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迷黄厚江老师的“实实在在”

 书生游子 2023-03-31 发布于浙江

我特别迷恋黄厚江老师,特别是先生实实在在的本色语文。可能是因为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自己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所以对朴素本色有一种天然的痴迷。

本色语文是黄厚江老师提出的语文教学理念。黄老师对于本色语文有着这样的阐释:

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黄老师的阐释揭示了语文教学最本质的规律——那就是语文教学的实实在在,实实在在地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实实在在地按照语文的规律、语文的方法来教语文,实实在在地体现语文教育的基本价值。特别是今天的各种语文教育理念纷繁复杂的情境下,这种实实在在更显得难能可贵!

这种实实在在本真所在,表现在黄老师的课堂上有三个最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扎实、充实、真实。

一是扎实。就是语文课堂要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言语的知识,扎扎实实地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扎扎实实地带领学生在文本中体验情感,获取主动发展的潜力。201182日,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举办的语文教育和考试评价高级研修班上,黄厚江老师应邀执教《阿房宫赋》就是扎实的体现。黄老师为引导学生梳理课文设计了这么一道探究性填空:

阿房之宫,其势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    )矣,其非可谓(    )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亦可谓(    )矣!后人哀之不鉴之,亦可(    )矣!

在黄老师纠正思维偏颇——“其制”一词中“制”怎么理解后(教师点拨《岳阳楼记》中“制”就是规模的意思),学生探究讨论渐进活跃。学生讨论后阅读ppt完备版(其中填空的词依次为“雄、大、众、多、糜、极、速、悲”)分组讨论:第一组,那些地方写规模大?第二组,那些地方写宫女多?这就要求学生扎实地阅读课文,然后确定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鉴赏和讨论,对解决学生散点阅读文章不利于形成整体鉴赏进行具体方法的指导。因为,一般的散点阅读,教师通常要学生自选语句,进行鉴赏,这样的教学组织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努力为学生不同的理解提供表达的机会。这是其优势的一面。而另一面的问题也会随之产生,学生“散点”所寻找的语句,分布点毫无规律,对文章缺乏整体认知。黄老师的扎实的教学设计解决了这一矛盾。学生学得实实在在。

二是充实。也就是追求“低碳”的语文课堂,减少无效教学,提高单位时间学习的有效性。不是有用无用的东西都在课堂上宣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不是老师独角戏表演的舞台。现在有的专家对于语文课堂“假充实”的耗费现象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来了。例如教师“得意忘言”的讲问分析之风太盛,把备课之所得,全盘托出,牵着学生听他的解读课文的“系统汇报”,从根本上消解了学生应当用来自主解读演练的时间和空间;对语文教学资源的过度开掘,人文地理到鸟兽虫鱼,可谓无所不包,通常是荒了自己的地种了别人的田;形式主义的花样翻新,拓展阅读的“虚晃一枪”,教学坠入形式的泥淖,拓展成了花哨的点缀,形式主义甚嚣尘上。我们的教学应该在“面”上也即全班学生有多少是有效的,学习优等、中等和困难的学生是否都有效果;在“点”上,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多少学生作出了创造性或者创新性的回答。在课堂的对话中,教师应该少预设,引领学生多生成,这样的课堂就会有资源的生成,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能体现教师的教育机智,课堂才会充实而活泼。20101217日,由语文报社在绍兴一中主办的“全国中学语文课堂写作有效教学研讨会”上,黄厚江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一堂朴素而高效的作文指导课,就是充实的体现。

黄厚江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课前的准备是:让他执教的这个班级的同学选取自己最中意的一篇习作发给他,习作中,有学生自己的随笔,也有平时的作文,还有考试的作文。课前,黄老师将自己批阅过的作文发给了学生。上课的第一环节,黄老师问同学们,刚刚发下去的作文自己是否读了,读了的请举手,举手的人着实不多。自己的作文读了,还读了同位的或者别的同学的作文请举手,举手的人更是寥寥。黄老师说自己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同学读了自己的作文,有的读了自己还读了别人的作文,这样做比较好。可是有的同学作文发下去,就反扣在桌子上,有的讲作文折叠起来放在桌子上,这就不利于自己作文能力的提高。并且黄老师告诉学生,有空看看自己的作文,对作文提高有帮助;有空看看同位的作文,对作文提高有帮助;作文要常常交流,它也是一种发表。第二环节,黄老师让学生推荐自己的作文或同学的作文。一位同学推荐并朗读50号同学的作文《中秋无月》,老师问为什么推荐这篇作品,学生谈了自己的理由。15号同学孙文佳推荐了自己的作品《岁月深处的美丽流域》,并深情地朗读了自己的作品,谈了自己写作的感受。第三环节,黄老师告诉学生,再好的文章仍有值得提升的地方,他给了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找一个点,提升一下自己的文章。提升后让学生交流。第四环节,黄老师让学生再次写作,将同一素材、同一题目、同一话题的,写成不同文体、不同主题、不同立意的文章。再次写作后,让学生交流。第五环节,黄老师称为“借玉琢器”。黄老师问学生老师最喜欢的是班级的那位同学的作文,学生们一致认为可能是一号同学的作文。老师说是六号同学黄津汝的《我因应试狂》。然后让学生品评。并要求学生针对这篇作文谈谈怎样化用这篇作文的材料来写作。

黄老师的这一节作文课非常充实,它是黄老师“再生作文”作文教学理念的展示。其充实表现在:第一,黄老师的作文评阅指导强调的是及时性,时间太长,学生对于自己的写作感受或者说体验可能已经荡然无存,指导的作用可能就微乎其微。第二,黄老师强调的是作文的训练应该是两条腿走路,即自由式作文和指令性作文相结合,前者着重于写作素养的提高,后者着眼于写作技巧的提升。因此黄老师课前让学生发给他的作文既有自由是写作,又有指令性的写作,这样可以全方位地评价执教班级的作文现状。第三,黄老师强调学生对于自己写作过程的一种体验,强调一题多作的作文提升和二度写作,强调学生、老师的体验共享。这就是再生作文。第四,黄老师强调的是运用学生的一篇好作文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积累,强调基本写作能力的形成。这就是再生作文的操作过程。

三是真实。真实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朴素常态性,不要像上大型观摩课带有浓烈的表演意味。我认为即使上大型的观摩课也无需表演,否则听课的老师怎么去学习你。许多老师外出学习观摩,就是想能学到一些东西,如果你的观摩课在自己的课堂一遍又一遍的“磨”,一遍又一遍的“背”(就是背诵下来),结果太花哨,别人的会务费不是白交了。在这一点上,我最佩服黄厚江老师。黄老师的经典课例《谏太宗十思疏》就是真实的课堂呈现。

(一)现在,请三位同学分别读课文的三个段落。其他同学看看他们的诵读有没有体现文言文诵读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指名三位学生分别诵读课文三个段落)

(二)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遍录音诵读,再听我诵读。然后请对我的诵读和录音的诵读作一个比较和评价,看怎样诵读更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其实,我倒觉得我和录音的诵读,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还是比较一致的。有些同学也已经体会出来了。(转向一位学生)你体会出这篇文章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四)现在我们来看看如何才能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情味。除了感情基调的把握,还应该明确文章的句式。

(五)整句散句的结合,同学看哪一段这个特点最鲜明?(第三段)

1.我们一起来揣摩这一段的诵读。先请一个同学尝试读一遍。(指名一位同学读第三段)

我们来对这一段的内容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讨论归纳:一戒奢,二戒骄,三戒纵欲,四戒轻人言,五戒赏罚不公)

2.师:所以诵读时,根据句义关系首先应该把这十个句子分成五个单位。但五个单位之间如果停顿的节奏一样,仍然会显得呆板,表现不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有轻重和节奏的变化。组与组之间的停顿可稍微长一点,每组句子后一句的前半句,和前一句跟得紧一点,这样和轻重的语气结合,就能把恳切之情、强烈的愿望表现出来。下面我读一遍,大家注意体会。

3.教师范读“十思”

4.同学们自己诵读体会,然后我们请两位同学试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

(先指名一位同学诵读,然后指名前面尝试诵读的同学再次诵读,教师评点其进步之处)

(学生齐读“十思”)

(六)其实,比较我和录音的诵读,还有一个重大的不同,就是我们读的文本有很大的区别。这里的区别有很多是细微的,有的是较大的。比较明显的是资料上删了许多句子,而教科书上则保留了这些句子。预习时已经让同学们标注出这些不同的地方。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意见,你们觉得,这些句子是有好还是不好?思考的依据是什么呢?

因为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苏教版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专题的“因声求气”这一板块的一篇课文。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要教会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言文诵读的要领。黄老师这一课的教学就是以此为立意,以读为切入口,或者说以读为载体实现了真实的课堂教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