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知行合一”?学会“致良知”和“事上练”,才能运用自如

 恢复清净本心 2023-03-29 发布于广东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的时候,强调的重点绝对不在这个“合”字上,你的良知早就已经暗淡无光,你都看不见他了,能去和谁“合一”呢?首先这个“知行合一”里的“知”,不是指知道、认知、知识,而是指良知,也叫自性,它是本自具足光明圆满的。如果你把它理解成了要让你的言行和你的认知、知识、道理去保持一致,那这就不仅不是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而且还是一句错误的废话。为什么是废话呢?这是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你的行为就是你的思维活动、认知和想法的具体呈现,就算你觉得不是,那也只是潜意识欺骗了你而已。如果把“知”理解为认知、知道,那你本来就应该是“知行合一”的,再刻意去强调这一点就是废话。为什么是错误的废话呢?因为这样的“知行合一”,只是一种在社会习惯下的自动化反应,一个陷入在社会惯性里的提线木偶。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被社会习气浸染的良知黯淡的人,这恰恰是王阳明让我们要努力摆脱的一种状态。“知行合一”里的“知”是良知,是自性,并非道理、认知和知识。

王阳明一直都在强调,“知”和“行”其实是一体的,从来就没分过家,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知而不行的情况。你没有“行”,那就说明你并没有“知”,你的良知已经被社会习气给遮蔽掉了。王阳明已经说得很明白,人本来都应该是“知行合一”的。假如你的良知暗淡,被社会习气所遮蔽,那么你的“知行合一”,就是凡夫俗子的“知行合一”,你所“合”的这个东西,就是你在社会习惯下的认知;假如你是一个良知光明的人,那你当然也是“知行合一”的,但此时你的“行”已经不再是社会习气,而是已经回归自性,你的“行”已经和良知和谐统一了,这就叫自性而为。

为什么我们会成为一个被社会习气所浸染的凡夫俗子呢?从一出生就是这样吗?凭什么呢?是我命不好吗?是我造化不够大吗?是天生注定的吗?其实如果不考虑遗传因素,那么每个人刚出生的瞬间,良知就应该是无限接近光明的,他应该是无限接近与良知“知行合一”的。那后来为什么又越来越不与良知“合一”,而是逐渐地去与习惯“合一”,与各种假我我执“合一”呢?因为从原生家庭开始,从童年开始,我们就逐渐地被社会习惯和习气所浸染、所影响、所摧残。我们每个人原本光明的良知,从人生的起点开始,就在每天都被不同程度地遮蔽和浸染,一直贯穿整个童年、少年、青年甚至到成年。直到有一天我们的机缘来了,在经历过无数的困苦逆境以后,终于醒过来,然后开始实修,接下来就是我们开始调转方向,不断重新光复良知的漫长过程,这就是我们真正的人生功课。这条路就是王阳明给我们指出来的致良知,但是能最终突破习惯、突破我执、突破已经被固化的头脑、突破几十年的机械化反应,把握住机缘走上这条道路的人寥寥无几。

知行合一”这四个字,讲的是重新光复良知,而不是让你的言行去符合于良知,你的良知早已黯淡无光,都看不见了,去和谁“合一”呢?在一个黯淡的良知下,你所“合一”的那个东西,都只是你在社会习惯之下的认知,而不是良知。王阳明又说了,当你的良知重新恢复了光明以后,你的“行”自然就会和你光明的良知保持和谐统一,根本不需要操心“合一”这件事。那个时候的你,会时刻活在觉知之下,你光明的良知会时刻觉照到任何自动化反应升起,任何的社会习惯和起心动念以及负面情绪的驱动。一旦可以随时觉照到这些情况的发生,那你就不会再成为他,也不会再认同他。那个时候的你,就是自性而为,本自具足,知行合一的。反之,如果你把“知行合一”的重点放在了“合”上,那就和知行一体,本自具足矛盾了,与心学背道而驰了。这一个“合”字,它所隐藏的意思就是控制,凡是你想控制的东西,最终往往都控制了你。“知行合一”真正想表达的是如何光复你的良知,如何回归本心和自性。

我们要怎么让良知重新恢复光明呢?其实这一点王阳明也已经反复地告诉我们,那就是三个字:事上练。唯有通过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在事上磨练,去不断地验证你的良知,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去努力听见你内在良知的声音和召唤,把自己的意识从当下的情绪、杂念和习惯中收回来。这是让你从机械化的人为造作转变成“无为而为”的心法,也是让你的良知逐渐光明起来的必经之路。你每完成一次良知就会光明一点,不断地在各种大事小事上验证,良知就会越来越光明,反之如果在每一件事情上不断地辜负和违背你良知发出的指引,那良知就会越来越暗淡。千万别小看这个看起来很普通的“事上练”三个字,这三个字可是蕴含着大玄机和大智慧的,而最关键的就在这个“练”字上。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前辈?他一生经历坎坷,阅历无数,饱经沧桑,讲人生过往的时候,他可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上一整天,但是你要是拿出纸和笔问他:“前辈,您经历了这么多波澜起伏的故事,能不能总结出什么智慧来告诉我呢?”他听完以后就沉默了,竟然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因为最终他只能就是论事,虽然经历了大风大浪,但是在这些过程中,他并没有听从良知的声音和召唤,让良知变得更光明。知识的积累并不能让你获得智慧,只有经历才可以,但是经历只是你获得智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你如果没有人生经历,那就一定无法获得智慧,但是就算你有很多人生经历,也不一定可以获得智慧。我就是想告诉你王阳明说的这个事上练的“练”字的真正意义,如果只是被动地经历着挫折逆境,没有一个“”的主观意识,那么你的经历就只是一种在习惯之下的被动受苦而已,就是单纯的倒霉。这一个“”字,就把被动受苦变成主动受苦。如果你能领略王阳明“事上练”的精髓,那么一切苦难在你的眼里就只是为了光复良知的刻意练习,你将轻松地接纳、接受和面对。

如果总想着如何让你的行动去对应良知,那就变成了以行制性。当然以行制性并不是不可以,提升修为本来就是以次第而分,看缘分、造化和悟性。以行制性对那些根器有限,慧根比较浅,造化不大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条合适的提升之路。那些一味持戒苦修的人,他们所去往的这个“知”都只是经书中规定出来的“知”,并非良知。王阳明看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诞生了心学。心学找到了一条介于顿悟和渐悟之间,更加实际更加落地的,适合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自性回归之路,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

你要先把方向和目的弄明确,就是向内求,直指本心。“心外无物”告诉你,每个人的内在都住着一个圣人,都有原本光明的良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良知重新光明并显现出来,觉照到我们,把自由意志从习惯中抽离出来,然后去回归他,变得更好。具体要怎么做呢?王阳明说了,先以静坐提升定力,然后就是“事上练”,那如何“事上练”呢?两个字:诚意,就是面对良知的声音和召唤,你要坚定不移地在每件事情上按照他的指引去做,去验证他,这样你便会心安。现在你眼前是不是已经有了一个方向十分明确清晰的光复良知之路呢?王阳明给这条路取了一个名字:致良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