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调研要来了?先破除调研中的形式主义是第一步

 xiongmao007 2023-03-24 发布于山东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听起来似乎很好,诚然,如果真的能够落到实处,那肯定是好事,怕就怕还是形式主义式的调研,不仅不能发现解决群众之难、发展之困,反倒是频繁的调研,徒增了基层负担。

当前破除形式主义调研的第一步就是变革调研方式。过去调研,可以总结为四个字,一座一看。

所谓座就是座谈会,或许在最开始的时候还是谈,后来逐渐演变为念文稿了。

上级领导要来调研,先下发通知,基层的干部们就开始准备了,根据市领导出的调研题目,联系各部门准备汇报材料。

汇报材料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谈现有的成绩,第二是谈存在问题,第三是谈具体解决举措。

等市领导来了,座谈会上各部门一把手或者分管领导参加,挨着读一遍稿子,上级领导做最后总结发言。

领导发言的时候,各参会同志都拿起笔来,在自己的小本本上记下领导的指示精神,然后纷纷表态,坚决落实领导指示。

这个时候就要看时间了,如果还没到吃饭的时间,那不能干等着,显得不好看,紧跟上级领导来混饭吃一样,找个现场去看看吧。

如果是农业口,那就要到农田里看看,四五辆车黑色轿车,来到精心挑选的麦田,领导轻轻弯下腰,拔起两棵麦苗,然后左看右看,再放眼绿油油的麦田,开始强调:“春耕春灌关系到小麦的产量,一定要协调好力量,全力做好春耕春灌工作”。

这一群到田间地头调研的,有几个是真种地的?拔起来那几棵麦苗到底看出了什么?别人不知道,或许他自己也不知道。

再回过头来看,年年春灌,不都是那些农民自己在做吗?那些负责协调力量的,到底又真正做过什么呢?过去家乡的小河沟每到春灌的时候还会来黄河水,现在那条河已经干枯多年,农民不得不打了沙管井灌溉农田。

如果是工业口的,那就去企业转一转,为了显得重视,企业老板还要专门在大门口迎候,然后引导这领导到会议室坐坐。

企业按照惯例汇报生产情况,上级领导按照惯例询问企业经营过程中有什么困难。

其实这是个让企业为难的问题,如果说有困难,那显得县里的工作没做到位,守着县里的领导,叫领导下不来台?

但是说没有困难,那又显得太敷衍,最好的答案就是本来又困难,但是县里都给解决了,例如:今年以来,我公司在扩大产能方面一度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但是在县领导的协调下,已经拿到五百万贷款,二期工程得以顺利推进,县里对我们公司一直都比较关注,有什么难处都能及时解决。

话说到这里算是圆满了,既说自己有难处,又说县领导给解决了,又不给上级领导添麻烦。

难道企业真的没有困难吗?有些困难如果正是县里造成的,守着县领导,他们敢说吗?

和企业家座谈完了,再到车间转一转,站在那说不上名字来的机器前,问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记者全程跟拍,记录下领导下基层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好了,终于等到十一点多了,从农田(或者企业)到饭店,正好十一点半,中午又是一顿好下水,临走还有伴手礼。

这种调研有什么意义呢?上级领导来调研,说是为了发现问题,但是这种视察式的调研真的能发现问题吗?

当然也可以,如果较真的话,可以发现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县级层面做得太完美了,有问题吗?有问题,但是都解决了,那怎么地方经济还一直发展不起来?

掩饰,这就是最大的问题,然而又有几个较真儿的上级领导呢?再说较这个真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如果基层提出一系列问题,自己又解决不了,多尴尬?

然而就当下来看,这种调研方式,俨然成为一种最普遍的调研方式,从一开始下通知,就决定了形式大于内容。

如果上级部门真的想要发现问题,可以直接去田里看,可以直接去企业问,或许比带着当地干部,成群结队的去更能看到真实的一面,而且还可以减少对基层的打扰,减轻基层接待负担。

然而,似乎很多上级领导不懂这个道理,也或许是我的觉悟太低,理解不了领导的良苦用心。

像那种听汇报式的调研,完全可以通过视频或者文件的形式,何必兴师动众驱车几十甚至上百公里跑到县里面对面的听呢?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然而这些年来,一些人越来越脱离实际,在制定政策方面,或者一些专家的言论,严重脱离了底层人民群众的现状,可能就是通过这种形式主义式的调研得出的结论吧!

现在,从网上看到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大调研、大走访等一系列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发现了多少问题?又解决了多少难处呢?希望不是去了,拍了照片,发了文案就完事了。如果为了秀一把,那样的调研还不如没有。

面对基层对美好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以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正当其时,但是在风起之前,必须割除现有的调研时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