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拜帖与拜匣——细说古代名片文化

 茶香飘万里 2023-03-29 发布于山西

古人递名片大为讲究,

把名片放在专门的拜匣里呈上。

小小拜匣,

也蕴含了古人无限的审美情趣。

在日常社交中,初见陌生人,我们可以直接要电话号码,也可以加微信、加QQ,但是最正式、最礼貌的,还得属交换名片。

今天的推文,让我们聊聊渊远流长的名片文化~

· 拜帖之名 ·

查阅文献,可以发现历史上名片的名称不拘于一。虽然叫法不同,从功能看,均属于名片的范畴。

。古人最早使用名片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名片被称作“谒”,是一种在求见拜访者时使用的介绍文书。《说文解字》对“谒”以及“谒者”做了详细的解释:“谒,白也。从言曷声。于歇切。”段玉裁注:“谒者,若后人书刺,自言爵里姓名,并列所白事。

清 孙温 红楼梦册页局部

《史记·高祖本纪》则记载了一则刘邦的故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

。东汉末期,“谒”被改称为“刺”。关于刺,《释书契》云:“画姓名于奏上曰画刺,作“再拜起居”字,皆达其体,使书尽边,徐引笔书之如画者也。下官刺曰长刺,长书中央一行而下也。又曰爵里刺,书其官爵及那县乡里也。”

明刊本《假讬名蔡邕荐士》中的谒帖

最早的名刺实物出土于东吴武将朱然的墓中,发现有十数枚通名用的木简,其中3枚自名为“谒”,14枚则明系“名刺”。

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墓出土名刺

《后汉书·文苑传下》记载了一则”刺“的故事︰“建安初,祢衡来游许下,始达颍川,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

门状。魏晋以后,书写材料逐渐从简过渡到纸,刺自然也易简为纸。唐代多称“名纸”,晚唐时称“门状”

蔡襄 《门屏帖》 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因为唐代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考生在中选后要四处拜访位高权重的官场前辈,并拜为座师,以便将来被提携。而要拜访老师,就必须先递“门状“。

明 仇英《观榜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关于投刺的诗句很多,“刺字从漫灭,归途尚阻修。”“投刺虽伤晚,酬恩岂在今。”“非惟咎曩时,投刺诣门迟。”这些都说明门状对于个人仕进的帮助。

门状之名,至宋仍在沿用。

拜帖。拜帖之称大约出现在元代,而后一直沿用到民国。《朴通事谚解·上》:“小人昨日贵宅里留下一个拜帖来,见来么?”也许可以算作最早的一例。

清 曾国藩名帖

明清时期,为了令拜帖显得庄重而考究,不出现压叠形成的皱褶叠痕,有身份地位的来客,会用一只专用的木匣盛装拜帖。

这种专门用来盛装拜帖的木匣也是众多文房用具中的一种,称之为拜匣,又名拜帖盒

清 一品当朝嵌螺钿拜帖盒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藏

· 拜匣之制 ·

拜匣的历史比较早,南宋《碎金·家生篇》“士具”条中列有“牓子匣”,陆游《老学庵笔记》也说:“绍兴初乃用牓子,直书衔及姓名。”

明 紫檀长方匣 上海宝山顾村镇朱守城夫妇墓出土

拜帖与拜匣的使用,明清直到民国最是普遍。会客持拜帖而往,拜帖放在拜匣里,由仆从手捧,到得门首,开了拜匣,取出拜帖递与看门的仆人,由仆人再呈与主人。不仅仅是拜帖,各种往来的礼帖、请帖、庚帖等等,流程也是如此。

清早期 黄花梨拜帖盒

拜匣用途特殊,所以制作材质大多非常名贵,工艺亦非常考究。《醒世恒言》卷三写到“只见两个丫鬟,一个捧著猩红的毡包,一个拿著湘妃竹攒花的拜匣,都交付与轿夫,放在轿座之下”。

明 竹亭对棋图(局部)捧拜匣的小童 辽宁省博物馆藏

湘妃竹一般强度都不是很高,而且“湘妃竹攒花”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镶嵌工艺,需将干燥彻底的湘妃竹分割成所用小块,攒成花卉图案,再镶嵌于木质或大漆的拜匣顶盖、匣侧,最后研磨而成。

拜匣不仅仅用来装拜帖所用。拜帖有时是临时写就,所以拜匣里除了备有空白帖子,必须的笔墨也该是齐全的。

紫檀木雕云龙纹拜匣 故宫博物院藏

清《平山冷燕》第六回:“宋信同了陶、柳二人步过石桥,“将到门口,却在拜匣中取出笔墨,写一纸帖道:“山东宋山人,同陶进土、柳孝廉,访小才女谈诗。”《儒林外史》第六回:“叫四斗子开拜匣,写帖子,送这奴才到汤老爷衡里去!”

除了拜帖笔墨外,大些的拜匣中,还有放银钱、票据、契约、图章、首饰等物的,有的则是连常用的药物也放置其中。《二刻拍案惊奇》中有一老妇人晕倒了,权学士因思“此病惟有前门棋盘街神丹一服立效,恰好拜匣中带得在此”。

清末民初 杉木拜帖文盒

因此,拜匣形制大小不一,大的可以纳入几百两银子,小的则可以揣到袖筒里。《海上花列传》第十回:“云甫问他何事,相帮说是送礼,袖出拜匣呈上账台。匣内代楮一封,夹着覃丽娟的名片。”

两宋直到清末民初,日常生活中一类常用的器具是各式箱匣盒。而匣与箱,二者的区分并不严格。用作拜匣的多半是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造型为长方体的匣盒。

清 红木拜帖盒

常见的开合方式有覆盖式、抽盖式、铰链式,同时对内部空间进行二次划分,有利于对零散物件的收纳存储,保证大小、形状不一的物体分别存放。

· 拜匣之用 ·

前文也说过,为了令拜帖显得庄重而考究,有身份地位的来客,会用一只专用的小木匣盛装拜帖,这样一来显示对主人的尊重;二来也通过这种用具间接地告诉主人,自己是什么身份档次、财富地位。

这也得归结到明清时期拜帖的功能上去。明清时期的名帖除了基本的拜谒功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拜年功能。在宋代已兴起过年时“望门投刺”的风气,到了明清时期,这种使用名帖来拜年的方式,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流行的习俗。

明万历刊本《环翠堂乐府三祝记》中的拜帖匣

文徵明曾作《拜年》诗一首“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可知,晚明时期互通拜帖、贺帖之风盛行

由于拜匣的材质及精美程度能够彰显主人身份地位,因而所用材料大多为名贵木材。其常见结构,就是一个上下开合的扁形小木盒,为了便于携带,匣口设有锁扣,在递送重要对象时,可上锁防丢。

清 大漆描金山水纹拜帖盒

清代用来装拜帖的,拜匣之外,还有护书。《歧路灯》第二回:“王中料理已妥,夹着护书儿,到楼下请上车。孝移又叫拿出一个全帖儿,放在护书内……”可见护书的使用与拜匣大抵相同。

清 牛皮护书及紫檀木入宫腰牌

这个腰牌上写明了部门职属及姓名等信息,也即类似于今天的名片了。这些腰牌都装在这个长方形的牛皮护书里,类似于今天钱包的形状。

清 护书

到了清末民初,电话和汽车的出现,使得拜匣的功能下降,甚至出现了一盒多用的情况。如女性作为首饰盒,用于存放贵重首饰,男性用来盛放文具等等。

但是,在一些婚嫁的场合,如男女双方洽谈亲事,须进行生辰八字比对,抑或递送聘礼礼单,都需要用上拜匣,以示盛大而郑重。

清 描漆双凤纹长方匣 故宫博物院藏

名片,经历了谒、刺、名纸、门状、拜帖等几个历史阶段,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交往的重要社交工具。尽管随着社会发展,拜帖与拜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普及的今天,名片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