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读 | 常用抗凝药物知多少?一文盘点清楚

 meihb 2023-03-28 发布于江苏

血栓的形成是许多心脏病的发病基础,也是它们的重要并发症,如果不能进行有效干预,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合理应用药物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哪些?如何区别与选用?下文针对这些问题,依据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Image

常用抗凝药物:

  1. 口服药:维生素K拮抗剂(VKA),代表药物是华法林;非维生素K拮抗剂(NOACs)代表药物有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等。

  2. 注射剂:低分子量肝素(LMWH)、磺达肝癸钠(FPX)和普通肝素(UFH)。

Image

VKA的适应证主要包括瓣膜性或非瓣膜性房颤/房扑的卒中预防、静脉及心腔内血栓治疗。

华法林


药物作用机制:香豆素类抗凝剂的一种,在体内有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可以抑制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在肝脏的合成。对血液中已有的凝血因子 Ⅱ、Ⅶ、Ⅸ、Ⅹ并无抵抗作用。因此,不能作为体外抗凝药使用,体内抗凝也须有活性的凝血因子消耗后才能有效。

适应证:仅口服有效,奏效慢而持久,对需长期维持抗凝者可选用本品。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

优点:靶向对抗维生素K疗效好;价格便宜;有拮抗剂,一旦药物过量,发生出血,可以用维生素K对抗。

缺点:需要频繁监测INR,与其他药物和食物的相互影响多、需要频繁调整剂量等,限制了临床应用。

2018年欧洲心律学会的指南中指出,在人工机械瓣、中重度二尖瓣狭窄(常见于风心病)的患者中,只能使用华法林,禁用NOACs。对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或瓣膜性房颤患者推荐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不推荐应用NOACs。

Image

NOACs的适应证包括非瓣膜性房颤/房扑的卒中预防、静脉血栓治疗、全身情况较差病人的静脉血栓预防等。

优点:与华法林相比,NOACs起效更快且剂量固定、治疗窗口更宽、药物或食物相互作用较少和安全性更高。

缺点:价格相对昂贵、缺乏有效的拮抗剂、药物疗效判断缺乏特异性的指标以及部分血栓治疗临床证据不足等。

达比加群酯


药物作用机制:是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是前药,它在体内可转化为具有直接抗凝活性的达比加群;后者与凝血酶结合,阻止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发挥抗凝作用。兼有起效迅速、无需常规监测血凝指标、剂量可选择、药物相互作用较少和具备特异性逆转剂等优势。

适应证:适用于预防存在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成人NVAF或心房扑动患者的卒中和体循环栓塞;治疗急性DVT形成和/或PE及预防相关死亡;治疗附壁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并发症。

由于达比加群酯80%经肾脏代谢,当肾功能严重受损时易在体内蓄积而导致其出血风险增加,故CrCl<30mL·min-1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考虑使用华法林或低剂量的Xa因子抑制剂。不推荐达比加群酯作为最初常规的抗凝治疗,但建议用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Image

利伐沙班


药物作用机制:利伐沙班是一种抗Xa因子抑制剂,通过抑制游离型或血栓结合型的Xa因子减少凝血酶的生成,从而达到抗凝效果。具有可预测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无需频繁的实验室监测。

适应证:适用于治疗特定的血栓栓塞性疾病。不仅可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二级预防,还可在稳定性心血管疾病中作为预防性抗凝治疗,可用于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以及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后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

利伐沙班与药物或食物的相互作用比VKA少,但与CYP3A4和/或P糖蛋白强抑制剂或诱导剂合用均可影响其血药浓度和疗效。在不同的适应症和不同的减量标准下利伐沙班应用的剂量不同,临床上需结合实际情况和患者共同制定个体化方案。

Image

低分子量肝素


药物作用机制:一种注射液,具有较强的抗Xa作用,能够抑制凝血酶的激活,进而起到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适应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治疗已形成的静脉血栓;预防血液透析时体外循环中血栓的形成;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心梗。

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症,肝功异常,偶见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变化。

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量肝素具有较长的半衰期、更好的生物利用度、更少发生出血、过敏反应及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等不良反应。国外有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期间,低分子量肝素比普通肝素更容易达到目标抗凝治疗水平。

Image

磺达肝癸钠


药物作用机制:人工合成活化因子X选择性抑制剂,其主要是通过抗凝血酶I介导,选择性地抑制凝血因子Xa,增强抗凝血酶I对凝血因子Xa的天然中和作用,从而间接阻碍凝血酶的生成及血栓进展。

适应证:适用于房颤患者复律后抗凝治疗,可考虑短期使用磺达肝癸钠,待急性症状控制后换用常规抗凝剂,亦可采用低剂量磺达肝癸钠联合其他抗凝剂的动态调整方案。

相较于低分子肝素每日给药2次,磺达肝癸钠具有每日给药1次的优势,且在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ACS的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更好的获益-风险比。与UFH和LMWH不同,磺达肝癸钠预期不与血小板因子IV结合,也不与来自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浆发生交叉反应。与LMWH相比,磺达肝癸钠具有独特的抗凝活性和更长的半衰期(10~15 h),临床使用时无需监测Xa因子活性,因此,磺达肝癸钠的靶点疗效和安全性更佳。

Image

普通肝素


药物作用机制:肝素主要和体内抗凝血酶II特异性结合,使抗凝血酶I构型发生变化,暴露出活性中心,灭活血浆中的凝血因子IIa,Xa, IVa, VIa等,肝素具有溶栓作用的同时,具有轻度扩张血管作用,且能促进侧支循环形成。

适应证:适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其他体内外抗凝血,如心导管检查、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血液透析等。

普通肝素具有强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等作用,在PCI术前静脉注射普通肝素可阻断凝血级联反应,也可避免血管复流、慢血流发生,有助于改善心肌组织灌注情况及心功能。对于STEMI患者,肝素可作为急诊PCI术中抗凝、溶栓的辅助治疗和血栓高危患者的预防。

Image

(1)肝素与下列药物合用,可加重出血危险:香豆素及其衍生物、阿司匹林及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双嘧达莫、右旋糖酐、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尿激酶、链激酶等。

(2)肝素并用碳酸氢钠、乳酸钠等纠正酸中毒的药物可促进肝素的抗凝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春玲,赖杰.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抗凝治疗进展及策略[J].中国研究型医院,2020,7(1):91-96.

[2]顾国光,杨琼,陈志梅,朱建国,谢诚.住院患者达比加群酯的临床应用调查与分析[J].药物与临床,2022,42(9):912-915.

[3]杨晴,梁岩.利伐沙班预防血栓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22,43(10):932-936.

[4]杨杰,唐熠达.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21,21(4):4142-4146.

[5]陈茹茹,罗厚江,杨军.低分子量肝素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6):182-186.

[6]米堃,乔占瑞,郭彩云.普通肝素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早期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2):2148-2150.

[7]王烨,常凤军,张欢.早期普通肝素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22):41-44.

[8]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磺达肝癸钠药学实践专家共识》编写工作组.磺达肝癸钠药学实践专家共识[J].医药导报,2022,41(11):1571-1581.

[9]谢星星,张杰,范小冬,刘易陇,黄飞鸿,余彬,范玲.磺达肝癸钠治疗中国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药房,2022,33(7):879-884.

[10]谢星星,刘学,雷丹丹,余志刚.选择性凝血因子Xa抑制剂:磺达肝癸钠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22,43(7):652-65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