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脊柱结核(spinal tuberculosis ,ST)

 医学影像小英语 2023-03-30 发布于浙江

脊柱结核(spinal tuberculosis )占结核病5%~10%,在骨关节系统结核病变中最常见, 大多继发肺结核,即原发灶结核菌经血流、 淋巴管等蔓延到脊椎,导致脊柱、脊髓损伤,病灶能使椎体终板断裂,楔形变,塌 陷,从而导致脊柱成角后凸畸形,最常发生于腰椎,骶尾椎最少见,任何年龄均可见,主要好发于16岁~28岁,30岁之后呈下降趋势。

     CT(Computed Tomography)表现主要在临床症状出现3个月后1.椎体骨质破坏(bone destruction of vertebral body ),往往开始于椎体前下、前上1/3,临近椎体终板,沿着前纵韧带向下扩展到临近椎体,其中椎体前角局限性侵犯是典型CT表现2.局限性溶骨并边缘硬化,大部分患者的灶性骨硬化为大小不等的斑片状骨硬化,中央密度较高,边缘模糊不清。3.死骨形成,多见砂砾样死骨,常出现在松骨破坏区。4.椎旁冷脓肿(cold abscess )大部分患者脓肿伴钙化。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表现:出现炎症是早期最常见的病理改变,CT无法有效发现全部病灶,MRI则显示为T1WI低、T2WI高信号,结合脂肪抑制序列能更好的显示病灶,故MRI诊断早期脊柱结核方面有较好的临床价值。1.大多数椎体在T1WI上呈均匀低信号,仅有少数病灶呈现混杂低信号,T2WI上多表现为混杂高信号,部分病灶呈均匀高信号,强化影像可见受累椎体,表现为“椎体受累征” ,以相邻椎体受累为主要特点。2.椎间盘改变:主要包括椎间盘破坏、间隙消失、间隙狭窄,T1WI信号为低信号,T2WI多不均匀、混杂、高信号,强化明显,少数患者椎间盘信号没有出现明显改变。3.椎旁软组织影:脂肪抑制序列对脊髓水肿及硬膜外受累部位敏感4.脊髓改变是脊髓受压的病理性反应,T2WI表现为异常高信号。

      病理改变:主要经历渗出、增殖和坏死,三种变化在不同时期,以某一变化为主而同时存在,并相互转化。以渗出为主的病变多出现在早期,菌量大,毒力强,超敏反应强烈,表现为浆液性或纤维性炎症,先是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后很快为巨噬细胞所取代。当机体抵抗力强时,炎症可逐渐吸收、自愈。在以增殖为主的病变中,血液中单核巨细胞大量浸润,吞和杀灭结核杆菌,并在菌体破坏和释放磷脂的作用下,逐渐转变为类上皮细胞,数个类上皮细胞相互融合形成郎罕巨细胞,加上外围聚集的淋巴细胞、类上皮细胞和少量反应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构成特异性的结核结节。此阶段病灶内骨小梁被逐渐吸收,并为结核性肉芽所替代,而无死骨形成,当菌量多、毒力强,机体抵抗力低或变态反应强时,转化为以坏死为主的病变,由于坏死组织含脂质较多(脂质来自破坏的结核杆菌和脂肪变性的单核细胞)而呈淡黄色,均匀细腻,质地厚实,状似奶酷,称为“干酪样坏死”,当反应剧烈,造成大量炎细胞破坏,释放大量蛋白分解酶和脂酶,使干酪样坏死物液化或形成半流体,产生骨髓炎,病灶内既可出现骨质疏松和骨小梁坏死出现空洞、死骨,而干酪样坏死物的液化及软组织炎症渗出物等,又可在骨旁及周围软组织内形成“寒性脓肿”,脓肿的形成使干酷坏死物得以排出,但同时也成为结核杆菌在体内蔓延扩散的来源,病灶旁形成的脓肿,随病变进展,脓液增多,在重力作用下,沿肌间隙或神经干周围疏松结缔组织蔓延、下沉流窜,形成远离骨病灶部位的“流注脓肿,胺肿如穿破皮肤则形成痿管,或穿破内脏器官和组织则形成内瘦,经久不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