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与学校文化

 课程教学研究 2023-04-03 发布于浙江


“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在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特定民族或特定人群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方式”(《文化哲学》P37,衣俊卿著,云南人民出版社,下同)

“文化构成各个民族的生存结构的内在的本质和基础”((《文化哲学》P38)

从这个定义出发,学校文化就是特定时代,特定学校中历史地形成的师生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方式。学校文化就是师生特有的生活方式,是学校得以存在的本质和基础性的东西。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文化才是真正的学校。光有大楼、大树还不是真正的学校,真正的学校需要有大师,需要有历史,可能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人断言:好的学校需要有大树(历史象征),更需要有大师(文化象征,大师、名师及其所代表的符号化的生活方式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文化的人本规定性,是文化的本质规定性,文化的其他各种特性都源于这一人本规定性。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体现着人对自然和本能的超越,代表着从区别于动物和其他自然存在物的最根本的特征。”((《文化哲学》P40)

文化最根本的规定性是人本,是超越,这是人的未完成性和能动性决定的。所以学校文化也应当追求对已有的文化的超越,持续创新应当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的追求和特性。

但是我们需要记住的是,这种创新应该是在继承“大树”前提下的创新,而不是把“大树”挖去以后的“创新”。但是如今的学校,常常是一位新校长上任,为了“政绩”,另起炉灶搞一套,于是“大树”的根脉就此断绝。如此办学,“历史”何以延续?学校的文化形成也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下许多地方教育管理中实行的校长岗位轮换制是一个应该怀疑和批判的制度安排,它不符合学校文化关键要素——“大树”和“大师”的成长规律,因此也不符合学校文化发展的规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