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人老颠东 2023-03-29 发布于安徽

这句话出自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原文如下: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其中的“中医”通常被解释为“中等水平的医生”孙思邈所说:“古之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上医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即是此意。

这段话阐明了经方(《伤寒论》中的方子)是依据四气五味来治病的,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颇,从而使气血调畅,身体恢复阴阳平衡,简言之就是用药得当,能使身体恢复健康;如果用药不当,就会损伤身体,加重病情。

图片

最后引用了民间谚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在强调有病不要乱治,与其被庸医误治,导致“精气内伤”,倒不如不去治疗,说不定还可以自愈,得一个平稳安全,如同得到一个中等水准的医生。

难道我们生病了就一直坐等着疾病自愈吗?不,其实我们还可以做点什么的。

我们再来看《黄帝内经》里面的一段话。

图片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变气,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语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治病,只是转变病人的思想精神,用祝由(类似于心理疗法)的方法就可以治愈。现在治病,用药物从内治,用针石从外治,结果还是有好有不好的,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答说:古时候,人们穴居野外,周围都是禽兽,靠活动来驱寒,住在阴凉地方来避暑。在内心没有爱慕的累赘,在外没有奔走求取官宦的形役。这是恬惔的时代,外邪不易侵犯人体。因此既不需要毒药治其内,也不需要针石治其外。只需要改变精神状态,断绝病根就够了。现在就不同了,人们心里经常为忧虑所苦,形体经常被劳累所伤,再加上违背四时气候和寒热的变化,这样,贼风虚邪早晚不断侵袭,就会内犯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所以小病会发展成为重病,而大病就会病危或死亡,因此,仅依靠祝由是不能把病治好的这段话很符合我们现在的社会情况有没有!!!)。

那么根据这段话,其实我们可以反推一下。

如果生病了,我们可以先这样做,以增加自愈的概率

第一步:内无眷慕之累

就是要让自己的精神安定下来。《黄帝内经》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同时也会导致一些身体状况,治疗这方面的疾病,没有什么特别好用的药物,治疗难度也比较大,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因此需要我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第二步:外无伸宦之形

就是要让自己的身体得到休息,身体过度疲劳,会让我们身体的气机运行失常,中医很重视人体气机的调畅,中药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调理人的气机《此事难知》中指出:“大凡治杂病,先调其气,次疗诸疾,无损胃气,是其要也”。这个气机可以简单理解为人体的能量代谢系统(前面有文章讲过)。同时可以适当做一些运动,中医称之为“导引”,比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等,以使气血通畅。

图片

第三步:从四时,顺寒暑

要顺应四季的变化,可以简单理解为适时养生,衣物穿着要适当,注意保暖。有一些疾病,起初是从受寒而来,如鼻炎、哮喘、风湿骨病等,这些多是表证不解、从表传里所致,中医讲“善治者治皮毛”,缘由于此。

第四步:调理饮食

药王孙思邈主张“凡欲治病,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还在《千金要方》中说: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谴疾者,可谓良工”

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之海”,有很多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是吃出来的,如果我们能管住自己的嘴,就能降低一些疾病的得病概率,尤其是代谢病,“三高”这种。如果在得病初期及时忌口或者食用一些药食两用的食物,有一部分疾病是可以自愈的。

如果这样还不好的话,再去做针灸推拿,这个相对来说安全性比吃药高,毕竟“是药三分毒”。

最后再用药物治疗。因为医生不是神,医生也会犯错,有时候会误治,成为“坏病”,而且“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就是说治错一回还没太大关系,尚引日,还有一些日子,暂时死不了。再逆促命期,一而再再而三地误治,那就促命期了,离死不远了!(这让我联想到最近网上有好多人号称“倪师倪海厦野生弟子”,明明只学了个皮毛,自以为什么病都可以治,动不动用附子半夏等有毒药,胆子也是大,很容易误导人)。

说这些的意义,不是说让我们有病了不去看,而是提醒我们生病了不能完全依赖药物,药物不是万能的,避免过度医疗。按照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做到上面这些可能有点难,但是如果真的做到了,可以避免很多小病,还能避免部分小病转变成大病(这也是我科普的意义所在)

声明:以上内容均为科普中医所用,

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询医生。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人人“证”皆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