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齐桓公尊王攘夷:说霸主他是霸主,说忠臣谁是忠臣?

 四地闲夫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在介绍某位大人物时,旁白通常都会把他最露脸的事拿出来说,好像如果没有他,这件最露脸的事就没人做了。

其实呢,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唯物史观,也常常会忽略大人物的客观背景。

详解齐桓公尊王攘夷:说霸主他是霸主,说忠臣谁是忠臣?

比如在说到齐桓公这个人物的时候,大家除了说他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之外,还说他“尊王攘夷”的战略非常成功。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自然是有的,毕竟齐桓公时期的齐国异常强大。但有一点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千万不要因为齐国的强大,就认为齐桓公“尊王攘夷”的策略非常了不起。

其实单看这种策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毫不夸张地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随便拉个诸侯出来,甚至随便拉个路人出来,他都知道实力强大之后只能“尊王攘夷”,而绝不能改天换地。

春秋初期的天下格局与现在有点像,都是一超多强外加一堆弱鸡的局面。

如果我们现在做一个街头采访:“请问您是否认为我们有取代灯塔国,成为世界霸主的可能呢?”我相信肯定会有不少受访者愿意从各个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

但如果你这样问:“请问您是否认为我们有灭掉世界上其他国家,独霸蓝星的可能呢?”我相信大多数受访者一定不会回答你的问题,而是直接把你当成神经病。

归根究底,不在于我们有没有这个实力,而在于此时的国际环境所限,根本不可能出现一个独霸蓝星的国家。要是连这都不知道,你还搞什么街头采访呢?

在春秋初期,无论你实力多强,也只能乖乖地玩“尊王攘夷”那一套,而不是灭掉周天子和其他诸侯国。

详解齐桓公尊王攘夷:说霸主他是霸主,说忠臣谁是忠臣?

尽管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策略,但我们必须得承认:“尊王攘夷”也只有齐桓公,准确地说,也只有齐国才能玩得起来。

为什么呢?因为在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之前,你和你所在的国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你得在一定范围,甚至是大范围内拥有极强的号召力。

如果五常高举联合国大旗,喊出“维护世界和平”的口号,那在一定区域内必然是拥有极强影响力的。

可如果换个二流小国这样喊,大家一定会翻白眼:“你算哪根葱啊?”

可就算是五常,他们在高举高举联合国大旗,喊出“维护世界和平”的口号时,往往也会有和他们身份相若的大国不买账。

面对这种情形,强如五常也只能假装没看见:只要你不明目张胆地反对,我就尊重你的决定,也绝不侵犯你的利益。

第二、你得在国内拥有极高的权威,谁敢不服气你就能收拾他。

如果懂王决定移平某个国家,那么他必然是在国内拥有极高的权威,否则他连国内都摆不平,又凭什么在国际上呼风唤雨呢?

简单地说,如果懂王说东,灯塔国民众非要往西,那么懂王无论下任何命令,都只是自取其辱而已。

更严重的是,如果有人冲到懂王面前,照着他的鼻梁来了一下,大家却欢呼叫好,你说懂王在国内还怎么混呢?

就算无法在国内做到一呼百应,至少也可以在必要时刻强行拉拢大多数人心往一处使,这才有资格喊出“维护世界和平”的口号。

详解齐桓公尊王攘夷:说霸主他是霸主,说忠臣谁是忠臣?

齐桓公为什么具备这种实力?既有齐国本身就是地方一霸的原因,也有齐国实力派凋零,齐桓公一家独大的原因。

齐桓公去世之后,跳出来想要接过齐桓公“尊王攘夷”大旗的人是宋襄公,这位老兄可谓空有抱负,但上述两个条件他全都不满足。

结果呢?宋襄公只是不断地自取其辱而已。

当宋襄公决定接过“尊王攘夷”大旗的时候,就有人劝他不要乱来,咱宋国没那个实力,这旗接不得。

但宋襄公对自己的水平表示高度认可,认为自己比那齐桓公高了不知道多少,绝对拥有和天下诸侯谈笑风生的资格,于是不听劝谏。

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

要说宋国完全没实力,宋襄公完全没魅力倒也不对,毕竟在宋襄公召集诸侯开会的时候,还是有一些诸侯给了面子。

但宋襄公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把主意打到楚国的头上。

宋襄公当时的想法应该也很简单:只要搞定楚国,其他国家肯定是没问题的。

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宋襄公根本搞不定楚国。

在会上,楚国直接把宋襄公给俘虏了,然后派军队攻打宋国。

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於楚,楚人许之……於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

详解齐桓公尊王攘夷:说霸主他是霸主,说忠臣谁是忠臣?

自从抓住了宋襄公之后,楚国本以为可以直接灭掉宋国,可没想到宋国另立了一个国君,并对楚国表示:“老国君你们随意处置吧。”

楚国一看人质没用了,于是决定把宋襄公放回去,让宋国两个国君内斗。

冬,会于亳,以释宋公。

宋国君臣还算懂事,知道现在不是内讧的时候,于是宋襄公重新成为国君,并与楚国交战,结果惨败,自己也因伤而亡。

宋襄公不具备外部因素,我算是大致说明白了:他不但搞不定楚国,很多小国他都搞不定。

而在内部,公子目夷三番五次地说:“不行,要败”,赤裸裸地打击军心,宋襄公也没敢把他怎么样。宋襄公被抓之后,也是宋国诸臣立公子目夷为君,断掉了楚国“挟君灭宋”的想法。

而公子目夷是曾与宋襄公争夺过国君之位的人,他曾担任仅次于右师的左师职位,后来这个职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国家的重要官职擅自传给儿子,公子目夷的实力和影响力有多强,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

这也侧面证明了一点:宋襄公在国内也不具备集权的实力,这样的人还想复制齐桓公的成功?实在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

注:关于宋襄公的故事今天不过多展开,以后我会详解。

详解齐桓公尊王攘夷:说霸主他是霸主,说忠臣谁是忠臣?

看过宋襄公的失败案例,再来看齐桓公的成功经验,大家应该能得到答案了。

如果你的国家不给力,如果你在国内没有极高的威望,就千万别做什么“尊王攘夷”的美梦,否则只会把自己坑死,也会害得国家不得安宁。

在我看来,“尊王攘夷”就和“把大象塞进冰箱”一样,说起来都很简单,但做起来都很难。

即使强如齐国,威望高如齐桓公,在他高举“尊王攘夷”大旗期间,也是小心又小心,生怕一不留神就翻车。

当齐桓公高举“尊王攘夷”大旗的时候,秦国对他爱搭不理,默默地在陕西打小怪攒经验升级;

当齐桓公高举“尊王攘夷”大旗的时候,晋国对他爱搭不理,默默地在山西打小怪攒经验升级;

当齐桓公高举“尊王攘夷”大旗的时候,楚国对他爱搭不理,默默地在湖北打小怪攒经验升级。

看到这种场景,齐桓公肯定很恼火,但他也没什么办法:齐国虽强,但也没强到能消灭秦、晋、楚的地步。

于是乎,齐桓公当时所能做到的,就是想办法扩大自己在中原的影响力,如果有机会再往边疆地区布道。

首先,齐桓公找各种借口,灭掉了一些不听话的小国,比如谭国和遂国等;

其次,齐桓公延续了前几代齐国国君的做法,不停打压身边的强国,比如鲁国和宋国等;

后来,为了布道边疆地区,他又帮助北边的燕国,灭掉了山戎和孤竹等蛮族部落。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应该说齐桓公的诸侯形象已经非常饱满,放在后世绝对是值得大吹特吹的。

可万万没想到,齐桓公在调教周边小国的时候,一不小心玩脱了,直接惹出了楚国。

详解齐桓公尊王攘夷:说霸主他是霸主,说忠臣谁是忠臣?

我之前写过春秋初期的小国困境,其中就讲到齐桓公和蔡姬因为小事闹矛盾,然后齐桓公收拾蔡国的事。

二十九年,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

蔡国地理位置敏感,给了齐国和楚国隔空博弈的机会。楚国看齐国收拾蔡国,于是决定攻打郑国,用这种方式还以颜色,免得给齐桓公留下一个软弱可欺的印象。

楚国攻打郑国,齐桓公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在收拾蔡国的次年,齐桓公纠集八国联军,又把蔡国收拾了一顿,然后决定借机掂量一下楚国的斤两。

楚国一看联合国军都快打到家门口了,自然不肯势弱,于是也排开阵势,摆出一副硬碰硬的样子。

到这个时候,齐桓公既然是主攻,自然该做出点表率,但齐桓公并不想与楚国正面交锋,他心里也没底,于是派管仲去楚军营地,展开了一番外交攻势。

接待管仲的人是楚国名臣屈完(屈原先祖),他一见管仲就先声夺人:“楚国与齐国井水不犯河水,你们为什么纠集八国联军进犯我疆土?”

你说管仲该怎么回答呢?难道说“你敢收拾我小弟郑国,我就要给你点颜色看看?”肯定不能这么说。

别人说“你愁啥”的时候,你可千万别说“瞅你咋地”,除非你真想跟对方干一架。

于是管仲就说:“你们楚国身为周天子的臣民,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进贡?”

屈完一听就明白了,齐国根本不想打,这是跑我们家门口耍威风来了。

此时的楚国还是中原诸国眼中的“蛮荆”,虽然实力强盛,但影响力显然远远不及齐国,所以他们也不愿意跟齐国彻底翻脸,还是打小怪攒经验升级更重要。

于是屈完立刻道歉,大意是说:我们知道错了,回头就把贡品补上。

管仲一看己方占了上风,于是又说:“当初周昭王从你们这里坐船回家,船却在半路上翻了,周昭王都淹死了,你们认不认罪?”

屈完一看,管仲有点得寸进尺了,于是硬怼过去:“船为什么翻,你去问水啊,又不是我们楚人弄翻的。”

好家伙,气氛一下子僵住了。

老这样僵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屈完对管仲说:“要不你们后退个三五十里?”

两个聪明人交流,不用把话说得太明白。管仲听懂了,楚国愿意服软,但人家也要个面子。你退一点,我也退一点,大家各回各家可好?

三十年春,齐桓公率诸侯伐蔡,蔡溃。遂伐楚。楚成王兴师问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来责。昭王南征不复,是以来问。”楚王曰:“贡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共乎!昭王之出不复,君其问之水滨。”齐师进次于陉。夏,楚王使屈完将兵扞齐,齐师退次召陵。

当然好了!

于是乎,一次即将引爆世界大战的危机,就这样风轻云淡地被遮掩过去了。

详解齐桓公尊王攘夷:说霸主他是霸主,说忠臣谁是忠臣?

很多人在提及国家、政府这些词汇的时候,总会用一种非常高大上的思维来揣测,认为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肯定是不一样的。

实际上,国际社会就是一个江湖。在这个江湖上混,面子和里子同样重要。

楚国攻打郑国,无非是因为齐桓公收拾蔡国的行为,实在是有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味;

齐桓公折腾得惊天动地,但楚国一认错,他马上就选择了退兵。

说起来,这种级别的世界大战显得有些儿戏,但双方的政治目的显然都达到了。

齐桓公作为中原霸主,他的面子保住了,因为楚国服软了;

楚国作为南方霸主,他的面子也保住了,以后齐桓公肯定也不敢没事收拾蔡国这样地理位置敏感的小国了。

江湖上抬头不见低头见,几大强国彼此间达成默契,见面点个头,然后默默回身打小怪攒经验升级,等将来有实力、有机会灭掉对方的时候,再一鼓作气地解决战斗。

详解齐桓公尊王攘夷:说霸主他是霸主,说忠臣谁是忠臣?

齐桓公的这种行为,其实就是他霸业的一个缩影。

齐桓公之所以选择“尊王攘夷”,并不是他特别高尚,而是这种做法最符合齐国和他本人的利益。

齐桓公的历史形象之所以好,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皇权时代的政治正确。

当时的天下共主是谁?周天子啊。齐桓公是什么身份?周天子的臣子啊。

可就是这样一个实力强大的臣子,却从来不想着干掉天子,而是用一种勤勤恳恳的态度,举着“尊王攘夷”的大旗宣扬周天子的恩威,这是何等的忠诚?

事实上,刻意模糊齐桓公的政客身份,用童话故事中的忠臣身份取而代之,本就是非常离谱的事。

如果这种做法都能算数,那么黑社会头子杜月笙的形象肯定也是金光闪烁的,因为人家不仅在抗战期间为国出力,更是传说中仗义疏财、济困扶危的大哥。

所谓的济世忠臣和梁山好汉,通常只在童话故事中出现,而现实社会中只有一环套一环的利害关系。

详解齐桓公尊王攘夷:说霸主他是霸主,说忠臣谁是忠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