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俩

 玖壹聚 2023-03-26 发布于河南




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

——杨绛《我们仨》

我们是一个人来的,最终也必然是一个人走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是一个人,只是在这样的的过程中,偶尔有人关系紧密,有人偶尔伴随一程,多数时候心照不宣,偶尔细想,值得回味,也仅仅是如此而已。

没有完全的理解,更不会有长久的陪伴,所以,学着适应一个人的生活,学着一个人照顾自己,心疼自己,也是一种生存技能,这个世界上,两人能像一个人过的眷侣很少,一个人要活出两种人生也不多,但一个人当作两人去相互对白和补充却还是可以的。

这不是人格分裂吗?每个人都是多重的,无论是角色上还是阶段里,面对不同的场景和事情会有不一样的表现方式和行为,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对于那些是行为差异哪些是心理问题,更没有必要深究,仅仅是作为日常的自我疏解。

一个人也还是要经常自我提问,自我反思,因为我始终认为,这个能做到“知人”不容易,在此之前先要“知己”,这当然也没那么简单,毕竟问题一直都会不断出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才是正道。

面对事在人为,面对情非得已,理性是必须的,感性也要适当压抑,多数时候我也会劝自己不必纠结一些事情,不要再去孩子气,如果一些问题不能依靠两个人(群体)的力量去解决,那就要学会劝导自己,因为我们并不能改变别人或者要求别人怎样,能够改变的有且只有自己。

也就是在明白了这个问题的那一刻,再看一些人,再看一些事,也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触和情绪,我尝试用自己的对方的立场和态度去带入事情本身,并以此为原点窥探外界的信息,这信息里面包含着事情角度、包含着我,包含着可能的预期和后续。

只是有时候我也会懒,因为我也会想那些换位思考究竟有意义吗?换用一句话来说:“我理解你,谁理解我啊?”理解终究还是相互的,现实中有些事确实有点扯,还是那句话“即便是用最简单的逻辑和道理去理解,也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

任何狼狈的发生都有前兆,任何不看的结局都有预演,只是多数时候我们总会在最后才“猛然想起”,正在进行的故事,很少有人去细究细节,快乐悲伤长存其中,缭乱于眼际的有演绎还有演技。

事情不堪做,有些话不堪说,说了就是错,但有时候指望所谓“顿悟”又是一种奢侈,对于自己如此,对于别人更是这样,所以,我也明白了,很多烦恼都是自找的,其中有一些是源于用心和上心的成分,也有一些是庸人自扰的杂念。

如果一些如常,倘若一些无常,那么就把当下当作过往,一个人的生活过成两人的模样,反之,亦如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