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蒙时期 97】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是因为礼仪之争吗?

 襄子的箱子 2023-04-02 发布于上海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的箱子」→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每一个历史的转身

都在风中徘徊了很久、很久

这是【西方大通史】第 417 篇文章

启蒙时期】第 97 篇文章


1792年9月26日,爱尔兰新晋贵族乔治·马嘎尔尼受乔治三世委派,前往中国,试图与清朝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名义上是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岁大寿,这也是近代欧洲第一次正规派往中国的使团,整个使团有约600人,足以看到当时英国人的信心。

对于这一群人的到访,当时的中国非常重视,据当时一家英国伦敦报记录:“... 马嘎尔尼勋爵从一艘准备返回中国的船只那里得到一条让他十分满意的消息,即中国皇帝对这个使团的到来感到十分高兴,已命令中国北部各港口的官员们仔细留意这支舰队,向他们提供一切必需品,引导勋爵及其扈从前往北京。”

乾隆皇帝感到高兴是很自然的事情,在前一年,他刚刚完成《御制十全记》,以纪念即位以来荡平边乱的伟大功业,例如在西北平定准噶尔及大小和卓之乱,在南部沿海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以及平定缅甸与安南等。如今英国国王不远万里前来拜寿,对于乾隆来讲,无疑是锦上添花,似乎在他看来,自己的“英明”已经惠及偏远地区了。

一路上,乾隆对这行人很是关切,这种关切,倒也符合中国的儒家观念,“有朋自远方而来,不亦说乎”。

1793年8月,一行人抵达了北京通州,船上的很多人因为水土不服而产生了问题,英国使臣希望能让他们先回国,但大臣徵瑞认为,岂能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这样不合礼制。乾隆倒认为,英国使臣的要求并无不妥,一来可以减少费用,二来又能体谅别人,并下旨如果还没将不许他们回国的意思通知给他们,就按照英国使臣的意思办。

随后,马嘎尔尼一行人来到了承德的避暑山庄,与乾隆见面。

当时,双方就一个问题相争不下,就是这些人在见到乾隆皇帝的时候,是否要行三跪九拜之礼。马嘎尔尼认为如果这么做,那么同等级的中国官员在英国国王的画像面前,也要这样。然而,中国官员多么圆滑,岂能轻易给别的国王下跪,弄不好事后被安一个谋逆罪而满门抄斩也未可知。于是,他们单方面告诉乾隆,英国使团同意三跪九拜,但至于自己跪不跪,肯定不会付诸于行动。(这意思是说,我先答应你,我们这些官员会对你们英国国王下拜,但真的要拜的时候,我们肯定不会拜。如果拜了,这在当时的官场可是一个不小的辫子,弄不好会被政敌攻击,说我当时拜的时候有异心。清朝官员都是混迹官场的老油条了)

一来二往之间,双方最终达成妥协,英国使团在见到皇帝的时候,行单膝跪拜之礼。这个问题被后人经常拿出来说明清朝的闭关锁国与愚昧,但是一些学者在查找了当时的资料后,发现其中只有一两份文件是关于磕头礼仪的,只不过使团们在回到英国后,将这一件事大肆渲染了一番。

中英之间的这次不愉快,礼仪之争只是表面现象,并非实质,其实质还是两国的文化风俗不同,观念不同,文明结构不同。就算马嘎尔尼当时跪了又跪,之后的历史在大概率上来讲也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乾隆在见了使团后,没聊几句就感觉到了不愉快,便让这些人赶紧离开。因为他认为,英国使臣不懂大清礼仪,必定是之前对他们太好,使他们心生骄纵。

不过,马嘎尔尼等人之后还被接见了两次,分别是在9月15日及17日——乾隆帝生日当天。

马嘎尔尼感觉到中国官员似乎不待见自己,还有些官员明里暗里让他们早日回国。恰好,当时马嘎尔尼身体病了,这也就成了一个催他们赶紧回国的最重要的理由。

1793年9月21日,使团回到了北京。10月3日向和珅传达了自己的本次目的,但都遭到了拒绝,第二天,马嘎尔尼向乾隆提出回国请求,于次日得到了批准。一行人有些郁闷,因为通商的目的没有完成。

在一番辗转之后,马嘎尔尼使团于12月9日抵达广州,由两广总督送行,最终在1794年3月17日离开了中国。据说,其中一名使者回忆说:“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

马嘎尔尼使团在一路上见到了当时清朝人的生活,写了很多回忆录,这些珍贵的材料在欧洲成为了研究中国的材料,在回去之后,马嘎尔尼认为,这一次的失败是由于翻译水平过低才导致的。

诚然,很多人将此次事件当成了鸦片战争的前奏,也将清朝的傲慢与无知展现地淋漓尽致。其中当然有英国人的有意宣传,因为只有丑化了清朝,那么之后的鸦片战争才“师出有名”,再者,咱国人也对中国近代的衰落感到无尽的哀伤,总要找出一点原因来证明自己不行不是因为我们人不行,而是满清太坏了。

生活中,人无完人,历史上,亦是如此。

一些文献表明,在送走使团后,乾隆下令各地严守海防口岸,做好防御的军事准备,特别是舟山和澳门地区。要提前备兵,避免英国人的占领。乾隆还下令,英国人可能会对中国发起进攻,需要减税;清朝所有的税务官员要严格按照规定收税,不准敲诈,尤其是广东的税务官员,面对大量英国商船,不可以提高税率,给他们进攻的借口。其余的大量信件也是关于各地政府如何做好军事防御。

马嘎尔尼使团回去后,英国的一家报纸刊登了一条此次出行的评论:

出使失败的原因不容易说清楚。可能是中国方面觉得使团没有按照他们希望的方式进行……不过,没有成功可能主要归因于中国朝廷从某些印度王公那里得到了一些关于英国人的不好印象。这些印度王公提醒他们注意,不要像印度一样允许英国人获得立足之地,并通过下面一番话加强他们的警告:“起初,英国人作为朋友在印度得到小块殖民地。后来,通过多次战争,英国人的殖民地逐渐扩大。正是通过战争,他们将原来的领主从自己的土地上赶走,并在废墟上为他们自己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实际上,当时的英国人也有不少在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过往的殖民史给中国带来了不好的第一印象,甚至也为自己殖民其他地方而感到不安和罪过。但无论如何,这种罪恶感并没有阻止英国在19世纪不断扩张,也没有妨碍英国在40年后发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这里要注意,英国是一个国家,这个国家里面有很多人,有些人认为这样,有些人认为那样,并不是说结果是发动战争了,就代表全体英国人都是支持战争的)

近百年来,中国被西方列强欺负,国人一副受害者的样子,对于西方也产生了两极分化,一方面是过度神话西方,另一方面也过度鄙视西方,认为自己不是打不过人家,只不过是运气不好,或者有汉奸,亦或是将所有的不满与情绪发泄在清政府身上。诚然,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别说清政府了,所有之前的国家和政府都是落后的。

如今,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崛起的大国,在这个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天朝上国自然有它局限的一面,但还是希望大家要多角度地来看历史上发生的事件,这里面究竟是人主观选择的因素,还是客观因素,亦或是二者皆有。(要用辩证法的眼光看待历史,如果总是带着一厢情愿去看历史,会产生诸多“何不食肉糜”的可笑逻辑。就好像古代人有人热死,后人就说,他们干嘛不开空调?看历史,还是要用钱缪先生的那句话,带着理解之同情,了解那个时代有其自身的局限)

在现在看来,王权与zhuan制是落后的象征,但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如果不这么做,当时的社会是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坏。过去的那些看似愚蠢又智障的行为,是否是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下的一种不得不这么做的选择。

【启蒙时期】系列,至此也告一段落了,一开始,英国的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在结尾,法国的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启蒙时期就是两个人头之间的故事。法国大革命可以说是理性主义达到巅峰的具体体现。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就像是人类的两条腿,一左一右并排而行,当理性主义被推崇到极致的时候,带来的不是理性的光辉照耀全球,反而是一场场血腥的灾难。但是,完全抛弃理性,可行吗?往往会更糟糕,换句康德的话说,“理性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平衡,生活亦是一种平衡的艺术。

接下来,进入这个系列的艺术篇章,之后便是下一个系列,【十九世纪】。

艺术篇章内容如下:

绘画:卡拉奇兄弟、卡拉瓦乔、伦勃朗、鲁本斯、哈尔斯、雷尼、凡戴克、普桑、洛朗、海达、提埃坡罗、卡纳莱托、委拉斯凯兹与维米尔。

建筑:贝尼尼与博罗米尼。

音乐与戏剧:吕利、拉莫、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与斯卡拉蒂。

【启蒙时期】系列

完结

《希腊那些神》已上线,精美装帧,值得收藏:


西方大通史系列

▲ 【希腊神话】

▲ 【文明之初】

▲ 【光荣希腊】

▲ 【伟大罗马】

▲ 【基督世界】

▲ 【征战十字】

▲ 【黎明曙光】

▲ 【文艺复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