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中的温化寒痰药。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主产安徽、河南、山西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夏秋之际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或炒用。 【处方用名】 白芥子、炒芥子。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经。 【功效主治】 本品辛散温通、气锐走散、能通经络而利气机。豁寒痰而散结肿,尤善于祛除皮里膜外之痰。 1、化痰利气:用于寒痰壅滞,咳嗽气喘,胸满胁痛等证。治咳喘痰多清稀,常与苏子、莱菔子同用。如属痰饮停积胸膈所致的咳喘胸满胁痛,可与甘遂、大戟等配伍,以祛痰逐饮。 2、散结消肿:用于痰湿阻滞所致的肢体关节疼痛、麻木等证,常与木鳖子、桂心、没药同用。治痰湿流注,阴疽肿毒,也可配用鹿角胶、肉桂、麻黄、熟地等药,共奏温阳通滞、消痰散结之功。 此外,本品与葱白捣敷,治瘰疬痰核、阴疽漫肿等证有效。 【用量用法】 3~10克,煎服。外用适量,研末醋调敷。 【使用注意】 辛散燥烈,易耗阴助火,故阴虚燥咳忌用,外敷易致发泡,皮肤过敏者忌用。 【参考资料】 《名医别录》:“主除肾邪气,利久窍,明耳目,安神,久食温中。” 《本草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温中,散结止痛,治咳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本草经疏》:“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惕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 药物成分:芥子油有刺激作用,用于皮肤,则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产生水泡、脓疱。芥子粉用作调味剂,使唾液分泌,淀粉酶活性增加,小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胰液分泌,大量可引起呕吐。水浸液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