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建营造系列——屋脊结构

 智宇张瑾 2023-04-01 发布于甘肃

传统古建筑屋顶一般分为硬山式屋顶、歇山式屋顶、悬山式屋顶、庑殿式屋顶几种形式,无论是哪一种屋顶样式,都要解决屋面之间结合处的覆盖和装饰,以保证防风遮雨的功能。这样就出现了屋面上的正脊、垂脊、戗脊、岔脊等,古代匠师在解决功能的同时,更注意了它的艺术处理。由简单的式样逐渐发展成形式多样的各种脊饰。

汉代建筑以雄浑粗狂而著称,以平脊为主,同时出现了“反宇”翘角,在屋面上装饰动物形象。正脊中间常装饰凤鸟、火焰珠;正脊两端出现了鸱尾,垂脊上出现了起翘装饰。这些装饰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

汉代屋脊上的这些装饰,使得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在实用功能之外进一步被赋予了装饰和标示等级的作用,同时开启了后世屋面走兽装饰的先河。

古民居屋脊设计一般由正脊和垂脊2部分组成。其构造相对其它形式的建筑屋顶结构来说要相对简单,一般只有两坡一脊。正脊上装有筒瓦及装饰造型。垂脊上有垂兽及装饰造型。

在一幢古民居建筑屋脊中,以正脊的装饰最为重要和突出,垂脊次之,有的民居正脊下有悬鱼的装饰和正脊形成一体,有的民居垂脊下有翼角的装饰,从而深化建筑的整体造型。

屋脊指的是屋顶相对的斜坡或相对的两边之间顶端的交汇线。在我国古建筑的屋脊上,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一些神兽的造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吻兽。吻兽是中国古建筑中屋脊兽饰的总称,本文要说的鸱尾指的是正脊两端的这种吻兽,它是吻兽的一种。

屋脊的种类

古建筑屋脊按照位置不同,屋脊有正脊、垂脊、博脊、角脊、“戗脊”、元宝脊、横屋脊、圈脊。 

正脊:正脊是处于建筑屋顶最高处的一条脊,它是由屋顶前后两个斜坡相交而形成的屋脊。由建筑正立面看,正脊是一条横走向的线。一般来说,在一座建筑物的各条脊中,所以也称为“大脊”,是一座建筑屋顶之最高处。在官式建筑的大式作法中称为大脊,在小式作法中则有清水脊,过垄脊,甘蔗脊、鞍马脊,皮条脊等。正脊作为前后两坡屋面的交汇处,在结构上与视觉观赏上均居重要地位。

大式作法之大脊脊件种类和层次较多,宋《营造法式》用瓦条垒脊,在屋脊的构造上一般有四个层次组成:当沟瓦、线道瓦、垒脊瓦、合脊筒瓦。脊的高度由垒脊瓦的层次多少来决定。而垒脊瓦的层数又和建筑物的类型与规模有关。 

根据屋顶正脊两端或中部腰花处装饰物的不同,正脊又分为许多形式,在正脊两端设有龙吻的脊称龙门脊。这种屋脊多出现在殿廷类主体建筑中,是最高等级的屋脊形式。

在各式各样的脊中,清水脊应用也较多,在民居建筑中应用更为广泛。其做法是用砖垒砌线脚,有的在正脊的两端有砖雕的“草盘子”和翘起的象鼻子形式。

过垄脊又称元宝脊,应用在卷棚顶式中,是筒瓦屋面正脊的一种做法。这种脊的作法与瓦垄相同,但瓦件都为罗锅状,其前后坡瓦面的底瓦垄是相通的,这也是其名的由来。

鞍子脊和元宝脊一样也没有突出的脊,只是在蘸坡交接处用几层瓦片扣封,多使用板瓦,几乎不使用筒瓦,突出的形态比较方,从建筑的正面看上去有点像马鞍形,故称鞍子脊。

屋脊的形式带有曲度,做成轻飞如燕的形状,俗称燕子脊。南方民居建筑的屋脊大多做成燕子脊,其外观舒展、轻盈,给人一种自然活泼之感。

卷棚式硬山和悬山建筑的垂脊俗称罗锅卷棚脊。具体做法第一步镶砌排山勾滴。排山勾滴是镶砌在建筑山墙上面的勾头和滴水的合称。方法是首先计算瓦垄,圆山式滴子坐中,尖山式勾头坐中。

栓线铺灰镶砌排山滴子瓦,其瓦口外皮与木博风板外皮一致,出檐尺寸稍小于檐头出檐,后面压一块耳子瓦,与檐头滴子交角出镶砌割角滴子瓦,交角与屋面瓦垄成45°角。滴子瓦之间用色灰扣好遮心瓦,然后用色灰镶砌勾头瓦,割角滴子上镶砌螳螂勾头。

在垂兽后面压当条上栓线用色灰砌筑垂脊筒,简内填充灰、瓦。同时为了保持稳定,防止垂脊下滑和断裂,各垂脊筒都要用镀锌铅丝栓牢。然后在通脊砖上栓线安放盖脊简瓦。在两坡相交的垂脊瓦件应选择罗锅形的,这样才能做成卷棚式。最后用麻刀灰勾缝,并把所有琉璃瓦件表面擦干净,这就完成了卷棚式硬、悬山建筑整个琉璃垂脊的制作。

尖山式硬、悬山建筑垂脊的作法与圆山式硬、悬山建筑垂脊的做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圆山式建筑垂脊在脊部作卷棚形状,其前后坡是相通的,而尖山式建筑的垂脊与正吻相交,被正吻或正脊兽隔开,其脊根与正吻相交处,要使用一块戗尖脊筒子。

其中歇山脊兽在垂脊下端,其余则在垂脊中间偏下的地方。卷棚歇山、悬山、硬山等级较低,不一定安置垂兽和蹲兽。北方地区常见的垂脊形式是铃铛排山脊、披水排山脊和简瓦梢垄等。垂脊使用排山勾滴的称铃铛排山脊。当排山勾滴改做披水砖檐时,垂脊称为披水排山脊。南方地区的垂脊形式与北方相似,只是构造相对简化。

戗脊:在歇山顶建筑中,垂脊的下方从博风板尾处开始至套兽间的脊,叫做“戗脊”。

戗脊又称岔脊,是古代中国歇山顶建筑自垂脊下端至屋檐部分的屋脊,和垂脊成45°,对垂脊起支戗作用。在有不同方向的承梁板的屋顶中,其两个斜屋面交接处所形成的外角。以重檐歇山顶,附图是各种屋脊部位的名称。

殿宇顶上除正脊外,还有垂脊,戗脊。戗脊上的吻兽名称较多,除叫垂脊吻外,还叫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等。檐角最前面的一个叫"骑凤仙人",也叫"仙人骑凤"。它的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第一块瓦件。在未形成"仙人骑凤"这一造型之前,是用一个大长钉来固定的。

戗脊是古建筑瓦作屋顶部分。也称“岔脊”,为歇山顶的屋脊形式,其高度明显低于垂脊,并与垂脊呈45°相交,这也是区别于庑殿顶的显著特点。以戗兽为界,分兽前与兽后两段,均为“戗脊”的组成部分,兽前设仙人、行什、押鱼等走兽,是“戗脊”最具艺术活力的部位。


四川出土的东汉时期建筑明器,其“戗脊”十分明显,说明“戗脊”应在汉代以前己出现。古建筑重檐檐角脊饰,亦称“戗脊”,清式称“角脊”,为了减轻檐角的荷载,古代匠人在兽前部位,常以小规格构件安置。 

戗脊的上端与垂脊高度一致,并与垂脊相连。戗脊由戗根和戗挑两部分构成,与垂脊相连的部分叫戗根,其翘起的部位称为戗挑,两部分之间常用吞头修饰。

因为戗脊是沿角梁方向伸展的脊,所以有些人把庑殿顶的垂脊和攒尖顶的垂脊都叫戗脊,甚至有的人把重檐建筑的角脊也叫岔脊。

事实上这样的叫法容易使屋顶结构较为混乱,比如把庑殿顶的垂脊叫成戗脊的话,在琉璃屋脊瓦作时,屋脊瓦件就应按照戗脊的配套安排,这样琉璃垂脊的脊件与戗脊的脊件外形相同,但规格要比戗脊脊件大,这样实际做出的屋脊就没有那么高大了。所以庑殿顶的垂脊就叫做垂脊,而不叫戗脊。戗脊是歇山式建筑屋脊的专用名称。

歇山建筑的戗脊作法与庑殿式建筑垂脊的作法大致相同,不同之处是:戗脊兽后不用垂脊筒子而用戗脊筒子,与垂脊相交的戗脊砖要用割角戗脊砖。

另一个不同点是戗脊斜当沟与垂脊正当沟交圈,戗脊压当条与垂脊压当条交圈。戗脊的制作要特别注意与垂脊交接处的严密性,不能出现裂缝,否则会产生漏雨现象。

博脊,也叫围脊,山花下的屋脊,或者重檐屋顶,下层檐围绕屋神的屋脊,歇山顶在山花板与其下山面屋面相交处平置的脊, 称为博脊。

蚩尾,鸱尾最早的名称应该是蚩尾。唐代苏鹗写的《苏氏演义》中提到:“蚩者,海兽也。汉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鸱字。”可见蚩尾是汉代人的称呼。

那为何“今人多作鸱字”呢?鸱,即鹞子,又名鹞鹰、老鹰、鸢鹰。《玉篇·鸟部》曰:“鸱,鸢属。”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隹部》也有解释:“ 即鸱,鸱为 的籀文),俗称鹞鹰。”不管怎么说,可以肯定的是鸱是一种鸟。那这种鸟与水之精灵的蚩尾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是因为正脊两端的吻兽造型略如鸱的尾部,所以人们管它也叫鸱尾了。而且鸱、蚩音同,看来很是合适了。《晋书·五行志》中记载:“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六月鹊巢太极东头鸱尾。”《陈书·萧摩诃传》:“旧制三公黄阁听事置鸱尾,后主特赐摩诃开黄阁,门施行马,听事寝堂并置鸱尾。”

还记得《水浒》第九十八回“张清缘配琼英,吴用计鸠邬梨”中的一段吗?“次日,琼英尚记得飞石子的法,便向墙边拣取鸡卵般一块圆石,不知高低,试向卧房脊上的鸱尾打去,正打个着,一声响亮,把个鸱尾打的粉碎,乱纷纷抛下地来。”鸱尾这一名称不但在官私著述中多有记载,而且也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认可。所以直至今日鸱尾这一名称还在被广泛地应用。可以说鸱尾是正脊两端吻兽最常用的名称了,而早于它的蚩尾倒是不怎么被人提及了。

祠尾,值得注意的是,鸱尾还叫祠尾。北齐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书证》记载:“或问曰:'《东宫旧事》何以呼鸱尾为祠尾?’答曰:'张敞者,吴人。不甚稽古,随宜记注,逐乡俗讹谬,造作书字耳。吴人呼祠祀为鸱祀,故以祠代鸱字。’”看来祠尾这一名称是古人不严谨考证,随便讹谬的产物了。后来,大概是到中唐之际,鸱尾又叫做了鸱吻。这一名称的改变是其造型改变引起的。由原来鸱尾前端与正脊齐平变为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称鸱吻。

唐代刘 的《隋唐嘉话》下:“王右军(羲之)《告誓文》,今之所传,即其藁草……开元初年,润州江宁县瓦官寺修讲堂,匠人于鸱吻内竹筒中得之。”《旧唐书·玄宗纪上》:“开元十四年六月戊午,大风,拔木发屋,毁端门鸱吻。”

蚩吻与龙吻

由鸱吻紧接着就又引出了另外一个名称,蚩吻。蚩吻的叫法是和吻兽张口吞脊的形象有关。明代李东阳写的《怀麓堂集》后稿十二《记龙生九子》记载:“龙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象。”

为何在此这种神兽又变成龙的九子之一了呢?这是因为到了明代这种吻兽造型又有了很大变化,它逐步变成龙的形状。所以人们又把它和龙生九子的传说联系了起来。

明清两代这种龙形吻兽的造型日趋严整,故又有龙吻之称。

鳌鱼,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江南一些地区管这类吻兽叫做鳌鱼。明代陆容写的《菽园杂记》中有载:“鳌鱼,其形似龙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陆容,字文量,号式齐,太仓人。生于明英宗正统元年(一四三六年),卒于孝宗弘治九年(一四九四年)。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进士。曾授南京主事,后迁兵部职方郎中,终居浙江参政。

由此可见陆容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坐官升迁也均在江南。而他的这部《菽园杂记》中记述的掌故也都是江南之事。所以这之中才有了鳌鱼的称呼。那么为什么江南一些地区要这么叫呢?还是先从鳌这种动物说起吧。

《玉篇·鱼部》:“鳌,鱼名。”唐代王维诗《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有:“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李白的《猛虎行》中也有:“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由此可见鳌是传说中的海中大龟或大鳖。

江南地区地理位置靠海,所以更容易把日常建筑上的这类吻兽与海中神兽联系起来。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鳌鱼这一称呼是否仅是江南地区的专利?江南地区如此称呼是否另有原因?这些疑问还需进一步考证。

另外,明清时期对鸱尾还有一些叫法,如正吻、大吻,这种吻兽位于正脊两端,故称正吻。明清两代,用于紫禁城建筑上的这类吻兽个头都不小,故称大吻。这些叫法都是俗称,简单得多,也平民化得多。

其它的一些关于鸱尾名称的说法过于复杂,这些名称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肯定有相当多的讹谬(祠尾之说就是一例)。其实这名称怎么叫指的都是正脊两端的兽饰部件。当然,也不能作无名氏。所以比较普遍、比较广泛、比较被人认可的鸱尾、鸱吻这些名称便沿用至今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