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药物治疗 01. 肺康复治疗 有项研究显示,肺功能康复对IPF患者临床上有受益。经过12周的运动,改善了IPF患者的运动耐力、肺容积、肺功能、生活质量和呼吸困难情况。短时间的有效锻炼有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该研究经过进一步的随访发现,IPF患者经过功能锻炼后,随访11个月临床症状有改善。 停止锻炼后随访30周发现,其临床数据与非锻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建议延长锻炼时间。 因此,在药物治疗有限的基础上,肺功能康复锻炼有望成为改善IPF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一种可行的方法,我科李惠萍教授研发的《肺纤维化呼吸康复操》经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对于轻中度肺纤维化患者的肺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增加肺总量,提高FEV1,延缓DLCO下降,提高活动耐力(6MWT增加),改善生活质量(SGRQ)。 氧疗 02. 由于ILD主要引起低氧血症和Ⅰ型呼吸衰竭,而夜间低氧血症又是ILD患者潜在的不良预后因素。 因此,氧疗尤其是夜间氧疗常用于ILD患者。既往的系统评价发现氧疗对ILD运动期间的呼吸困难没有影响,但患者的运动能力明显增加。 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长期缺氧,氧疗的建议为:指脉氧饱和度SPO2<90%强推荐氧疗,SPO2<93%时可进行氧疗,SPO2>96%时不推荐吸氧。 03. 肺移植 由于IPF的渐进性和不可治愈性,肺移植被认为是治疗中度至重度IPF的有效手段。双肺移植和单肺移植后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目前移植器官的缺乏是肺移植的一大难题,同时还需要考虑肺移植后对健康影响的差异。2015年IPF诊疗指南对于单肺还是双肺移植未作出明确的推荐。 药物治疗 01. 吡非尼酮 是一种具有抗纤维化、抗炎和抗氧化作用的复合物。1974年,美国学者最先发现吡非尼酮能抑制肺纤维化动物模型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 2014年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吡非尼酮12个月可延长IPF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延缓用力肺活量(FVC)下降,降低死亡风险。2015年的IPF诊疗指南图1中提出,该药物的使用为中等级别证据,有条件推荐使用。 尼达尼布 02. 是一种多个酪氨酸激酶为靶点的细胞内抑制剂,包括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最早开发用于癌症的治疗,同时研究发现在人类的成纤维细胞及博莱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动物模型中具有抗纤维化作用。尼达尼布可以显著减少FVC的下降,在2015年的IPF诊疗指南中提出,该药物的使用为中等级别证据,有条件推荐使用。 03. 制酸药物治疗 有将近90%的IPF患者患有胃食管反流症,胃食管反流症往往存在胃酸反流。未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症常常会存在反流的胃酸经呼吸运动吸入肺部,从而导致肺炎的发生,这也是诱发或加重IPF可能的机制之一。 2015年IPF诊疗指南中提出,该药物使用为非常低级别证据,有条件可推荐使用。 N-乙酰半胱氨酸(NAC) 04. NAC是一种内源性抗氧化剂谷胱甘肽的前体,由于下呼吸道氧化/抗氧化失衡和氧化应激在肺泡上皮损伤和纤维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肺的主要抗氧化剂——谷胱甘肽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因而对肺泡上皮有保护作用。 2015年IPF诊疗指南中提出,NAC单药治疗IPF为低级别证据,有条件不推荐。目前尚无研究表明该治疗有害,因此不建议已经开始NAC单药治疗的患者终止治疗。 本文图片来源:摄图网 ![]() 胡洋 上海市肺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简介:中国康复学会呼吸病分会科普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抗疫科普战之队专家组成员,头条防疫专家团专家,字节跳动专家顾问团成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