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经直解》下

 醒真 2023-03-23 发布于吉林

卷之下

三十一难

三十一难曰: 三焦者,何禀何主 [1] ?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

此篇分别三焦之位,各有司治之所。所谓三焦者,属手少阳经也。一云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一云有名而无形。若系有名无形,则三焦之经,要见何所禀而何所主?三焦之气,从何所始而何所终?且所治之穴,要知在何许处也?此般诸义,皆可晓其所以然之从来否?

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在齐下 [2] 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 [3] 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 [4] ,其府在气街 [5] 。

人身一元之大气,皆系于三焦之气,升降出入而为用也,故为原气之别使。人身之藏府,皆有名有形,有禀有主。如肝禀气于木,生于水,心禀气于火,生于木之类,五藏之所禀所主,莫不皆然。惟三焦之经,云有名无形,而所禀所主,则元气与胃气而已。故云三焦乃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何者?试审上焦之位,其在心下,下鬲,却在胃之上口。其气之为用,主纳受饮食,纳而不出。其所治之穴,在任脉之膻中穴,乃玉堂穴之下一寸六分,直两乳中间陷者是也。其中焦之位,在胃之中脘,不上不下之间。其气之为用,主腐熟水谷。其所治之穴,在脐旁胃之天枢穴也。其下焦之位,当在膀胱上口。真气之为用,主分别大小便之清浊也,故专主出而不纳,以为传送水谷之道也,故名曰三焦。其所治之穴,在脐下一寸,即任脉之阴交穴也。“其府在气街”④这一句,疑错简或衍。三焦自属诸府,不应又有府也。以此参之,则三焦之经,虽曰有名无形,然三焦之位,与夫主气之司,所治之穴,所寓之处,即三焦之所形也。而命门为相火之原,三焦为相火之用,故为原气之别使。其气之升降出纳,总属人身一气之流行于三焦,故曰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十二难

三十二难曰: 五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

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在鬲上也。

此言藏位上下之分,五藏俱相同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其义何也?然,心肺之在鬲上者。盖心为君主,肺为相傅,心主血,肺主气,血荣气卫,通行经络,营周不息。鬲者隔也,凡人心下有鬲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围着脊,所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故令心肺在鬲上也。经云鬲肓之上,中有父母 [6] 。此之谓也。

三十三难

三十三难曰: 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

此言五行合化之理,以肝肺二藏之义而喻言之也。肝者东方木也,其色青,其象木;肺者西方金也,其色白,其象金。肝属木,在水宜乎浮也,何得水而反沉;肺属金,在水宜乎沉也,何得水而反浮。其故何也?

然。肝者,非为纯木也 [7] 。乙角也 [8] ,庚之柔 [9] 。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阳,而吸其微阴之气 [10] ,其意乐金。又行阴道多 [11] ,故令肝得水而沉也。

肺者,非为纯金也 [12] 。辛商 [13] 也,丙之柔 [14] ,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阴,婚而就火 [15] ,其意乐火,又行阳道多 [16] ,故令肺得水而浮也。

肺熟而复沉,肝熟而复浮者,何也?故知辛当归庚,乙当归甲 [17] 也。

然肝者木,肝为乙木,非为纯木也,何者?乙之音角也,盖乙庚化金,故乙为庚之柔。大而言之,则阴与阳之道。小而言之,犹夫与妇之义,而释去其甲木之微阳,而自吸受其乙木微阴之气,乙与庚合,故其意乐金,且金又行阴道多,而肝位在下,故令肝得水而沉者此也。然肺者金,肺为辛金,非为纯金也,何者?辛之音商也,盖丙辛化水,故辛为丙之柔。大而言之,则阴与阳之道。小而言之,即夫与妇之义,而自释去其辛金之微阴,婚而就丙火之相配,故其意乐火。且火又行阳道多,而肺位在上,故令肺得水而浮者此也。五运合化之理,其在《五运行大论》篇曰: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盖乙在亢氐之位,庚在昴毕之位,所以乙庚化金,而乙庚之岁,皆以金为初运,而为客运之迁变,故谓乙庚化金。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盖丙在张翼之位,辛在娄胃之位,所以丙辛化水,而丙辛之岁,皆以水为初运,而为客运之迭移,故谓丙辛化水。肺熟而复沉,肝熟而复浮者,乃合化之气散矣,故辛复归于庚,乙复归于甲也。此难虽无关于要用,然五行合化微妙之理,苟非探求运气之奥旨,是义乌足以发明之。

三十四难

三十四难曰: 五藏各有声色臭味液 [18] ,皆可晓知以不?

然。《十变》[19]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 其液泣。

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

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

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

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

是五藏声、色、臭、味、液也。

此言五藏各有声色臭味,兼之与液相通也。《十变》者,言声色臭味,五藏错综,互相有之,故云《十变》。肝属木,故色青。臊者,肝之气,故臭臊。曲直作酸 [20] ,木之味也,故味酸。呼者,肝之声也。泣者,肝之液也。心属火,故色赤。焦者,心之气,故臭焦。炎上作苦,火之味也,故味苦。言者,心之声也。汗者,心之液也。脾属土,故色黄。香者,脾之气,故臭香。稼穑作甘,土之味也,故味甘。歌者,脾之声也。涎者,脾之液也。肺属金,故色白。腥者,肺之气,故臭腥。从革作辛,金之味也,故味辛。哭者,肺之声也。涕者,肺之液也。肾属水,故色黑。腐者,肾之气,故臭腐。润下作咸,故味咸。呻者,肾之声也。唾者,肾之液也。此是五藏之声色臭味而兼五液之相通也。

五藏有七神,各何所藏耶?

然。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七神者,识神也。藏者,藏也。人之识神,藏于内也。魂主升,肝藏居左属木,龙之象也。故肝藏魂。魄主降,肺藏居右属金,虎之象也。故肺藏魄。心主神,心藏居南属火,离之象也。故心藏神。脾主思,其藏居中属土,坤之象也。故脾藏意与智。肾主精,肾藏居北属水,坎之象也。故肾藏精与志也。此因五藏之用而言五藏之神,是故五用著于外,七神蕴于内也。

三十五难

三十五难曰: 五藏各有所府,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也?

然。经言心荣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

五藏者,心、肝、脾、肺、肾也。五藏各有所居之位,其府与藏皆相近者,如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俱相近也。而心肺居在上部,大小肠居在下部,其相去远者,何也?然。心荣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行阴气,故居在下。肺与大肠,心与小肠其经络虽相为表里,而心肺在上,行清阳之气,大肠、小肠,行浊阴之气,清浊之气自有隔分,不可混淆,所以相去远也。

又诸府者,皆阳也,清净之处,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其意何也?

此承上文而言。然阳既行清气,诸府亦皆阳也,宜乎行清净之处。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其所受盛之物,皆污秽不净者,其意何也?

然。诸府者谓是,非也。经言:小肠者,受盛 [21] 之府也;大肠者,传泻行道 [22] 之府也;胆者,清净 [23] 之府也;胃者,水谷之府也;膀胱者,津液之府也。一府犹无两名,故知非也。小肠者,心之府;大肠者,肺之府;胆者,肝之府;胃者,脾之府;膀胱者,肾之府。

谓诸府为清净之处者,其说非也。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各有受盛,则非阳之清净矣。各有五藏之府,固不得而两名也。盖诸府之体为阳而用则阴,经所谓浊阴归六府是也。云诸府皆阳,清净之处,惟胆足以当之。

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下焦之所治也。

此以五藏之色分别五府,而皆以肠名之也。下焦一句所治属膀胱,谓膀胱当下焦所治,主分别清浊者也。

三十六难

三十六难曰: 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

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此言肾藏之体,其即坎之象也,肾有两者,犹坎之两阴爻也。命门者,即坎之中爻也,坎象属水体也,命门属火用也。夫人之初生,先生命门与两肾,即天一生水之义也。肾与命门,本属一气,故言其气与肾通,为十二经之根本,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原者即生气之元,谓肾间动气也,此禀真阳之火,以为立命之基,故仙家谓之神气,医家谓之先天。然人之两尺脉,总皆肾也,而言左为肾,右为命门者,盖以命门真阳之火,寄于右尺诊也。按十二经中,只有心包络与三焦相为表里,未尝有所谓命门也,但命门之火居于肾中,故命门为相火之原,三焦为相火之用,命门与包络、三焦俱属相火,故以右尺之脉,以候肾中真阳之火耳。非谓十二经之外,又多一命门也。然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盖肾藏精,精化气,气化神,故谓诸神精之所舍。舍,居也。命门为相火之原,十二经之根本,故谓原气之所系也。其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者,总属天一之水,真阳之火,而原气之所用也。扁鹊虽分肾有两者,其实真元之一气也,愚考命门之穴,在脊之第十四椎下,乃督脉之穴名也,不知经络之详者,猜言命即心包络,其说非也。

三十七难

三十七难曰: 五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不?

然。五藏者,当上关于九窍也,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

此言五藏之气其流注之始,在于何所而发起,其相通之气在于何许?而各归其相通之藏。今其答文止言五藏通于九窍之义,而不及五藏之发起,或有缺文。愚按五藏发起,当如二十三难流注之说。上关九窍,谓耳二,目二,鼻二,口一,舌一,喉一。又云:上止七窍,其二窍者,前后阴也。其考《灵枢》 [24] 亦作七窍。五味,酸、苦、甘、辛、咸也。五音,宫、商、角、徵、羽也。

五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结为痈。

此结上起下之辞。五藏阴也,阴不和则病在内,故九窍之气不通利矣。六府阳也,阳不和则病在外,故留结而为痈矣。

邪在六府,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邪在五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故曰关 [25] 。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故曰格 [26] 。阴阳俱盛,不得相营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

血为荣,气为卫,营卫调和,则气血自然营运,是谓之和。若邪在六府,则为阳邪,阳气不和,则邪留于皮肤,故阳脉盛矣。邪在五藏,则为阴邪,阴气不和,则邪留于肉里,故阴脉盛矣。阴甚则格阳,使阳气不相通故曰格。阳盛则闭阴,使阴血不能行,故曰关。阴阳俱盛,则气血不得和营而成关格,关格者,安能尽其命而有不死者乎?

经言气独行于五藏,不营于六府者,何也?

然。夫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阴脉营于五藏,阳脉营于六府,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不覆溢。人气内温于藏府,外濡于腠理。

此因上章“营”字之义而推及之也。所谓气卫行于五藏,不营于六府,非不营于六府也,谓在阴经则营于五藏,在阳经则营于六府。脉气周流,如环无端,则无关格覆溢之患矣。而人之气内得温于藏府,外得濡于腠理矣。

三十八难

三十八难曰: 藏惟有五,府独有六者,何也?

然。所以府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27]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故言府有六焉。

三焦有名无形,已解前二十五难中,兹不复赘。言三焦主持诸气,为原气之别使者,以原气赖其导引,潜行默运于一身之中,无有间断也。外府,指其经为手少阳而言。盖三焦有经无形,故云外府。三焦有名无形,言三焦之气分上中下之用,以其出纳腐熟,各有所司之不同,而为升降之默运,实一气之流行。如曰无形则可,若包络之藏,安可谓之俱有名而无形乎?若果无形,则横膜之上竖膜之下,有细筋如丝,与心肺相连者是何物也?斯言一出,遂使后人言命门与三焦、包络者,所以纷纷而不决也。

三十九难

三十九难曰: 经言府有五,藏有六者,何也?

然。六府者,止有五府也。五藏亦有六藏者,谓肾有两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藏有六也。

府有五者,何也?

然。五藏各一府,三焦亦是一府,然不属于五藏,故言府有五焉。

前言藏有五府有六,此言府有五藏有六者,盖以肾之分作两也。肾之两者虽分左右有命门之别,然其气与肾通,其实皆肾也,不得言命门另为一藏矣。若将命门为一藏,则心包络之藏,手厥阴之经与手少阳经之配合,以为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络,可得混乎?言五藏六府者,略包络也。六藏六府者,正一阴一阳之相为表里也。五藏五府,不必泥于本文,以起后人之惑。

四十难

四十难曰: 经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鼻者,肺之候 [28] ,而反知香臭;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何也?

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巳,巳者南方火。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 [29] 。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此言先天五行之理,以喻人身五藏相通为用之义。肝窍在目,故主色;心属火,火主焦,故主臭;脾属土,脾气通于口,故主味;肺属金,金主声,故主声也;肾者水,水液皆本于肾,故主液。今肺而反知香臭,而肾反闻声者,盖金长生在巳,水长生在申,巳火申金,故令声臭之,所以复归于源也。

四十一难

四十一难曰: 肝独有两叶,以 [30] 何应也?

然。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也。万物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 [31] ,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 [32] ,犹有两心 [33] ,故有两叶 [34] ,亦应木叶也。

肝有两叶,应东方之木。木者,春也。万物始生,草木甲坼 [35] ,两叶之义也。太阴,足太阴脾也。太阳,足太阳膀胱也。盖木无水不生,无土不发,所以巳土与壬水相去不远,故以两心而喻言之也。

四十二难

四十二难曰: 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

然。胃大[36]一尺五寸,径[37]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38]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39],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大[40]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

回肠,即大肠也。广肠,即肛门之总称也。

肝重二 [41] 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

肝有七叶,应春木之有叶也。随神往来谓之魂,魂者,神明之辅弼也。魂主升,肝应春,以主发生,故肝藏魂。

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 [42] ,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上智之人,心有七孔三毛,心无窍,则神出入无门。两精相搏谓之神,神者,精气之所化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藏神。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 [43] 半斤,主裹血 [44] ,温五藏,主藏意。

脾统血,散膏半斤,主裹血也。脾受水谷之气,分散五藏,其脾元之气,主温养五藏。意者,心之所之也,脾主思,故脾主藏意。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 [45] ,凡八叶,主藏魄。

并精出入者,谓之魄。魄者,乃精气之辅佐也。魄主降,肺应秋以主降,故肺藏魄。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

肾有二枚,中有命门,坎之象也。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故肾主藏志。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

胆在肝之短叶间,胆为清净之府,中正之官,决断出焉。铢者,二十四铢为一两,三铢乃一钱二分半也。胆盛之汁有三合之数。

胃重二斤一两,纡曲屈伸 [46] ,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 [47] ,当脐右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二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此篇之义,在《灵枢》三十一、三十二篇皆有之。越人并为一篇,而后假增入五藏轻重,所盛所藏,虽觉前后重复,不害其为叮咛也。但其间受盛之数,各不相同之少为异耳。凡言径者,乃三分中之一分也。分之少半者,三分中之犹有一分也。其后之大肠广四寸,径当一寸,犹有寸之少半,言一寸者误也。合之太 [48] 半者,乃四分中之一分耳。二寸太半者,谓二寸之外,犹有三分中之一分也。

四十三难

四十三难曰: 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当有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 [49] ,一行 [50] 二升半,日行 [51] 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

此与《灵枢·平人绝谷》篇大同小异。盖人无根本,饮食为命,胃实则肠虚,肠实则胃虚,更实更虚,故气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皆尽也。故曰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神无所依,此之谓也。

四十四难

四十四难曰: 七冲门何在?

然。唇为飞门 [52] ,齿为户门 [53] ,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也。

冲,冲要之处。会厌,谓咽嗌会合也。厌,犹掩也,谓当咽物之时,合掩喉咙,不使食物误入,以阻其气之嘘吸出入也。贲,与奔同,言物之所奔向也。太仓,胃也。下口,胃之下口也,在脐上二寸,下脘之分。幽门,谓幽下之处。大肠、小肠会在脐上一寸水分穴处。阑,谓遮阑,以泌别清浊。所谓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即此处也。下极,肛门也。魄,前谓肺藏魄,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故下极谓之魄门。人之饮食,一入一出,俱由此卫要之所,故曰七冲门也。两乳内也 [56] 。 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四十五难

四十五难曰: 经言八会者,何也?

然。府会太仓,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54] , 血会鬲俞,骨会大杼[55],脉会太渊,气会三焦, 外一筋直两乳内也 [56] 。 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会,相会合也。太仓,即胃之中脘,在脐上四寸,六府取禀于胃,故为府会。季胁,章门穴也,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为脾之募,五藏取禀于脾,故为藏会。足少阳之筋结于膝外廉阳陵泉也,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又胆与肝为配,肝者,筋之合,故为筋会。绝骨,一名阳辅,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诸髓皆会于骨,故为髓会。鬲俞,在背第七椎下,去脊两旁各一寸半,足太阳脉气所发也。太阳多血,又血乃水之象,故为血会。大杼,在项后第一椎下,去脊两旁各一寸五分。太渊,在掌后陷中动脉,即所谓寸口者,脉之大会也,故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即膻中,为气海者也,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热病在内者,各视其所属而取之会也。三焦者,手少阳经之总名也,其气会三焦,当作上焦,方与直两乳内之义相合。据四明陈氏曰:髓会绝骨,髓属于肾,肾主骨,于足少阳无所关。脑为髓海,脑有枕骨穴,则当会枕骨,绝骨误也。血会鬲俞,血者心所主,肝所藏。鬲俞在脊之第七椎下两旁,上则心俞,下则肝俞,故为血会。骨会大杼,骨者髓所养,髓自脑下,注于大杼,大杼渗入脊心,下贯尾骶,渗诸骨节,故骨之气皆会于此,亦通。又古益袁氏曰:人能健步,以髓会绝骨也。肩能任重,以骨会大杼也。考此二说,皆属有理,故并存之。

四十六难

四十六难曰: 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 [57] 者,何也?

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 [58] ,夜不寤也。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老人之寤而不寐,少壮之寐而不寤,系乎气血之盛衰故也。经言者,《荣卫生会》篇之所来也。

四十七难

四十七难曰: 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

然。人头者,诸阳 [59] 之会也。诸阴脉 [60] 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

人之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之行走于身,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手之三阴,从胸走至手;足之三阳,从头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走入腹。此所以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也。人面独能耐寒者,以诸阳脉皆上至头面故也。

四十八难

四十八难曰: 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

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 [61] 之虚实也。

虚实者,真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然有三虚三实,一有脉之虚实,一有病之虚实,一有诊之虚实也。

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紧 [62] 牢者为实。

濡、软同。濡者,脉来软而无力,病主真元不足,故脉濡者为虚。紧者,脉来紧而有力。牢者,按之沉实有力,而牢守其位,皆邪主有余,病主寒,主痛,故紧牢者为实。

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 [63] ;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

病自内伤而出于外,故为虚邪。从外来而入于内,故为实邪。言者为虚,以五藏自病,不由外邪,故惺惺而不妨于言也。不言者为实,以人之邪气内郁,故昏乱而不言也。缓者为虚,谓病势不急,从缓而来者,故为虚。急者为实,谓病卒然而至,此属外邪有余,故为实,此病之虚实也。大凡缓者易治,实者难治。

诊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 [64] ,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诊,按也,候也。按其外而知之,非诊脉之诊也。按之皮肉柔软者为虚,牢强者为实。按病者之处所,知痛者为实,但痒而不痛者为虚。又知外痛而内快爽者,为邪盛之在外;内痛而外宽快者,为邪盛之在内矣。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故曰虚实也。

四十九难

四十九难曰: 有正经 [65] 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

然。经言 [66] 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 [67] 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 [68] 入水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

五藏各有所主,忧愁思虑,喜怒作劳,情之所关,人所不能免也。言正经自病者,皆缘发不中节,所以伤人。夫心者,君主之官,原主思虑,若过于当,则心反自受伤矣。肺为华盖,外主皮毛,肺固喜清而恶热,若身过受于寒,又兼饮冷,则肺反自受伤矣。肝为将军之官,其性主怒,若人过于太怒,则气逆上而不能下,怒气不泄,则肝反自受伤矣。脾主消磨,凡饮食入胃,必赖脾气健运之力以消化,若饮食不节,过于劳力,则脾反自受伤矣。肾主骨而属水,久坐伤肾,况湿地乎?强力伤骨,况入水乎?若此者,则肾反自受伤矣。去泰去甚,适其中而已,昧者拘焉。此上五伤,皆属正经自病也。

何谓五邪?

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此言五邪从外来者,风邪伤肝,暑邪伤心,饮食伤脾,寒邪伤肺,湿邪伤肾,此五邪所伤,自外而至也。若劳倦者,即前之正经自病也。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

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邪入心 [69] ,故知当赤色。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此以心经一部,设假令而发其例也。肝主色,肝为心邪,故色赤。身热,脉浮大,心也;胁痛脉弦,肝也。

何以知伤暑得之?

然。当恶焦 [70] 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焦臭。其病心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心主臭,心伤暑而自病,故恶臭。而证状脉诊,皆属乎心也。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

然。当喜苦味也,虚为不欲食,实为欲食 [71] 。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为酸,入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咸,自入为甘,故知脾邪入心,当喜苦味也。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

脾主味,脾为心邪,故喜苦味也。不欲食,脾虚也;欲食,脾实也。身热脉洪大,心也。体重嗜卧,四肢不收,脉缓,脾也。

何以知伤寒得之?

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故知肺为心邪当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

肺主声,肺为心邪,故谵言妄语。身热,脉浮大,心也;恶寒喘咳,脉涩,肺也。

何以知中湿得之?

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湿 [72] ,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前三十四难,五藏声色臭味。言肾主液,兹言肾主湿液者,水之化也,即水就湿之义。肾为心邪,故喜汗出不可止。身热脉大,心也;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涩者,肾也。此五邪为病之大法也。

五十难

五十难曰: 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

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

此即上文五邪为病之义。五行生克之理,凡生我者,如水生木,谓之从后来者为虚邪。我生者,如木生火,谓之从前来者为实邪。我所不胜者,如木遇金为贼邪。我所胜者,如木遇土为微邪。如肝木自病者,为正邪也。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假令又以心病为例以发明之。中风为虚邪,木生火也。伤暑为正邪,乃本经自病也。饮食劳倦为实邪,火生土也。伤寒为微邪,火克金也。中湿为贼邪,水克火也。举一心藏而言之,其余皆可类推矣。

五十一难

五十一难曰: 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藏府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府也;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藏也。何以言之?府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故以别知藏府之病也。

此别藏府之病,以好恶可知矣。府病属阳,阳病则热有余而寒不足,故欲得寒。又欲见人者,阳主动也。藏病属阴,阴病则寒有余而热不足,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者,阴主静也。

五十二难

五十二难曰: 藏府发病,根本 [73] 等不?

然。不等也。

何 [74] ?

然。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府病者,仿佛贲向 [75] ,上下流行,居处无常。故以此知藏府根本不同也。

此言藏府之病不同。藏为阴,阴主静,故藏病止而不移。府为阳,阳主动,故府病仿佛贲向,上下流行居处无常也。

五十三难

五十三难曰: 经言七传 [76] 者死,间藏者生,何谓也?

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

七传者,言我所胜也。如心病传肺,火克金也;肺传肝,金克木也;肝传脾,木克土也;脾传肾,土克水也;肾传心,水克火也。心火受水之传一也,肺金复受火之传再也。自心而始,以次相传,至肺之再,是七传也。故七传死者,一藏不宜再伤也。

假令 [77] 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子母相传,竟 [78] 而复始,如环无端,故曰生也。

此明间藏之义。间藏者,如心不传肺而间传于脾,是火生土也。肺不传肝而传于肾,是金生水之类。皆子母相传,故曰生也。

五十四难

五十四难曰: 藏病难治,府病易治,何谓也?

然。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所胜也;府病易治者,传其子也。与七传、间藏同法也。

此难若依本文而言,即前之七传、间藏者之义,愚则以为不然。所谓藏病难治者,言藏属阴,其经主里,其神内守,邪不易入。若人不善摄生,内有七情所伤,外有六淫之感,如中风症,中藏者死,谓之藏病难治。中府者成废人,中经络者可调理而愈,即府病易治也。又如寒邪直中阴经,其症多危,是属藏,病难治。若从阳经所感,汗出而愈,亦即府病易治也。若云藏病难治,传其所胜,府病易治,传其所生。其曰间藏者生,岂非藏病亦有生者乎?要知藏病传其所生,亦属易治,府病传其所胜,亦难治也。总之,藏病深故难治,府病浅故易治,不可泥于同 [79] 所胜之法也。

五十五难

五十五难曰: 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

然。积者,阴气[80]也;聚者,阳气[81]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82]。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积者,五藏所生,藏属阴,阴主静,故其病沉伏而不离其处。盖缘血脉不行,渐以滋长,蓄积而成形者也。聚者,六府所成,府属阳,阳主动,故其病浮动而无所留止。盖缘气道不通,病之所在,与外邪偶然触发,奔走流行而作楚,故无常处。是以别知藏府积聚之为病也。

五十六难

五十六难曰: 五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 [83] 。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 [插图][84] ,连岁不巳。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 [85] 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得之。

此言五藏之积,本于藏气适王之日而成也。肥,厚也。肝之积,其形如覆杯,有头足,故名肥气。其积盖缘肺病传肝,肝复传脾,脾以季夏六月未土正王之时,又兼戊己土王之日,王不受邪,其邪因而留结以成积,故病主咳逆 [插图] 疟。咳逆者,咳而气逆上行也。 [插图] 疟者,疟隔二日一发也。五藏皆有疟,肝之为疟,以病在左胁,以府属少阳胆,少阳主半表半里,疟为寒热故也。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伏梁,伏于心部之下,如梁木然,伏而不动也。烦心者,心时烦躁不宁。肺王于秋,其义同前。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痞气者,痞塞而不通也。脾在中央,其病在胃脘,绕脐如盘,脾主四肢,故主四肢不收。黄,脾之色。疸,湿热之为病也。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愈 [86] ,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贲、奔同。息贲,或息或奔也。右胁,肺之部也。肺主皮毛,故洒洒恶寒,淅淅发热;肺主气,故作喘咳。痈者,肺气壅闭而不通,故久发为痈也。所谓息贲者,非居处无常,如府病之奔行,特以肺主气,故其病有时而动息耳。其后奔豚亦然。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此五积之要法也。

肾积,名豚。何所取义?盖言肾主水,位在亥,豚,猪豚也,豚性喜攻于物,故以名之。令人喘逆者,盖缘足少阴之支,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故也。贲豚之发,自少腹作楚,上至心下,上下无时,故上至心下。肾主骨,肾病,故令骨痿少气。此五积为病之大法也。

五十七难

五十七难曰: 泄凡有几?皆有名不?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 [87] ,名曰后重。

此五泄之目,下文详之。

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

胃受病,故食不化。胃属土,故色黄。此胃泄之见症也。

脾泄者,腹胀满,泄注 [88] ,食即呕吐逆。

脾主运动,脾病,故令腹胀满。脾气不实,故泄泻如注。脾气寒,故食呕吐而气上逆也。呕为有声无物,吐为有物无声。此脾泄之见症也。

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 [89] 。

食方已即窘迫,欲利也。大肠为庚金,白者,金之色也。肠鸣者,虚也;切痛者,寒也。此大肠泄之见症也。

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 [90] ,少腹痛。

溲,小便也。便脓血,言小便时有白物如脓之状,又有尿血之症,谓之便脓血。少腹者,小肠之分也,痛属火。此小肠泄之见症也。

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此五泄之要法也。

瘕,结也,谓因有凝结而成者。里急,谓腹内急迫,欲便而不通也。后重,谓肛门之气下坠,气闭而不利也。圊,厕也。惟其里急后重,所以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小便阴茎亦作痛也。此大瘕泄之见症也。义与痢疾相同。

五十八难

五十八难曰: 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伤寒者,谓霜降以后,春分以前,其时有触冒寒邪而即病者,谓之伤寒。不即病者,谓之变病。故发问伤寒有几?脉有变否?言伤寒有五者,正变病之谓也。凡汗出恶寒者,谓之伤风。无汗恶寒者,谓之伤寒。一身尽痛,不能转侧者,谓之湿温。时值湿令太过,所感湿邪之为病也。伤寒冬不即病,至春变为温,病发热不恶寒者是也。至夏变为热病,热病重于温也。故经曰: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若非其时而有其气,一岁之中,病多相似,谓之时疫。是则运气之为病,非伤寒也。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浮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 [91] ;温病之脉,散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上文言伤寒之目,此言脉之各不同也。“阴”“阳”二字,皆指尺寸而言。寸部脉浮而滑,尺部脉软而弱,此中风之脉也。寸部脉浮而弱,尺部脉小而急,此湿温之脉也。阴阳俱盛而紧涩,盛,盛大貌,谓伤寒之脉。尺寸左右俱盛大于常时,所谓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紧曰伤寒,故脉紧。寒伤荣,故脉涩。热病者,夏时之变病也,夏时阳气在外,故脉浮而滑。若邪入于里,脉主沉而散涩,火之象也。此温病直指时行疫疠传染之症,非至春变为温病之温,故其脉行在诸经之无定,故言不知何经之动也,当各随其经而取之。取之,即刺之也,用针用药,理亦相同。言伤寒有五,除阴阳俱盛之正伤寒,余皆类似伤寒,名虽伤寒,实非伤寒,故时人有四时传变之伤寒,其义正谓此也。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伤寒邪在表则汗,邪在里则下,治当则愈,相反则死,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乃亡。此“阴”“阳”二字,指邪在表里之阴阳也。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 [92] ,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皮肤痛,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 [93] 槁痛。

此言肺、脾、肾病之浅深,因以寒热之病而以类附之。肺主皮毛,若邪在肺而发寒热者,主皮痛不可近席,毛发干焦而鼻枯槁,欲汗不得,此是肺经之候也。脾主肌肉,若邪在脾而作寒热者,主皮肤作痛,脾主唇四白,故唇舌枯槁,无汗而唇燥舌干,此是脾经之候也。肾主骨,若邪在肾而作寒热者,主病无所安而汗流注不休,齿乃骨之余,故齿本枯而痛,此是肾经之候也。寒热之病,以此辨别而候之,亦各随其经而取之之义也。

五十九难

五十九难曰: 狂癫之病,何以别之?

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倨贵 [94] 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 [95] 。其脉三部阴阳 [96] 俱盛是也。

狂疾发于阳,故其状皆自有余而主动;癫疾发于阴,故其状皆自不足而主静。其脉三部阴阳俱盛者,谓发于阳为狂,则阳脉俱盛;发于阴为癫,则阴脉俱盛也。此与二十难,“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义相同也。

六十难

六十难曰: 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

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厥,逆也。手三阳之脉,从手走至头,若受风寒之邪,伏留而不去,则三阳之经络,气逆不通而作痛者,谓之厥头痛。若痛入连在脑者,手足青至节,主死,不治。盖头为髓海,真气之所聚,邪不能犯,受邪则死也。

其五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灵枢·厥病 [97] 》篇载厥心痛凡五:有胃心痛,肾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皆五藏气相干,故为厥心痛。若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即名真心痛。少阴者,心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心为君主,精神之所舍,其藏坚固,邪不能客,客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其头、心二者之病,若系真痛,主旦见夕死,夕见旦死,甚言其不可治也。

六十一难

六十一难曰: 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此言望、闻、问、切四诊之要,以致精义入神之妙。盖难而易者谓之巧,得其精者谓之工,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四诊之法,以色为先。《素问·五藏生成》篇曰:色见青如草滋 [98] 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 [99] 者死,赤如衃 [100] 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藏之败色也,故皆曰死。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藏之彩色也,故皆曰生。又如验产妇,面赤舌青,母活子死;面青舌赤,母死子活;唇口俱青,子母俱死之类。所以扁鹊视桓之疾,却步而走,知其不可治也。仓公见齐相舍人奴 [101] ,食闺门 [102] 外,望其色而知其伤脾气也,当至春甚,夏病泄血死,至期果然,此所谓望而知之者谓之神。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闻者,闻其人之五音,以分别其五藏之病。五藏各有声,而声各有音。五音,宫、商、角、徵、羽也。肝木音角,心火音徵,脾土音宫,肺金音商,肾水音羽。故肝声呼,其音应角;心火笑,其音应徵;脾声歌,其音应宫;肺声哭,其音应商;肾声呻,其音应羽。各因其五音之清浊,以辨别其五藏之病也。师旷之聪,能知用兵之胜负,而况于医之听声乎?闻声别病,以知人之死生吉凶,此所谓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五味者,酸、苦、甘、辛、咸也。五藏各有所欲,如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欲,喜好也。《灵枢·五味论》篇曰: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 [103] ;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 [104] 。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五味有偏嗜偏多,则藏气有偏胜偏绝之候,此所谓问而知之者谓之工。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藏府也。

寸口者,脉之大会,故切脉以寸口为知虚实者。脉之微弱芤软为虚,大动牢滑为实。叔和《脉法赞》曰: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其铨 [105]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常经,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身旋,复会寸口,虚实乃见。至如雀啄、屋漏、虾游、鱼翔之类,以决死生吉凶,此所谓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此又总结上文之义。

六十二难曰: 藏井荥有五,府独有六者,何谓也?

然。府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府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

藏之井荥有五,谓井、荥、俞、经、合也。府之井荥有六,以三焦行于诸阳,故又置一腧而命曰原。所以府有六者,与三焦共一气也,三焦为原气之别使,故名曰原。

六十三难曰: 《十变》言五藏六府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

然。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诸蚑行 [106] 喘息,蜎 [107] 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岁数始于春,日数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

十二经所出之穴,皆为 [108] 之井,而以为荥俞之始者,以井主东方木。木者,春 [109] 也,万物发生之始。诸蚑者行,喘者息,息谓嘘吸气也。蜎者飞,蠕者动,皆虫豸之属。凡当生之物,莫不以春而生也。是以一岁之数则始于春,一旬之数则始于甲,而人之荥合则始于井也。

六十四难

六十四难曰: 《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

十二经起于井穴,阴井为木,故阴井木生阴荥火,阴荥火生阴俞土,阴俞土生阴经金,阴经金生阴合水,此阴井之相生,木火土金水之序也。阳井为金,故阳井金生阳荥水,阳荥水生阳俞木,阳俞木生阳经火,阳经火生阳合土,此阳井之相生,金水木火土之序也。此相生之义,即五行合化之理,何者?盖阴井乙木,阳井庚金,谓乙庚化金;阴荥丁火,阳荥壬水,谓丁壬化木;阴俞己土,阳俞甲木,谓甲己化土;阴经辛金,阳经丙火,谓丙辛化水;阴合癸水,阳合戊土,谓戊癸化火。人身十二经络之中,各有井荥俞经合之穴,而一阴一阳,一刚一柔,一生一合,而化理在其中矣。故下文云刚柔之事也。

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

刚柔者,即乙庚之相配也。十干所以自乙庚而言者,盖诸藏府之穴皆始于井,而阴脉之井始于乙木,阳脉之井始于庚金,故是乙庚而言刚柔之配也。其余五行之配,皆仿此也。其合化之理,出于《素问·五运行大论》篇所自来也。此义甚深,非易窥测。

六十五难

六十五难曰: 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

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也。

此以经穴流注之始终言也。所谓井荥俞经合,即肝心脾肺肾,五藏经脉流注之穴。井属木,井者,在藏应肝,在时应春。出者,如泉之始出,春时万物发生之始,故言所出为井。合属水,合者,在藏应肾,在时应冬。合者,如水之归藏,冬时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也。

六十六难

六十六难曰: 《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

此本《灵枢》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与《本输》第二篇之经言也。按:经络井荥俞经合之穴名。其肺经之井穴乃少商也,荥穴乃鱼际也,俞穴乃太渊也,经穴乃经渠也,合穴乃尺泽也。其第三穴名俞,余藏皆同,此言肺之俞也。心之俞乃心主包络之俞。包络之井穴乃中冲也,荥穴乃劳宫也,俞穴乃大陵也,经穴乃间使也,合穴乃曲泽也。肝经之井穴乃大敦也,荥穴乃行间也,俞穴乃太冲也,经穴乃中封也,合穴乃曲泉也。脾经之井穴乃隐白也,荥穴乃大都也,俞穴乃太白也,经穴乃商丘也,合穴乃阴陵泉也。肾经之井穴乃涌泉也,荥穴乃然谷也,俞穴乃太溪也,经穴乃复溜也,合穴乃阴谷也。少阴,手少阴心也。心经之井穴乃少冲也,荥穴乃少府也,俞穴乃神门也。兹言兑骨,即神门之穴,一名兑骨,故云兑骨。经穴乃灵道 [110] 也,合穴乃少海也。此藏之井荥俞经合,皆以第三之俞穴为原也。胆经之井穴乃窍阴也,荥穴乃侠溪也,俞穴乃临泣也,原穴乃丘墟也,为原。六府多一原,故以第四穴为原。经穴乃阳辅也,合穴乃阳陵泉也。胃经之井穴乃厉兑也,荥穴乃内庭也,俞穴乃陷谷也,原穴乃冲阳也,经穴乃解溪也,合穴乃三里也。三焦经之井穴乃关冲也,荥穴乃液门也,俞穴乃中渚 [111] 也,原穴乃阳池也,经穴乃支沟也,合穴乃天井也。膀胱经之井穴乃至阴也,荥穴乃通谷也,俞穴乃束骨也,原穴乃京骨也,经穴乃昆仑也,合穴乃委中也。大肠经之井穴乃商阳也,荥穴乃二间也,俞穴乃三间也,原穴乃合谷也,经穴乃阳溪也,合穴乃曲池也。小肠经之井穴乃少泽也,荥穴乃前谷也,俞穴乃后溪也,原穴乃腕骨也,经穴乃阳谷也,合穴乃小海也。此府之井荥俞经合,皆以第四之穴为原也。盖府为阳,故多一原。原者,三焦所行之俞,故名曰原,详见下文。

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

然。五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

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 [112] 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言上五藏之原,皆本五藏之俞,皆以俞为原者,其义何也?然,五藏之俞者,皆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以脐下肾间之动气,乃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也。三焦为原气之别使者,盖命门为相火之原,三焦为相火之用,故云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其三焦之气,主通行上中下三焦之气,而升降流行经历于五藏六府之间,其名原者,乃三焦尊称之号也,故所止之处,辄名为原。五藏六府之病,故皆取其原。取,刺也。肾间动气与第八难之义同。

六十七难

六十七难曰: 五藏募 [113] 在阴 [114] ,而俞 [115] 在阳者,何谓也?

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 [116] ,故令募在阴、俞在阳。

募与俞,五藏空穴之总名也。在腹为阴,则为之募,在背为阳,则为之俞。募,犹结募之募,言经气之聚于此也。俞,犹委输之输,言经气由此而输于彼也。五藏募在腹,肺之募中府,二穴,在胸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陷中。心之募巨阙,一穴,鸠尾下一寸。脾之募章门,二穴,在季胁下直脐。肝之募期门,二穴,在不容两旁各一寸五分。肾之募京门,二穴,在腰中季胁本。五藏俞在背,行足太阳之经。肺俞在第三椎下,心俞在五椎下,肝俞在九椎下,脾俞在十一椎下,肾俞在十四椎下,皆侠 [117] 脊两旁各一寸五分。阴病行阳,阳病行阴者,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藏府腹背,气相通应,所以阴病有时而行阳,阳病有时而行阴也。《针法》曰:从阳引阴,从阴引阳。

六十八难

六十八难曰: 五藏六府,皆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

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藏六府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主,谓所主何病。井,谷井之井,水源之所出也。荥,绝小水也,井之源本微,所流尚小而为荥。俞,输也,注也,自荥而注,乃为俞也。由俞而经过于此,乃谓之经。由经而入于所合,谓之合。合,会合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所行,皆井荥俞经合之所系,而所主病各不同。井主心下满,肝木病也。足厥阴之支从,肝别贯膈,上心肺,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心火病也。俞主体重节痛,脾土病也。经主喘咳寒热,肺金病也。合主逆气而泄,肾水病也。此举五藏之病,各以一端为例,余病可以类推。不言六府者,举藏足以该之。

六十九难

六十九难曰: 《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118] ,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此引《灵枢·经脉》篇用针泻实补虚之法而言也。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假如肝虚补肾,即以本经言之,而补肝经之合穴,曲泉是也。合主肾,肾为肝之母,是为虚者补其母。肝实则当泻心,而泻肝经之荥穴,行间是也;荥主心,心为肝之子,是为实则泻其子也。举肝为例,则余藏之穴,补泻之法,皆可类推。当先补之,然后泻之,谓当先补其不足,然后泻其有余。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者,谓肝本经自生之病,不干他经之邪,当自取其本经治之,故言以经取之。取之,谓刺之也。

七十难

七十难曰: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

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此文言用针之法,因时而施也。春夏之时,阳气浮在上,人之阳气亦然,故当浅刺之,无令太过也。秋冬之时,阳气沉在下,人气亦然,故当深刺之,无令其不及也。经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此之谓也。

春夏必 [119] 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者 [120] ,何谓也?

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阳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阴也 [121] 。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致,取也。春夏气温,必致一阴者,春夏养阳之义也。初下针,即沉之,至肾肝之部,俟其得气,乃引针而提之,以至于心肺之分,所谓致一阴也。秋冬气寒,必致一阳者,秋冬养阴之义也。初内针,浅而浮之,当心肺之部,俟其得气,推针而内之,以达于肾肝之分,所谓致一阳也。

七十一难

七十一难曰: 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

然。针阳者,卧针而刺 [122] 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卧针,谓用针之法,以针浅刺之也。荣为阴,卫为阳。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用针之道,各有浅深。然针阳必卧针而刺之者,以阳气上浮,过之恐伤荣也。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气散,乃内针。不然则伤卫气也。无、毋通,禁止辞。

七十二难

七十二难曰: 《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

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

此引《灵枢》第一篇之经言也。迎随之法,补泻之道也。即所谓迎而夺之,恶得无虚,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然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所谓逆顺者,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所以随其逆顺而取之。取之,即刺之也。然必知刺之道,而后可以视夫病之逆顺,随其当然而补泻之也。

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方,法也。在,察也。内为阴,外为阳。表为阳,里为阴。察其病之在阴在阳而调治之也。如阴虚阳实,则补阴泻阳;阳虚阴实,则补阳泻阴。或阴阳俱虚俱实,亦各随其所见而调之。此所谓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也。

七十三难

七十三难曰: 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123] 。

诸经之井,皆在手足指稍肌肉浅薄之处,气少不足使为补泻也。故设刺井者,只泻其荥穴,以井为木,荥为火,火者木之子也,此法专为泻井者而言也。若当补井,则当补其合,合为水,水者木之母也。故引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各有攸当也。补泻反施则病更笃,而有实实虚虚之患,可不谨欤!

七十四难

七十四难曰; 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何谓也?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

荥俞之系于四时者,以其邪各有所在也。

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

然。五藏一病辄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言五藏各有一藏之病,见其声色臭味之别可知某藏之为病矣。然五藏各有声色臭味之不同,今但以肝为例,而他藏不必尽言,故曰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四时各有其数,而井荥俞经合之穴,肝心脾肺肾之病,则必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秋毫,秋之毫毛也。言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故用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而不可失也。

七十五难

七十五难曰: 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 [124] 。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 [125] ,补北方水 [126] ,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此言泻实补虚之理,使五行各得其平,而无偏胜之患。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者,木金水火欲令更相平也。其木火土金水之欲实,云五行之偏胜而为邪也;金水木火土之当平,云五行之所胜而制其邪也。东方肝也,西方肺也,东方实则知西方虚矣。若西方不虚,则东方安得过于实耶?泻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所谓实则泻其子;补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若虚则补其母,当补脾土矣,而反补水者,何也?正惟补北方水,以水胜火,则金不虚,故曰子能令母实。泻南方火者,因其木实而泻火,则火不实,故曰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之法,正欲令金不得自平其木,而木金之气,自能两得其平矣。故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正此之谓也。经云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此五行子母相生之道也。兹云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此针家予夺巧妙之法也,能悟此理,则针道毕矣。篇内欲令金不得平木之“不”字,若滑氏以“不”为衍文,则何以谓之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欤?“不”字必不可去。

七十六难

七十六难曰: 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

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荣卫通行,此其要也。

补则从卫取气以补虚,泻则从荣弃置其气而不用也。然人之病,虚实不同,补泻荣卫之法亦异。补阳泻阴者,使阳不虚而阴不实也;补阴泻阳者,使阴不虚而阳不实也。如此则荣卫自然通行,此其要旨也。

七十七难

七十七难曰: 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 无令得受肝之邪, 故曰治未病焉。 中工 [127] 者, 见肝之病, 不晓相传, 但一心治肝, 故曰治已病也。

五藏之邪,必传所胜。假如见肝之病,势必传脾,治者必先实其脾,使邪无所入,谓之治未病也,故称上工。如见肝之病不知传脾,但一心治肝,谓之治已病也,故为中工。故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此之谓也。

七十八难

七十八难曰: 针有补泻, 何谓也?

然。 补泻之法, 非必呼吸出内针 [128] 也。 知为针者, 信其左 [129] ; 不知为针者, 信其右。 当刺之时, 先 [130] 以左手厌 [131] 按所针荥俞之处, 弹而努之, 爪而下之, 其气之来, 如动脉之状, 顺针而刺之, 得气, 因推而内 [132] 之 [133] , 是谓补; 动而伸之 [134] , 是谓泻。 不得气, 乃与男外女内。 不得气, 是谓十死不治也。

弹,鼓爪曰弹。努,用力曰努。爪而下之,谓爪掐稍重,欲致其气之至也。气至指下,如动脉之状,乃乘其至而刺之。顺,犹循也,乘也。停针待气,气至针动,是得气也。因推针而内之,是谓补。动针而伸之,是谓泻。若停针候气,久而不至,乃以男子则浅其针,而候之卫气之分;女子则深其针,而候之荣气之分。如此而又不得气,是谓其病终不可治也。前言气之来如动脉状,未刺之前,左手所候之气也;后言得气不得气,所针下候之气 [135] 。用针者,不可不辨也。

七十九难

七十九难曰: 《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

此亦引《灵枢》第一篇 [136] 之经言也。得,求而获也。失,纵也,遗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谓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言虚与实,若得若失者,谓补者佖然 [137] 若有得也,泻者恍然若有失也。此第三 [138] 篇之经文也。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

迎而夺之者,泻也。随而济之者,补也。假令心病,心,火也,土为火之子。手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也,心主之俞,乃大陵也。实则泻之,是迎而夺之,泻其子也。木者,火之母,手心主之井,中冲也。虚则补之,是随而济之,补其母也。迎者迎于前,随者随其后。此假心为例,而补泻则云手心主,即《灵枢》所谓少阴无俞者也。此篇与六十六难义同。

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 [139] 也。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气来实牢濡虚,以随济迎夺而为得失也。前云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此言实之与虚,若得若失。盖得失有无,义实相同,互举之,省文耳。

八十难

八十难曰: 经言有见如 [140] 入,有见如出者,何谓也?

然。所谓有见如入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

所谓“有见如入”者之下,当“有见如出”四字。有见如入者,谓左手按穴,待气至乃下针;有见如出者,谓针入候其气应尽,而后出针也。

八十一难

八十一难曰: 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脉耶?将病自有虚实耶?其损益奈何?

然。是病 [141] ,非谓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此言用针虚实补泻之误,肝实肺虚,金当平木,即七十五难之义,若肺实肝虚,则当抑金而扶木也。用针者,乃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此所谓实其实而虚其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杀人必矣。中工,犹粗工也。此篇序于末后,而言中工之所害,非独为用针之戒,凡为医者,皆所当戒。此篇扁鹊绝笔之微意也,学者所当知之。

[1]何禀何主:即承受什么,主管什么。主,原作“生”。据下文答辞“主内而不出”“主腐熟水谷”“主出而不内”,以作“主”为是。“生”、“主”疑形近而误。今改正。下同。

[2]在齐下:原脱,据《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八《经脉之一》杨注引八十一难、《医要集览丛书·难经》、《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明代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补。齐,通“脐”。

[3]道:通“导”。下同。

[4]故名曰三焦:此句原在“以传道也”之后,据《难经本义》《难经集注》卷之三移置于“其治在脐下一寸”之后。

[5]其府在气街:莫氏据《难经本义》作“疑错简或衍”。此说不可从。府,指气汇聚的地方。气街,不是穴位名,指气的道路。《灵枢·卫气》:“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本难气街,由上、中、下三焦之气汇聚之处组成,即上文的膻中、脐旁、脐下一寸构成的三焦之气的通道。

[6]鬲肓……中有父母:文见《素问·刺禁论》。杨上善注:“心下鬲上为肓。心为阳,父也,肺为阴,母也。肺主于气,心主于血,共营卫于身,故为父母。”

[7]肝者……纯木也:肝在五行属木,为乙木,但它与庚金相配,吸金的“微阴之气”,所以说“肝非纯木”。

[8]乙角也:十天干中甲、丙、庚、壬属阳性刚,乙、丁、己、辛、癸属阴性柔。阴干配脏,阳干配腑,又配属五行、五音。甲乙为木,配角音;丙丁为火,配徵音;戊己为土,配宫音;庚辛为金,配商音;壬癸为水,配羽音。乙角为阴木,属肝。

[9]庚之柔:十天干按顺序每隔五位进行阴阳相配,即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属阴的乙木与属阳的庚金相配,故称乙木为庚之柔。

[10]释其微阳……微阴之气:原句谓乙木释放它微弱的阳气,吸收庚金中微弱的阴气。在五行中木旺于春,其时阴气尚盛,阳气犹微,故称微阳;又舍于秋,其时阳气尚盛,阴气犹微,故曰微阴。释,释放;吸,吸取。

[11]行阴道多:金旺于秋,秋气阴气寒气渐盛,故称行阴道多。

[12]肺者……纯金也:肺在五行属金,为辛金,但它与丙火相配,“婚而就火”,所以说肺非纯金。

[13]辛商:辛商为阴金,属肺。

[14]丙之柔:属阴的辛金与属阳的丙火相合,故称辛金为“丙之柔”。

[15]释其……婚而就火:即辛金释放它微弱的阴气,与丙火相配合。婚,指阴阳配合。

[16]行阳道多:火照于夏,夏日阳气偏盛,故称行阳道多。

[17]辛当……乙当归甲:辛金应当归配庚金,成为纯粹的金时便下沉;乙木应当归配于甲木,成为纯粹的木时便上浮。

[18]液:原脱,《难经本义》:“声色臭味下欠液字。”又四十难:“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五脏有“液”,今据补。下同。

[19]十变:古医经名,今已无考。

[20]曲直作酸:语出《尚书·洪范》:“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意思是向下润湿的水产生咸味,向上燃烧的火产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产生酸味,在熔化以后可顺从人的意愿改变形状的金属产生辣味,土里生长的庄稼产生甜味。

[21]受盛:接受容纳来自胃中的水谷。

[22]传泻行道:传送输泻小肠的糟粕。

[23]清净:此指贮藏清澈洁净胆汁。《灵枢·本输》作“中精”。

[24]灵枢:此指《灵枢·脉度》篇。

[25]关:原作“格”,《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终始》《灵枢·禁服》并以阴盛极为关,阳盛极为格,据改。

[26]格:原作“关”,据《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终始》《灵枢·禁服》改。

[27]别:此下疑脱“使”字。本书六十六难云:“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28]候:反映五脏病理、生理活动的体表征候。又称外候。

[29]金生于巳……西方金:金生于巳、水生于申:此为五行长生,是五行学说中金生水,水生木之外的又一种相生规律。十二地支按东(卯)、南(午)、西(酉)、北(子)顺次排列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隔四支(辰为第一),即第一、第五、第九,属五行中同一行,故巳酉丑属金,申子辰属水,亥卯未属木,寅午戌属火,其中存在着生一、壮五、终九的规律。见《淮南子·天文训》。金生于巳,金的第一位为巳,故生于巳。壮于酉,终于丑。水生于申,水的第一位为申,故生于申。壮于子,终于辰。

[30]以:与。

[31]意无所亲:指不和任何一方特别亲近。

[32]去太阴……太阳不远:太阴、太阳,莫熺及丁锦《古本难经阐注》作脾、膀胱。滑寿《难经本义》指冬季、夏季。《难经经释》谓:“肾水太阴为肝之母;心火太阳,为肝之子。”指肾与心。《难经集注》卷之四虞注指手太阴肺经,手太阳小肠经。此外尚有指七月、八月、脾与肾等。从原文分析,以植物萌生两叶,与肝有两叶比拟,太阴、太阳指冬夏季节为是。

[33]两心:指春季气候温暖,介于寒冬与炎夏之间,所以说两心。

[34]两叶:《难经本义》:“后篇(四十二难)谓肝左三叶右四叶,此云两叶,总其大要者尔。”

[35]甲坼:指草木种子外皮开裂而萌芽。坼,原作“拆”,据《难经本义》改。

[36]大:即指胃的外周长。

[37]径:直径。

[38]横屈:横位弯曲。

[39]寸之少半:原作“一寸半”,以直径与周长的比例计算,当为“一寸寸之少半”。今据《针灸甲乙经》卷二《第七》改。

[40]大:原脱,据下文“肛门重……八分合之一”句补。

[41]二:《难经集注》卷之四作“四”字。

[42]七孔三毛:张山雷《难经汇注笺正》:“所谓心有七孔者,盖即以发血回血之管而言,诸管皆与心房贯通,谓之为孔甚是……是心之血管,共有八支,则孔亦必有八,而乃止谓之七,尚是约略言之,非其真相……可见心之七孔,本是古人习惯之常语。”“又谓三毛,则无稽之言,不知其何所指矣。”

[43]散膏:张山雷《难经汇注笺正》指胰腺组织。

[44]裹血:即统血。

[45]两耳:在旁突出之物为耳。两耳,指两侧支气管。

[46]纡(yū瘀)曲屈伸:指胃呈弯曲状态,伸直时测量。纡,屈曲,曲折。屈伸,屈曲与伸直。

[47]寸:此后明本《难经》有“半”字。

[48]太:通“大”。后句“二寸太半者”亦如是。

[49]再至圊:两次到厕所大便。圊,厕所。

[50]行:次。量词。

[51]日行:《灵枢·平人绝谷》作“一日中”。

[52]飞门:即嘴唇。口唇张合如门扇的开闭,故称飞门。飞,通“扉”。扉,即门扇。

[53]户门:饮食入口,首先通过牙齿,所以称齿为户门。户,单扇的门,引申为出入口。

[54]绝骨:《古本难经阐注》《难经经释》认为绝骨是悬钟穴,在外踝上三寸。《难经集注》卷之四、《难经本义》、《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及莫氏认为绝骨指阳辅穴(在外踝上四寸)。《针灸大成》谓阳辅(一名分肉),悬钟(一名绝骨),按悬钟为是。

[55]大杼:膀胱经穴位。又《古本难经阐注》指大椎,属督脉。可参考。

[56]外一筋直两乳内也:此八字原作正文,与上文文例不合。《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正文引《八十一难》无此八字。《难经集解》:“按外一八字是衍文。此是气会三焦之旁注”。此句系注文误入正文,今改为注文。

[57]寐而不寤:睡而不易醒。寐,睡眠。寤,睡醒。

[58]精:神爽,指精神饱满。

[59]诸阳:手足三阳经。

[60]诸阴脉:手足三阴经。

[61]诊:指证候。

[62]紧:《脉经》卷一《平虚实第十》无“紧”字。

[63]病之……入者为实:出者、入者,有两说:一指精气外泄与邪气内入。如《难经经释》曰:“出谓精气外耗,如汗吐下之类。凡从内出皆是。入谓邪气内结,如感受风寒暑湿等邪及食积之类,凡从外入者皆是。”二指疾病发生的由来。滑寿曰:“出者为虚,是五脏自病,由内而之外,东垣家所谓内伤是也。入者为实,是五邪所伤,由外而之内,东垣家所谓外伤是也。”此两说并通。

[64]快:舒适的感觉。

[65]正经:即十二经,与奇经相对而言。十二经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此处正经指五脏。

[66]经言:原无,据《难经集注》卷之四补。

[67]恚(huì汇)怒:发怒。恚,愤怒。

[68]强力:勉强用力。

[69]肝邪入心:原作“肝为心邪”,文义难解,今据《针灸大成》卷一、《难经》改,以与下文“脾邪入心”“肺邪入心”“肾邪入心”文例相合。

[70]焦:原无,据《难经古义》补。《难经今释》注:“臭字上,以下文推之,当有焦字。”张寿颐《难经汇注笺正》云:“此段当恶臭二句,皆应有焦字,方合心脏,此当是传写之脱误。”

[71]虚为……实为欲食:滑寿注:“于上下文无所发,疑错简衍文。”

[72]湿:三十四难、四十难及《医要集览丛书》作“液”。

[73]根本:树木的根,此指病因、病位、腹内结块的起止。

[74]何:《难经本义》《难经集注》此前有“其不等奈”四字。

[75]仿佛贲向:仿佛,似有形而无形。贲向,指腹部肠鸣音亢进。贲,大。向,《难经本义》作“响”,向通“响”。

[76]七传:《难经集注》卷之四吕广注:“七当为次字之误也,此下有间字,即知上当为次。”莫文泉《研经言》:“七,次声之误也。”据此,“七传”当为“次传”。

[77]假令:《难经集注》卷之四、《难经经释》此前并有“间脏者,传其所生也”八个字。

[78]竟:终了。

[79]同:丛书本同,疑为“传其”之误。

[80]阴气:指精、血、津液。

[81]阳气:此指六腑之气。

[82]上下有……所穷处:上下有起止点,左右有尽头(边界)。熊庆笏《扁鹊脉书难经》谓:“脱谓之积三字。”

[83]有头足:《脉经》卷六《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针灸甲乙经》卷八《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第二》、《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一肝脏《肝脏脉论第一》引“足”下并有“如龟鳖状”四字,原文疑脱。以后说为是。

[84] [插图] 疟:疟疾的统称。杨上善云:“ [插图] ,有云二日一发名 [插图] 疟。” [插图] 与“痎”同。

[85]季夏:农历六月。

[86]愈:《难经集注》卷之四、《难经本义》作“已”。

[87]大瘕泄:指痢疾等病。

[88]泄注:水泻如注。

[89]切痛:痛如刀切。

[90]溲而便脓血:《古本难经阐注》云:“欲溲小便而大便必同至,觉少腹窘痛而下脓血也。”

[91]涩:丹波元胤《难经疏证》:“涩字恐衍……滑涩相反,无并见之理。”

[92]近席:即贴近席面。席,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

[93]齿本:即牙根。

[94]倨贵:指傲慢不逊,自以为尊贵。《难经集注》卷之四作“贵倨”。

[95]僵仆直视:向后仰倒为僵,向前覆倒为仆。《难经集注》卷之四作“直视僵仆”。直视,两眼对直视物。

[96]阴阳:指切脉沉取与浮取。

[97]病:原作“心”,据《灵枢·厥病》改。

[98]草滋:即草席。滋,与“兹”同,指草席。

[99]炲(tái抬):古同“炱”,烟气凝积而成的黑灰,即煤烟灰。

[100]衃(pēi胚):凝积的死血。

[101]舍人奴:门客或家臣的奴仆。

[102]闺门:宫中小门。

[103]洞心:心窝部发热的感觉。《针灸甲乙经》卷六《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校语“洞一作煴”。煴,没有火焰的火。

[104]悗心:即胸闷。《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摄生之二《调食》作“心悗”。

[105]其铨:此指保持动态的平衡。《针灸易学》卷上作“衡铨”。衡铨,亦作“铨衡”,衡量轻重的器具。

[106]蚑(qí其)行:虫缓慢爬行。蚑,虫行貌。原脱,据丛书本补。

[107]蜎(yuān冤):蚊的幼虫,即孑孓。

[108]为:此后原脱“之井而”三字,据丛书本补。

[109]春:此后原脱“也万物”三字,据丛书本补。

[110]灵道:原作“阴郄”,丛书本同。阴郄系心经郄穴,非经穴,据《灵枢·本输》改。

[111]渚:原作“注”,丛书本同。据《灵枢·本输》改。

[112]别使:别行的使道。

[113]募:募穴,是胸腹部有关脏腑的特定穴。

[114]在阴:《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此前有“皆”字。

[115]俞:指背俞穴,即足太阳膀胱经的脏腑腧穴。《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此后有“皆”字。

[116]阴病……阳病行阴:阴部(脏腑、阴经)的病气由里外出到阳(背)部,阳部(体表、阳经)的病气入里到阴(胸腹)部。

[117]侠:通“挟”。《难经本义》作“挟”。

[118]虚者……实者泻其子:莫熺的注释是根据本脏经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决定母子。《难经经释》注:“母,生我之经,如肝虚则补肾经也……子,我生之经,如肝实则泻心经也。”此根据经脉所属脏腑的五行属性,决定补母泻子。二说并通。

[119]必:原作“各”,据下文答语及《古本难经阐注》《难经章句》改。下同。

[120]春夏……一阳者:一,即一瞬、片刻之意。阳指浅部。阴指深部。

[121]春夏温……推内之阴也:引持之阳、推内之阴,阴阳二字原互倒,蒙上“必致一阴”“必致一阳”而误,今据《难经集注》卷之五虞注“取一阴之气以养于阳”,“取一阳之气以养于阴”乙正。引持、推内,均为针刺手法。引持,即提针由深部至浅部。推内,即将针推插至深部。之通“至”。

[122]卧针而刺:即沿皮刺,又称横刺。进针后针与皮肤平行,针体平卧于皮下。

[123]故经言……此之谓也:《难经经释》云:“故字上当有缺文,必有补母之法一段,故以此二句总结之,否则不成文理矣。”此说可参。

[124]当更相平:应当互相制约,保持相对平衡。

[125]泻南方火:泻心经。

[126]补北方水:补肾经。

[127]中工:《难经集注》卷之五此后有 “治已病”三字。

[128]呼吸出内针:此为呼吸补泻法。即候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为泻法。

[129]信其左:任用他的左手。

[130]先:《难经集注》卷之五此前有 “必”字。

[131]厌:通 “压”。

[132]内:通 “纳”。

[133]因推而内之:顺势将针推入深部。

[134]动而伸之:摇动针体,并且引针外出。

[135]所针下候之气:丛书本同。疑作“针下所候之气”。

[136]第一篇:指《灵枢·九针十二原》。

[137]佖(bì必)然:充满的样子。

[138]三:原作“二”,从书本同。据《灵枢》第三篇《小针解》改。

[139]牢濡之意:指针下牢实与濡软的感觉。

[140]见如:此指经气来去时针下的感觉。见,同“现”,显现。如,同“而”。

[141]是病:指下文肺实肝虚而言。

校注后记

一、作者主要著作

莫熺一生著作甚富,迄今现存医书有十二种,即《脉诀会辨》《脉诀考证》《医门约理》《黄庭经注》《心经悟解》《黄帝阴符经注》《难经直解》《月令考》《脉学入门四言举要》《濒湖脉学》《性命圭旨约说》《本草纲目摘要》。自清顺治十三年(1656)至康熙年间陆续刊行。后世于清乾隆六年(1741)将顺治、康熙间刻本汇总刊印,丛书取名为《莫氏锦囊十二种》。据《莫氏锦囊十二种》书中序跋内容汇总,现将其各书著述情况和刊行年代简述如下:

《脉诀会辨》是莫熺第一部著作,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刊刻问世。书载“医道”“原脉”“命门考”等医论共二十篇,详细论述脉诊原理、方法和部位等问题,取王叔和《脉经》之精微,刊高阳生《脉诀》之谬误,兼论脏腑、经络、五运六气、本草、治则等内容。书后附《脉诀考证》。

清康熙八年(1669),莫熺撰写刊行《医门约理》(又名《医门法律约理全书》)。该书卷首为“品志述”,阐述医生如何加强医德修养;“经义正目”,考辨《内经》诸篇,评述王冰、马莳、吴崑各家注本。正文收医论四十余篇,论述五运六气、肾脾为先天后天、营卫、用药之攻补与偏寒偏热、临证不可执方亦不可废方,以及气病、中风、伤寒、疟、痢、痰等各病证的辨证与治疗。强调临证须重视鉴别,如治痰病须分标本,治气病应辨虚实,治吐血推崇缪仲淳吐血之法,治中风宜别真似,湿热痢切勿收涩等。作者阐述医理多联系《易经》思想,在学术上颇具特色。

同年还刊刻《黄庭经注》,以《参同契悟真篇》、奇经八脉经络穴名等诸义互参,逐句逐字诠释《黄庭经》。因其以医理阐发经旨,故切合人体,使人易明,对研究《黄庭经》有一定参考价值。书后附《心经悟解》(不分卷),佛家之《心经》主论修性养心,因其多用梵语,深奥难解,莫氏逐句详加校注阐释,对于研究佛学修心养性有一定价值。

清康熙十年(1671)刊《黄帝阴符经注》。清康熙十一年(1672)刊《难经直解》二卷。卷之上载一难至三十难,卷之下载三十一难至八十一难。同年刊刻《月令考》,并对宋代崔嘉彦原著、明代李言闻删补的《四言举要》加以注释,撰成《脉学入门四言举要》(不分卷),使原书理畅义明。在脉学方面刊刻了明代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

清康熙二十年(1681)刊刻《性命圭旨约说》。《性命圭旨》一书系尹真人原著,莫熺嫌其繁杂,重为删订,名为《性命圭旨约说》。将原书四卷改为一卷,对于内丹功法从理论到练法由浅入深,论述颇详,且条理清晰,对于研究学习内丹功法有一定参考价值。莫熺又从《本草纲目》辑录药物四百八十六种,分水、火、土、金、石、草、果、虫、鳞、禽、兽、人等部。各药设集解、气味、主治、发明四项,末录附方。编成《本草纲目摘要》四卷。扉页题作《新镌增补详注本草摘要》,内容摘录较精,繁简适度。

二、《难经直解》学术特点

莫氏认为,《难经》注者不下十余家,然文繁者失之过多,辞寡者失之太略,皆非初学者所宜。莫氏注释联系《内经》相关原文,细考各家之说,对八十一难加以考订训释,吸收滑寿《难经本义》、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张三锡《经络考》等医家的论述,凡原文中或误、或阙、或错简、或衍文疑词者,悉遵滑氏《难经本义》订正之。注释力求明白晓畅,以利初学。该书有以下三方面的贡献:

1.多处附以个人心得

十三难曰:“知三为上工。”《难经本义》曰:“色、脉、皮肤三者也。”即指色、脉、尺肤三种诊法。莫熺注:“言上工者,能知五藏声色臭味,又知寸口、尺内脉之相应,又知相胜相生之理,知此三者,治病十可全九。”

十五难曰:“脉来上大下锐,濡滑如雀之喙曰平。”喙字,莫熺注:“诸本皆写啄字,误也,考《平人气象》篇,其义可知也。”十五难曰:“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难经本义》曰:“石多也。”莫熺注:“啄啄连属,言脉来频频数至而顿一止者,是病脉也,故曰病。”

七十五难曰:“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莫熺注:“篇内欲令金不得平木之'不’字,若滑氏以'不’为衍文,则何以谓之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欤?'不’字必不可去。”

2.考证各家医学著作,阐述自己观点

例如,二十四难曰:“手太阴气绝……毛折者则气先死。”气,《灵枢·经脉》《难经集注》《难经本义》并作“毛”。《脉经》卷三第四、《外台》卷十六、《千金要方》卷十七第一、《难经直解》各种版本并作“气”。且与下文手少阴气绝“血先死”体例相合,莫氏改“毛”为“气”,于义为长。

3.补充《难经本义》内容

例如,四十二难曰:“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莫熺补曰:“其后之大肠广四寸,径当一寸,犹有寸之少半,言一寸者误也。合之少半者,乃四分中之一分耳。”

三、《难经直解》版本源流考

1.清康熙刻本

现藏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刻本,一卷本,分上下卷。全书有三部分:难经直解自序、难经辨义、正文。正文版框每半页23cm×16cm,大字9行,每行20字,小字双行19字。书中无跋,无图书钤记及藏书家读书志,无前言,无后记,无出版说明等,无牌记,无刻工姓名。

2.清乾隆刻本

(1)《莫氏锦囊十二种》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1函8册,清乾隆六年辛酉(1741)据顺治康熙间刻本汇印本。第二册为《难经直解》,正文版框每半页20cm×14.5cm,大字9行20字,小字双行19字。从《莫氏锦囊十二种》中可以了解到《难经直解》手抄本中“经义正目”和“陶云钱捷序”分别出自该书的第一册《医门约理》和第四册《本草纲目摘要》。

(2)现藏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清乾隆六年辛丑(1741)刊行。全一册,线装,有自序、难经辨义、正文。版式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藏本完全相同。

(3)现藏于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刻有清刻本三字,全一册,分上下二卷,线装书,书中的版式、字体、内容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藏本、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本完全相同。

3.清康熙抄本

现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手抄本,残本(只有上册)。大字9行,26字。小字双行,26字,全书共37页。全书由五部分组成(其他版本均有三部分,即自序、难经辨义、正文):序、难经直解自序、难经辨义、经义正目、正文。

4.影印本

《四库未收书辑刊叁辑贰拾贰册·难经直解》,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封面印有:难经直解二卷、清·莫熺撰、印清乾隆刻本,扉页印有:王叔和、李濒湖二先生订(右上),详注难经脉诀直解大全(大字)(中间双行),本衙藏版(左下)。

由上可初步推断,流传至今有两个版本体系:①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难经直解》,是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刻本。清康熙抄本是依照康熙刻本抄写。②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莫氏锦囊十二种》中的《难经直解》和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四库未收书辑刊叁辑贰拾贰册》影印本均是清乾隆六年辛酉(1741)本衙堂刻本,且字体、字和栏框缺损全部一样,是同一个版本重新印刷。

基于上述版本调研情况,此次整理以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刻本(简称康熙本)为底本,以清乾隆六年辛酉(1741)《莫氏锦囊十二种》第二册《详注难经脉诀直解大全》(简称丛书本)作主校本,并以清康熙抄本(简称手抄本)作参校本,详加校注。

本书整理过程中,得到包来发研究员的审定,在此表示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