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灵的宁静:独在与自在

 专打抄袭勾 2023-03-27 发布于陕西

我之前也是偶尔写一写务虚的东西,因为人的内心不可能总是宁静恬逸的,总会有些波澜,或者舟车劳顿中积攒的琐碎。心灵也需要关机休息,而不是24小时营业的。心灵的寄托、慰藉,这些词看起来很实在,其实虚得很。因为寄托之前你肯定会认定他们能给你意义,而意义不仅仅是纯粹的价值判断,还是一种建立在逻辑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判断。然而这何尝容易,因为一道算术题也许只消几分钟就能见分晓,但是有的道理、个中滋味,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曾想通。就像功亏一篑这个词所描写的那样,明明还剩下一筐土就能好的事情,浅尝辄止,外人看起来很可惜,但就个人而言,他却确实是无能为力了,鲁智深坐化也是在梁山散伙之后的事情,“今日方知我是我”听起来有些悲凉,但终究是活着的时候想通了,不枉走了这么一遭,下辈子不用再悟相同的道理,而去造更高的浮屠了。然而世事无常,冷暖自知,坎坷不经,荒诞无人买单,故人生路途悠久,其壮丽可爱之姿、老成天真形状,都堪斟酌玩味。其时三秋寒衰,孟浪不羁,不过最终化作一笔酒债尔尔。浓烈也好,淡然也好,终究有味道。

“独在”可能是人类不可避免的一种状态,因为自由自在,四字最难。为了自在而自由的过程之中,独在常常发生。追求自在的过程从来不属坦途,所以为了达到目的地而做出的牺牲与坎坷,不纯粹是无谓的,因为若他们是为自在而付出的代价,那么这些只能是伟大的祭祀;若他们是为了片面的自由而丧失的,那么不值得丧失,而要摆脱这股欲求的漩涡。但滑稽的是,追求自在的过程,往往不可避免的同有限的自由联系起来,有限的自由又几乎无一例外的与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欲求联系起来,所以为着自在而做出的牺牲,虽然需要承认“独在”的价值,但也要批判它的奴役——这种由自由的有限性和片面性异化的对立物。独在既是值得歌颂的,也是值得反思的,而不应当停留在一昧的歌颂之中。任何人自为自觉的行为,都有可能因为人的有限性而异化为对立物,歌颂也有可能成为奴役的工具,而非追求自由、激励自由的燃料。

独在是一种未完成的自在,这是我们需要一直清醒和警惕的。独在就像不稳定的活泼金属,随时有氧化的危险。中国人喜欢写一个词,叫做“慎独”。这种“慎”的态度,其实并不值得完全褒美,因为它只说出了消极克服的一面,却没有说出积极克服的一面,积极克服的一面,是要认识到独在的价值性,这种价值性本身也是激励前进的正反馈。而慎独其实如果没有目标的全部“慎独”下去,很容易变成对自己的形式主义,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就像很多人应付的打卡签到一样,根本起不到作用,到时候该出问题还是会出问题。另外,这个词的原意里把两个字都当成了方法和工具,这本身也是消极的,独处本身并不会带来价值,很多人即便你把他关起来,他也会闲的难受,去摸手机打游戏看电影点外卖,而不是认真的反思和沉淀。这是事实。还有的人,怀着确实真诚的愿望去慎独,但是就像王阳明格竹子一样,格了几天几夜都没格出来东西,头疼的他直接睡觉去了。独处并不带来价值,就像痛苦也不自动结出经验与教训的果实一样。事实上,人在实现自在的路途中任何的挫折,本质上都有机会转化成独在,即未完成的自在,但是很多机会都被放弃了,都被有眼无珠的淘汰掉了,所以独在无法实现,无数的独在给人创造的积累自在的机会都消失了,自在也就像水中捞月的月亮一样遥遥无期了。

独在会在正确的导向中走向积极,也可能在消极的认知中成为障碍。所以,所谓的辩证,不过是对这种运动的矢量性做出了一个多元的判断,而多元的判断根本上是基于一元的运动性与矢量性形成的。多元不是从来如此的多元,多元的根源是一元,这种运动的确定不移性是最根本的、最关键的,如果不知道这一点,那么这种辩证法就是二维的、静止的与表面的辩证法,是庸俗的辩证法,无法解决真正的问题。独在也是一种适用于辩证法的存在范畴,所以也具有对立统一运动的属性,自然也就具备辩证法特色。独在不是一种欲求,但它也有能动的追求自由的属性,这种属性往往不能被认识到,因为人们常常沉浸在失败与挫折的悲伤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无法理解到这一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