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未病”?未病也要治吗?

 为什么73 2023-03-29 发布于北京

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 2023-03-28 18:04 发表于北京
图片
“未病”的概念
中医“未病”一词由来已久,源于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汉代张仲景所著的 《金匮要略》则对什么是治未病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上工治未病,何也?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所谓“未病”,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但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未病的概念不断扩展,已经包括了无病期、欲病期、既病防变期、愈后防复期这些都称为 “未病”状态。

“无病期” 即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此时应防止体内病因发生以及外邪入侵的未病先防。

正如《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此外,部分人群处于未病状态时,人体脏腑阴阳之盛衰已有偏颇,或已有邪气内存,但尚未有明显的表现。如孩子出现便秘、口臭、口唇干燥、目眵等症状,说明体内已有蕴热,稍受寒凉则容易出现咳嗽、发热等。

“欲病”之说,源于唐代孙思邈的 《备急千金要方》:“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瘥,须史之间,以成痼疾。”

在外表上虽然有不适的症状表现,仅仅是 “苦似不如平常”,全身不适,勉强坚持工作,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又都未见异常,医生不足以诊断为某一种疾病。欲病之病,实质是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如慢性疲劳患者,在医院查不出有器质性病变,病人感觉却特别痛苦,通过中医辨证益气养血、调补脾肾,疲乏感能很快减轻。

“既病防变” 指的是机体已出现病变,但是疾病有由浅入深、由轻变重的过程。虽然,机体的某些脏腑已有病变,或机体有气血紊乱,但其他脏器仍然是健康的。因此,针对疾病传变的普遍规律,中医将这个时期称为特殊的 “未病”。但应采取措施对可能受邪的靶位进行保护。“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最好的体现。



“愈后防复” 即病后初愈,体弱易复,防止复发,也是“未病〞之病。这是因为病后正气的恢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初愈者正气未复,适应力较正常水平差,容易导致疾病重新发作,这就是中医常说的 “病复”。最早在《素问·热论》中就提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

如此次的新冠病毒感染后,很多人因为洗澡、劳累、饮食过度导致疾病复发,迁延难愈。而中医通过辨证,余邪未尽者,驱邪为主兼以扶正;正气虚损者,益气养阴、调补脾肺,促进机体早日康复、防止邪气卷土重来。

可见,“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愈后未复等几层含义。包括了从无病到已病,从未形成到己形成,从非器质性病变到转化成器质性病变的阶段和过程。

中医“治未病”思想将人们的防病意识提前到无病阶段,未病先防,小病防止转重。中医是真正让人不生病、不生大病的医学。

图片

平心堂汇集全国知名中医专家,包括国医大师陈彤云、柴嵩岩、薛伯寿,首都国医名师王应麟、冯建春、王晓莲,首都名中医支楠,知名专家李俊龙、李致重、樊正伦、哈刚、张大宁、肖相如、关庆维、王雷、刘新桥、孔令言、丁赵亮等。二十多年来,平心堂坚持用真药、用好药、用地道药材、用原生态药材。为您守护第一道健康防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