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脾散

 图书 馆员 2023-03-25 发布于内蒙古

实脾散 萆薢分清饮 九味羌活汤

实脾散 变证要点阴水。身半以下肿甚,舌淡苔腻,脉沉迟。阴水,也就是阳虚水不化气,水湿停留,泛滥水肿,身半以下肿甚,这是阴水的特点。我们治疗阳水,上半身先肿,以上半身为主,阴水下半身为主。胸腑胀满是由于水湿阻滞气机,这是实脾散证的一个特点。所以它行气利水。舌淡苔腻,脉沉迟。也反映了水湿内停,脾肾阳气不足。
随证加减
· 如果出现气虚见证,气短乏力,倦怠懒言,可以加黄耆,增加补气力量。
· 如小便不利,水肿程度较重,(这方利水力量稍显不足),可以加猪苓、泽泻。(和茯苓联用,利水渗湿消肿力量更强)
· 如大便秘结(腑气不通),酌加牵牛子,泻下通利前后。
使用注意
阳水实证,非本方所宜。(水肿基本有阳水、阴水两大类,如果阳水实证,不宜使用)
实脾散是治疗阴水的一张代表方。
萆薢分清饮 二类方《杨氏家藏方》
主证分析

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它有一定的肾阳虚,下焦虚寒。肾及膀胱)阳气不足,水液得不到温化,水液得不到温化就会造成清浊不分。所以萆薢分清饮主要用于肾及膀胱的阳气不足。水液得不到正常气化。清浊不分,清浊杂合而下,导致膏淋、白浊。主要主治虚寒型的膏淋、白浊。

下焦虚寒
湿浊不化
肾失封藏:小便频数
阳虚不化,清浊不分:小便混浊,白如米泔,凝如膏糊。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
下焦虚寒,湿浊不化,这个时候作为膀胱气化也会不利,开而不合,肾失封藏,可以伴随有小便频数。阳虚不化,清浊不分,小便混浊,可以白如米泔,凝如膏糊。比较黏稠,则可凝如膏糊。舌脉像主要反应初下焦虚寒,阳虚特点。舌淡苔白,脉沉。所以萆薢分清饮是治疗膏淋、白浊的。但一定要注意,这个膏淋、白浊是阳虚型的,膏淋、白浊可以有阳虚型的,有气虚型的。实证可以有湿热型的,这是指的下焦阳气不足,清浊不分,气化不利所造成的膏淋、白浊。这是一个常用方。
功用
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这治法体现两个方面,(1)湿浊型,寒湿,由于阳气不足以后,气化不利,水湿停滞。(2)人体的正常津液成为异常病理产物,又会影响到气化,影响到分清化浊功能。所以清阳利湿和分清化浊相结合。是这个方治法上的特点。

方解

萆薢

分清化浊,长于治疗小便混浊(不管是湿热型、寒湿型的)

菖蒲
芳香化湿,又化湿开窍,作用于心及小肠,间接有助于泌别清浊

益智仁
温肾阳,也有帮助温阳化气基础上,缩泉(治疗小便太多)。


乌药
行气,温暖下元
所以萆薢分清饮的作用以泌别清浊为主。同时结合温肾利湿。是治疗虚寒型的膏淋、白浊的一个基础方。
运用
辨证要点
小便混浊频数(膀胱气化失常),舌淡苔白,脉沉。
随证加减
兼虚寒腹痛(虚寒型,下元阳气不足,产生内寒),加肉桂、茴香(温阳祛寒而止痛);久病气虚(短气、乏力),加黄耆(升提固摄),白朮(燥湿)。
白朮的燥湿和黄耆本身有利水作用,在补气基础上有助于祛除湿邪。治疗小便混浊,频数。
使用注意
湿热白浊(往往和湿热下注有关),非本方所宜。
萆薢分清饮还有一张方,是《医学心悟》程锺龄的方。我们教材的附方。这方是在《杨氏家藏方》治疗虚寒白浊的萆薢分清饮的基础上,改变而来。在这个方里,萆薢、菖蒲,原方的君、臣药还在,同时它用了黄柏、车前子这些清热利湿的药。清热利湿力量增强了。又结合像莲心这些可以有一定的清心作用。茯苓、白朮健脾渗湿燥湿。所以整个方改造以后,偏于凉性。长于清热利湿。同时萆薢、菖蒲还是能泌别清浊,这样的方,它长于清热利湿,结合分清化浊,用于湿热白浊。就是湿热引起下元泌别清浊功能障碍,小便混浊,尿有余沥。也就是湿热下注以后影响膀胱气化,舌苔黄腻是反应出性质属于湿热的一个佐证。通过这个方的结构,和前面《杨氏家藏方》的萆薢分清饮相比较,可以领会治疗膏淋、白浊的,属于虚寒型和湿热型的两种治法差别。以便临床选用。
祛湿剂前面我们讲了,第四节讨论完了。温化寒湿讨论完了。
第五节 祛风燥湿
适用病证
风湿在表所致头痛、头重。
风湿在表,或风湿浸渍在骨节筋肉,总体来说,风湿引起的痺证。
配伍用药
祛风胜湿药为主,常配活血药,补养气血药,补益肝肾药。但是要根据疾病的新病、久病。来采取不同的配伍。祛风湿药如果用于新病,往往整个方祛风湿药为主。有的是配一点活血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如果是久痺,痺证日久,往往伤号气血,同时肝肾也不足,这时候,要祛风湿药和补养气血的药,和补益肝肾的药相结合。这是配伍祛风胜湿。这类方剂的常用药物特点。
羌活胜湿汤 二类方 《脾胃论》
李东垣的羌活胜湿汤,也是临床的常用方。
主证证候特点
风湿在表的痺证。头痛、身重、腰膝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风湿在表是由外邪引起。风湿侵犯体表,太阳首当其冲。造成这种风湿犯表这个原因呢,或者汗出当风,或者久居湿地,跟环境、气候、人的起居有一定关系。造成了风湿侵袭肌表,客犯经络,这个很重要。风湿侵犯,可以有侵犯体表皮毛为主,可以有客犯经络,经脉为主的。
羌活胜湿汤它强调的,主治证候主要是侵犯肌表。反映在侵犯人体经脉、肌肉、骨节。临床表现因为外来风湿,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痛、身重、腰膝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这是一种由外邪引起的痺证。头痛,腰背疼痛。这个都属于风邪侵袭肌肉、经络、骨节所造成的。它偏于上半部为主。因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它是一种用于外来风湿侵犯客表的一种新病为多,新病不是旧病,上半身为主。至于身体沉重是挟湿,风邪挟湿。风湿的特点。苔白偏于寒证,风湿偏于寒,脉浮是反映出有表证,一定的表证。
从羌活胜湿汤的主治证候来看,外来风寒湿,风湿偏寒。风寒湿引起的头身疼痛,沉重。甚至于到腰背疼痛不能转侧。骨节经络风湿阻滞较重,和我们前面解表剂所学习的,九味羌活汤很类似。为什么呢?外来风寒湿仍然是外邪来侵犯肌表为主。那临床证候表现上有什么差别呢?这是在临床运用这两个方,理解这两个方病机上应当比较,学习当中的一个重点问题。
羌活胜湿汤
病机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表里同病
风湿在表所致头痛、头重。
临床表现
强调外感,邪犯皮毛,风寒挟湿
同时可以侵犯到肌肉、经脉、骨节
可以身体酸楚疼痛
体表表证比较突出
恶寒 发热 无汗(这组表证比较突出)
虽然是外来的风湿,也是偏寒的。风寒湿侵犯肌表。它突出的反映在侵犯到肌肉、经脉、骨节,造成以头痛、身重,腰背疼痛,难以转侧,这组痺症状为主。而相对的寒热表证不一定显著。 
九味羌活汤还有邪热内蕴,除了外来风寒湿邪,还有内热,可以反映出口苦,口渴,所以方中还配伍生地、黄芩,针对这个内热。
外来风寒湿,风湿偏寒,引起头身疼痛,沉重。甚至于腰背疼痛不能转侧。骨节经络风湿阻滞较重,但没有内热。
辛温解表剂的一个时方,祛风胜湿止痛
祛风燥湿
九味羌活汤所体现出来的治法和功用,祛风胜湿止痛是它的特点。外来的风湿为主,引起的头痛、肩背重痛,疼痛为主。
功用
祛风胜湿止痛。

羌活
祛风胜湿止痛,入太阳经
独活
祛风湿止痛,入少阴经

防风
走十二经,祛风胜湿止痛很好
蒿本
治巅顶头痛也能祛风寒止痛,止痛力量较好,

川芎
治头痛,既祛风止痛,又活血止痛
蔓荆子
治头痛
使
甘草
调和药性,缓和药性
配伍来讲,羌活独活并用,羌活善祛风胜湿止痛,止痛力量很好,它主要入太阳经,独活入少阴经,它作用层次较深,也能祛风湿止痛,入少阴经主要侧重于治疗下半身,联用是可以祛除一身的风寒湿邪。自从魏晋以来,开始用羌活后,羌活用得非常多,羌防剂就开始占领了治疗风寒风湿半边舞台了。改变了以往只是麻桂剂的这个情况,防风、蒿本作为臣药,防风,说它走十二经,祛风胜湿止痛很好。和羌活联用,也示一个常用的配伍组合。因为它是风中之润剂,是风药,祛风胜湿止痛而不燥。君臣药这四味联用,在散风胜湿止痛上力量较好。川芎是治头痛要药。我们在治风剂的川芎茶调散里边,曾经重点讨论过这个药,川芎治头痛,不仅能治疗外邪引起的头痛,也能治疗其他类型的头痛。特别包括血瘀头痛这些,川芎既能祛风止痛,它辛散可以祛风止痛,同时也有活血止痛作用。在这方里用它,既增强止痛作用,又体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一种协同作用。增强全方止痛作用,特别止头痛。蔓荆子也是常用的治头痛的药物。全方因羌独活联用,蒿本、川芎,使全方辛散温燥,止痛力量较强,有甘草能够缓和调和全方。避免这种辛散太过。使药兼佐药的含义。
从羌活胜湿汤组成来看,祛风胜湿止痛力量相当强。这里我们提到九味羌活汤,和羌活胜湿汤比较,前面讲了。用药比较,九味羌活汤在止痛力量上,没有羌活胜湿汤集中,特别是头身疼痛。羌活胜湿汤治头痛力量还相当强,而且九味羌活汤是外有风寒湿邪阻滞,内有蕴热,所以它还有生地、黄耆。羌活胜湿汤纯属辛散,温燥之品为主。所以临床运用要考虑到这一点。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头身腰背重痛为主,苔白,脉浮。
使用基本依据是以风湿疼痛为主的。苔白,脉浮,有一些外邪引起。
随证加减
考虑到这方纯属温燥之品,如果外来风湿之邪,阻滞在经络,骨节化热,局部发热,甚至于红肿,兼有热像,那要加黄芩、黄柏、知母这些,既能制约那些止痛药的温燥,又能解除郁热。
如果湿重,要增加燥湿力量,燥湿辛散水气,加苍朮、细辛。细辛本身也能治少阴头痛。
附方: 蠲痺汤《杨氏家藏方》
组成
当归、羌活、姜黄、黄耆、白芍、防风、甘草、生姜。
功用
益气和营,祛风胜湿。
主治
风寒湿邪闭阻经络之证,肩项臂痛,举动艰难,手足麻木。
蠲痺汤也是临床常用的一个方,它有益气和营,祛风胜湿的功效。所以仍然用于风寒湿邪痺阻经络,导致肩、项、手臂疼痛,或者疼痛到活动不利,往往内在本身就有风寒湿邪阻滞,又有外邪引动,这种情况实际上临床居多一些,由于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利,平常有出现手足麻木,这些也有一种气血营卫不和的表现。由于气血营卫亏虚不足,不和,常容易手足麻木。一但风湿邪阻滞加重,甚至于肩项臂痛,举动艰难,这个和前面的羌活胜湿汤比较,邪盛、邪实,有一定的正虚,正气失调,所以组成当中,蠲痺汤也是用羌活、防风作为散风寒湿止痛,这个是治法上一致的,祛风胜湿。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这方里有当归用来养血,当归、白芍可以养血,黄耆可以益气。补益气血,可以调和营卫,用姜黄可以通经活血止痛,用甘草调和药性。
蠲痺汤不仅考虑到祛邪,也考虑到调正,不仅考虑到风湿,也考虑到风湿影响络脉,血络、经络不通,所以考虑面比较全,是邪正兼顾的一个方。常用于痺证,风寒湿邪痺阻经络,气血营卫又不和的这类病变,所以它益气和营,祛风胜湿。这是羌活胜湿汤的一个附方。
独活寄生汤 一类方 《千金要方》
祛风胜湿的第二张方,一类方,重点方。独活寄生汤出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它也是常用于治疗痺证。祛风胜湿这一节主要治疗风湿之邪侵犯,属于痺证为主的。独活寄生汤在治疗痺证是痺证日久,它是用于久痺。久痺之后,风寒湿邪反复侵犯,滞留日久,往往影响人体正气,造成肝肾两虚,气血不足。
从临床表现来看,痺证日久以后,肝肾亏虚,它痺证,风寒湿邪阻滞经络骨节还是存在,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不不仁,这组表现,它既有邪实的特点,又有正虚的特点。痺证,风湿阻滞在经络骨节,腰膝疼痛,这有邪实的一面,这种风湿阻滞之后,气血不通,日久影响肝肾,从肢节屈伸不利可以反映出来,古人说,伸而不屈,属于骨病,屈而不伸,属于筋病。肝主筋,肾主骨。它这个所以发展到肢节屈伸不利,功能障碍,这是涉及一个久痺影响到肝肾。麻不不仁也是一种气血不足。从正气来说,气血不足还可以从畏寒喜温,肝肾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心悸气短,气血不足,气虚出现气短,血不养心出现心悸,舌淡苔白,脉细弱,也是气血不足,正气不支的一种表现。
主证分析
痺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久痺
痺证日久,肝肾两虚
腰脊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不不仁
气血不足
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所以从主治证候分析来看,独活寄生汤证是在痺证日久,造成肝肾两虚,气血不足,同时风湿仍然浸渍在经络,骨节,这是久痺之后邪实正虚的一种特点。
治法

祛风湿止痺痛,补肝肾益气血。

方解
君  独活
祛风湿止痛
臣   细辛  祛风,温阳气
防风  风中之润剂,走十二经,增强独活的祛风湿作用
秦艽  祛(经络)风止痛,透邪
桂心温阳,活血,通过温阳活血,增强祛风胜湿止痛
佐1  桑寄生
祛风湿,补肝肾,壮腰膝
改善腰膝屈伸不利,功能障碍
杜仲
牛膝
佐2当归
四物汤,养血活血。
(1)气血不足需要养血。
(2)川芎当归的活血作用,又有助于祛风湿。
川芎
地黄
白芍
佐3  人参
四君子汤差白朮(益气健脾的基础方)
人参补气
茯苓健脾渗湿
甘草助人参补气
茯苓
使  甘草
这方用药较多,但是我们一整理以后,思路是很清楚的。独活寄生汤以独活为君,比较一下前面的羌活胜湿汤,羌活胜湿汤用羌活,这里不用羌活,只用独活。独活入少阴经,属于少阴经,少阴主骨,层次较深,同样祛风湿,它作用层次较深。所以用于久痺,它做为君药,祛风湿止痛。久痺之后,往往从腰膝这方面受累较突出,下半身,独活善治下半身的风寒湿邪而止痛。
臣要用了细辛、防风、秦艽、桂心,选药上还是很讲究的。细辛也能入少阴经,能够祛风,也能温阳气,说细辛能起发肾气,同时还能散风。作用也可以入少阴经。增加独活这方面的散风作用。用防风,前面说过,防风是风中之润剂,走十二经,适应面较宽,在这里也是增强独活的祛风湿作用。秦艽祛风止痛,但它祛风擅长于祛经络,而且深层次的,层次较深的祛风。也能透邪,对外透邪,在独活寄生汤中用来祛风透邪。桂心,肉桂心,它有温阳作用,有活血作用。通过温阳活血,增强祛风胜湿这些药物祛风湿止痛。这四味药物,细辛、防风、秦艽、桂心,增强了独活的祛风胜湿止痛力量。作为臣药。从前面我们所讲的,这个方所反映的治法和功用来看,这一组君臣药,重点体现了祛风湿止痺痛的作用。
佐药有三组。第一组桑寄生、杜仲、牛膝,本身都有不同程度的祛风湿作用。同时又长于补肝肾,壮腰膝。对于久病肝肾不足,这种腰膝受风湿所累,甚至于屈伸不利,功能障碍。通过补肾,祛风湿,有助于改善。
佐药第二组,当归、川芎、地黄、芍药,唐代都写是芍药,赤白芍不分,现在一般在这个方里,或者可以用白芍,或者赤白芍联用。这四胃就是后世的四物汤。是养血活血的四物汤。它配这个在里面,可以起到两个作用,(1)气血不足需要养血。(2)川芎当归的活血作用,又有助于祛风湿。治风先治血,有助于祛风湿止痛。
第三组人参、茯苓,加使药的甘草。实际上差一个药就是后世的,(因为独活寄生汤是唐代的),就是宋代的四君子汤。《和剂局方》的四君子汤,差了白朮。四君子汤是益气健脾的基础方,我们补益剂的第一个方。基础方就是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的基础方,去了白朮。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用人参补气,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助人参补气,这样分析就可以了。当然有的个别还提到,有的书上,或有的人认为,这个方不用白朮,是因为它偏于温燥。这个说法不客观,可以不这样提。为什么呢?四君子汤,宋代的,唐代的孙思邈用这个独活寄生汤的时代还没有四君子汤,一定说他是去掉了白朮,不是这样的。只是客观上这个方类似四君子汤,是运用上一种所见略同吧!都用这个益气健脾。这样认识就可以了。所以你这个方用一点白朮有没有坏处?也不至于有那么大的温燥,因为这方里本身来说,有地黄、芍药这一类的益阴养血之品。
所以从独活寄生汤的构成来看,它祛风湿,止痺痛,这是针对痺证,但是久痺之后,导致肝肾不足,气血不足。它又有一组类似于四物汤和四君子汤一大部分的补气养血这个组成。使得全方邪正兼顾,标本兼顾,补泻结合,考虑比较全面。而且还适合于服用时间较久。
配伍特点
邪正兼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虽然用祛风湿的药祛邪,有一些温燥之品,但不伤正气,因为它有一组补气血的药。扶正药容易恋邪,但它和这些祛风湿止痛药同用,扶正不恋邪。所以照顾比较全面。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痺证日久,邪实正虚,腰膝冷痛(当然这气血不足了),肢体屈伸不利(一般用到独活寄生汤都有点功能障碍),心悸气短,脉细弱(气血不足的表现)。
随证加减
痺证痛剧,加制川草乌,白花蛇。川草乌祛风湿止痺痛力量较强,白花蛇也有较强祛风湿作用。痺证痛剧,说明邪实比较突出。
畏寒严重(寒甚伤及阳气了),加附子、干姜。附子、干姜联用增加温阳祛寒力量。
湿重,临床往往表现出肢节疼痛,沉重,酸楚,去掉地黄这个滋腻之品,加防己、苡仁、苍朮,增加燥湿、利湿、除湿力量。
;如果从舌像、脉像和症状反映正虚,气血不足不太明显,去地黄、人参。避免壅滞恋邪。
使用注意

痺证属湿热实证者忌用。因为这个是邪实正虚。 

一个中成药,给虚寒的脾胃补正气
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

脾胃比较常见的问题: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附子理中丸就很好,但气血又有不足,这怎么办?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办法还是有的,用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饴糖30克、炙甘草6克、红枣6枚
中成药小建中颗粒。
脾在中医当中对应土,在这里要特别提出来,因为如果站在这个角度,理解起来可能会更容易。当我们把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也许中医就不那么枯燥乏味了。
回到正题,我们说脾属土,符合土壤所具备的各种特性,大自然的土壤在不同的季节,状态是不一样的,冬天的土壤又干又硬,所以大部分植物选择在冬天收敛锋芒,韬光养晦。
如果脾胃虚寒,大抵也是又干又硬,没有活力,吃下去的食物,喝下去的水,运化起来都会比较吃力。
这时候需要借助桂枝,用温热的桂枝营造出春天的气息。春天有什么特点?气温回升,土壤开始解冻,变得松软起来,那些埋下去的种子就能破土而出了。
桂枝这味药源自肉桂树,取材的时候也有讲究,要用那种柔嫩的枝条。《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桂枝的两个特点:辛、温。合起来既能散寒,又能带来温暖,中医叫温阳散寒。随着寒气散去,天气日渐晴好,不就意味着冬去春来么?
再用白芍滋阴养血,为土壤补充所需要的营养和水分。白芍是芍药花的根,说到白芍,就不得不提到牡丹,长得像的东西总是容易被拿来做比较,芍药和牡丹就很像,花开的时候又大又艳丽,而且透着端庄,像极了古代的大家闺秀。
有一种说法,一棵植物,它的花开得越大越艳丽,那么它的根凝聚的力量也就越强大,否则不足以维持生长需求。言外之意,它展示给我们的那一部分越绚丽,那么,背后就要付出越多的努力。白芍拥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在它的号召之下,身体里的精气聚到一起,慢慢地化成血。
所以中医认为白芍养血的同时还能敛血,普遍的说法是白芍酸寒,主收。这种收敛的特性,跟它强大的凝聚力是不是也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生姜是做菜用的生姜,温胃散寒,和桂枝相辅相成。红枣是既可以煮粥,又能嚼着吃的红枣,色红,能养血,和白芍相辅相成。
炙甘草益气健脾。
气血阴阳一个不落,所以我们说小建中汤是给脾胃补养正气的,这里的正气即包含了这几种东西。
为什么还要加饴糖?
桂枝温阳散寒,散掉的是大环境里的寒气,目的是让“冬去春来”,但是脾胃接收到春天的信号有一个过程。古诗里写道: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子是春天的使者,而我们也需要派一位使者尽快把温暖送到脾胃,让脾胃尽快暖和起来,这位使者就是饴糖了。
饴糖质黏稠,它有这样一个特点,同时因为甘甜,还能给脾胃提供能量。脾胃不好的朋友一般建议出门的时候在兜里揣上一两块糖,饿到发慌,就是肚子里又空,心也跟着慌乱不安,整个人还没有力气,赶紧把兜里的糖掏出来,含一块在嘴里,不适的症状是可以得到缓解的。
所以糖是个好东西,它补脾的同时竟然连心也一起补了,当然再好的东西也要适量,吃太多也是不行的。
小建中汤由汉代大医张仲景收录于《伤寒论》。
而刘渡舟先生作为当代经方学大家,他老人家的经验自然值得学习。
比如有这么一位男子,四十来岁,因为胁痛去看中医,接诊的大夫认为是肝气不舒,按照疏肝理气的思路调理了一段时间,结果还是老样子,似乎没有好转的迹象。
这人又找到刘老,刘老见他面色青黄,平日里饭量也不大,吃的很少,容易累,容易心慌,以为当下脾胃的问题要更严重,当务之急是重建脾胃功能,假如还是不能奏效,再考虑疏肝也不迟。
于是开出小建中汤,就用原方,效果非常好。
现在也有中成药小建中颗粒。
脾胃不好多吃“土”,脸色不再“土”
今天说的这个话题,很多读者可能会觉得有点灰头土脸,脾胃不好,难道真要去吃点土疙瘩吗?
大家知道,中医认为,脾胃在五行中属土,就像肾属水、肺属金一样,这个“土气”,甘平醇厚,有补中益气、补益脾胃的作用,和脾胃的联系可紧密了,一般补脾胃的东西,多少都和土有点瓜葛。
比如有些植物、药材,尤其是根茎类在土里很发达的,大都有补脾胃的功效,比如咱们常说的铁棍山药,那在土里可是要扎根的深呢!小编曾看到,有的山里生的野生山药,一个成年人要使劲刨上个把小时,才能完整的刨出来,可见这山药扎根多深,在土里吸收了多少精华营养。
听说在河南铁棍山药产地,人工种植的铁棍山药,那个土地也是要轮作的,不是今年种了明年还能继续种的,得让土地缓缓、歇歇,换点别的、过几年才能再种。
除了山药,还有像土豆、芋头、红薯一类的,都是根茎类,扎在土里狠狠生长的、补脾胃的好东西;
而中药里,像葛根、白术,还有大名鼎鼎的人参,都是入脾胃的好手,所以常吃这种土气足的食物、药材,都能补脾胃、生气血,可以补中益气,让人脸色变好看。
除了这传统的“土气”食物,咱们要说说一般人不知道的土食、土药了。
咱们中医里,有两个著名的用泥土治病的法子,一个是“黄土汤”,另一个就是“井底泥”,令人大跌眼镜吧。
井底泥”,就是水井底部稀泥,禀赋井底多年的至阴至寒之气,多部医书曾有记载:可外敷、清热、治疗热性疮毒,其效如神。
而这“黄土汤”源自《金匮要略》,其核心“药材”,就是用“灶心土”,用来来治脾阳虚、温阳健脾、止血止泻的;
这个灶心土,熟悉中医的读者应该知道,就是以前农村里,用柴火烧的那种灶,正对锅底的那坨黄土,那可是用柴草熏烧结成的精华,不一般!这玩意还有个文绉绉的学名,叫伏龙肝
这个伏龙肝很有讲究,伏龙是灶王爷的别称,一般在拆灶
的时候,将灶心烧结而成的土块取下,除去四周焦黑杂质,只要中间那红黄色的入药,而且只能用柴木烧成的,煤球烧的都不行,最好要10来年以上的效果才好,现在想想,这种“土药”估计要绝迹了。
十五种疼痛中医辩证
胀痛——气机郁滞
冷痛——阳气不足
湿痛——湿邪阻遏
重痛——湿邪上蒙
空痛——精血不足
虚痛——气血亏损
隐痛——阳气虚弱 
热痛——营血结滞
灼痛——阴虚火旺
窜痛——卫气不利
掣痛——筋脉失养
瘀痛——气滞日久
刺痛——瘀血阻络
寒痛——阳虚内寒
酸痛——气血不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