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灿灿、暄乎乎,透着诱人的缕缕清香,还记得老家的玉米饼子吗?

 新用户339933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故乡的美食,是乡愁的解药。无论游子的脚步走多远,故乡的味道总是盘旋在脑海中,久久难忘。

在莱阳栖霞两市交界线上,莱阳北乡栖霞南乡,两市夹二沟,莱阳的门家沟、栖霞的解家沟。咫尺村邻,生活习俗却不尽相同,在吃食上也各有特色

玉米,北乡人叫它苞米。听老家人说南乡人叫它棒子。老家三岁的孩子都知道,玉米是粗粮,比不上细粮小麦好吃。过去,小麦在老家可金贵着呢,只有逢节过年才能吃上几顿,解解馋。将玉米粒磨成面,乡下人家用铁锅烀玉米大饼子,好吃耐饿长力气,一天三顿有玉米饼子吃,那可是幸福生活啊。

“北乡地瓜肚,玉米饼充数。”玉米饼子是北乡老家常见的食物,一般是地瓜面、高粱面和玉米面等粗粮做的,它的样子和名字如出一辙,和面如饼,贴在热锅里,烀熟后色泽金黄,一面是锅巴,入口味道清香。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一日三餐总是烀饼子与咸菜丝相伴。跑疯了,玩累了,该吃饭了,就等候在锅台前。娘利索地揭起锅盖,乳白色的蒸汽一窝蜂地逃出大锅。可爱的黄色玉米饼子,排成一圈贴在锅上,工艺品般地透过蒸汽显露在面前。娘吹着气,一只手蘸着凉水扶住饼子,一只手拿铁铲把饼子铲到篓子里。遇上黏在锅边焦黄的锅巴,就顺手拿起疼爱地塞进我的口中。多少年了,锅台、大锅、饼子冒着暖人的白色蒸汽,母亲站在灶台边忙碌的身影,这样温馨的画面会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玉米饼子要数那种刚出锅的、热热乎乎的最可口。不管是黄灿灿的玉米面饼子、紫红色的高粱面饼子,还是杂粮面饼子,它们都透着诱人的缕缕清香。饼子小咸鱼是不可多得的最佳拍档,那时只有生活好的人家吃得起,多数人家只能配咸菜加虾酱。咸菜是自家在大缸里用大粒盐腌的,有辣疙瘩、青萝卜、胡萝卜和白菜疙瘩等,洗净了切碎,盛在一个小盆里,加点葱和辣椒,少许花生油,再搁少许稀稀的虾酱,有点腥味即可。烀饼子的时候一起放到锅里熥着,饼子熟了,咸菜也就一起熟了。把熥熟的咸菜搅匀,咬一口饼子就一丝咸莱,胜过山珍海味。当然了,小时候连玉米面都不能敞开了吃,大多时候吃的是用捣碎的地瓜干和玉米面掺杂的饼子。

生产队里饭食做得最好的是二奶奶,烀的一手好玉米饼子,色形味恰到好处,那叫一个绝。人们传说,二奶奶在家烀饼子,灶下细火慢烧,铁锅水花翻滚,双手和好玉米面,取适量面团整出饼形,啪,将饼子稳稳贴在热锅上,一圈十个饼子,一气呵成,盖上锅盖,大火添柴,锅里热气吱吱吱冒出,香味四溢时停火。待玉米饼子的香味弥漫开来,人们就知道二奶奶在烀饼子了。农忙时队里中午在地里吃饭,二奶奶就成了队里兼职的“火头军”,专门烀饼子保障干活的人们吃上饭。闻到了玉米饼子的香味,二奶奶和刘会计也就到了地头。那几日,干活的人可以尽情地享用玉米饼子的美味。队里的二彪子到不了下半晌,便喊肚子饿了,俺爹问他中午吃了几个大饼子,他说才吃了四个。乖乖,四个大饼子,又饿了,真是吃货啊。

小黑驴,上南坡,

娘家哥哥来搬我。

针线笸箩往外拿,

里头盛个黄饼子。

传说邻村的大姑娘帮助俺村秋收,吃服了黄灿灿暄乎乎香喷喷的玉米饼子,私下说要嫁到俺村吃大黄玉米饼子。那年果真有六个妙龄俊俏姑娘嫁到了村里,成为十里八乡的佳话。

用碎地瓜干掺和进玉米面烀的饼子,刚出锅时黏,冷透后变硬,口感不好,难以下咽。于是,人们就挖些野菜,撸点榆树钱,或者掺杂一些时令的菜叶蒸成菜团子窝窝头,既换了口味,又节省了粮食。在那个年代,为了填饱肚子,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各式各样的饼子也烀出了特色。

我小的时候,粮食要从生产队分到户,分的小麦很少,大多是地瓜和玉米。除了逢年过节,平时都舍不得吃顿白面。有一次,看到一个小伙伴吃着一大块白面饽饽,馋得我直咽口水,故意凑到他跟前使劲吸溜吸溜鼻子,一股麦香进入肺腑,那股香气现在想来还是记忆犹新。不止我一个,当时其他的小伙伴也都是像我一样,直着眼睛盯着那块白面饽饽送进了别人的口中,自己只能干咽着口水。看着看着,我实在受不了了,拔腿就往家里跑。

“娘,我饥困了(老家的方言,意为饿了)。”我趴在娘的腿上,娘放下纳着的鞋底,摸摸我的头,站起身,给我拿来一块玉米饼子,又在饼子中间放了点红糖。我看看左手的饼子,再看看右手的咸菜,“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娘不知我为什么哭,赶忙问我怎么了,而我始终没说什么。

“等你长大了,就天天有饽饽吃了,咱们就不用吃饼子了。”我记住了娘的话,盼着自己快快长大,能天天吃上白面饽饽。

在盼望的日子里,我也慢慢长大了。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家的饭桌上,昔日金黄的玉米饼子换成了白莹莹、香喷喷的大馒头。

“鸡鸭鱼肉白饽饽拿下去,烀饼子杂粮野菜端上来”,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又开始怀念起粗茶淡饭了。

现在的北乡老家,玉米种得少了,玉米饼子也成了稀罕面食了。而我,即使身在他乡,想起老家的玉米饼子,便会闻到儿时那悠悠的清香。

你可能还想看:

我和晚报的故事 | 52年后,我找到了当年那个泪流满面的6岁男孩

烟台街·往事如昨 | 准女婿埋头大吃,老丈人只得三番五次地喊:“再切些来!”

烟台街·烟台故事 | 他每收一名学生,就种一棵柳树,于是就有了万柳村

烟台街·烟台故事 | 烟台开埠之初,我的曾祖父创办了这家油漆店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