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楚弭兵:楚国令尹子木急于建功,晋国人杰风度气度皆不凡

 梦想童年594 2023-04-01 发布于江西

楚共王时期,秦、楚两国联合起来师于杨梁,对晋国取郑国一事展开报复行动。楚康王三年,晋国荀偃、栾黡伐楚,双方战于湛阪,晋国侵略到楚国的方城之外,最后伐许而还。

此时晋、楚两国针锋相对,形成楚联秦、晋联吴的局面。自楚共王时期,吴国便加入到晋楚相争中来。楚国虽然仍想联合秦国,怎奈秦国地处偏远,联军又曾经与晋国交战失利,因此,楚国就没有继续对晋吴用兵。楚国此时的策略,是设法在外交方面压制晋国,并且固守自己的地域以防范吴国。

文章图片1

《东周列国·春秋篇》战车剧照

楚康王时期,晋、楚两国开始有和好的意图,而两国的弭兵之意起于赵文子。这段时期,晋国的执政者是赵文子,他认为楚国令尹子木是明事理的人,如果依“礼”而行,则兵可弭也。

子木就是屈建。他是一位廉洁且说一不二的人,在楚国这几任令尹之中可谓是一股“清流”。《国语·楚语上》记载子木的父亲生前爱吃菱角,曾交代“祭我必以芰”。但父亲去世,众人却质疑子木不拿菱角来祭父,在他们眼中,遵循父命才是孝顺,但子木却认为必须以身作则,遵守典章制度,不应图利自身。在他担任楚国令尹期间,行“阅兵车”、“丈量土地”、“治理田赋”之事,为楚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郑国子产也认为,晋、楚两国之间将迎来和平,此时诸侯之间酝酿着弭兵的气氛。次年便有楚客聘于晋国之事。宋国本身有内乱,也欲弭诸侯之兵。

文章图片2

《赵氏孤儿》赵武剧照

对于弭兵之事,晋国虽然认为其效果有限,但如果自己不同意,盟主便就会被楚国抢走了。所以晋国、楚国、齐国、秦国皆同意弭兵。楚国令尹子木此时提出无理要求,他要求晋国让晋、楚的附属国家也要互相见面。那么,到底哪一国先被接见呢?怎么选择都不对。

晋国看出楚国的蛮横无理,晋国赵文子呛声楚国子木——楚君如果能让秦国到晋国朝贡,那么晋国也会请齐国到楚国去。

可想而知,这是一次“火药味十足”的会盟。在此次会盟之中,谁都能看出楚国征服中原的企图,伯州犁已经感到事情不对劲了。

《左传》云:“子木曰:「晋、楚无信久矣,事利而已。苟得志焉,焉用有信?」”

从楚国子木的言论中,就能看出他认为晋、楚两国之间是不需要遵守信用的,是“事利而已”。在楚国国内看似严于律己的令尹子木,对外却是如此急于建功,甚至不惜失去信用。他在进行盟约时,仍然身穿盔甲,意图发动战争。

文章图片3

诸侯会盟

我们都知道,在春秋时期的战争观中,向来人们都相信成功是站在“信”和“义”这一边的。叔向就认为楚国这样无“信”无“义”的举动,反而对晋国是一件好事,即“非所患也”。伯州犁并不认同子木的作法,而子木却坚持不改变。伯州犁乃是明事理者,他也因此作出“子木活不过三年”的预言。

在弭兵之盟中,晋、楚两国争先为盟主。叔向告诉赵文子,晋国应该以“德”为依归——表现霸王之势,在于“德”,而不在于谁先歃血。正因如此,《春秋》在记录这一次会盟时,特意把晋国写在楚国之前。也就是说,晋国既有“德”,又有“信”。

在会盟上,对于赵文子和叔向的社交言辞,子木无法作出回应,也凸显出楚国对中原礼仪的知识不足,文化修养也欠佳。

子木在会盟结束之后,便返回楚国告诉楚康王:“宜晋之伯也,有叔向以佐其卿,楚无以当之,不可与争。”于是晋国荀盈到楚国去,重结晋、楚两国之好。其后,甚至在令尹子木去世时,赵文子仍旧丧之如同盟。在笔者看来,晋国的风度和表现,远胜于楚国。

楚国令尹子木深知“楚才晋用”之害,也急于建功立业。楚国虽然歃血夺得先机,但前提是他们不守信用,而且会盟辞令也无法应对;反观晋国,参会人士有范武子、叔向、赵文子等,他们风度和气度皆不凡,因此,晋国可谓是以“德”服众。

文章图片4

晋楚争霸

弭兵之盟虽然能带和平,从宋国子罕的话也能看出春秋时期的战争观。子罕曰:“凡诸侯小国,晋、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后上下慈和,慈和而后能安靖其国家,以事大国,所以存也。无威则骄,骄则乱生,乱生必灭,所以亡也。”

这段话提出对战争的另一种解读——战争促使诸侯国家内部和谐一致对外,如果没有外在的威胁,国家易生内乱,反而会更快地灭亡。

子罕不认为弭兵之后有多么大的功劳,他又言“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而子求去之,不亦诬乎?”

此言正如《司马法》所言——“忘战必危”。这也揭示出“弭兵之盟”并不是放松,反而是各诸侯国内政冲突的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