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决战在拂晓(3):宜(昌)沙(市)战役前期把围歼打成了追击战|宋希濂|林彪|白崇禧|四野

 宜昌石头书屋 2023-03-23 发布于湖北

张锡山


今日宜昌。

白崇禧素有小诸葛之称,善于用兵,作为我军最优秀的指挥员林彪,是实打实的要想和这个小诸葛在战场上较量一番,但是身为华中"剿总"总司令的白崇禧在与四野的交战中却十分小心慎微,两次和四野一接触,当林彪安排迂回包抄时,白崇禧都指挥部队溜脱了。

这次我军西线作战是否能抓住宋希濂的主力,林彪心中也没有把握。1949年6月28日10时30分,林彪和邓子恢电告军委:"宋希濂部已由江南转向江北,企图向我荆门、当阳发动攻势,我业已准备诱歼该敌,并乘胜渡江。在荆门、当阳方面我一抓住敌人时,为防万载、宜春敌人退却,届时即开始对此地区敌人突然发动全线攻势,作战方法拟采取首先由正面部队突然发起奔袭,包围敌人一个师围而不攻,吸引敌人增援或使敌人不能断然撤退,然后我其他部队突然渡江向敌侧后猛进,断敌退路以求造成大歼灭战。因敌侧翼极敏感,正面较麻痹,故正面给予动作。但宋部是否真能发动攻势,江西方面是否能抓得到敌人,目前仍无把握,我军仍有扑空可能。但我军不管宋部是否发动攻势,拟在7月中旬发动攻势。"


今日荆门一隅。

这个大"歼灭战"是否能实现,首先是保密工作要做好,不要让白崇禧、宋希濂明了我军作战意图,不能让宋希濂察觉我军为他准备了一个口袋阵。宋希濂在反省荆门战役时,就说方靖在无意中泄漏了79军准备撤往江南的意图,让江汉军区主力部队下决心要歼灭这支准备脱逃的敌军;宋希濂制定的局部反攻,抢夺粮食的计划又为我军所获,特为宋希濂制订了一个大歼灭战计划,假如宋希濂察觉到我意图,会如林彪担心的那样,我军会有扑空可能。


今日荆门一隅。

宋希濂虽然没有察觉到我军意图,但是他在战场上滚打这么多年,非常谨慎狡猾,坚持走一步看一步,不急进冒进。

7月2日,宋希濂先把他的主力第一二四军和二军集结于宜昌附近地区,以观察我军动静,过了一天,见我军没有动静,才继续北上。5日,第二军一部进至当阳地区,第一二四军于6日凌晨占领远安。截至7月7日,宋希濂的先头两个军和一个保安旅先后进当阳、远安及附近地区。

宋希濂的小心翼翼,一时令林彪难以捉摸到其行动目的,他在给十三兵团的指示中说:"宜昌、沙市之敌均有出动消息,动向不甚明了,大约是向北,但也有西撤的征侯。"


今日荆州城一隅。

7月4日,林彪又电告军委和二野领导人:"宋希濂部于6月29日进到当阳后,只见其向当阳以北进行游击活动,未见按其原定计划向荆门前进,该敌可能不再前进,且可能后撤或西撤。"由于敌甚警惕,随时准备逃跑,我军无保持秘密的保证,加上到处涨水,山洪暴发,道路桥梁被冲坏情形,部队行动不能迅速,故扑空的可能仍然很大。林彪见鱼儿只在钩边试探,就是不咬钩,真是急坏了。

直到7月5日,宋希濂接连试探几天后,深信没有危险,开始了他的预订计划,没有西撤和后退,而是大部队向荆、当、远进发,准备抢粮了。


今日远安一隅。

林彪终于等到鱼儿咬钩,立即电令十三兵团参战各军:"你们目前的行动应以迂回当阳、干溪场、宋家咀、龙泉铺、鸦雀岭以东等地的敌人为目标。""四十七军应于11日迂回包围鸦雀岭、龙泉铺、宋家咀三处。"三十八军应于11日迂回到达半月山、白家杏,准备12日赶到鸦雀岭、双连寺之线协助四十七军。湖北之两个独立师与当阳两个独立团,均应原地不动,诱敌前进,而应于12日插到干溪场以南,占领玉泉寺、猫子山、丁字山、李家店、峡口切断敌退路。四十九军与三十九军的行动照你们的规定不变。"同意每日行程60里左右,但应进至敌80里至100里地方即开始快速对敌奔袭。"


今日沙阳县一隅。

7月7日,各种情报表明,宋希濂已经发觉我军在沙洋、应城方面集结了重兵,故敌对这方面戒备甚严,提高了警惕,前进速度甚为迟缓,在进占当阳、远安后,大部队不再北上,仅以小部向北面和东面进行游击活动,未见有向荆门前进的迹象。

不能再等了,弄不好鱼儿会脱钩逃掉,林彪决定即刻发动战役攻击,按照既定部署,以主力自两侧向敌后方深入迂回包围,力求全歼宜昌、当阳及其以东以北地区。

随着四野司令部一声令下,各部队立即从待机地点出发,向数百里之外的敌人发动了长途奔袭。经过了一个多月的休整,指战员的体力和士气得到了恢复和提升,个个情绪饱满,斗志高昂,急切盼望杀敌立功。


四野急行军

然而,长期在北方作战的第四野战军官兵在行军中,遇上了他们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虽然之前四野官兵对这些困难作了充分的估计,地方政府也作出了各项支援准备,但是,在恶劣的天气和复杂的地势面前,困难远远超过了想象。

当年著名战地记者陈荒谋曾以一篇《万水千山只等闲》为题,报道中展现出了这次行动中的艰难:

"六腊不打仗,辛苦你们了。"在四野这次南进途中,许多老百姓都对解放军官兵这样说。战士们在酷热、急风暴雨中行军在陡峭的山地,卓越的表现了人民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优良传统。

正是南方的头伏时节,战士们背负着几十斤重的武器和粮食,在行军途中是满身大汗,全身湿得好像从水中捞出来一般。鄂西一带村庄,人户分散,部队常常露宿在大路边,被细雨一样的露水淋着,被成群结队的蚊子隔着衣服咬。但是,战士们太疲劳了,他们不理会这些,睡得熟极了,连汽车在身边驶过、喇叭叫、人喊马嘶都不能惊醒。


四野急行军

记者途经汉宜公路十里铺时,夜间大雨倾盆,满天漆黑,一阵闪电才照见了队伍在深至脚踝的泥泞里前进,人和马匹被急雨打得睁不开眼睛,身上闪着幽暗的雨光,好像涂了一层黑油。黑暗中只听到问:"老板,往前走的是不是路?"接着就是一阵泥溅声,继续前进的人流。大雨中有老百姓喊:"这么大的雨不能走了!"但是战士们回答:"我们不怕雨,老板!"

我看到那些已经两天一夜没有闭过眼睛的司机同志,还拼命睁得大大的眼睛,只穿着一条裤衩,脱光了衣服,费力的驾驶着汽车,在黑夜泥泞中冲向荆山山地。轻病号扶着棍子,年轻的宣传队员们背着乐器,无论是谁,都只是一个信念:"迅速前进,追歼敌人。"


四野急行军

另一位记者蒋牧良是随四十七军行动,参加了这次艰苦的急行军,并写下了如下报道:

"7月5日,解放军一路从南漳出发,进入悬崖断壁的荆山山脉时,正是酷暑的旧历六月,又是山区的雨季。当战士们穿山越壑向着倾斜小路前进两天之后,忽遇滂沱大雨,道路让山洪淹没了,桥梁给漂走了,满山满峡浮着一片汪洋的激流。泥泞又滑又深,有些田埂压根儿就让马匹踩成了泥潭,没有路可走。后续部队得要绕道前进。这里是人烟稀少的地区,连小到像土地庙那样的草屋也要走上半天才能看到。雨淋、饥渴、疲劳、泥泞,再加上崎岖不平的山路,战士们并不因为自然条件的困难而减慢行军速度,一样坚决完成任务。"


四野急行军

大雨时止时下,气候变化无定,湿云虽然把天空补缀得像件袈裟,但火球样的太阳老爱从云缝里探出头灼着战士们黝黑的皮肤。整个山区没有一丝风,烧灼转成了闷热,呼吸都像快要窒息了。战士们的汗珠整个挂在下鄂,衣服汗湿了又被晒干。但为了使鄂西广大人民从国民党反动派的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战士们忍受了一切苦难和折磨,从早到晚都在一面张着大嘴喘气,一面攀援着石崖前进。晚上,炊事员燃起了绵延不断的篝火,给战士们煮水充饥,驮着粮草的马匹有的蹶腿、有的掉掌,陷入泥泞中无法前进,战士们曾有30个钟头全靠水充饥。


行军途中短暂休整。

蚊子特别多,然而,由于过多疲劳,他们仍然鼾然入睡。有些没有睡觉的战士,就压根没有把蚊子搁在眼中。"蚊子有什么值得怕,咱们连子弹都不怕,还怕蚊子?今夜搭好这条桥,明儿好上东岸去。"这是共产党员朱廷祥的话,其实他是一个正在吐血的瘦个子,脸皮就差点让蚊子咬肿,可是他还是带着四连几位同志在整夜赶造桥梁。第二天一早,桥梁果然造好了,可是咆哮的山洪像发了疯一般向着新建的桥冲击,水势越来越大,一闪眼功夫桥便被冲得无影无踪,又得重新搭建。在部队进行到三国时期关羽被俘的远安县回马坡时,地形更为复杂,道路一会儿出现在河西,一会儿又到了河东,战士们就只得解下裹腿,大家赶紧抓紧,拉成一大长串,在一天功夫浮过39道河流。


沮河。周新仕摄

如此恶劣的条件,给我军带来的不利影响显而易见。7月9日,第四十七军与敌一部首先遭遇,宜沙战役正式打响。

战斗一开始,我军表现得十分被动,据战后四野司令部《宜沙战役洋报》记载:"由南漳我之四十七军右翼先头一四一师,于9日继续南下由观音寺,与油溪河、三里冈北进之敌二军九师一部在观音寺以南马家寨遭遇。因我先头只有一个团兵力,后续被漳水所隔未能跟上,加之干部思想麻痹,警戒疏忽,又因过河遇上下雨,装备尽湿,进入村子即晒衣服、弹药,而未伸出警戒,为敌发现先我展开,而遭受到不必要损失。该军左翼先头一四0师于10日晨在南漳坝与敌一二四军二二二师一部打响,因该师动作迟缓未迅速实行迂回包围,与敌对峙达几个小时之久,使敌安然南逃。"


宜沙战役示意图

开局打成这样,使敌人完全洞察到我军战略意图,丧失了战役突然性,错失了在突袭中歼敌主力的良机。这与四野指战员不适宜鄂西恶劣环境有些关系,也说明宋希濂部不仅狡猾,而且很能打,指挥官头脑敏捷清晰。

宋希濂的前线指挥官,第二军军长陈克非发现与之接战的是四野主力,不由大惊失色,他一面急令各部火速向宜昌撤退,一面向正在常德的宋希濂告知鄂西紧急情况。到了7月11日上午,我军正面的宋希濂部已如破网之鱼,全面逃窜,只有小股部队被湖北军区独一旅和由宜城以南南进的三十八军先头部队一一四师分别歼灭。

三十八军是从宜城南部待机地向襄西挺进的,先头部队一一四部为先头部队,由荆门掇刀石出发,奔袭当阳重镇河溶之敌,随后在沮漳两河江集之处两河口强渡沮漳河。于7月10日消灭了富里寺守敌;11日攻占半月山、石子岭;12日一一四师与四十七军一四0师、一四一师在鸦雀岭会师,三十八军主力进至枝江问安、宜都江北地区。


玉泉山战场远眺。魏勇摄

湖北军区独一师于7月11日进至当阳干溪、峡口一带,12日在玉泉寺附近歼灭敌第二军第九师一部两个营又一个连。

7月13日,张三杰率领当阳县独立营随当阳军分区十五团经水猫滩渡过沮河,攻占了当阳县城,这是自解放战争以来我军第三次攻战当阳县城,至此,当阳县城回到了人民怀中。

7月14日,在中线迫击敌人的湖北军区独一师一、二团及当阳军分区十三团在玉泉寺附近江家湾与敌二军二十六团发生激战。敌人凭借有利地形,居高临下,拼命抵抗,我军伤亡数几十人仍然没有攻下敌人阵地。十三团一连连长尹风章率战士邓定国等20多人,端着冲锋枪,冒着敌人密集的弹雨冲了上来,炸毁了敌重机枪阵地,抢夺了制高点,然后向敌猛烈扫射,敌在慌乱中向西逃窜,这一仗歼敌近百名,缴获轻机枪6挺,重机枪1挺,掷弹筒20多个,子弹3万余发。


当阳干溪山地。周新仕摄

与此同时,四十七军将正在干溪、百宝寨、远安南乡一带抢粮的敌二军六十四师拦腰斩成三段,然后分割围歼,协助敌军抢粮的国民党当阳县干巩乡乡长张立陡和县挺进大队大队长冯运海也在战斗中被击毙。

至此,当阳全境获得了解放。(未完持续,敬请关注!下一集:决战在拂晓(4):宜(昌)沙(市)战役歼敌1.5万宜昌解放)


作者:张锡山

作者简介:张锡山,湖北当阳市两河镇赵闸村人。曾任当阳市食用菌协会理事长,担任过基层人大代表、当阳市文代会代表、宜昌市科技代表。荣获省科技致富能手及4次市(县)劳动模范称号。2013年开始文学创作,完成文学作品100多万字,荣获过省级报告文学大赛三等奖、市级文学创作二等奖等奖项。出版有长篇小说《悬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