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已经发生的未来

 彭信之管理识堂 2023-03-28 发布于辽宁
「子曰」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篇》2.23:子张请教:“未来十代的制度度现在可以知道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制,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可以知道;周朝沿袭殷朝的礼制,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可以知道,以后若有接续周朝的国家,就算历经百代也可以知道它的礼制。
「德鲁克对曰」
“我写过不少经济学著作,但我不是一名经济学家。我写过不少历史作品,但我算不上历史学家。我写过许多关于政府治理和政治的书籍,很久之前我也曾做过政治科学家,但后来跳出了这 个领域。按照通常的定义,我也算不上社会学家。不过,我自己一直都很清楚想要做什么。我自认为是一个'社会生态学家’,希望用生态学家研究生态环境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环境。”(彼得.德鲁克《生态愿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第423页)
「信之笔记
德鲁克认为社会生态学绝不是未来学,而是关注“已经发生的未来”。
如同《周易》坤卦初六的爻词一样:“履霜,坚冰至”,社会生态学家根据现状推演,发掘已经发生的变革,从中探究走向未来的机制和脉络,为发展提供高瞻远瞩的思考。这也正是描述孔子与德鲁克观察社会的方法。“驯致其道,至坚冰也”(《易经.坤卦》初六“象传”),霜是稀薄的碎冰,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见微知著,可判断将有坚冰的出现。
1989年夏天,德鲁克出版了《管理新现实》一书,这本书初版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受到关注的原因,连德鲁克自己都是啼笑皆非,因为这本书的第四章,叫“苏联的解体”。所有的评论者(无论是美国人还是来自其他国家)都认为这个标题非常的荒谬,当时亨利.基辛格博士就专门撰文指出:“德鲁克一定是疯了。”
《管理新现实》序言
而事实却是,两年后,即1991年,苏联真的解体了。
读读德鲁克这些书的名字:《21世纪管理挑战》、《管理未来》、《下一个社会的管理》、《新社会》、《工业人的未来》,我们就能感受到德鲁克对未来的强烈关注,德鲁克其实是一位引领时代的思考者,不是预测未来而是思考“已经发生的未来”,为人类指明前进的方向。
比如,德鲁克曾事先预计到 1960 年左右日本会经历社会和工业化变迁,之后十年间, 社会和经济变迁推动日本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大国。早在1969年德鲁克就预言将有一种新的类型的劳动者出现———知识员工,他们的职业将由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决定,不再依靠出卖体力来养家糊口。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大崩盘。仅10月19日一天,美国全国损失股票市值5000亿美元。对此,德鲁克说,他早就预料到了,“不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而是基于审美和道德。”德鲁克将当时的华尔街股票经纪人称为“完全不具有生产力的一群,但又能很轻易地大把捞钱。”1950年代初,指出计算机终将彻底改变商业;1981年,德鲁克警告这个东亚国家可能陷入经济滞胀;1990年代,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了阐释……
在德鲁克看来,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需要用心观察当时没几个人看到的趋势就可以发现。比如前面谈及苏联的解体,他甚至预言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成功只会加速产生更大的离心力”,德鲁克在书中运用其丰富的历史知识,结合奥匈帝国和前苏联的史料再加上对民族问题细致入微的观察,一针见血的指出:正是存在于波罗的海各加盟共和国、乌克兰、高加索地区及其亚洲地区存在的民族主义将催毁苏联。同时,他还预言道:“苏联解体对亚洲造成的影响甚至可能更大,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和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彼此之间、与西方特别是与美国的关系。”(彼得.德鲁克《管理新现实》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第33页)
孔子也是从这样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去判断社会和自己的命运。他和德鲁克一样,不预测未来,只是告诉学生从过去可以推知未来,即所谓的“鉴往知来”。当子张问老师:“未来十代的制度现在可以知道吗?”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殷朝沿袭夏朝的礼制,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可以知道;周朝沿袭殷朝的礼制,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可以知道,以后若有接续周朝的国家,就算历经百代也可以知道它的礼制。”(《论语.为政篇》2.23)
世”指古代称30年为一世,10世为一代。孔子在这里提到的理念是一种历史价值观:历史的演变是渐变而来的,不会是突然改变的,我们凭借智慧,多读历史,了解过去,依据过去历史演变的规则,我们便能预测未来。比如对个人来说,你通过观察其父母言行,可知其子女的秉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创始人的性格决定了这家企业的性恪和企业能走多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管现行是何种制度,实质上还是最早期制度的延续和变种。不是不能改变,只是改变的成本太大,但是“行善之人治理国政,连续一百年下来,也可以做到化解残暴,去除杀戮了。”(《论语.子路篇》13.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