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的三个面向

 苏三客厅 2023-03-26 发布于北京

我觉得,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可能是人类与动物的几个面向不一样,或者说,人的一生大致要经历这几个阶段,而动物却多数只有一个阶段。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而我认为的人的阶段或面向,则是三个:动物、社会与仰望星空(系统的精神活动)。

其实一般的动物也有社会性,只是没有人那么高级复杂。拙著21年版的《发现文明》里讨论“为何是人类主宰世界”其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其他的动物之所以没有发展出“文明”,完全是因为语言与手的功能,否则谁牵着谁晚上溜大街真的说不定呢。只有宏观视野的人们才能理解“大文明”中的时间的神奇。

所有的人类本能皆可归于动物层次,也就是与动物完全一样,这方面所有人类都有,只是多少的差异。比如智障或痴呆人,就只有动物性本能

正常人不仅有动物性,也有社会性。所谓社会性就是遵守法律与道德规范,我们也可以说社会性是随着人类进入农业定居时代形成社会之后才固化或加强了社会性。

而仰望星空的人类实际上在进入农业时代后就出现了,比如神话或宗教活动就属于这个层次。当然到现代社会的哲学、独立精神活动乃至很多高精尖思考,都属于仰望星空的形而上,智障与很多底层进入不到这个层次。坚持看本号的文明学研究的人一定属于仰望星空的人,因为文明学研究是一种全新世界观的创立,阳春白雪,假如你没有兴趣肯定早就离开了。

动物/人类
动物性
社会性精神活动%


苏三40%
20%
40%


智障90%
10%
0


常人
30%
50%
20%
人类社会就靠那50%了

精英
30%
40%
30%
精英多是破坏者

蚂蚁

70%
30%



这些分布,不仅每个种类不同,每个人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以上就是个大致划分。

人类随着社会阶段的递进,动物性实际上是一直在削减的,最初的分布应该与蚂蚁和大象他们是完全一样的。但进入到新石器时代就进行了一次突变,进入到国家时期又突变,到工业革命之后的今天再次突变。是不是越变动物性越消减最后会成为零呢?事实完全不是如此。

我发现,到现代社会之后,人类的动物指数实际上开始一个“回归自然”。比如人类的婚姻制度假如是一种“社会性”指标,那么随着现代化发展,婚姻越来越面临崩溃的危险。假如你的婚姻率没有达到50%就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现代化大都市。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私生子或单亲家庭在发达国家里也越来越普遍。另外,你有没有觉得,人们总喜欢遛狗或家里花花草草乃至在家中布置丛林墙的意念 很可能是人类远古动物性的潜在回归?我们在发达国家才可见的令人瞠目结舌的种种“自由”,其实无不是在追求“回到丛林”的返祖。甚至为何现代化、城市化的中国人现在更喜欢奔向雪域高原?因为那里有原始的呼唤啊。

原始的丛林里有什么?有野性,有自由,有奔放,甚至还有营养。

走到极致,达到一个阈值,人类就会重新寻找动物的天然与闲时。被视为微观文明萌芽的农业活动其实很早就被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是人类的枷锁,或曰是麦子(农业的开端)奴役了人类,而非相反。

也就是说,在进入“城市”定居之前的丛林时代,人类不仅更自由,而且营养状态实际上是好于刚刚进入农业时代的农民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之后,解除了劳动的枷锁,人类竟然隐隐约约地从精神上要求重新回到“丛林”了。这可能是一种必然。但每个国家以及每个人“回归自然”的时间表以及程度,也是完全不同的。

就我个人,我相信我的动物指数与精神指数可能分布与一般人不太一样。我的“社会性”指数特别低,是我有意无意的自我培训的结果。假如不保持“天真”“野蛮”,我怎么可能生猛创新? 

欲望属于动物性,戒律属于社会性,审美与哲学归于精神。文明学属于哲学——它探讨“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将去向何方”的基本问题。

(隈研吾的建筑设计。人类在丛林中是如此地不安全,但人类始终还是无法抹去自然的诱惑,真可谓是写进了进化中的基因。大概是因为,毕竟人类离开大自然才只有一万年。我们看到的科幻片中的飞船,全是金属不见任何“自然”,或许那些导演是正确的,因为离开石器时代太久,人类就再也不留恋丛林了。我到哪里都离不开花草(尽管更多是残花败枝),这是不是意味着我的大脑与心智还是太落后了?)

-------------------

这个帖子本来是几天前开了个头,然后来了一个闺蜜就没有继续,有时候思考烧脑问题我需要长期深入沉浸,写不下去时又写了其他两个帖子。今天又来另外一个闺蜜,我陪他们玩几天,可能没时间想这些事情了,所以,今天草草放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吧。今晚我将入住隈研吾的凯悦酒店,体验一下在大都市里如何用“负建筑”去回归自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