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词的诗学传统与当前的诗词创作

 杏坛归客 2023-03-28 发布于山东

冯浩雪 整理

石厉,本名武砺旺,男,1965年生,诗人,文艺理论家。现任《诗刊》编委、《中华辞赋》杂志总编辑、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成员,线装书局学术顾问,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学术顾问,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著有新诗、词、小说、文艺理论等文史哲作品。出版有《天倪》《走向彼岸》《春秋公羊家思想考略》《诗学的范式》等十余部著作,有作品上千首(篇)见诸国内各大报刊。

问:石厉老师,您好,您作为《诗刊》编委和《中华辞赋》杂志的总编辑,同时还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请您结合当前的旧体诗创作,谈谈如何把继承古典诗词的诗学传统转化为当前新语境下的诗词创作,以开启当前诗词创作的新境界和新路径。
石  厉:要继承古典诗歌的传统,我们需要回顾中国古典诗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有传承的必要?中国古代诗歌,首先具有经学的意义。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书就是由孔子整理传承的。《庄子·天下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庄子在该篇中进一步说:“诗以道志”,这和《尚书》中对诗歌的定义“诗言志”,是一致的。而经、道、志皆有重叠,在织为经,在地为道,在心为志,它们的抽象和象征意义都是一以贯之,那就是道义或思想。所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选诗,注重其思想或道义的纯正。其次,诗歌具有教化人的功能,这也是其作为经学性质的逻辑必然。既然它是对于人间道义的传承,是诗人心志的表现,那么它必然就可对大众有着文明的教化。《周礼·大同乐》说:“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乐语”是可以歌唱的语言,就是指诗歌,诗歌是可以教化国子的。另外,诗歌要传承道义,要让人赏心悦目,就要让阅读者达到阅读的快感,要求诗歌能够达到“乐语”的境界。也就是说,中国传统诗歌在内容形式上还要讲究表达的极致与音韵上的和谐、美感。唐人崔颢的《黄鹤楼》 一诗就写得好,尤其尾联可让游子垂泪:“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据说李白曾到访黄鹤楼,看见崔颢在黄鹤楼的题诗后,发表了一通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搁笔而去。好的诗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统一,只有这样的诗歌,才能上升到经典或经学的意义。
中国社会不同的时代,创造了不同的诗歌高峰。早期黄河流域有《诗经》,长江流域有《楚辞》,汉魏晋有乐府诗与古风,唐代有律绝,宋有词,元有曲,都呈现了一种非凡的气象与高度,都可以说是一座座的高山,它们都在中国诗歌史上巍然耸立,只能观瞻与攀爬。现在时过境迁,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差距不小,变化太大,而诗歌的基本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所有语言艺术的边线,语言环境变了,今人如果再亦步亦趋地模仿,许多古语不管如何重复,都变成了死语。所以机械重复古人的创作没有必 要,也不可能有高度或深度。今人创作传统诗词,应该要有自己活的语言,要表现当今时代的内容,要找到符合当今时代的乐感和律韵,但同时也要避讳一些顺口溜式的无文化沉淀的粗糙比喻。好在,天不变,道亦不变,诗歌中最容易流变的东西,可能并非诗歌的重点,诗歌的重镇另有蹊径,那就是永恒的道义,那就是对于道义的传承,或者说让我们找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道义,然后用古典诗歌的形式得以呈现,这可能是当代诗词创作的法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