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老呼市—雄才大略进行汉化的孝文帝,到底对北魏是错是对?

 青城历史聊斋 2023-04-02 发布于内蒙古

  孝文帝拓跋宏是孝文帝拓跋弘和李夫人的儿子,但是北魏国有一个习俗就是“子贵母死”。

469年,年仅三岁的拓跋宏被立为皇太子,与此同时,拓跋宏的生母被赐死。拓跋宏后来被其祖母冯太后一手抚养长大。

471年,孝文帝拓跋宏即位,献文帝拓跋弘被尊称为太上皇,虽然拓跋弘已经成为了太上皇,但是因为孝文帝拓跋宏年龄太小,所以朝堂政务还是由献文帝拓跋弘所处理的。

476年,太上皇拓跋弘病逝,这个时候孝文帝拓跋宏年仅十岁,所以国家的朝政大权又一次交到了已经是太皇太后的冯太后手里。

冯太后虽然是一介女流之辈,但是她确实有着突出的政治才能,足智多谋,并且还一直对北魏国进行着不同的改革制度。

孝文帝拓跋宏在祖母冯太后的教导下,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对祖母不仅尊重,而且十分谨慎,所以受到冯太后的高度喜欢。

孝文帝拓跋宏可谓是北魏历任皇帝当中受到良好教育的一位君主,他精通儒家学说,并且还深谙治国之道。

490年,冯太后病逝,这个时候拓跋宏已经二十三岁了,在冯太后的培养之下,他继续实行冯太后当初所实行的改革制度。

因为拓跋宏受到的全是汉族文化的知识,所以在他眼里汉族的一切都是好的,鲜卑族的一切都是落后和迂腐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拓跋宏也开始了对于北魏国的各种改革制度。

491年,孝文帝拓跋宏就完全仿照着汉人的官制,考核那些官吏。不仅如此,还对那些刑罚制度进行了改革,比如把车裂和腰斩给废除掉,增加了斩首和绞刑等刑罚。

孝文帝拓跋宏对于汉族文化的崇拜,可谓是如痴如醉的地步,所以他为了把他们鲜卑族变得更加有文化,所以孝文帝拓跋宏致力于把北魏国全部进行汉化。

作为汉化的第一步,就是把都城给迁到洛阳。北魏国开始的都城是以鲜卑族最多的平城为主。

北魏建国初期,由于鲜卑部族社会发展水平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统治者就近择平城为都。

然而平城先天优势本就不明显,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地形易攻难守且面临燕国、夏国、柔然等众多草原强邻的威胁。另外,当时北魏版图已向南扩展,偏居一隅实在不利于对全国版图的控制与各辖地间的文化交流。

北魏孝文帝决定迁都,除了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平城及其周边地区人口增长,导致环境承载力急剧下降。

平城其地偏北,气候寒冷,风沙常起,时人作《悲平城》诗曰“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恶劣的气候与自然灾害会威胁都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此孝文帝不得不想出解决的办法。

而相比平城,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此外,洛阳地势易守难攻,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在这种情况下,洛阳明显更具备作为都城的条件。

493年,孝文帝拓跋宏召集文武百官表明自己想要迁都这个计划,先是计划攻打南齐国,然后顺理成章把都城给迁走。

毫无疑问,当然没有得到支持。但是,这也并没有打击了孝文帝拓跋宏的决定,于是他亲自动员部队,下达命令要攻打南齐。

493年八月,孝文帝拓跋宏率领着百官和军队一起南下攻打南齐,这个时候因为北魏早就已经建国一百多年了,很久没有感受过战争,所以对于那些贵族大官们而言,面对这场毫无理由的南伐,也是心生胆怯。

当孝文帝拓跋宏率领着军队终于到达了洛阳的时候,正好洛阳也下起来大雨,这个时候拓跋宏还是继续让手下们行军前进。

这一下子让那些大臣们慌了手脚,纷纷开始求情,希望孝文帝拓跋宏停止这场南伐。

拓跋宏当然拒绝了这个请求,他表示兴师动众的出兵结果无功而返,这算是怎么一回事,要不然我们把都城迁到洛阳,也算是师出有名了。

那些反抗孝文帝拓跋宏迁都的大臣们,虽然很反抗迁都,但是迁都和继续南伐对他们来说,果断选择了迁都。

就这样,孝文帝拓跋宏用技巧,成功说服了众人,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

孝文帝拓跋宏对于汉文化的改革,总共划分为五个

第一,494年,禁止穿胡服,规定鲜卑族和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全部统一都开始穿汉服。

第二,把汉族的话定为国家的语言,三十岁以下的人必须学习汉族的话,三十岁以上的人,可以说是鲜卑族的话。

第三,496年,孝文帝拓跋宏又下达命令,把鲜卑族的复姓统统改革成为汉姓,比如说“独孤”改姓为“刘”,“丘穆陵”改姓为“穆”,“步六孤”改姓为“陆”,总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变化

第四,只要是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人,死后以后也直接葬在洛阳,不可以再重新回到平城,这叫落叶归根的说法。

第五,鼓励鲜卑族和汉族人的大量通婚,这也是很好地为了民族大融合,让民族之间的隔阂不断缩小。

497年6月,孝文帝拓跋宏率领军队又一次率领着二十万大军,准备再次进行南伐。

8月,孝文帝率领着军队从洛阳出发,直接率领着军队到了宛城,当晚也攻克下外城。但是,没有想到南齐国,这一次可谓是拼命抵抗,等到十月份还是没有攻打下来。这个时候,齐明帝赶紧率领军队,进行支援。

北魏国和南齐国开启了一个长久的拉锯战,这一次,北魏国并没有得到了什么样的好处,导致有一万多人被杀,三千多人也被俘虏。

499年,孝文帝拓跋宏终于又回到洛阳,但是这个时候他已经重病缠身,不过还是坚持上朝处理朝堂政务。

孝文帝自从染病以后,因为睡不安生,所以心烦意乱,那些侍奉的大臣们,只要让孝文帝有一点心里不顺畅,就立马把他们给诛杀掉。

499年三月,孝文帝病重,已经没有办法再指挥军队,四月初,孝文帝病逝。

孝文帝迁都的决议以及改革的推行一定程度上引发和激化了新旧权贵间的矛盾,动摇了鲜卑旧部势力对政权的信任。

随后,北魏相继发生了一系列因迁都引起的事件,比如:太子拓跋恂被孝文帝毒死,一批皇亲国戚平城兵变,六镇起义等等。

我们现在普遍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是正确的、符合历史潮流的,为以后隋朝的统一,全国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准备了客观条件,完成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确实不能否认,在那个时期,孝文帝敢于改革、迁都的勇气与智慧是很伟大的,北魏迁都对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进程是有贡献的,起到推动作用的。

但依据北魏当时的国情,迁都实属下策,拓跋宏激化了鲜卑族内部的分化与矛盾,间接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部落的衰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