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庆锋:美食之旅北京篇

 妙趣横生 2023-04-03 发布于北京

美食之旅北京篇

周庆锋

      北京,中国人的首都,世界华人的首都。一座孤傲而独立的城。无论您徜徉在怀旧味道十足的老胡同里,或是在古色古香的中华老字号百年老店,又或是不知名没有牌匾的小店,都可能隐藏着你所不知的美食。

       这座城,是每名中国人一生之中都应该来一次,而且必须要有深度浏览的地方。

这座城,是国际经济、金融中心,鳞次栉比的写字楼,纵横交错的高架桥,当之无愧的全球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这座城,作为“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却被很多人称之为美食荒漠。但那一句最熟悉也绝对是京味最浓的问候语,“吃了么您内?”足以完完全全体现了对美食的追求与喜爱。

       这座城,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仿佛都在诉说着封建王朝的更迭、华夏历史的变迁。

        说起京城美食,少不了几个特色,一是地道的北京风味小吃;二是历史悠久的老字号;三是驻京办美食。无论本土的,还是外地域的;无论是老字号的,还是新生代品牌的,只要懂得美食,北京是全国唯一一座可以满足您一站式需求的城市。

      工作需要,经常驻京。闲暇之余,遍寻美食。不关注网红,也不关注高大上环境,对美食的追求一如既往的朴素而执着。

美食之一:烤鸭

       提及北京美食,几乎所有人第一反应就是“北京烤鸭”。北京的烤鸭吃过很多,全聚德、便宜坊、大董等大店,还有利群、四季民福、天外天、老浒记等一些小众餐厅。烤鸭分为挂炉烤鸭和焖炉烤鸭,挂炉烤鸭以全聚德为代表,焖炉烤鸭以便宜坊为代表。但原料的选择都是一样,选用优质的填鸭为原料,经过繁多的工序后烤制而成。无论是挂炉烤鸭还是焖炉烤鸭,成品都是金黄油亮、外酥里嫩。区别可能是焖炉烤鸭皮下脂肪还会多一些,口感更加香嫩,但会略显油腻。个人喜好不同,所以尝尝即可。

      说起北京烤鸭的起源,很多版本盛传。不过我还是倾向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依靠大运河从鱼米之乡江浙地区运送粮食物资到京,运梁船会随船让鸭子在运河里前往北京。当时的运梁船行使速度极为缓慢,鸭子会在运河里随着船只同行。运梁船上掉落下来的粮食,就是鸭子的口粮。鸭子在这个过程就从小崽长成了大鸭子,因为一直在水里游动而且吃的都是粮食,鸭子的品质自然很高,到北京后也能卖上好价钱。

       说起便宜坊,这个开办于明朝永乐十四年,也就是1416年的老店,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小店开办100多年都没有牌匾,一直到1552年明嘉靖年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弹劾奸相严嵩反被诬陷,下朝后内心苦闷,来到菜市口米市胡同这个小店,点了烤鸭和小菜大快朵颐。店主认出这人是当朝的名臣良将,便上前敬酒。杨继盛见其待客周到、菜肴精美,遂提笔题写了“便宜坊”匾额。后来店主为保护匾额更是遭遇严嵩党徒殴打吐血却拒不区服,便宜坊从此声名远播。

       便宜坊是烤鸭的鼻祖,比全聚德足足早了448年。后来随着需求不断扩大,加之王公贵族对烤鸭的口感追求,喂食鸭子不如填食生长周期短、肉质嫩、皮下脂肪多,所以改了填鸭做食材原料。

       便宜坊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虽然老字号的服务要差一些。总店在前门大街旁边的鲜鱼口胡同,一处很大的院落,古色古香,后面有个不大的小院,竟还有一个单独的存酒房。这里有一个非常大的包房,能坐下30多人吧,房间里摆设全是红木家具、名人字画,人口多的大家族可以选择这里就餐。吃烤鸭时,用蒸好的面饼抹上甜面酱,加上京葱段儿、黄瓜丝,做成卷饼,一口咬下去,香、酥、嫩同时涌入口中。鸭皮是需要直接蘸砂糖吃的,吃进嘴里会更有层次感。

       就我个人而言,来京期间吃一次烤鸭足以,没必要多吃。毕竟当下人们追求健康,烤鸭高脂高热量太过油腻也吃不消。便宜坊菜价不高不低,还算中规中矩。现在新推出了鲜蔬香烤鸭,一套278元,口感显得鲜、香、脆、嫩、滑,很有层次新颖别致。海参全家福、酒香鸭心、芥末鸭掌等菜式,比以前还是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干靠鳜鱼,告知都是2斤的,不让选择,不用说就知道鳜鱼肯定是冰鲜的,价格和活鳜鱼一样,有点花冤枉钱的感觉。

美食之二:涮肉

      北京涮肉,是一道以羊肉为主料的美味佳肴。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好的食材能吃出奶香。往往都是一片一片下入锅中涮烫至肉色变白便可食用,蘸上特制的麻酱调料,再加点刚刚炸好的辣椒油,一个字“爽”。北京涮肉有几个比较知名的品牌,东来顺、聚宝源、满恒记、南门。当然,我写的都是吃过的,比如还有鸭儿李记等一些地方我没吃过,也不做评价。北京涮肉起源很早,最初都是清真店,后来汉民开了正阳楼,火爆京城。东来顺创始人丁德山,1903年在东安市场摆摊卖豆汁和扒糕,后来开了店铺叫东来顺粥铺,主营羊杂汤和馅饼。东安市场火灾后,丁德山重建了三间瓦房,开起了东来顺羊肉馆,主营涮肉,据传风头直接盖过当时的正阳楼。这是涮肉的一个故事,不过多赘述。

        时下,我认为北京涮肉馆最火爆的店铺是聚宝源。聚宝源总店位于北京西城区的牛街上,在这条拥有600多年历史且作为京城回民聚集地的老街,各色清真美食足以撑起北京小吃的半边天。如今牛街上的白记年糕、伊宝荷叶甑糕、满记烧饼,各式各样的小吃期待与你舌尖的碰撞。无论你去吃饭或在外卖窗口买东西,往往都需要排很长很长的队。

       聚宝源就是这样一个不接受预定,只能到店排队的地方。门外是外卖窗口的排队队伍,门里是就餐等位的排队队伍。能在这里吃一顿涮肉,靠的不是腰包里的票子,靠的是时间和耐心。

       涮肉大多人会选择鲜切羊上脑,牙口好的喜欢有嚼劲的会选择羊腱子。总之还是个人喜好不同,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罢了。一盘肉上来后,大家分别用筷子夹上,放进清水翻滚的炭火锅里,上上下下三五次即可。没有人会在北京吃涮肉直接下一盘肉到锅里,那样会让人对你刮目相看。吃涮肉的时候不要忘了点上几颗糖蒜,有了糖蒜的加持,往往别具风味。再吃上一个酥香的麻将烧饼,能够让你深切体会到美食往往也是一种朴素简洁的体验。舌尖上的中国有一句话爆火,就是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老北京的涮肉最恰当不过了。

        另外,吃涮肉还有不得不提的南门涮肉。这是一家开在天坛南门的涮肉馆,原名叫宏源涮肉,因开在天坛南门,后期在京城遍地开了分店,被食客们起了名字“南门涮肉”。价格比别的店要更为亲民,更受广大涮肉爱好者青睐。总店有个非常大的包房,能坐下20多位。但个人感觉涮肉还是在大厅更好,毕竟炭火锅和电磁炉吃起来感觉不一样,口感也会不一样,加之能更好地接地气了解品尝美食。

美食之三:羊蝎子火锅

         在北京没有人能拒绝羊蝎子火锅。无论是老北京人,还是外地人,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天,端上热气腾腾的羊蝎子火锅,几人围炉而坐,把酒言欢也好,清茶冷饮也罢,总之这一口是很多人的所爱,但前提是喜欢吃羊肉的人。有的人不吃牛羊肉,你推荐他吃什么涮肉什么羊蝎子也都是无用功。

         当然,我是不会选择在夏季吃羊蝎子火锅的,因为我很少夏季来。

         我来京的时候,基本都是冬春交际,或者秋冬交际。这时候的北京,中午会很热,但早晚往往很冷。尤其是北京的风,我是很惧怕的。这天儿一冷,就想吃点好吃的、暖和的,那首选当然是羊蝎子了。一大锅羊蝎子肉香软烂,咕嘟咕嘟炖着,想想都让人胃口大开。要说这羊蝎子为何如此受人欢迎,除了价钱亲民接地气以外,还有一个理由就是软烂的肉质滋溜一口甚至不用咀嚼,香喷喷的贴骨肉吃起来和涮肉别有一番滋味。还有羊蝎子里的羊骨髓,用吸管吸溜到嘴里,一边吃肉一边喝汤,咂摸咂摸滋味儿,真乃人间美味啊!

        羊蝎子有白汤和红汤做法之分,区别就在于放不放辣、放不放酱油调色。无论哪里的人,吃辣或不吃辣都很正常,重庆人、湖南人也有很多不吃辣的。

        当然,老北京人也是不怎么习惯吃辣的。

        我是个无辣不欢的人,当然每次去吃必点辣锅。在京吃过老诚一锅、蝎王府,别的还有很多店没有去过。蝎王府的门面更大一些,老诚一锅更适合三五好友吃上一顿。所以这里我就简要介绍一下老诚一锅了。老诚一锅在京城随处可见,如果想这一口了,不至于长途跋涉,可能就近导航走路就能轻松到达。

        在京期间我都是公交地铁、架步量,即使有车也轻易不去坐,这是一个习惯。

       老诚一锅,一进屋就能闻到满屋浓浓的羊肉香味。羊蝎子越炖越香、特别好吃,不油腻也没有膻味。有的人喜欢带有膻味的,比如我的朋友东子,这次在京我们吃饭就聊起过。当然,西北地区的朋友可能也是这样。这里的锅底有浓汤、微辣、香辣、麻辣和鸳鸯锅,整体就餐环境也比较巴适。我个人感觉吃羊蝎子不能人多,4人以内最好。在北京吃羊蝎子,无论哪个店都会有芝麻烧饼,这可能是在京和在别的城市不一样的地方。我在家也经常做羊蝎子火锅,由于老人不能吃辣,每次都煮白汤,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喝汤吃肉真是幸福。 

美食之四:卤煮火烧

       我认为这才是最有北京味道的小吃,也是下水爱好者青睐的美食。评价北京美食荒漠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卤煮火烧是京城土生土长的特色小吃,一个滚开的大锅,里面整齐码放着火烧、大肠、小肠、猪肺,豆腐一般都是拿出来放在一边,等食客点了再切上放进碗里。卤煮火烧我吃过挺多店,有很多店都是吃了一口不想再吃,比如南锣鼓巷附近的一家店,和大栅栏十字交叉胡同里的一家店,还有因腰椎卧床点了外卖的某胖的店,这些卤煮确实难以下咽。

        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如果不严格遵守规则,不仅会砸了自家生意,也给这地地道道的京城小吃抹了黑。

       我认为好吃的店我吃过3个,其中2个是门框百年,在两个地方开的同一个名字的店,还有小肠陈。这两个都是非常火爆需要排队的店,小肠陈排队的队伍经常排到门外很远。总算到了自己的号,付了款点了菜端起卤煮,却经常会发现没地坐。实在没辙,去了2次都是在门外台阶上吃的。如果是你一个人在台阶上坐着吃,可能会感觉没有面子。但你发现很多人都这样吃,有些衣着体面开着豪车来的,还有一些年轻漂亮的女孩也是端着卤煮坐在门外台阶上吃,就无所谓了。

        门框百年的店有很多,前门和新街口的都去过。尤其是前门店,我曾经带着夫人去吃过好多次。夫人在内蒙生人,岳母是山东人,喜欢吃面,尤其是干巴饼,火烧当然可以满足夫人对面食的要求。记得家住北京的三姨家表妹结婚,我带夫人来京参加婚礼,住在前门大街旁边的京泰龙国际大饭店,下楼走三两分钟就是前门步行街。参加婚礼当然要吃几顿,还有亲属朋友请客吃饭,我只能抽空带上夫人来尝尝小吃。卤煮火烧就是这种情况带她来的。我记得当时夫人第一个要吃的就是炸酱面,可吃了一次以后再也不想吃了,不是因为海碗居做得不好,而是我们吃甜口的炸酱都不习惯。

        可对于卤煮火烧,夫人一见钟情。竟然重复吃了2次。那时她还能陪我喝2瓶。我喝酒一直是她的两三倍,最少4瓶啤酒或半斤小瘪犊子(我老领导给牛栏山二锅头小瓶起的绰号)。火烧就是死面饼子,店家会切成井字块,豆腐切三角块,五花肉切厚片,小肠、肺头剁小块,都是一手拿着夹子,一手用刀切,动作娴熟行云流水一般。切好后,从大锅里舀一勺老汤往碗里一浇,店家会问你加不加蒜泥、豆腐乳、韭菜花、辣椒油,尤其是香菜,店家是必须征求你意见的。这热腾腾的一碗卤煮火烧端上来,豆腐吸足了汤汁,火烧透而不腻,肉烂而不糟,吃口肠吃口肺,喝上一口小瘪犊子还是蛮惬意。回来后,夫人偶尔也会想起这口,我就买来食材给她制作,记得有一次我在院里用自来水冲洗食材,足足用了2个小时,夫人笑称可以做料理吃了。在家做的食材必须要保证新鲜,收拾得要干净彻底。加上对美食的学习掌控,夫人对我的评价是超越了门框百年的。

美食之五:炒肝

       炒肝也是老北京土生土长的特色小吃,由于价格低廉,也有很大的受众群体。炒肝名为炒肝,实则里面还有猪肠,因当时肝比肠贵,故名炒肝。炒肝具有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的特点。制作炒肝比较出名的店铺有天兴居、缘赵记、姚记、西四包子铺等,后期也有推荐缸瓦市炒肝的,也没去过不敢评价。上述4个炒肝店都去过,姚记炒肝是陪老妈去的,当时知道拜登曾在这里吃过饭,特意去品尝了一下,给我的感觉是店做出名了往往不是好事,确实如网上所言,炒肝和包子都是凉的,做得再好吃也未必能吃得下了。缘赵记和西四包子铺都挺好吃,如果赶上包子刚刚出锅的时候喝上一碗炒肝,那味道真是不错。2023年在京工作期间就去西四包子铺吃过,离酒店不远,走路也就20多分钟,坐车4站地。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天兴居。

       天兴居,就是喜欢吃炒肝必须打卡的地方。老北京城的范围基本上就是现如今的二环以内。个京城以城墙划分为了皇城、内城和外城三个部分,有城墙就有城门,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四九城”一说,四道皇城门、九道内城门。建国以前的北京城,素有“东富西贵南贱北贫”之说。查一下典故,富裕的城东,因京杭大运河分支河流经崇文门,那里的物流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清代的京师税务衙门就设在城东,崇文门称为税门,所以说东富。而西城有不少王公府邸,故而说西贵。至于北城,过去那是正黄旗和镶黄旗的地盘,有朝廷的庇护,这些满清贵胄可谓风光无两,可到了清末尤其是民国时期,这些满清遗老遗少们没有了经济来源,有很多还有吸食鸦片的恶习,就只能靠变卖家当过日子,所以就越来越穷了,所谓北贫。

        那么城南为什么就是南贱呢?“贱”是下贱(职业)的意思。城南位于外城,聚集了贩夫走卒、伶人娼优,打把势卖艺等下九流的底层人民。南城就是现如今的前门大栅栏一带,这里有很多胡同,在旧社会是花街柳巷的去处。有一部很老的电影《城南旧事》,描述的就是北京南城的故事。

        前门附近的鲜鱼口胡同,当年是京城的漕运码头,也是贩卖鱼虾水产的市场,所以成为鲜鱼口胡同。市场中间位置有个小吃铺子会仙居,老板名叫刘永奎,主营折箩。折箩就是大酒店回收的饭菜,再加热端上桌,给这些卖鱼卖虾以及出苦力的人吃起来,满足口腹之欲。就这样一个小店铺,不咸不淡经营到了民国,店铺的少掌柜刘宝忠接了班,主营项目增加了白汤杂碎,也就是猪下水煮汤,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牛杂锅。

       当时,《北京晨报》的主持人杨曼青经常光顾此店。在一次闲聊天中,建议将“白汤杂碎”中的心、肺去掉,用口蘑渣熬汤底,猪肝大肠双烩,加上酱色和蒜末,用水淀粉狠狠勾芡,命名为“炒肝儿”。炒肝用一种特制的高桩小碗盛满,当时人们吃炒肝儿时讲究不动筷子和勺,只需手托碗底,嘴唇沿着碗边转着喝,就着猪肉大葱馅儿的小包子,或是芝麻烧饼,又热又香,那真是别有风味。每碗卖两个铜子,每天从早到晚一直供应,很受顾客欢迎。再加上晨报的宣传,会仙居的买卖算是火了。但买卖传到了下一代,刘家五兄弟共同经营,兄弟几个谁当值谁贪钱,还有的抽上了大烟,买卖越做越差。

       到了民国22年,也就是1933年,会仙居斜对面开了一家天兴居,也卖炒肝儿。天兴居刚刚开业,就把会仙居的客人基本抢光了。因为天兴居炒肝的味道很是鲜美,在当时味精还没问世或没有普及的时期,炒肝汤底是需要用口蘑精心熬制才能味道鲜美的。

建国后,天兴居和会仙居合并,统称天兴居,会仙居这个名号就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所以,当今人们吃炒肝,寻根溯源只能是天兴居了。

         天兴居的炒肝不咸不淡,依照我东北人的口味也算可以。喝炒肝贵在热乎、黏糊,猪肠火候适中,猪肝嫩而不生。所以,当你能够遇上刚刚出锅的炒肝,配上刚刚出锅的猪肉大葱包子,一口包子滋溜一口炒肝,那味道绝了。天兴居由于离前门大街近,加之我每次来几乎都住这附近,所以是我光顾最多的小吃店。偶尔住的远一些,我也会特意来上一次,喝一碗炒肝、来二两包子,满足一下味蕾,回忆一下过往。这里,我带夫人来过,带老妈来过,带女儿来过,也带我的姨姨来过。总的来说,家人们对天兴居的炒肝包子还是蛮认可的。

美食之六:爆肚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著名的回族小吃,多为回族同胞经营。把鲜牛肚或鲜羊肚洗净后,切成条状,用沸水来爆,大多是三五秒,最长也不超过10秒。爆好的肚盛在烫热的盘子里,沾一口秘制麻酱调料吃,质地鲜嫩、口味香脆。

       以前对爆肚不了解,以为爆肚就是一种菜。在家时常去道外的马记爆肚王,我和弟弟两个人每次都要点上4盘爆肚。后来在北京,和1个朋友去大栅栏附近转悠,午饭点刚好路过爆肚冯,我俩决定尝尝。进屋点菜才知道,原来水爆肚可以分成这么多种类。我俩分别点了一盘,在十几年前物价还不高的时候,两个人吃顿爆肚也花了300多块。

北京的爆肚老店还有爆肚王、爆肚满、爆肚张、金生隆等,当然所有经营北京菜的馆子里都有爆肚。只不过吃起来不如这些专门做爆肚的地道。

        据了解,爆肚冯是爆肚的发明者。也就是现在金生隆店主的太爷爷。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别的公司注册了商标,爆肚冯这个名字不能继续使用了,传人才不得已改成了金生隆。

        真正的爆肚冯开办于清光绪19年,也就是1894年甲午海战的这一年。说实话,一般人记不住什么光绪19年,但甲午海战的年份大多数人会清晰记得。

金生隆总店位于鼓楼大街附近,周边还有一个奇石馆公园,园里奇石遍布、竹林苍翠,是一个闲暇之余散步静心的好去处。我在这里就转了好多次,累了在中间的庭院里坐一会。

        爆肚冯的第四代传人叫冯梦涛。他也是一个网红大咖,自己还经常出去探店。有一次在鸭儿李记竟然点了爆肚,依他的性格当然给了差评。评论区里粉丝们留言善意的批评说,你就不应该出去点爆肚。

         金生隆首创了“牛四羊九”吃法。牛的爆肚分为肚仁、厚头、百叶、百叶尖。羊的爆肚分为肚仁、肚领、肚板、散丹、蘑菇、葫芦、葫芦头、食信、肚芯。虽然大多的爆肚口感脆嫩,但也有几种硬货难以下咽的,按硬的程度来说就是葫芦、肚板、食信、蘑菇,这4种需要囫囵下咽。所以有时你想点这几种,服务员告诉你没有,可能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吧。

        金生隆最为经典的是肚仁,也是爆肚中的极品,据说一盘肚仁要7—10只羊才能做出来。价格也不便宜,一盘88元,饭量大的人一顿吃下五六盘极为轻松。还有散丹,也就是羊的百叶,口感鲜嫩,吃起来也是很不错的。要想吃点有嚼头的,推荐肚领,肚领也就是肚仁没有剥去外皮,厚厚的,吃起来脆弹嫩滑,口感交错有层次。爆肚本身是没有太大味道,主要依靠的是一碗精心调制的蘸料,蘸料的选择极为苛刻,据说芝麻、醋等调味料都是精选的大品牌,而且他家的蘸料竟然也申请了国家专利。

        我们在金生隆也点了火锅。据说金生隆是北京唯一保留八部位精致分割羊肉的涮肉馆。八部分位能够确保一部位一口感,从“弹、脆、嫩、润、滑”不同角度引导食客去品味真正的老派涮肉文化。我们点了2盘必点的鲜切羊上脑,也点了涮肉里最肥美的大三岔,这是五肥五瘦的部位,涮煮过后肥香四溢,咀嚼之中口舌生香,真是美味。可能因为老派涮肉的缘故吧,鲜切肉的摆盘和别的店不一样,比如羊上脑,别的店铺都是圆圆一片,外圈都是一层均匀的白脂,看起来特别整齐。金生隆的涮肉摆盘都是长条的,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的。总的来说,除了有点小贵,别的没有什么缺点。

美食之七:烧麦

       谈起北京的烧麦,不得不说老字号都一处。北京有一首描绘都一处的藏头诗:都城老铺烧麦王,一块黄匾赐辉煌。处地临街多贵客,鲜香味美共来尝。难得的是,时过境迁,前门大街上的老店至今仍在开门迎客,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也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天的都一处烧麦不仅是很多老北京人记忆中的味道,还是一个供南来北往的游客了解京韵传统美食文化的窗口。

       在都一处吃烧麦,感受的是不一样的就餐氛围。很少有人在这里喝酒,基本都是点2屉招牌的猪肉三鲜馅烧麦,再配上几盘小菜,比如芥末墩、芥末鸭掌等,配上一碗热乎乎的羊汤,烧麦就着羊汤下肚,鲜香四溢、肥美多汁,口感非常特别。

       都一处的前身叫王记酒铺,据传创业于乾隆3年,也就是1738年,迄今将近300年的历史了。经营小店的是一个叫做王瑞福的山西人。他经营酒铺和别人不一样,每天必到子时关门,逢年过节也是如此。相传乾隆17年,也就是1752年除夕当天晚上,前门附近的胡同子都是黑漆漆的,别的店铺早已关了门。这时,三个仪表不俗的客人挑帘入内。三人看起来是一仆二主,伙计不敢怠慢,把他们引到楼上,并端上自制的拿手菜和好酒热情招待。客人饮罢酒,尝过菜,直夸奖这里的菜好酒好服务好,连京城里那些有名的酒楼都比不了。其中一位客人有些感慨地说,到了这个时候,不关门的酒铺,偌大个京怕也只有你们一处了。我送你们这小酒铺一个名,就叫都一处吧!话说这个客人就是乾隆。店主人当然不认识他,也没把他说的话放在心上。可没想到几天后,竟有太监送来一块写着“都一处”的虎头匾,并告诉王记酒铺这是当朝乾隆皇帝御笔赏赐。掌柜的这才知道大年三十见到的贵客竟是皇上,他连忙叩拜谢恩,并把虎头匾悬挂在最显眼的地方。从此,“王记酒铺”就改名叫“都一处”了。乾隆赐匾后,人们都来看匾尝菜,曾经的小酒铺名声大噪,随着都一处的生意愈发兴隆,不止糟肉、晾肉、马莲肉,就连面食烧麦和炸三角的名声都响彻京城。

       都说都一处对皮最讲究的,中间厚1毫米,边0.5厘米,直径11cm,最少要捏成24个褶子,象征24个年气。三鲜烧麦56元一屉10个,是都一处每次必点的招牌,价钱小贵。我来这里吃饭不下3次。只喝过一次酒,是陪当时的常委书记喝了1个小瓶二锅头,也就是我说的小瘪犊子。还陪夫人和老妈分别来过,她们都很喜欢这里,无论是古色古香的店面匾额,还是里面依旧保留复古的就餐环境,或是热腾腾的烧麦羊汤,在寒冷的季节里吃上一顿还是很惬意的。

       再说别的烧麦,我还真很少吃了。以前开在鲜鱼口胡同里第一家店,叫同德和。临街明档制作烧麦,常常引来很多人围观。师傅们擀皮的手法非常娴熟,包烧麦的手法更不在话下。往往站在这里看就是一种美食享受。我只在这里吃过一次,感觉还好,毕竟出门在外吃啥都要吃个特色。不过今年去的时候发现这个店已经关门了,曾经挂牌百年老字号的店也扛不住疫情的冲击,想想都令人唏嘘不已。鲜鱼口胡同已经不再繁华热闹。火宫殿、烤肉季、同德和,以及一些小吃店都已经关门或者换了招牌,还有位于前门大街的一条龙涮肉馆,竟然也找寻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河沿肉饼,12块钱一个里面都找不到肉,只能吃到葱和青藤椒的香味,可是每天开门就排着很长的队,估计吃过一次的人再也不会踩雷了吧。

美食之八:护国寺小吃

       护国寺小吃在北京也是遍地可见的。它的分店遍布北京,甚至每个景点附近都有埋伏,途经此地的游客,无不愿意迈入这座小吃博物馆,一尝文人墨客传说里的味道。

但现在的护国寺小吃,老字号的影响力虽然还在,可能也有很多的人在排队,也经常有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很多长居北京的吃货,可能早已不会主动迈入它的大门。豆腐脑、羊杂汤、糖耳朵、面茶、豆汁儿、肉包子、菜包子、糖油饼,以及豌豆黄、驴打滚等各类京城点心,在这里几乎可以一网打尽。现如今的护国寺大街依然人来人往,但整条街上除了爆肚满好像再没别的让我感兴趣了。

        据说,护国寺小吃源于清末。每月逢七逢八,护国寺大街上都有庙市,繁华热闹,在京城里几乎无敌的存在。当时在北京,护国寺能供给人生所需要的一切商品。这里锅碗瓢盆、古玩字画、金银玉器、旧书拓片,说相声的变戏法卖大力丸的,一应俱全。还有花市和狗市,办公用品,甚至包括寿衣纸扎,从摇篮到坟墓,在这里都能安排得明明白白。话说这里虽然是庙会,可这儿没人烧香礼佛,大家享受的是世俗带来的欢喜。最早护国寺的喇嘛逢年过节会制作斋食,包括糕点、甜食、茶饭、茶汤、腊八粥等,听说还要送入宫中给皇上尝尝,据传乾隆皇帝可能真吃过护国寺小吃。后来随着就是清真美食的入驻,炸回头、羊肉卤豆腐脑、水爆肚等一些美食都在护国寺庙会上出现,盛况空前。解放后庙会停办,成立了国营的护国寺小吃,小吃品种号称上百,直到今天。虽然我们在这里可以一站吃遍老北京小吃,可是随着中央厨房的兴起,我们吃到的小吃已经远远不及当初了。在这里我唯一喜欢的就是羊汤,还算厚实,配上1个大菜包子足够了,这里的大菜包子真够个,有些饭量小的女生可能连一个包子都吃不完。

美食之九:驻京办以及老字号

——宜宾招待所

       到北京,可以到各省市驻京办享受极具特色的地域美食。川湘菜当然是吃辣人的首选。最让我难忘的是宜宾招待所,一个藏在背街小巷子里没有招牌却火爆到极致的餐厅。说这里是餐厅,也差不多,从门口、过道,几乎开门以后随时都有很多人等位。招牌菜很多,三两个人根本吃不完。他家的菜几乎各个好吃,没有踩雷的。最好吃的是火爆腰花、李庄白肉、辣子鸡、宫保鸡丁、火爆黄喉、毛血旺、麻婆豆腐、椒麻七星湖黄辣丁和麻辣兔头,还点了醉三江、梅花冰粉、粉蒸牛肉,除了粉蒸牛肉以外都好吃,道道美味,可是人少没法多点,这都有些浪费了。这里的鱼虽然很好吃,不过价位真的挺高,以川菜的性价比来讲不太划算。

      宜宾招待所是北京餐馆排队的扛把子。这里是四川省宜宾市的驻京办。在抖音里看到老唐、老田、老高、隋卞、魏伟等一众千万级粉丝大咖到此打卡,几乎没有差评的地方。店里从开门就没有不排队的时候,只要这边客人撤了桌,那边分分秒就坐上了新的食客。一个店能做到这种程度,真让人难以置信。越好吃的菜越难以说哪个最好吃,可能就是我对宜宾招待所的评价吧。

——峨眉酒家

      是一个百年老字号的川菜馆子。创始人武老先生现今已超百岁,现在也能偶然看到老人家接受采访时说起梅兰芳、宋氏三姐妹、张大千、齐白石等名人来店吃饭的情形。店里的拳头招牌是宫保鸡丁。我只去过一次,因为口味偏甜,可能武老先生做菜口味就是保持甜口川菜原因,个人有些吃不惯而已。

——宝庆府

       宝庆府是邵阳的旧称。1913年废宝庆府,设宝庆县,1928年宝庆县复名邵阳县。在邵阳发展历史上,宝庆这个名字,用时最长,历经700余年。在北京西城区的一条大街上,看到了宝庆府。好像是百万庄大街吧。这个酒店开业时间不长,规模很大,环境很好,定位很高。看门面旁边写着邵阳米粉,这个店的老板应该是邵阳人。所以查了一下,确实是邵阳人,也就是我们现在非常火爆的一首歌《早安隆回》歌手袁树雄的家乡。隆回是隶属于湖南省邵阳市的一个县。这首《早安隆回》不仅让我们在世界杯上享受优美旋律,感悟梅西夺冠精彩和节奏,也登上了2023年春晚舞台,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内陆歌手的一大奇迹。抖音里看到袁树雄曾经来过这个店,所以就当慕名粉丝来品尝一下。

        宝庆府共3层,面积近3000平方米。一楼为高端湘菜品牌--宝庆宴卡座,二楼是包间,三楼是邵阳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办公场所。这里主营高端湘菜品牌--宝庆宴、邵阳米粉,食客可以在绿色、人文、良好健康的光影环境中,体验正宗的邵阳味道、宝庆的历史文化。我们点了陈坛剁椒蒸鱼头、毛氏红烧肉、邵阳本味鲜土鸡、18秒小炒黄牛肉、臭豆腐等招牌菜,问起服务员鱼头是不是千岛湖的,只答复是大湖的,我猜这个大湖可能就是洞庭湖吧。宝庆府的每道菜制作都很精美精致,加上桌桌免费的草莓、带有茶炉的红茶壶,还有邵阳特色三味碟,每人一碗邵阳米粉,味道甭提有多自在。菜系走的都是高端路线,几乎很少有低于100的菜,但品尝一次还是非常值得的。

——泰丰楼

      泰丰楼是京城八大楼之一。所谓“八大楼”,是指过去不同的八家经营山东风味的著名餐馆。在不同历史阶段,“八家”的说法不尽相同,排列也不一致,但无论是哪一段时间,“八大楼”均有泰丰楼。虽然现在的八大楼风光不再,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那些在城市中屹立的百年老店,尤其是前门西大街2号的泰丰楼,仍旧散发着光芒。

        泰丰楼开办于1876年,距今已有近150年历史。建国前就为名人雅士所青睐。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及其夫人宋庆龄在京居住期间,曾慕名前往做客;窃国大盗袁世凯,曾在此招待亲朋;蒋介石、李宗仁及何应钦等党政要人,到北京时均在这里宴请宾客;当时政界、商界、银行界的头面人物,也经常出入此饭庄,并以此为荣。京剧旦角尚小云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等每月总有两三次固定的聚会设在泰丰楼,以谈论琴棋书画、切磋技艺、传递消息。孟小冬等名家拜师也选择在此处。著名京剧大师梅葆玖也经常去泰丰楼,他说:“喝汤,非泰丰楼莫属。”建国后陈毅第一次宴请北京工商界人士,也是在这里设宴。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宋庆龄怀念泰丰楼的味道特意问起,答曰泰丰楼已经关闭多年,宋庆龄先生亲自向有关组织建议恢复泰丰楼,泰丰楼才得以重新开业,厨师长李启贵在卢森堡世界烹饪大赛、对日交流烹饪大赛以及全国烹饪大赛中,均夺得金牌。

        泰丰楼的招牌菜有乌鱼蛋汤、葱烧海参、干靠鳜鱼、糟溜鱼片、三吃丸子、萝卜丝饼、爆三样、芫爆肚丝等,但最为招牌的是油爆双脆,不过需要提前一天预定,不然点不上。我们就因前一天太晚才定包房,没预定上这个招牌。葱烧海参是鲁菜名菜,也是泰丰楼的镇店菜,水发海参质感Q弹,烧汁入味,入口完美平衡。芫爆肚丝用的是猪肚,猪肚与葱姜料酒煮透切丝,与只取茎的香菜大火翻炒、勾芡装盘。乌鱼蛋汤作为国宴菜品,水淀粉的芡湖,白胡椒浓郁却不辣喉,醋的酸爽却不刺激口舌,喝一口下肚别提多爽快。更为称赞的是菜价不贵,包房环境还不错,二楼服务员大姐很善谈,让客人的心里很是温暖。

——丰泽园

       丰泽园饭庄是北京鲁菜老字号,也有人说是旧京城“八大楼”之一,创办于1930年。但我个人认为不是,因为当年八大楼的评价好像是1920年,所以开业晚于这个年份的不可能被评为八大楼。丰泽园饭庄以经营鲁菜而闻名京城,鲁菜主要由济南风味和胶东风味组成。

       建国后丰泽园是国家领导人举行公务宴请外宾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如胡志明、西哈努克亲王、田中角荣、基辛格、布什等都曾到此就餐。丰泽园先后接待过90多个国家的政治要人和文化名人。如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重大国宴,丰泽园都有派选厨师参与。

      这里我只来过一次,在楼上的最大包房就餐。点了葱烧海参、鸡汁鱼肚、清炖裙边、烩乌鱼蛋、糟香桂花鱼、干烧大鲫鱼等这里的名菜,丰泽园菜肴特点是“清、鲜、香、脆、嫩”,尤以鲜为最,菜品清淡味浓、醇厚不腻,烧制过程注重清、香、鲜、嫩、脆,尤其是烹调用汤堪称一绝,故有“百鲜都在一口汤”之说,无愧于“吃了丰泽园,鲁菜都尝遍”的说法。作为十八线美食小咖的我,自然少不了这难以忘怀的记忆,事过多年依旧真切。

十、新兴小吃

       在北京,还有一些新兴小吃遍地可见。比如南城香、宇飞牛肉面、新川面馆等,新川面馆可能有些历史,但南城香和宇飞牛肉面创业时间不长,南城香可能是创业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于2015年左右。

        新川面馆的凉面和热面,我个人口味原因,不是很习惯。

         宇飞牛肉面据说也就创业十几年,牛肉面汤色很重,但喝起来口感真的不错,由于个人还是习惯于兰州牛肉面的一清二白三红四绿,所以我只是吃过一次而已。

       南城香是我吃过最多的小吃店。宾馆旁边就有一家南城香,每天早上6点就早早开门了。他家的早餐招牌是油条、豆浆、虾仁馄饨,尤其是馄饨,每个里面都有一整只虾仁,吃起来扣扣弹弹,口感极好。每碗馄饨还赠送一根油条,再点上一个茶叶蛋,加上免费的酸豆角、香辣萝卜咸菜,一顿早餐20多块钱足以饱腹了。但他家的豆腐脑着实吃不惯,口感偏甜,不适合东北人的口味,烧麦里面的馅料是以糯米为主,也不喜欢吃。

作者简介:

周庆峰,2000年代初期即业余担当网络文学论坛版主。后从事政法工作十余年,虽未有任何作品见诸于报端,却依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性情中人,追求远离喧嚣,亲近自然。喜交文人做知己,善把琼浆为诗情。

               

欢迎在留言区内评论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