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定注意:这些出土官窑,多为仿品

 惠训书院 2023-04-02 发布于山东

图片

私人收藏近年来势头不容小视,全国各地都涌现了一批收藏家,但私人收藏者收藏时鉴定方面相对缺失,因而手中的假东西也不少。
收藏者的收藏水平,有时可从几件顶级的东西进行判断,而有时甚至一屋子的藏品都是假的,或是收藏价值不高的东西。

景德镇所产瓷器一直在全国备受亲睐,加上数量庞大,所以多数收藏者手中都会有一件民窑器,官窑即御窑厂由于自古流散严重,因而能够传世的不多,目前市面上流通的以假货居多。

图片

现代仿海捞瓷

据考古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并没有用官窑瓷器随葬的先例,因而皇帝陵里的瓷器数量都很少,因而出土的瓷器中很少有官窑器,多为旧藏。
因而市面上脏兮兮的“出土官窑”,多为后仿品。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收录了5000多件全国各地出土的器物,收藏者可仔细阅读,并进行比较。
此外,近几十年来打捞沉船出的瓷器也不少,但流散到私人手上的“海捞瓷”也并不是件件为真,还需进行仔细鉴别。

图片

文物瓷器有一定的数量,不可能无止境增多。
例如元青花大件比较精致的,据官方数据统计仅有400多件,民间暂时未统计,
所以要是发现某私人收藏者就有上千件,就要警惕当中真品数量了。
另外,元青花只有两种,一种是真品,一种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仿制的。
那些自称清末的仿元青花也不可信。

图片

收藏切忌“我买100件中有1件真的就不亏了”的心理,
有时很可能出现100件瓷器里连1件真的也没有。
另一种“见到器物就买”的心理也不靠谱,
“过了这村没这店”的收藏心态,也容易在瓷器收藏上栽跟头。

随着是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民间收藏元明二朝出土的瓷器越来越普遍,但由于目前市场机制及专家队伍的混乱:

1、众多奸商利用收藏者的捡漏心理,大量造假贩假,
在“出土器”上大做文章,编故事,造假象等来诱惑骗取收藏者,
使众多收藏者上当“吃药”,少者几万,多者几百万,甚者上千万的人都有存在。

2、专家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至今仍对国内的出土器认识不足,
平时了解不多,掌握信息太少,范围太窄,
缺乏辨别真伪的实践经验,常常把真说成假,把假说成真,
使得瓷器鉴定领域出现谁也不相信谁的状况。
因此,客观正确地辨别出土青花瓷的真伪已成为收藏界,文物界的当务之急。

图片
当前作假的出土青花瓷集中表现及主要特征:
1、用黄泥、铁粉、胶水、硫酸等化学物做假。
这类器物先用硫酸浸泡,然后用胶水、黄泥、铁粉类物拌在一起,
再在土内埋一段时间,看上去很脏。
也很难洗干净,有黄迹有老气,也有铁绣迹,
有的有黄泥漆在器物上,不易洗掉,釉面无光,死气泡很多,
看上去有被硫酸烧过的痕迹和白点。

2、用外地土加瓷石、煤渣类制胎。
这类器物,看上去胎土比较接近老器,胎质有松粗感,
器物内外能看到胎料而引起的针眼,露釉处有黄泥色的老气,
底足上釉斑处有明显的一线红,看上去老气较为自然。

3、用复烧做假。
这类器物目前很多,看上去老气自然,釉面有土沁,高低不平,
青花相对暗淡些,缩油现象较明显,施釉过厚等,有的还人为制假冰裂纹。

4、用人为铁锈斑做假。
这类器物青花发色很接近苏青,略深些,画艺也较自然,
铁锈斑或积釉明显,呈过黑过多过亮现象,
用氢氟酸做过旧的铁锈斑也很接近真品。

图片

点击名片快速关注:藏家天下
5、用沥青与沙子等杂物做假底。
这类器物底足火石红过红,窑汗类的小黑点过多,并扎手,
有的还经过复烧进一步做旧,使底足更为自然。

6、用“化妆土”做底足。
这类器物底足非常不干净,看不到胎骨,
在底足上涂过泥浆并在表面还撒上细小的泥石粉,
一般都经复烧与长埋黄土来完成,看上去非常有老气,也十分自然。

7、用造假象做假。
这些器物现在发现有多种多样,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假“根沁”,
有打裂或打烂,有“铁攀”或用胶水石膏等修复,有沿口处驳釉等现象。

8、在青花发色上做老气。
这类器物一种是在青花上面再施上一层青白亮釉,使青花发色感到明显下沉,
另一种是人为将青花发色出现晕散,然后用含小量硫酸水中浸泡。

9、用火烧及氧化铜做假火石红。
这类器物火石红明显,底足比较干燥,并出现有小颗粒现象,
工艺过于规正,看上去比较生硬,很不自然。

10、综合性造假,也称高仿。
这类器物具有以上特征外,主要从绘画上,工艺上,釉面上,胎骨上进一步作旧,看上去底足更自然些,
画工更流畅些,釉面更润滑些,发色更接近些,应该说非常有杀伤力,
稍不注意就会上当,有些“高手”也当“宝贝”来收藏。

图片

真出土瓷的釉面:

1、玉质感强。
器物在几米以下的墓里或土壤里埋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后,
由于长期恒温,没有接触空气,自然产生一种无法人为仿制的玉质感,
这种玉质感看上去肥厚透亮、珠宝光明显、亮而不刺眼,无杂光,手感十分舒适温润,不扎手。

图片

北宋  白釉莲纹长颈瓶 
2、自然感强。
器物经几百年的岁月,釉面上产生了一定的老气和客观的痕迹,
无论从裂片、积釉、宿釉、、锈斑、土沁、胎红、窑汗,
还是从工艺、绘画、布局等都来自自然、来自客观,绝不是后人可仿制。

图片

明宣德青花红彩海兽纹高足碗

3、桔皮感强。
出土青花瓷的釉面上大多都会出现小针眼,有的还非常明显,
即人们平时所讲的桔皮纹,
这是由于器物用柴窑烧制及釉面经过数百年而出现的特有现象。

图片

明成化鲜红釉盘 局部
4、立体感强。
出土青花瓷,特别是明早以前的,
由于时代特有的绘画技能、特有的苏青料所产生的青花晕散与铁锈斑等现象,
再加上器物长时间埋藏而产生的珠宝内光,使器物出现一种特有的美感,
看上去青花发色下沉更为明显,笔道、浓淡、色变、晕散、铁斑更为自然,
立体感更为强烈。

图片

元 青花云龙赶珠缠枝牡丹纹带盖大罐

5、崭新感强。
专家鉴定器物往往看有否使用痕迹,但出土青花器就不同,
可以说有好多出土器不但没有使用过的痕迹,看上去比较“新”,比较“亮”,
因为都是礼藏瓷,古人的习惯,生前要用的东西,死后也要用,
因此埋葬时都要葬一些生前实用的东西,一般礼藏瓷都提前到窑厂定烧或购买一批实用器物,
即罐、瓶、碗、盆、盒、壶、杯等,这类器物出土后不仅没有使用痕迹,
而且感到更透亮,更滋润,釉光特好,
除个别在出土前有碎裂外,大多都是出土后出现裂片,
因此这类器物有一种崭新的感觉。

图片

清雍正 青釉菊瓣花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点击名片快速关注:收藏动态

6、对应感强。
埋葬瓷一般都是成对、成套,定烧的绘画一般都对应,
二个或几个作比较,在发色上,光感上,风格上相同,
但在细小的笔画上,尺寸上,工艺上又不完全一样,这就是手工所为。

图片

明嘉靖霁蓝留白龙纹活环双耳瓶一对

7、层次感强。
出土青花瓷的釉面,用40倍放大镜看,
釉面上除了出现有大少不定的棉花团状外(这是气泡老化而组团的现象),
关键是出现大中小气泡层次分明,分布合理,是人为做不到的自然现象。

图片

图片

北宋汝窑青瓷丙蔡盘
真出土青花瓷的胎骨(底足):

1、底足老气自然,无泥浆粉土及其它洗不干净的人为物,
无人为作旧而被复烧的痕迹。

图片

2、胎骨(底足)洪武前颗粒较粗,胎大多呈白中泛灰,胎骨有小孔隙,
而永乐后胎骨相对比以前的要细白一些,
无论胎质怎样,看上去绝不生硬,有自然熟透感,
使人感到胎质粗细不干燥,有无氧化物都自然,
手感不重又不扎的那种润腻不涩的胎质感。

图片

图片

3、制作工艺客观,自然,真实,无现代工艺的人为现象。

4、胎骨(底足)与器物内外露胎处的色泽、老气、用料等要一致感觉要自然。

图片

5、火红石中的锈黑点,看上去有滋润感自然感,不干燥,
在40倍放大器或阳光下能看到有五彩哈蜊光。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