的的胸襟、气度和眼光。

林徽因祖父林孝恂
  林孝恂是什么样的人呢?林孝恂是福建闽侯林氏。年少清贫,只能给富户坐馆教书,以维持生计。家里贫穷到什么程度?林孝恂买个梨回来,儿女太多,也只好切成一片一片分吃。林孝恂想到靠教书难以养家,必走科举之路。于是他光绪十五年考中了进士,与康有为同科,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林孝恂写得一手好字,从他柔中带刚的字里,可以看出他的为人是外表柔和,内心刚毅。比较开明、也相当务实。他知道在京作官,开销很大,便有意到地方作官。通过对主管一番打点,他如愿到了杭州,代理了杭州知府。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清王朝瞬间被推翻。旧官僚惶恐不安。而林孝恂却看到了新的生机。他没有像大多数官僚一样,跑回老家置田买地,安度晚年。而他却是跑到了时代的前沿都市——上海,与人合股,参与了商务印书馆的经营,传播西方医学、科技、新文化知识。
  
  由于林孝恂接触和传播西方新科技、新文明,使得他的家庭以及他的整个家族,也较早地受到开化风气的影响。林孝恂干脆在家乡开办了私塾,设东西两斋,东斋传授四书五经等旧学,西斋传授地理天文和英文、日语等新学。林家开放的教学风格,使得林家弟子得以中西文化能兼容并包。培养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比如林徽因的堂叔林觉民、林尹民慷慨为国,参加黄花岗起义,为推翻满清,复兴中华而牺牲,成为黄花岗烈士。林觉民在起义前留下一封《与妻书》被后人传颂为千古绝唱!其文笔激荡,感人泪下!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天资聪慧,曾两次留学日本,研习政治法律。他擅长写诗作文,还在书法方面很有造诣。他从东洋归来即投入宪制运动,宣统元年由聚在上海的各省咨议局公推为书记,组织请愿同志会要求清皇朝召开国会;民国元年参与议订临时约法,先后担任临时参议院秘书长、众议院秘书长。他和梁启超携手共推宪政运动。一九一七年入阁做过三个多月司法总长,为期甚短却盛名一时,成为一位叱咤风云的宪政人士。

林徽因和父亲林长民

  林孝恂接受了新文化的影响,破除了男尊女卑、妇女不进学堂的旧风俗。林孝恂让家中的子女都上学念书。林徽因的大姑妈林泽民就知书识理,能诗会画,还写得一手好字。林徽因出生在这样一个开明的家庭,她的大姑妈林泽民成了林徽因儿时的启蒙老师。在大姑妈的教导下,林徽因从小练习王羲之的小楷字,五岁诵读诗书,六岁用文言写家信,八岁入西式小学,十二岁入教会中学,十六岁游览欧洲,二十岁用英语演出泰戈尔的剧目。特别是林长民带林徽因游历欧洲,使她大开眼界,增长知识,从此确立了她的人生发展目标——建筑学。随后,林徽因与梁思成赴美留学。在兼容并蓄的中、西学问之路上,林徽因步步为营,每一脚都踩在点上。为她日后的高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负面影响:母亲的倒逼
  
  除了这些正面的影响外,林徽因还受到家庭尤其是母亲负面的倒逼!——她的的母亲在林家受到可怜的冷落,以致于林徽因从小就有独立自主、争强好胜的愿望。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嘉兴富商人家的小女儿,属典型的小家碧玉。家庭殷实,她又仗着排行最小,既任性又不会女红,脾气急躁,没什么文化,缺乏文化熏陶。而林家则是福州的书香门第。林孝洵是光绪15年的进士,在杭州当官,很是开明。除了送儿子们去日本读书(林长民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系),也培养女儿们的文学素养。何氏与林家的文化素养悬殊极大。妯娌姑嫂皆谈吐不俗,他们不仅通晓国学,连西方思想和社会时政也略知一二。婆母游氏倒一派闺秀风范,刺绣女红样样能行,也喜好读书,工于书法。何氏讨不到婆婆欢心则是必定的了。婆媳矛盾是难免的了。
  
  这样影响了林长民与何氏的关系。林长民后来纳了妾,生了一子四女,徽因很喜欢这些弟弟妹妹,可何氏为着丈夫的偏心,常常哭闹不息,导致丈夫越发冷淡她。何氏长期遗忘在冷僻的后院,实际过着分居的孤单生活,脾气越来越坏。幼小的林徽因随母亲在冷清后院,常常感到悲伤和困惑。母亲性格短处带给林徽因很多的烦恼,家庭纠纷不时发生,童年的林徽因非常恐惧。每次大人吵架,她常常躲去大姑家。大姑家温馨,请她吃福建挂面、卤鸡蛋和“光饼”。儿时的林徽因对父亲林长民又爱又恨。林长民的文化知识与她母亲之间的差距,使得这对夫妻无法交心相谈,隔阂越来越深。以致林长民讨了新妾(林徽因称为二娘)之后,完全冷落了林徽因的亲生母亲。林徽因后来的二娘,是大上海见过世面的女子,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毕竟不像何氏那么倔强,也懂为妇之道,这个温柔和体贴的二娘很快就完全占据了林长民。
  
  林徽因的母亲何氏起初也担心女儿看出自己被冷落,还有点尴尬和不甘心。但日子长了,再难看的脸色也看惯了,她比女儿更对冷落习以为常,反而是早慧的徽因,一次次看着二娘陪父亲出入应酬,心里暗暗地觉得很难过,为什么父亲要对自己的母亲这样冷酷,这样无情!
  
  每当孩子们一处玩耍的时候,何雪媛难以抑制内心深处对丈夫的怨:孩子是无辜的,可是她不想看到自己的乖女儿和那个抢走她丈夫的女人生的孩子们其乐融融的样子。虽然大家都爱徽因,并不因为何雪媛的关系而轻看她,早慧的徽因是知道的,自己有怎样的母亲,自己的母亲在这些人心中有怎样的地位。她更渴望得到所有人的爱,得到父亲的爱。
  
  在林徽因幼小的心灵里,她气恼父亲冷落母亲,也气恼母亲为人处事太过任性,不懂得转弯。更气恼母亲试图影响她,改变她。母亲总是叫她以后不要再和异母的弟弟妹妹们玩得那么好,就像在故意讨好他们似的,你自己才是大小姐,要有大小姐的样子。
  
  正因为自己的母亲被冷落,遭遗弃,使林徽因在怨叹之时,从小就想争口气,做个有出息的人。使她争强好胜,性格早熟。林徽因八九岁就能写信父亲报告家中情况了。祖父病故以后,父亲常在北京忙于政事,全家人住在天津,林徽因几乎成了天津家里的主心骨,伺候两位母亲,照应几个弟妹,乃至搬家打点行李,全部由这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承担起来了。有一次全家人都病倒了,徽因一面写信汇报给父亲,一面照顾生病的同父异母的弟妹,二弟林桓大病初愈,醒来弱弱地哭,乳母只顾着照顾两个更小的孩子不理他,林徽因不忍听他久哭,就抱着他在有月光的廊子上踱步,直到林桓才睡着,她才歇息。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操持着家里的大小事情。即使不用她来做主,她也免不了在心中安排一番。林徽因的这种性格,与母亲被冷落和林徽因渴望被重视有着直接的关连。
  
  她还受到她母亲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性格急躁。这两个急躁的女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可以想像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何氏对丈夫和姨太太的怨愤,像中国许多女性一样,迁怒到姨太太的子女身上。异母弟林恒从福建到北平投考清华大学,寄住姐姐林徽因家。林徽因热情地接待他,可是,心胸狭窄的何氏却久久不肯释怀,常常与林恒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吵。母亲的狭隘和偏见,使得林徽因也跟她的母亲经常发生争吵,吵得越凶,两人的内心留下的误会和伤痕越深。这点可以从林徽因的小说《绣绣》看得出来。《绣绣》里写到一对遭丈夫、父亲遗弃的母女,那妻子也有性格短处,读者不难从小说中绣绣形象看到林徽因对她母亲的复杂情感。
  

  总之,林徽因从母亲的遭遇那里,学会了好强、自立、坚忍,以及对婚姻的清醒认识。当林徽因越来越成熟之后,她终于摆脱了前一代旧式女人的命运,真正掌握了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而家庭不和,父母关系不好,对林徽因直接的影响是:对婚姻的理智抉择。这点可以从她对徐志摩与梁思成的选择上看得出来。林徽因正是从母亲的婚姻中,吸取了教训,她才极其果决地斩断了与徐志摩恋情的缠绵。

 (二)、教育的塑形
  

  1、中式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916年,林长民在北京任职,就把全家迁移到了北京。林徽因有了机会进入当时有名的北京培华女子中学读书。这所学校是英国教会创办的一所贵族学校。这个学校的学风严谨,方法灵活。教学课程以宗教知识和外语是学生的主修课,也开设了国文、算术、科学初步、生物、生理卫生、体育、地理、家事等课程。学校教育女子性别平等、女性素质与修养、女性社交礼仪、女性与文学、女性演讲沟通艺术、形体训练与舞蹈、家庭生活科学、美容化妆与形象设计、茶艺、书法、服装鉴赏、插花艺术、美食烹饪、手工编织、缝纫、音乐艺术等。学校注重培养女孩的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等方面的品质,造就新时代的女性。

  
  比如在《家事教科书》中,内容分为衣服、食物、日常卫生、待人接物、分娩及产后摄食、育儿、体育、德育等多个章节。以衣服为例,又分为,衣服之材料、衣服之选择、奢侈及流行、裁缝及补缀、保存等实用方法。在选取衣服的颜色、材料、款式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职业和身份,譬如富贵人去模仿街面上老百姓流行的,做学问的按照经商的人穿衣服,都只会受到别人的嘲笑。穿衣不必追逐奢侈,以朴素、实用为主。片面地追逐奢侈和流行,这不过是一些虚荣心爱炫耀在作祟,和经济、德行、卫生等格格不入。在家庭事务方面,要对家庭理财管账样样要会。去菜市场买菜,还必须学会怎么分辨哪种猪肉新鲜。“普通肉色,其脂肪有光泽具固有之香气,肉质强固而有弹力,以指压之,其液汁不出,如是为良。”要求新女性下得厨房,上得厅堂。待人接物,不仅要教育女子们如何和长辈、平辈和晚辈相处,还要教女子们怎么管理安抚家里的保姆,人情往来上又该如何拿捏分寸。要管好家,还要处理好很多繁琐的人事关系,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待保姆的问题上,作为保姆,本来生活就不容易了,加上照顾老人小孩都是些固执任性的人,应该多为保姆考虑多宽待安慰他们。
  
  民国时代的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以致用。要想把林徽因她们这一代女孩子培养成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必须让她们懂得持家理财。要管好家庭经济,就要学会理财,是必修课之一。从最基本的每日记账,到如何做到收支有余,书中有详细的实例表格,按照会计标准的账薄来教授。账目要做得非常细,教育费、图书费、杂费、临时费……强调,在家庭中的预算顺序,生存费、卫生费排第一,交际费排最后一位。林徽因对这样的课程十分用功学习。因为,她所在的家庭,父亲常年不在家中,家里的大事小事,常常落在她的肩头。林徽因恰好正需要持家理财这些方面的知识。
  
  而开设的《生理卫生》课,也正是林徽因她们这些青春少女所正好需要了解的知识。生理卫生课讲明人为什么需要休息?吸烟的危害有哪些?女子的性别差异和女子青春期健康……等道理。学校每周必开2~3小时的体操课,普通的体操都是根据德国、瑞典等的体操演变而来的。在校园活动中,女子驾驶摩托车、游泳、骑马、赛马、划船比赛,以及参加社会救助的慈善义举,从侧面反映社会的进步,女性地位的提高。
  
  在《国文》课本里,开宗明义提出教育之目的是:“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提出“普及参政之能力、扩充国民之德量、以养成独立自营之能力。”等要求。课文里有“共和国”、“平等”、“自由”等政治话语。《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不论何人,权利义务无不从同。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陵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此所以无不平之患也。”《自由》一文写道:“凡属个人之自由,不特他人不得侵犯,即国家亦不得侵犯,其尊重自由也如是。”在“公民”课文中,对比立宪与专制,变专制为民主国体,而行立宪政体。课本强调人人自由,人人平等。信教自由、营业自由、生命自由、财产自由,意志所在即权力所在,非他人所得干涉。天赋人权观念和社会契约理论堂而皇之走进教科书中,这是很大的超越,也是民初教科书的突出特点。
  
  民国时期的教育,不玩花架子,重在务实。学真本领。比如陈寅恪,那真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上课时,冯友兰、朱自清等名教授也来旁听,于是他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他曾说过“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可见堂下弟子真的是在接受“绝学”。
  
  民国的教育大师很有个性。比如梁启超上课时的第一句话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然后,稍微顿了顿,眼睛往天花板上看着。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用今天的话来讲,真是有点“萌萌哒”。
  
  还有一位叫废名的老师,他原名叫冯文炳,废名于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黄梅,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他很佩服其同乡熊十力,却常与这位专门学佛的熊翁意见不合。有一次,两人在一起谈佛论僧,一言不合,大声争论。外人听得他们争吵激烈之时,突然静止。呵呵……原来他们两人已经扭打在一起了,废名气哄哄地离开熊家。但到第二天,废名又到熊家,跟熊十力讨论起新的问题了。这样的教授们,也真算是萌得可以了。
  
  民国大师教育方式极为灵活、随意。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开设《文选》课程。他讲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上课前,先由校役带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他就一边吸旱烟,一边解说文章中的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时他是下午的课,一高兴讲到五点多钟才勉强结束。有一次,他上了半小时的课,结束了上一讲的内容。同学们以为他要开讲新课。这时,他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下个星期三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谢庄的《月赋》。届时,校园里摆下一圈座位,刘文典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月赋》,生动形象,见解精辟,让学生们沉醉其中,不知往返。
  

  林徽因有幸生在民国时代,受到开明教育风气的影响,她与表姐妹共四人进入女子中学,处处感受到新式文明的蓬勃朝气。女学生们统一着校服,清新秀丽。校服的设计是中式上衣配西式百褶裙,中西结合,时髦清丽。个个亭亭玉立,美丽端庄。温尔儒雅而又不失青春活泼。林徽因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培育和学习机会,认真刻苦地学习,打下了厚实的国学文化功底和出色的英语基础。

2、西方文明拓展了眼界
  
  世人皆知著名的“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巨大影响。但没有多少人知道,“五四”运动的点火人,正是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先生。也正是因为这场“五四”运动,改写了林徽因的人生之路。
  
  那是1919年5月2日,林长民在北京晨报发表了“外交警报、敬告国民”的文书。紧接着,5月4日,北京三千名学生走上街头,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的群众运动。林长民因其“点火”行为,辞去外交委员会委员一职,被安排作为国际联盟观察员,去欧洲考察西方宪制。
  
  当时,林徽因还在培华女子中学读书。林长民特意带上聪慧的年仅16岁的林徽因一路同行,以拓展她的眼光,增长她的阅历。在林长民欧洲游历过程中,林徽因考入了伦敦的圣玛丽女子学院,在这所学校,林徽因接受了更加纯正的英语学习和训练,接触了西方文明及生活方式。特别是对西式建筑的魅力,有了独特的领悟。她不再以为房子就是用来遮风蔽雨的,而是有着更深的艺术性。即建筑艺术。而中国尽管有着二千多年的古建筑史,但还没有建立起来中国的现代建筑科学。由此,林徽因确定了从事建筑学的人生目标。
  
  在林徽因旅居英国将近两年的日子里,她偶遇了著名诗人徐志摩,由此引发了一段令世人传颂的“生死恋情”。就在徐志摩不顾一切地追求林徽因的时候,林长民结束了欧美考察,带着林徽因返回中国。梁启超派人接林长民父女到北京。林徽因仍进入培华女子中学继续读书。林、梁两家长辈有意安排林徽因与梁思成相识相恋。时光飞速到了1923年,年已19岁的林徽因毕业于培华女子中学,并考取了半官费留学。在父辈的建议下,梁思成和林徽因双双赴美留学。民国时期的那一代人能顺利地出国留学,得益于民国政府的有志之士和外交官们与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据理力争,把清末的“庚子赔款”追回了一部分。其中美国一方面资助去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的生活,一方面在中国本地办了一个预留美国的学校,也就是清华校园。帝国主义列强从中国民众身上搜刮去的民脂民膏,被民国政府追索回来了一部分。民国政府用这笔钱培养人才,开创新式教育,几乎奠定了民国一代大师们的知识基础,成就了像胡适、李四光、竺可桢等一大批新时代的学者。梁思成他们也是从清华校园(预备美国留学)毕业出来,送入美国深造的。林徽因也是考取官方资助留学的学生之一。他们这一代中有很多学生都受益于民国政府追回的这部分助学经费。这些着眼于民族长远发展的举措,使许多青年的人生得以改变!在民国时期那种开放、自由、求新和东西思想碰撞的氛围里,在民国社会那种兵荒马乱的乱世之下,民国政府竟然孕育出一批大师级人物,这些大师级人物又开创了中国几乎所有新时代学科,比如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建筑学、小说史、白话史……民国政府的外交官和教育总长蔡元培等人的长远眼光,和民国开办教育的丰硕成果,不得不令当今世人为之赞叹!也让中华民族的历史永恒地记录下了民国教育的丰功伟绩!
  
  林徽因、梁思成在三年的留学生活中,几经家庭波折和种种人事纠纷,终于在1927年夏,从美国宾大毕业。林徽因获学士学位,梁思成获硕士学位。此时的林徽因已不再是那个爱做美梦的娇小姐了。她由人生的理想主义阶段跨入了现实主义阶段。正是由于梁思成、林徽因的出国留学,极大地拓展了眼光,增长了知识,并以深厚的中国文化,把西方文学、建筑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中国建筑学的理论。
  
  (三)、时代的变迁与社会开放
  
  民国政府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对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为改变国人长期愚昧落后的生活习俗,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强令男子剪掉发辫,女子停止缠足。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等方方面面,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习俗的变革。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还规定,民间普遍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这些称谓和礼节的变化,是社会平等意识的体现,其意义在于破除传统的尊卑等级观念,代之以人格的平等。
  
  特别是妇女争取女性平等的权利,使林徽因与一大群民国才女都有了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的机会。随着中国最早的女子师范学校的创办,兴办女学已成一时之风尚。朝野上下改革之士主张“母教救国”,培养既能相夫教子、又能“宜家善种”的“贤母良妇”,成为社会精英层的共识。但千百年来,“女子无才便是德”影响了许多家庭不愿送女孩子出外读书。为吸引了更多的女学生报名读书,女子学校承诺除供给学、膳、书籍、衣服费用外,每月还补贴零花钱,毕业后“包分配”,月薪最低30块银元等。
  
 就读于北平培华女子学校的林徽因
 (就读于北平培华女子学校的林徽因)
  
  当时女子师范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按照梁启超的“女学观”,最好是:“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既要成为西方式的职业女性,又要成为传统的贤妻良母,既能上得厅堂,又能下得厨房。女子师范学堂的课程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某些日本文化的特点,仍以传统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德育教育为训,课程设置以注重美育修身等“柔性”内容为主,除修身、教育、国文、家政、体操等必修课外,也可以选修历史、地理、图画、算学、理科、习字、手工、音乐等课程。
  
  林徽因知道,如果是在封建社会里,女子是难以进学堂学习的。如今,社会开放,女子能进学堂学习文化知识。她是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的。更何况,她幼小的心灵里,满是母亲没文化、受冷落的阴影。所以,林徽因刻苦努力,发奋读书,为自己争气,为母亲争光。通过学习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林徽因生活在民国这个开放、动荡的年代,中、西方文化、思想相互碰撞,产生新的思想、文化。而西方科学、艺术、思想促进中国社会自己发生巨大的变革。由于民国时期的思想自由,极大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发展。各种思潮与主义风行,文化理念多元化: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君宪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实验主义、马克思主义、民粹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学说百家争鸣。新文化运动的报刊很多,如《新青年》《太平洋》《每周评论》《新潮》《国民》《新教育》《星期评论》《少年中国》《建设》《解放与改造》《少年世界》等。加上《晨报》和《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及其副刊《学灯》、《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等。这些出版物大多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民国时期的教育,不只是大学、学院、专科学校,也包括大学前的教育、职业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些教育既饱含中国传统文化,也大量引进了西方近现代教育方式和文化理念,各种思潮兼容并包,各种社团和刊物纷纷涌现,教育改革与教育实践不断推出,不但教学问、教知识,更是教素质、教修养,为民国教育飞速提升创造了基本条件。那时的教育硕果累累:有5位(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崔琦等)获得诺贝尔奖;中国近现代几乎所有的文化大师都涌现于这个时期。不仅钦定的“郭鲁巴老茅曹”,中国堪称“大家”的文化人,也大都出现在民国时期。在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之下,各种思潮自由传播,各种学说百家争鸣,极大促进了人的个性解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民国时期的文学、史学、国学、建筑学、地质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至今国人都无法超越。
  
  一个时代的进步,在于青年;一个国家的进步,也在于青年。我们无法否认,也必须承认:民国那个时代教育出来的学生,培养出来的青年,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理想、真诚、淡泊权力。细数一下,民国时代的总统、总理、部长、省长、军长像走马灯似地更换。由此产生的军政长官、名人显贵无以数计。但他们的子女很多是崇尚自我奋斗。不依靠父辈的资本和权力,走自己选择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而这些达官显贵们也极少去规划、强迫子女在自己的庇护下进入官场、商场、军界等。这充分体现了民国时代尊重人性自由的特点。比如张作霖的儿子张学思、陈布雷的女儿陈琏、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等人投入了反对父辈的中共革命阵营;而孙元良的儿子秦汉、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等人却成了文化名人,也没有像他们的父辈一样进入军界,执掌兵权。民国时代的年轻人婚姻观念进步,崇尚婚姻自由。他们破除了封建传统的门当户对等陈旧观念。比如杜聿明的女儿嫁给了杨振宁,蒋百里的女儿嫁给了钱学森,何键的女儿嫁给了汤飞凡。
  
  同样的,梁思成也没有沿着著名政治家梁启超的路走上政治舞台,林徽因也没有按着民国高官林长民的路步入官场。他们都按自己率真的性情、爱好,选择了人生的主攻方向。他们在中国的建筑领域作出了骄人的成绩!林徽因是幸运的。她有幸生在了民国那个大变革、大开放、大师辈出的时代,正处于中国妇女摆脱封建束缚,奔向自由民主独立开放之时。林徽因以自己的才智取得了时代最高峰的成就——她是中国第一个打破男性独占的建筑领域,成为中国第一位卓越的专业女建筑师。并奠定了中国建筑科学。
  
  一方面,时代造就了林徽因:每个人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果,都与所处的时代密切不可分开。林徽因恰逢民国时代,受到既有中华优秀传统的教育,又有西方文明与思想的陶冶。传统的女子家事和国文教育,使聪明秀丽的林徽因具有温良儒雅、大家闺秀的气质;而西方文明和思想的解放,又造就了林徽因的思想独立、大胆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
  
  另一方面,个人素质的养成:林徽因儿时家庭受到祖父、父亲的正面影响,使她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典雅的才女风范。而母亲的负面影响,倒逼林徽因具有坚强、争强好胜、张扬自我的独立人格。也正是从母亲的不幸婚姻中,林徽因吸取教训,从徐志摩、金岳霖的感情漩涡里能理性地走向梁思成的现实生活。我们不仅可以从林徽因的诗歌、散文和文学作品里找到她孤独、痛苦、憧憬与浪漫的精神情怀,也可以从林徽第一个敢骑跨于皇帝的祭天殿上测量古建筑、为保护古城墙她带病奔走呼号等行为中,找到她大胆独立、坚忍、真诚的现实世界。
  
  这位民国女神就是这样养成的。我们可以当林徽因是一位诗人来纪念她;也可以当林徽因是一位母亲来尊敬她。但,她更是一位常常被人们误读的卓越的女建筑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