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诊碎玉】·跟师笔记·细谈六经皆有表证

 柴胡黄芩图书馆 2023-03-25 发布于河南
文章图片1

(李家生老师简介:李家生,男,医圣故里邓州人,河南中医学院毕业,从事教学和临床工作近五十余年,一直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专业教学,原张仲景国医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南阳市首届名老中医。李老师认为六经皆有表证,擅长应用经方治疗感冒、无名发热、哮喘、肺结核、慢性鼻炎、小儿疳积、月经病、产后病、中风后遗症。疑难杂症。)

六经皆有表证是李家生老师重要中医学术思想之一。善用解表治疗常见病、疑难病、跟师侍诊发现许多疾病,李老师通过解表法治疗每获良效。此法虽然是老师从事近五十在教学和临床中总结而来,但是李老师不认为此法是自己发现的,李师认为此法医圣早已说明,只是许多临床中医谓仔细斟酌体会应用罢了。李师这样讲之所以医圣把书名命名为《伤寒论》,不单纯因为古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伤于寒而发于热”有关,主要是一伤寒古代认为是大病,导致人死亡率最高的一个疾病类型,限于那个时代,中国统一也就是也就四百多年时间(据历史记载两汉四百多年,秦朝15年。)这个时间医学也是一个百家证明的时代,加之汉朝稳定这几百年时间思想文化和人类对于自然和科学的认知也在不断的完善,到汉朝末年中医的学术思想也上升到一定层面,仲景由于汉末的战乱和自己的学识,在亲身经历亲人,朋友、以及故里和工作地周边百姓因疾病而历史的痛苦,不断总结临床经验终于书写形成千古著作《伤寒杂病论》。在这经验和学术积累的过程中仲景已经认识到六经皆有表证的学术思想,只是限于当时社会,书籍主要以竹简形式保存,并且是以刀刻文字,因此在六经病篇以中风的形式表达了这个主题思想。

文章图片2

(本文作者我的老师秦立志,祖传中医,三十年临床经验,善用经方,能做到讲伤寒,用伤寒,在中医方面经常冠以“临诊碎玉”在公众平台发表自己观点。今将秦老师给我们讲解的内容发表供大家学习。)

在《伤寒论》中表证是后世给与的中医名词概念,一般多以伤寒或者中风这两个词汇来代表表证。表证是由于外邪侵袭人体后所发生的疾病。从六经病来分,首先三阳病为表证,三阴病为证。另外还有一种辨别方法太阳病为表证,阳明病为里证,少阳为半表半里证,这是阳经疾病。单纯阴经疾病,太阴为表证,少阳为里证,厥阴为半表半里证。

就太阳病而言太阳伤寒、太阳中风为表证,太阳蓄水和太阳蓄血为里证。

而少阳病因为经络气血之特性只有中风证,264 条指出:“少阳中风 , 两耳无所闻, 目赤 , 胸中满而烦者 , 不可吐下。”265 条 :“伤寒 , 脉弦细 ,头痛发热者 , 属少阳。”少阳篇只提到疾病诊断标准和疾病分型,治法和禁忌,没有明确疾病治疗方剂,后世多采用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和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但是相对柴胡桂枝汤证而言,柴胡桂枝汤证为表证,小柴胡汤证相对层次较深因此是少阳里证。另外对应小柴胡汤证而言,143条“妇人中风, 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妇人热入血室证是里证。

对于阳明病,194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明确提出阳明中风概念。234 条指出 :“阳明病 ,脉迟,汗出多 , 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5 条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 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明确提出了阳明表证中风的概念,只是没有阳明伤寒和中风理论区别,还是根据脉证采用桂枝汤和麻黄汤来治疗。上二条是阳明表证,而三承气汤证为阳明里证,相对与蓄血而言为阳明里证,白虎汤证为阳明表证。

在太阴病篇第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77 条指出:“太阴病,脉浮者 , 可发汗 , 宜桂枝汤。”此二条是太阴表证,对应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为太阴里证。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桂技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技加大黄汤主之。虽有表证但是间杂有理证,这里主要说明单纯表里证,因此不过多叙述。

少阴篇301 条指出 :“少阴病 , 始得之, 反发热 , 脉沉者 ,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02 条 :“少阴病 , 得之二三日, 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里证 , 故微发汗也。”290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为少阴表证,附子汤证、桃花汤证、黄连阿胶汤证、白通类方证、真武汤证均为少阴里证。

厥阴病篇第327 条指出:“厥阴中风 , 脉微浮为欲愈 , 不浮为未愈。”329 条 :“厥阴病 , 渴欲饮者,少少与之愈”。虽然没有具体治法但是明确提出厥阴表证的诊断之标和概念。通过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相对而如乌梅丸证,四逆类方证、干姜黄连黄芩汤证、白头翁汤证、吴茱萸汤证和厥阴热结旁流证均属于厥阴里证。

以上只是我在学习伤寒和从事伤寒教学和临床中总结的理论型条文依据,在清代伤寒大家尤在泾已经在其著作《伤寒贯珠集》中这样讲“夫风寒中人,无有常经,是以伤寒不必定自太阳,中寒不必定自三阴。论中凡言阳明中风,阳明病若中寒及少阳中风,太阴少阴厥阴中风等语,皆是本经自受风寒之证,非从太阳传来者也,学者辩诸。”尤在泾早在清朝时期已经发现这个问题,明确指出六经外感的概念,无有常经就是不是绝对就侵袭太阳之意,虽然多认为是六经直中,但是实际是一个感受外邪疾病的形成过程。另外对于表证和里证而言其实只是一个相对的层次区别,并非所谓表的疾病邪气只是限于肌表,限于肌表的疾病多见太阳病,但是太阳病也有表里,这个容易理解。相对其它经表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本经所属层面的深浅或者这已经脏腑和所属人体体表经络循行线路之间的联系,这就是我们学习《伤寒论》中六经疾病外邪直中的理论依据。临床诊断表证还要依据脉证和症状综合诊断,我们中医经常说有“有一份恶寒便有一份表证”。李老师认为临床太阳病脉可以出现阴阳俱浮、俱紧、或俱缓,但是关于脉象的缓和紧并不是以脉条至数区别,而是以脉跳紧凑与否区别缓紧。弦紧而脉区别一个是象形来区别,弦脉如按琴弦,紧脉如转索之无常,但是不是所有的脉象均象书上所说,往往实际临床由于邪气所在经络脏腑不同和人体气血虚实之不同,出现细紧脉、细弦脉,浮缓脉、沉紧脉、弦数脉、总体来说多见紧脉、数脉、弦脉、或者单纯一部或者两部出现,并非如书上所言。

综上所属书写此篇文章的意义在于,我们临床辨清表证,从标论治,使邪气从表而结,可以解决许多临床所谓疑难杂症,结合李师多年经验并不像仲景在太阳篇所说一样解表之法过汗亡阳、仲景在《伤寒论》中多次提到中风或伤寒过汗或者再汗、复汗、误汗、再汗、或者再逆等导致疾病发生。又在桂枝汤条提出桂枝汤禁忌条文,以麻黄九禁条文,是为了合理科学的掌握汗法应用原则,并且在《伤寒论》后附上辩可汗脉证并治篇和不可汗脉证并治篇。另外晋·太医令王叔和再整理《伤寒论》论过程中特别把八法证治禁忌可XX脉证并治和不可XX脉证并治整理出来的意义就是在于然后学者合理科学应用每一种中医治疗大法。因此仲景又在六经病每一篇列举各经中风,一说明疾病发生与外邪的关系和对于外邪疾病的治疗思路,贯穿六经皆有表证的理论指导思想。并不是太阳必须应用汗法,阳明必须用清法、下法,少阳必须和法、太阴少阴必须温里,厥阴必须应用清上温下之和法,关键在于辨病和辩脉证,并治,就是咱们后世所说的辩证论治。

学习上文思路结合李老师《河南中医》1993年03期发表的文章《太阳中风伤寒证数脉辨疑》,和我发表的跟师笔记·论《伤寒论》“辨XX病脉证并治”临床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