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心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凤凰山居士 2023-03-25 发布于江西
2022-12-30 17:26

阳明“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王阳明批评朱熹哲学,融合儒道佛,提炼儒学精华,其主观意图无疑是为更好地巩固封建统治服务,挽救世道人心,但受到变化的时代条件的影响,以及根据自己百死千难的阅历和生死考验的体验,王阳明在提出自己的良知学说时就包含了不少新的内容因素与新的形式。这些新的因素形式在客观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阳明“心学”的诞生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具体如下:

一、时代背景

明朝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进入明代中期以后,社会历史文化条件发生较明显变化,民情世风也为之大变。资本主义萌芽发荣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工商业不断发展繁荣,乡村人口不断流入城镇打工做买卖,市民阶层人数不断增长,乡村宗族宗法生活模式的约束力逐渐减弱。市民文化的浪漫洪流席地而来,民间私人利益受到重视和提倡。同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社会危机都不断加深加剧,政府官员日渐贪污腐败,追逐名利、聚敛钱财,民间不满情绪高涨,农民局部起义时有发生传统的宗法伦理关系趋于松弛,新的社会关系在不断生成。

二、文化背景

1.明朝科举考试

洪武三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

考试分三级:

第一级——院试,考试者统称童生,考试范围是州县,考试合格就是“秀才”。考试成绩分六等,考到高等的才能称秀才;考到一、二等的才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考试,叫“录科”。

第二级——乡试,省一级的考试,三年才有一次,过关的人叫“举人”(是有资格做官的,当官的死了,就有机会了),第一名叫“解元”(三元第一元)。

第三级——会试,京城考试,举人才能参加,朝廷挑选300人(可能有变动),叫“贡生”,第一名叫“会元”(三元第二元)。

最后一关——殿试,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划分档次,共三甲:一甲三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状元即三元中第三元。

2.八股

当官哪有那么容易?朱元璋及他的子孙们设置了最困难的一道关卡,改变了历史悠久的科举制度,让无数人陷入极端痛苦,还影响中国未来几百年的命运。——这道关就是八股。

考试科目有三场:第一场考经义(最重要),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考时务策论,就是给你个事情让你分析,像应用文。

准备考试只要背好四书五经就行了,题目只能在这里出,不可能有别的题目。写文章有规定字数,一般不超过500字。关键在于格式和个人发挥。

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股。精华是后四个,不能随便写,必须用排比对偶句。

写法十分古板,想多写一个字都不行,真是害人不浅,很多人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内容,废话满篇。

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老师,四书五经就那么多字,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经常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出来出题。

明朝的统治者还有撒手锏,这一招才是最厉害的。

明朝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既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就是朱熹。

天可怜见!过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人按照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确实是一种折磨,要在固定的思维、固定的模式下完成文章。

八股考试的弊端很多,选出的人才很多都是书呆子。但如果写得好,就是高手中的高手(徐阶、张居正等)。

3.小结

明代的科举考试以程朱理学为考试内容与标准答案,在科举推动下,理学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传播和渗透到整个社会。但科举考试的目的却是获取功名,为考试顺利成功,人们宁愿背诵科举时文、八股文选,程朱理学的经书注解反而少有人问津(现在有无类似现象?)。再加上程朱理学注经解经,语录训诂,繁琐杂多,又违情悖理,已难以继续维持世道、禁锢人心,人们的现实生活方式、人们的思维、情感、行为方式离程朱理学愈来愈远,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逐渐发生动摇。这是明代思想、也是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事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心学开始崛起而显发壮大,陈白沙、湛若水的心学先后兴起,稍后的王阳明的心学影响最大。

三、皇帝和文官的制衡

朱元璋利用胡惟庸干倒了刘基和李善长后,以叛乱罪名杀了胡惟庸(牵涉该案被杀的人超过1万人),撤销了丞相这个延续上千年的职位,取消了中书省的设置。

达到了朱元璋的目的,因为丞相确实是一个讨人厌的家伙,他不断地给皇帝提意见,还能反驳皇帝,作为皇帝是不会喜欢丞相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历史的辩证法跟朱元璋开了天大的玩笑,搞出了一批内阁大学士的人,这些人除了名字不是丞相外,其余的一切和丞相都没有什么区别,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的权力甚至要大于前朝的任何丞相。

他们无孔不入、无所不管。不但管国家大事,还要管皇帝的私事,不准皇帝随意骑马游玩(正德),不准皇帝吃伟哥(隆庆),不准皇帝选择自己喜欢的继承人(万历),甚至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名臣时代,一个几乎没有皇权制约的时代(高拱、张居正)。

四、奇葩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明朝三百年中最能闹的一位皇帝。老皇帝朱佑樘把他当成命根子对待,朱厚照天不怕地不怕,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有一个终身不改的爱好——玩。个性张狂、追求自我的反叛者,与那些限制他自由的老头子和规章制度斗争了一辈子。

十五岁当皇帝。一生干了许多荒唐事,动机是因为反叛:纵容刘瑾等“八虎”(太监)以制衡文官,允许参与朝政,掌握国家大权;建豹房,喜欢养豹子,甚至尝试亲自制伏老虎(逃跑了),喜欢结过婚的女人;私自冒险跑到关外,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竟然率兵打败了蒙古小王子;亲征讨伐宁王朱宸濠,沿途每到一地都要钓鱼,足足四个月才到南京,把王阳明擒获的宁王放了再抓;神秘失踪。一个彻底昏庸、荒唐的皇帝。作为人,他是正常的;作为皇帝,他是不正常的。

五、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其由北宋时期河南人程颢与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到南宋时期朱熹集为大成。

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他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他还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

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人(儒家最高修为者,人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後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程朱理学是一门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后世学术界将程朱理学说成“客观唯心主义”。元、明以来,朱熹哲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一般士人皆试图通过学习、实践朱子学而成圣成贤。何况,即使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也要读朱熹的著作。

朱圣人给出一条通往圣贤之路的钥匙:格物穷理。那么“格”到什么时候能够“格”出理呢?程颐的答案:“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朱圣人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鼎鼎大名的“存天理,去人欲”。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更著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朱圣人的世界和我们是不同的,他的世界分裂成两块,一块叫“理”,一块叫“欲”。“理”存在于万物之中,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和准则,只要人人都遵循了“理”,幸福生活就来了。但“理”有一个大敌,就是“欲”,人类偏偏就是有那么多的欲望。朱圣人的结论是:要用客观的“理”,去对抗主观人心的“欲”,这才是世界的本原。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牺牲人的所有欲望,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

这是对后世产生极大(或者说极坏)影响的理论,到明代,这套理论已成为各级教育机构的通用教材,也是大明王朝各级官僚们的行为法则和指导思想。那个时候,朱圣人的话就是真理,没有多少人敢于质疑这套理论。

综上所述,要想对阳明“心学”的学习更有系统性,我们要全面清晰地了解它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心学”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能够从心上去感悟“心学”的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