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身上有几百个穴位,每个穴位的名字都不是乱起的。穴位的命名有着一定的规律,以腧穴位置和其治疗作用为基础对穴位命名,因此有的穴位名字十分相似,让人傻傻分不清。 今天要讲的,就是在手腕上,有三个“阳”穴——阳溪穴、阳池穴、阳谷穴。这三个穴位名称相似,但属性、功效却各不相同。 《黄帝内经素问》云:“肉之小会为溪。”凡经气行至凹隙处,取名溪、谷、渊、池、泉、海。因此,阳溪、阳池、阳谷三个穴位,都有类似的特点——循行至手掌与前臂相交的关节凹陷处,故命名如此。 ![]() 阳溪穴 阳溪穴是归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位于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 (上图中,阳溪穴左侧肌腱为拇短伸肌腱,右侧肌腱拇长伸肌腱) 此穴在手腕背侧,其位属阳,位于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形似溪涧,故名阳溪。 阳溪穴善通经络,能清肺止咳、利咽明目、行气止痛,常用于治疗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结膜炎、齿痛等。此外,对于手腕疼痛、肩臂不举,或肺失宣降导致的咳嗽、喘息,按摩、艾灸阳溪穴也有一定的调理保健作用。 简便取穴:拇指上翘,在手腕桡侧,当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腕关节桡侧处取穴。 按摩方法:用指腹点揉阳溪穴,力度由轻到重,以能耐受为度,每次15~20分钟。 艾灸建议:艾炷灸3~5壮,或用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每日一次。 ![]() 阳池穴 阳为阴之对,池即水池。阳池穴位于在腕背侧关节中间的凹陷中,经气至此如水之入池,故名阳池。 阳池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位于在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上图中,阳池穴下方肌腱为指伸肌腱) 阳池穴有清热增液、通调三焦、舒筋通络的作用,作为三焦经的原穴,能祛除三焦热邪,振奋三焦元气,治疗三焦热盛,常用于治疗目赤肿痛、耳聋、喉痹、口干、肩臂痛等,疾病如糖尿病、肩手综合征、腕管综合征等。 简便取穴:腕关节背面,由第4、5掌骨之间向上到腕关节横纹处有一凹陷处。 按摩方法:弯曲大拇指,以指尖垂直揉按手腕横纹中点穴位处,有酸痛的感觉。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左右各揉按5~10分钟,先左后右。 艾灸建议:艾炷灸3~5壮,或用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每日一次。 ![]() 阳谷穴 阳谷穴归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位于腕后区,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 阳为阴之对,外为阳,谷指山谷,两山所夹空虚之处也。此穴在腕横纹外侧端的骨隙中,如处山谷,故名阳谷。 阳谷穴有清热泻火、安神明目、通络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心肝火旺、肝阳上亢导致的眩晕、痹病、癫狂、齿痛以及关节痛等。 而且阳谷穴接近腕掌侧的阴郗穴,阴郄为手少阴心经大穴,能治有关灵窍诸病,因此阳谷与阴郄穴底相同,都能治疗癫狂、妄言、热病、汗不出、耳目口齿诸病,以及阴郗所主各病。 简便取穴:屈腕,在手背腕外侧摸到两骨结合凹陷处即是阳谷穴。 按摩方法:拇指指端放在阳谷穴处按掐,一掐一松,每次1~3分钟,14次为一循环,3循环为1次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