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生们,究竟在痛苦什么?

 若歌sweet 2023-03-31 发布于山东

近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最终的答案和解释性,来源于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连续很久感受到了巨大的痛苦。

我对人生,对未来,也对社会,更是对人性,拥有了一种强烈的无力感。我怀疑我读博的意义仅仅只是在未来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而没有什么学术成就,意义感的缺失,让我怀疑读博到底有什么意义。

作为一名在读博士生,在大多数人看来,「你们都读到博士了,以后毕业还怕找不到工作,有什么可以愁的?」

在这里我不想过度分化大学的等级、层次等等,我们只谈当代大学生群体,到底是在痛苦什么?为什么会如此痛苦?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痛苦?

01
我们在痛苦什么?

此时此刻,我们站在人生的整个旅途之中,去回溯自己的成长故事,去看待自己每一次痛苦的时刻的当下,究竟发生了什么?

01

“学业失败”的恶性循环

无一例外,第一位的一定是考试失败。高考失利的阴影在进入一个不如意的大学的时候,誓死要努力考研去一个更好的学校,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去内卷自己的学分和绩点,不断地去刷四六级雅思托福,不断地和上百万人竞争在考研大军中获胜。结果倘若不如人意,也就意味着从一个“别人的家的孩子”成为一个“考试失败者”,请注意,这个“考试失败者”的标签往往不是外界主动赋予你的,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贴上的。

接下来,我们将再次出发,而上一次考试失败的阴影将会始终在我们的世界里徘徊,我们开始陷入到长时间的精神内耗。王乐乐等人在《纠结与治愈:青年精神内耗的表征、根源与应对》中提到:



“精神内耗是指在自我精神世界中难以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而陷入到无休止的自我怀疑、无止境的自我攻击、无止境的纠结犹豫中。”

是的,在上一次的失败中,我们开始怀疑自我,我是不是读书的料?我是不是太笨了?我是不是毕不了业了?我的人生是不是要完了?

再到最后,我们发现,好像我再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我想要的要求,大学生们开始追求玄学,塔罗牌、算命、看香等在朋友圈的文案中总是时不时涌现。当自我无法消解自我的痛苦、焦虑时,只能诉诸于玄学,给予一点心灵的慰藉。但是这样的慰藉只是暂时的,等到花了钱大师给予了一些鼓励和安慰之后,我们奋战了几天,将会在下一次学习中感受到困难,而败下阵来。

于是,一个当代大学生的“学业失败”的恶性循环由此展开。

其实我们都陷入了一个“好学生心态受害者“的角色,不断地在pua自己。

02

“人际关系”的恶性循环

排名第二的当属于人际关系。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依靠社会网络来生存、社交,满足自我的情感需求。可是同样,当下的人际关系却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巨大痛苦点。

从入学以来的寝室关系、室友关系,硕博生的师生关系,再到每每寒暑假返家时刻的长大成人之后的亲子关系,以及社会评价机制赋予的一些行为的关系,都无时无刻不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加剧了本由学业造成的痛苦,甚至对一些人来说,这些可以说是压垮个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多硕博生深深陷于痛苦之中,除了学业,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与导师构筑网络关系。

在我看来,有一些导师希望能招到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动力用于科研、报销等事宜;有一些学生的认知里只是觉得师生关系应该是纯粹的,是平等交流的,是满怀激情和理想希望在象牙塔里做出一番学术理想的。

利益共同体如何匹配成功,那么所有人都是受益者;可是一旦失败.....二者之间的认知不匹配,造成了双方的痛苦,学生作为弱势群体,痛苦加倍。

社会的评价体系在社交网络中放大了大学生群体的痛苦。大多数人深陷其中并未察觉,个体感受到的焦虑往往通过对话再次传递给下一个人。当我们调整好状态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时,很多社会规则和社会评价体系将会再次向我们席卷而来。

“你应该发文章毕业找工作,而不是想一些有的没的”       “你真是天真”.  

掌握体系主导权的老师、家长、长辈,都在传递一种社会时钟的焦虑,所有人,都成为了焦虑的受害者。

这也导致了他们不能容忍你有任何自己的想法,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听话的机器。

他们这些人一辈子走过来,世俗意义的成功才能构筑幸福之石的理念根深蒂固。

他们注重结果,而非过程和体验。

因此,大学生群体痛苦地追求着自己想要的,还要被周遭的声音绑架着;

或者干脆放弃自己的仅存的一点想法,随大流和从众是最保险的一种行为。

02
我们为什么如此痛苦?

01

社会时钟的束缚

我们每个人都困在一种强烈的社会时钟之下,“什么年龄就应该做什么事情”和难以直接接受这样的现实之中。我们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内化了这样的这样的体系。

“如果我不这样做,我这辈子就完了”。

年轻人在追逐人生的过程中,如果在适当的年龄里,没有做到应该做到的事情,他们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于是,他们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努力生活的意义。

最近毕业季的来临,一大批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的过程中,就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02

评价体系的单一

当下社会评价体系如何评价成功?成功的标志,大概就是金钱、房子、车子,婚姻,家庭,孩子。

尽管我们不愿意承认这一庸俗的行为,但是我们内心总是也在遇到一个新认识的人的时候,不自觉运用这样的评价体系。

但其实,越往上走,看着身边的,这群象牙塔中顶尖的优秀的高智商的博士们,和社会没什么两样的,为着利益努力争取,学术做的好不好和学术本身相关,但关系不大,更加看中的是在圈子里的话语权。

人的欲望是急剧增加的,为了更高的地位,为了更多的金钱。而,与之相伴相生的,痛苦一点都不少。

因为,竞争就会有失败,有才的人会被排挤,运筹帷幄审时度势的人会上位。

而大学生群体,当下的绝大多数大学生群体,多是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

他们每个人身上背负着的不仅仅是个体的命运,还有整个家族的命运。

如何去平衡自我内心的追求和社会评价的标准?又如何去安顿自己,去接受不如他人的挫败?

03

精神极度的匮乏

同样地,当大家都被迫卷入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时,精神陷入了极度的匮乏之中。

痛苦,焦虑,挣扎,人人都认为活着不易。

每日忙忙碌碌,一天下来也毫无收获。

明明知道要在能够读书的时候多读书,却难以静下来去做这些看似“无用”的事情。于是,只能去参与到各项活动之中,去盲目地跟随,做一些看起来还不错的事情。

03
我们如何减轻痛苦?

01

学会纵向比较

痛苦的根源来源于和他人的比较,为什么别人能做到?而我做不到?我们大多数人的心态是赌徒心态,我们都抱着那个我也是幸运儿的姿态去参加各项考试。

考试本身,所带来的结果本身,承载着太多太多幸福生活的荣光。

好像是那句,我可以接受自己是平凡人,但是我接受不了别人比我更优秀。

所以,放弃这样的比较。

年岁渐长,我们都会意识到,每个人都出身,家庭和经历不同,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人生路径。

不要被单一的社会评价体系比较。

不要去羡慕任何人的人生,去看看自己的来路,和今天所在的位置,如果是向上的,那就足够了,因为你的未来还会继续向上。

02

学会无视他人

在豆瓣上看到一句话: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让我们依次站起来大声朗读课本,我会提前数一下在我前面还有多少人,看着我要读哪部分,这样我就能在轮到我朗读前先练习。我想我人生的焦虑症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我们并非是担心自己回答不出来本身,

而是担心自己回答不上来,来自同学的异样的眼光和嘲笑,“看他,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

也是担心老师那不问原因而劈头盖脸的打骂。

所以,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焦虑,因为他人的评价而感受到悲伤、痛苦和挣扎。

所以,当你因为外界而感受到焦虑和内耗的时候,请不要着急否定自己,这不是你的错。

而是你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而然养成的这样的内心的状态。

所以,慢慢地,我们要学会无视他人的负面评价,不要因此而陷入到新一轮的恶性循环之中。

03

丰富精神世界

多写作,多记录,多反思,多交流,多读书。

当我们的内心的世界丰盈起来,就会强大起来。

当然,我认为精神世界的提升不仅仅体现于学习本身,还有对于生活本身的智慧。

这里,不得不提我母亲本身。她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内心精神世界很丰富的人。

我以前觉得她是在隐忍,是在忍受。而且,以前还发誓,我不会成为她那样的女人,而我现在却在渐渐成为她。

后来在和她的对话之中,我发现,她在生活中,完全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自洽的生活体系。

她能容纳很多人,她能坦然面对得失,并能自洽。

甚至我每次陷入到一种向上流动和原生家庭的割裂中在家大肆发泄的时候,她能依然说出一句,“是啊,我们就这样的,你以后想怎么样,你就过好自己的生活,你也别干涉我们的生活。“我总是能被这句话逗笑。

是呀,我因为自己的痛苦,反而干涉起别人的生活了?而我妈,她因为有一套自洽的逻辑体系,她不会被任何人影响甚至是她的女儿。

但她不固执,我经常和她分享生活的点滴,她也愿意读我的文字,她接受我的生活,我的消费习惯,我的一切,但这并不会妨碍她看待人生的态度。

最后,想和千千万万的大学生共勉,我们的路还很长,慢就是快,坦然接受一切的一切来源于生活的馈赠,勇敢地从痛苦的深渊中爬出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