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生入门:人体肺脏的功能有哪些

 咸鱼片 2023-07-07 发布于广东

今天鱼儿重点说一说这个脏器。

中医将肺称为“娇脏“,在人体五脏中,肺的位置最高,也叫 “华盖”之脏

而它所“主”的“皮毛”“腠理”,所“开窍”的“鼻咽”,又是人体的前线之前沿,最易受外邪之侵犯。所以在五脏中,只有肺有“表症“。

如《素问·病能论》曰:“肺者,脏之盖也”
又如《中藏经·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著:“肺者,魄之舍,生死之源,号为上将军,乃五脏之华盖。”
《外科正宗·卷之二》中又指出:“盖肺为五脏华盖,其位至高,其质至清,内主乎气,中主声音,外司皮毛,又兼主乎寿天”
意思是肺在五脏的和其保护五脏、抵御外邪,统领一身之气等重要作用的概括。
肺,又称为“水上之源”。
《黄帝内经》中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说法。
意思是由脾运化的精气,必须先输送到肺,肺再将精液像雨露一样洒遍全身,才能熏蒸肌肤、充盈五脏,润泽皮毛,布敷各处。
肺的阴阳五行属性
  • 肺的阴阳属性

肺的阴阳属性有阴中之阳和阳中之阴之论。肺为五脏之一,属阴,但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上部为阳,故为阴中之阳;肺系于背而通天气,为阳,故曰阳中之阴。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
又因其气与四时之秋气相通,主收敛、肃降为阴,故而称其为“阳中之阴”。
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 肺的五行属性

肺的功能特点是下行、清肃,与五行中“金”的清洁、肃杀、收敛的特性相类相通,故肺在五行中属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素问·金匮真言论》亦曰: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类金,其味辛,其臭腥,其音商,其数九,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规律,肺属金,生金者土,金生者水,克金者货,金克者木,因此,生肺之脏为脾,肺生之脏为肾,克肺之脏为心,肺克之脏为肝“。
肺的结构和功能
肺对人体来说是特别关键的,因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阳气就是在此进行交换的。《素问·灵兰秘典论》载:“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相傅之官”是古代的官名,相傅就是首相,相傅之官就是首相组阁的政府机构。《黄帝内经》把五脏形象比作中央官员,而把六腑则比作地方官员。“六腑官员”的工作地点一般在基层、细致、认真地处理地方工作;“五脏官员”则权衡治理,统摄大局,它们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作用却是举足轻重的。一旦五脏功能不协调或出现障碍,则会百病缠身。
《黄帝内经》认为,肺为“相傅之官”,“相”即宰相,“傅”即师傅,意思是说肺脏在五脏中处于军师的地位,有了肺,才能”治节焉出“。

什么叫“治节“?

就是治理调度调节,就是指挥。这种“指挥“,都是在前台运行的,它的后面还有更强有力的机构和力量在控制和左右。
《黄帝内经》还认为肺主治节,认为肺的功能正常,人体的气机才能调畅。所有的理论就为了证实一点:肺在人体中是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往往对全身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就像贤臣、宰相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一样。
中医学还认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地方,在五行中属金,在五色中属白色,方位为西方,肺部疾病都会引起面色发白。
肺在五味为辛,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在四季与秋季相应,在天体中与太白星相应。因肺主皮毛,故病多在皮毛。
肺开窍于鼻,藏着精神意识中的“魄”,疾病多表现于背部。
《灵枢·本枢》曰:“肺合大肠”。即“肺与大肠相表里”。这种表里关系,表现在肺和大肠的生理、疾病等多方面互相影响,互为补充,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依赖关系。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二者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关系,因此肺部疾病一般也会引起大肠的不适,如排便的异常,这也是很多肺病患者出现便秘的原因。
再有,肺在五音为“商”,再五行生成数为“九”,在五气为“腥”。

肺的结构:

中医的肺:

常泛指以“肺脏“为中心和主导的整个呼吸系统,如果按照今天西医的理解,它包含人们所说的用于呼吸的肺泡,支气管,主支气管,肺内毛细血管,全身的淋巴管道,胸膜、皮肤上的毛细血管网等等。

如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会厌左气门右气门卫总管荣总管气府血府记》曰:“肺两叶大面向背,上有四尖向胸,下有一小片亦向胸,肺管下分为两杈,入肺两叶,每杈分九中杈,每九中杈分九小杈,每小杈长数小枝,枝之尽头处,并无孔窍,其形仿佛麒麟菜。”
除此,《医林改错·亲见改正脏腑图》又曰:“肺管至肺分两杈,入肺两叶,直贯到底皆有节。管内所存皆轻浮白沫,如豆腐沫有形无体。两大叶大面向背,小面向胸,上有四尖向胸,下一小片亦向胸。肺外皮实无透窍,亦无行气之二十四孔。”
说明肺是质地疏松的含气器官,肺的体积可随吸气、呼气而增减。《难经正义》在描述形态的同时结合了肺脏的呼吸功能。云:“(肺)后附脊骨,前连胸腔,肺中有管窍,上通咽喉,以呼出悍气,吸入生气,而换紫血,入心化赤,下引心气,而达胞室。肺质轻松,外有膜濡润,以助呼吸者也。”
中医认为喉与器官为肺之门户,是呼吸之气的必由之路。如《难经·四十二难》曰:“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灵枢·经脉》称与肺连属的气管、喉咙等组织为“肺系”。《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喉主天气”。《医旨绪余》曰:“喉主出纳,以应天气。而为肺之系,下接肺经,为喘息之道路,自喉咙而通于肺,肺下无窍而有空,行列分布。”此后,《重楼玉钥·卷上》又云:“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之系。乃肺气之通道也,凡九节。长一尺六寸重十二两。故咽喉虽并行,其实异用咽。然人之一身惟此最为关要。”

西医的肺:

只是单一器官。
肺,是被脊椎、肋骨、胸围包围着的器官,位居胸腔之中,即中医称为“上焦“的位置。肺分五叶,分左右两个部分,呈分叶状,左二右三,覆盖于心脏之上。肺通过气管、支气管与喉、鼻相连,所以中医也将喉称为肺之门户,鼻称为肺之外窍。
西医认为,肺不仅是人体的呼吸器官,也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这与中医认为肺主“一身之气“,肺”朝百脉“的认识可以说是一致的。
因此,肺气肃降才能通水道于膀胱。所以要保持气机通畅,在调理五脏时应注意宣降肺气。

从生理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肺分为左肺和右肺。左肺看起来比较狭长,包括上、下两叶;右肺则比较短粗,分为上、中、下三叶。由于左肺内侧有心脏,所以左肺比右肺稍小一些,容积比率约为55:45.肺泡总数约有3-5亿,其面积总和为70-90平方米,实际上大约是体表面积的50倍。即皮肤。
人体正因为有如此广阔的面积进行呼吸,所以每次仅用几秒钟的呼吸时间就可不停顿地进行气体交换。
然后在肺门处分成一定数量的细小支气管,并与其前端的极小的袋状组织肺泡相连。被吸入的空气与血液在肺泡里进行交换。
肺的血管系统有两种,一个是小循环系统,由心脏左心室出来的肺动脉与左心室的肺静脉组成。在这一循环系统中进行气体交换,以净化全身血液。另一个是大循环系统的血管,它们承担肺本身的营养,有支气管动脉与支气管静脉。
正常的健康的肺像海绵,柔软、富有弹性,因为肺主要由反复分支的支气管,及其最小的分支末端膨大形成的肺泡共同构成,里面充满了空气。故又称“娇脏”。
称肺为“娇脏”,是与刚脏相对而言:肺为娇脏,肝为刚脏。肺肝两者相较,一般就会发生肝气恃强凌弱而伤肺,即所谓:肝气左升太过,肺气右降不及。
除此之外,称肺为“娇脏”。有两方面的原因:
肺体清虚娇嫩,性喜滋润,不耐寒热风燥诸邪入侵,也不容异物在内;肺外合皮毛,在窍为鼻,与外界相通,外感六淫邪气从皮毛或口鼻而入,最常犯肺而为病。
简单地说,肺居高位,必先被邪所伤;肺为清虚之脏,肃静轻清,不容纤芥,经不住邪气的侵袭。故无论外感、内伤或其他脏腑病变,皆会累及于肺而发生咳嗽、气喘、失音、肺痿、咯血、肺痨等病症。
肺内气管:
肺内器官是肺的基础构成,反复分支形成的支气管神似枝繁叶茂的树干,这种分支可达到23-25级,最后形成气泡。肺内器官是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通道。
淋巴管:
淋巴管分布于肺的各个部分,一部分淋巴液流向肺的表面,但大部分流向肺门然后进入肺门淋巴结。
间质:
肺内器官与肺泡之间的结缔组织性质的间质、血管、淋巴管,神经等分布在其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的毛细血管也分布在这里。
肺泡:
肺泡是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的半球状囊泡,大小和形状不一。成年人的肺泡数量惊人,有3-4亿个,总表面积可达100多平方米,相当于一套三居室房子的面积。毛细血管膜和肺泡共同组成呼吸膜,血液和肺泡里的气体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呼吸膜才能完成。
另外,肺泡内壁分泌的表面活性物质也具有非常关键的生理作用,它们维持着肺泡的膨胀状态,保证人体呼气时肺泡不塌陷。
附属器官
胸膜(肋膜)由直接包裹肺的胸膜与在肺门部折回去包裹胸腔内侧的壁侧胸膜组成。这两个胸膜之间是胸膜腔,患胸膜炎时可有积水。
肺门淋巴结(腺)由两肺肺门部起,沿支气管和气管分布有许多淋巴结,通过淋巴液流进右侧的颈静脉。
横隔肌 为胸腔与腹腔的分界线,通过其上下运动,使肺伸缩以帮助呼吸。
肋骨、脊椎、胸骨是组成胸廓的骨骼,分别附有肋间肌和胸大肌等呼吸肌,可帮助呼吸运动。
纵隔 是左右肺的分界线,其中有肺门淋巴结、气管、食道、胸腺、大血管等。

肺的生理功能

从西医方面来讲,肺的生理功能有两种,主要是通气和换气。通气指的是将体内的气体与外界空气进行相互交换;换气指的是将通过呼吸吸进体内的含氧空气。
中医认为,肺为五脏之华盖,是高清之脏,外主一身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互为表里。
它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总之肺脏有主管人体呼吸运动、布散津液和促进体液代谢的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

提到“气”字,我们需要明白一点:中医说的人体之气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气”有着实质的区别。人体之气,一般来源于精气(即父母的先天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精气)、谷气(饮食中的营养物质)。
肺主一身之气,负责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运行,是体内气血交换的门户。如《素问·五脏生成》曰:“诸气者,皆属肺”。指肺在人体之气的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意思是说肺为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主一身之气,人体中的各种气,都由肺所主,归属于肺。
尤其是宗气,其主要依靠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生成,因此说肺功能受阻则会直接影响宗气的生成,进而会影响全身之气的生成。同时,之所以说肺主气,还因为肺对全身的气机有调节作用。肺的呼吸运动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肺通过”主气“使用”宣发“和”肃降“的手段,实现治理调节人体阴阳、捍卫正气,抵御驱除外来入侵之敌,祛除邪气,从而保护肺本身和人体的整个机体的健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扶正祛邪“。
那么什么叫“主气“?什么叫”宣发“?什么又叫”肃降“?
先说主“气“。所谓”主“,就是主导,统帅、控制、治理、调节的意思。
中医认为,“气“和”血“是健康和生命的物质基础,而气与血又是相辅相成,难以分割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这就可以理解为”血“是”气“的基础,而”气“是”血“的主导。而肺又是主导之主导,是指挥、是统率”气“的。由此可见肺的重要性。因此,肺又被称为人体的”前线指挥部“。中医将肺主气的功能分成两部分:一是“主呼吸之气“;一是”主一身之气“。
“肺......一呼一吸,与天气相通”《医原》
肺主呼吸之气:体现在对全身机体的调节,肺有节奏的呼吸运动,体现出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肺主一身之气:就是人体上下表里之气的生成和运行都由肺来主持和调节,肺通过这样的方式调节治疗全身。
其实,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这二气就是一气,是难以分割,也不应分割的。
实际上,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都隶属于肺的呼吸功能,肺的呼吸调匀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
首先,肺是人体实现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也就是说,肺是我们人体吐故纳新的“交换站“。人体通过肺将大自然的”清气“即氧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人体内,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相结合,生成宗气;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即二氧化碳,使体内外的气体不断交换,以保持”新鲜“。这种新鲜的”气“,还不断地与肺之母亲之脏——”脾“上输出给它的精微物质相结合,以补充其在运行中7的消耗,保持其活力,不至于使其成为”空“气。
其次,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是维持和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因素,对全身之气的运行起着促进作用,一呼一吸之间,气升降出入周流全身,脏腑气机升降有序,气化活动正常,从而保证了气的生生不息。
与此同时,宗气集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也就是西医所指的整个心血管系统的配合和共同作用下,使我们血液中的含氧量始终保持健康水平,以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又促进了全身之气的生成。
不仅保持正常的呼吸运动,而且合理地将氧输布全身,温煦四肢百骸,以维持它们正常地生理活动,并始终维持着良好地循环。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都要靠”气“带动”血“来运行,而又都是由肺来指挥,主导和调节控制的。
这就叫“肺主气“。”肺主气“不仅是肺的功能,也是人体赋予肺的全力,因为它是”人体的前线指挥部“。
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而和顺。若肺气不足,肺气虚,则清气(氧气)吸入减少,宗气生成不足,则会呼吸无力、少气乏力,语音低微、畏寒肢冷;若外邪困肺,肺气不宣,则会呼吸不畅,痰湿淤阻、咳嗽哮喘、嘴唇绀紫。肺气虚和肺气不宣又往往交叉在一起,且互为因果,都会削弱肺主气的功能。“前线指挥官“受到威胁,自然也就使整个人体都受到威胁。
那么,肺又是怎样来体现它“主气“的功能,行驶它”前线指挥部“的权力的呢?
可以说,它主要是通过“宣发“和”肃降“这两个手段,来行驶它的权力,体现它的功能的。
先说“宣发“。
“金曰从革”。是说金有刚柔相济的特性。比如肺,五行属金,肺气则有能敛降又能升宣的运动特性。
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布散的生理功能。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生理功能。
宣发和肃降运动协调,维持着肺的司呼吸,主行水等生理机能。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著:“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说的就是这种功能。这当然指的就是“宣发”和“扶正”的功能。
肺主宣发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宣发卫气与皮毛腠理,以温分肉,从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并将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 宣散水谷精微和津液。通过肺的宣发和布散,可将脾胃运化来的水谷精微及津液布散于周身、滋养脏腑、润泽皮毛。


  • 排出浊气,完成气体交换。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浊气主要靠肺的宣发作用,并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气体交换。由于肺主宣发并能布散津液,调节汗孔开合,故与津液代谢也密切相关。若肺气失宣,可出现呼吸不利、胸闷、咳喘、鼻塞、无汗、喷嚏、呼吸困难等症。


大白话,所谓“宣发“,其实就是加强人体的”边防建设“,使我们的”边防军“不仅有充足的兵力和装备,有足够的给养,而且战略战术用的好,开阖有度,能抵御和歼灭来犯之敌。
若肺失宣发,则可出现呼吸不畅,胸闷喘咳,以及卫气被遏,腠理闭塞的鼻塞、喷嚏、恶寒、无汗等症状。如果体表排汗太多,多是由于卫气虚而不固导致。
人体的边防在哪里?
在皮毛腠理,在鼻和咽喉。皮毛腠理在体表,鼻咽在高位,它们最易受外邪侵犯。
鼻咽和皮毛腠理接收来自肺的滋养,以保持其“正气“。中医把这种专门给”边防军“的给养叫做”卫气“”卫阳之气“,还有”津液“。
那什么是“卫气”“卫阳之气”。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循环运行的气分为卫气和营气两种。
顾名思义,卫气是卫护、保卫人体的。中医认为,卫气运行于脉管之外的皮肤肌肉之中,其作用在于抵御外邪,保卫脏腑。
《黄帝内经》指出:“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肌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指的是卫气的三大作用,
  • 专门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 温养脏腑、肌肉和皮肤;
  • 调节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维持的体温的恒定。

从现代医学来看,卫气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机体屏障、吞噬细胞系统、机体免疫、细胞免疫等。
卫气太弱,就好比守卫城门的士兵兵力太弱,不能很好地控制局面,所以外不能抵御外邪入侵,内不能管制津液的流失,对脏腑,肌肉、皮肤也无法起到很好的温养作用,完全是一个失职的卫兵,所以卫气本身具有寒凉的性质,所以卫气被外邪伤害之后,不再流动,而是郁积在人体表面,于是人就会感觉身体表面是冷的,所以就算出了汗,也是冷汗,身体更觉冷。
如果反复地出汗,人就感冒了。气虚的人容易感冒,原因就在于此。
卫气之外,还有营气。
中医认为,营气是水谷精气中的精华所在,分布于血脉之中,随血液循环营运于全身
从现代医学来看,营气也就是各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等,是人体各项新陈代谢的基础。
营卫虽然运行途径不同,但其“阴阳相随,外内相贯”:营气生于中焦,卫气生于下焦,人体受水谷精微之气,通过中焦脾胃的转化,然后上传到肺。
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脾胃运化了水谷精微,加上来自下焦的阳气,然后上传到肺,在肺部汇合,变成营卫二气。
营气是由水谷精微中的清气与自然清气相合。
卫气是由水谷精微之气中的浊气、自然清气、阳气相合。
营卫的互相协调是保证卫气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条件。如果摄入营养不足,则会导致营气虚,营气虚则卫气虚,这时人也就更容易被各类疾病所侵袭了。
同时要说明一下,营卫在肺部汇合而成,不能忽略其余脏腑的作用。
人体本身是一个系统,这里 是侧重在讲明肺主气这个功能。
“宣发”还有”祛邪“的功能
外邪入侵,多由皮毛腠理和鼻咽而入,进而犯肺。肺为入侵之敌所困,就会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或流鼻涕、咽干咽痛、哮喘等一系列“肺气不宣”的症候。
中医把这些称之为“实症”。如果症状较轻,一般不需要找医生,搓搓鼻翼,按按合谷穴,揉揉尺泽穴,熬完姜糖水,用川贝蒸梨,柚子皮泡脚,微微出点汗,也就好了。
出汗,在中医眼里,就是“宣发”“祛邪”,西医眼里,叫新陈代谢。通常,肺自己会使用“宣发”这种手段,有时也可借助外力助其一臂之力。比如,泡脚,喝姜糖水。
肺气的“实”与“虚”。
中医辨证里面有虚实两纲,主要用来辨别机体的强弱与病邪盛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般来说,实症指邪气盛为主,正气亦不虚。辨别疾病的虚实,可以掌握机体邪正盛衰的状况,为临证治疗时确定扶正祛邪提供依据。
肺也一样,根据气血阴阳辩论又可以分为肺阳虚和肺阴虚以及肺虚及肾引起的肺肾两虚。
肺气的“实”与“虚”往往又是交叉夹杂,且是互为因果的。这往往又都是与“宣发”有关。
肺气虚弱,不能宣发卫气于皮毛,不仅皮毛憔悴枯槁,而且引起卫外能力不足,而易遭受外邪入侵,我们就容易感冒。许多急慢性鼻炎,咽炎也往往与此相关。肺卫空虚,肌表不固,则常常动则汗出,自汗漏汗不止,如同我们的边防关口城门洞开;而肺卫闭实,毛窍郁闭,汗不能出,如同我们的边防关口已被外敌入侵,甚至占领,我们失去了控制权。“宣发”或无力或受阻,肺这个“前线指挥部”都会出问题。
再说“肃降”。
肺属金,与四季的秋季对应,秋季的特点与金气一样——肃降,“肃”就是使气往内收敛,“降”就是使气往下降,这一特点与肺的功能十分相似,故肺的功能主要是肃降。
从字面上讲,肃降,就是清肃下降的意思。肺主肃降的作用也体现在三个方面:
吸入自然界得清气,即氧气,并将宗气下行布散至脐下丹田,以资元气;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向心脏布散其它脏腑以滋润之;清洁呼吸道,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肺为清虚之体,不容异物,通过肺的肃降,可肃清呼吸道内的痰浊、异物等,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肺气失于肃降,可出现呼吸急促或表浅、咳痰、呼吸不畅等症。
肺要始终保持清洁平静的状态,不能肮脏,不能有异物,不能有病阻,清气要升,浊气要降,也就是要清肃下降,这就叫“肃降”。若肺失清肃,也就是说,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造成肺部干净了,病阻了,清气升不了,就会出现呼吸短促、胸闷、咳喘等肺气上逆的症状。实际上是肺之浊气上逆。
这就是该上的不能上,不该上的上了。还有该下的下不了,这就是肺的“降”的功能受到了破坏。
什么该下的下不了?
首先是水液,你们看,茶壶的盖子上都有个小孔,如果你把小孔堵上,茶水就不能从壶嘴倒出来了。你堵住小孔,就好像是破坏了肺的肃降的功能。其实,连“宣发”功能也破坏了,人家“透不了气”啊。
“肃降“和”宣发“是密不可分,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宣发与肃降协调,则呼吸均匀通畅,“水精四布”,也就是津液在人体得以正常布散。宣发、肃降的功能受到破坏,”上焦“的水液就不能下输到“下焦”“膀胱”,“该下的就下不来”了。于是,就出现了痰阻、小便不畅,甚至尿潴留,水肿等一系列病变。很多急慢性肾病,单独治肾,效果不佳;而肺肾同治,甚至重点治肺,反生其效,就是这个原因。
肺气的肃将与宣发运动协调,有赖于肺阴与肺眼的协调,以及肺津的正常输布。
肺阴不足,凉润、肃降不及,易导致虚热虚火内生,咳喘气逆的病变;肺阳虚衰,温暖、宣发不及,易发生寒饮蕴肺而咳喘的病变。肺津充足,则肺气易于肃降;若肺津虚少,肺不得滋润,则致肺气不降而见干咳无痰;若肺中津液不得布散而积聚于肺内,则变为痰饮,阻塞气道,致肺气宣降失常,出现胸闷憋气、咳喘痰多等症。
以上这些都是因为心肺功能衰弱,肺气虚弱导致的。
那什么是肺津、肺气、肺阴、肺阳呢?
肺津:即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具有濡养滋润、大肠、皮毛、鼻、喉等脏器的作用。肺津不足,津伤化燥,不但本脏不得濡养,呼吸运动失常,而且大肠、皮肤、毛发、鼻、喉亦失其滋润而见肠燥便秘、皮肤粗糙、毛发枯槁稀疏或声音嘶哑等干燥现象。
肺气:主要由肺津化生,具有推动和调控呼吸、行水等作用。肺气不足则呼吸无力而见少气不足以息,津液不得输布而见痰饮内生,阻塞气道,咳喘并作。肺气不足,不得布散卫气以卫外,则多发感冒。
肺阴:肺气中具有凉润、沉降等作用和运动趋向的部分称为肺阴;
肺阳:具有温煦、宣发等作用和运动趋向的部分称为肺阳。
肺阴能够凉润肺脏,使肺气下行;肺阳能温暖肺脏,使肺气上行。肺阴与肺阳的作用协调,则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相反相成,呼吸均匀,和缓有度,“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阴亏虚则肺失凉润,气不下降而上逆,故见咳喘、逆气、潮热、五心烦热等症;肺阳虚衰则宣发无力,津液不得四布而停聚肺中为痰为饮,阻塞气道,常见咳喘憋气、痰多清稀,遇寒易发或加重,伴有肢冷等。
最后说司呼吸
所谓司呼吸,指的是人体的呼吸现象,可分换气与气体交换两方面。从鼻孔到细小支气管是换气器官,气体交换则在肺泡里进行。
伴随着肺的一吸一呼,人体吸入大自然的清气,排除体内浊气,体内外的气体交换也随之完成。通过不断地呼浊吸睛,吐故纳新,促成气地生成,调节着气地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地正常进行。
此外,呼吸还可分内呼吸和外呼吸。一般所说的呼吸是外呼吸。内呼吸又叫组织呼吸,血液将氧运送到各个器官与组织,并将在那里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出体外。
呼吸器官承担着排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与吸入氧气的作用,此作用与肺及心脏有密切关系。肺中进行的气体交换与心脏中进行的血液循环,需要一定的平衡条件。一旦这种平衡遭受破坏,就可出现心跳与呼吸困难。呼吸器官疾病将影响换气与气体交换过程,并使心脏左右心室的工作量加大,以便向肺里输送更多血液。这种状态长时间继续下去,会使右心室扩大,搏动减弱,而成慢性肺性心脏病。
主管呼吸运动的呼吸中枢位于脑下部的延髓处。血液里的二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刺激这个中枢而加快呼吸。
根据现代医学相关理论,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肺活量越大,呼吸系统越强大,越容易为身体提供足够的氧气,身体也就越强壮;反之,肺活量不足,就不是什么好事。中医所说的“肺”虽然不等同于现代医学中的肺,但总有一些相通之处。所以有时候中医会说,气虚的人,早上起床后,可找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做深呼吸运动,以此来增加肺活量。
呼吸运动
肺本身没有扩张能力,而是依靠胸廓和横膈肌与腹肌为主的呼吸为腹式呼吸,以胸廓运动为主的呼吸为胸式呼吸。
呼吸次数一般每分钟为15-20次,年龄越少,呼吸次数越多。呼吸次数可由意识控制,浅呼吸(胸式大呼吸)次数可减少。深呼吸时气体交换效率增高。
呼吸次数还可因各种原因而有所增加,如精神兴奋、运动、发烧、患呼吸器官疾病时,则呼吸次数增加。当增加到某种程度时,可感到呼吸困难。
呼吸是按一定的节奏进行的,但是患重病与熟睡等时,有时会打乱这一节奏。
所以说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就是肺的呼吸功能正常,一旦出现肺的呼吸功能失调,则会出现浊气不能排出、清气不能吸入的状况,这样人体的新陈代谢的功能就会受损,生命健康也无从谈起。简单地说,所谓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其实都是肺的呼吸功能在起作用。

肺为水上之源,通调水道:

唐容川《血证论》言“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
肺在脏腑中的位置最高,称为华盖,机体从外界摄入的水液都经脾上输于肺,然后再布散全身。
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是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人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可以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所以说肺主行水。肺主行水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的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向上可以到达头面诸窍,向外则可以达到全身皮毛腠理以濡润之;那些输送到皮毛腠理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最终化为汗液,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 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以濡润之,同时将机体(肝脏)代谢所产生的废水和剩余的水液下达于肾,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排出体外。

且肺与大肠相表里,而大肠在粪便不致带出过多的水液。
由此可见,肺在汗、尿、呼吸、大便等水液的主要排泄途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简单地说,“肺主行水“表现在肺可以凭借其宣发与肃将地作用来输布水液。而清代汪昂在《医方集解》中称”肺为水之上源“,也是因为肺为华盖,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可以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
一旦外邪袭肺,肺便会失去宣发作用,这样一来水液向上向外输布失常,身体开始出现无汗,水肿等症状。如果内伤及肺,那么肺就会失去肃降的功能,出现咳喘上气,小便不利或水肿的症状,这是因为肺失肃将导致水液不能下输其他脏腑,浊液不能下行膀胱。而肺主行水的功能如果失常,也会导致脾转输到肺的水液不能正常布散,于是聚而为痰饮水湿;水饮蕴积于肺,就会阻塞气道,影响气体交换,这时一般会咳喘痰多,严重者甚至不能平卧。此时如果没能引起重视,任由病情发展,可致全身水肿,最终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

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的宣降运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至全身。
“肺朝百脉”一语,出自《素问·经脉别论》。现在一般解释为“百脉朝会于肺”。也就是全身的血液通过血脉而“流经”于肺,再由肺气的运动将这些血液输送到全身。
朝,朝向、聚会;百脉,指许多经脉。
“肺朝百脉”的生理意义在气体交换和助心行血两方面。
  • 气体交换:因全身的气血均通过经脉汇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呼出浊气,吸入清气,清气又随着血液流布全身,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 助心行血:血液的运行要靠气的推动,肺朝百脉,将肺气散布于血液之中,可以辅佐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若肺气虚损,清气吸入减少,宗气生成不足,助心行血功能减退。可导致心血瘀阻而见胸闷刺痛、唇舌青紫等症。

助心行血表明了肺在血液循环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在“肺朝百脉”的过程中,全身的血液最终都会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然后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使体内外清浊之气进行交换,最后通过肺气宣降的作用,把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
心气是血液循环运行的基本动力,因此全身的血脉均统属于心。不过血液的运行则又依赖于肺气的调节和推动。肺通过呼吸达到调节全身气机的目的,从而促进血液运行。
肺不仅为血液提供了新鲜的清气,使血液富有营养;而且肺气的宣降运动,又将这些新鲜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表明了肺气的运血作用。
中医学认为,肺气具有助心行血的作用。《难经·一难》说:“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而《素问·平人气象论》也记载道:“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同时,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精所化的谷气相结合,生成宗气,而宗气的作用是可以“贯心脉”,以推动血液的运行。血液在肺气充沛、宗气旺盛、脉道通畅时才会正常运行。如果肺气虚弱或壅塞,不能助心行血,血液就可能运行不畅,甚至导致血脉淤滞,以致有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症状出现;相反,血液因心气虚衰或心阳不振而运行不畅,肺气的宣降也会受到影响,会有咳嗽、气喘等症状。
肺朝百脉的功能,是肺气的运动在血液运行中的具体体现,说明全身的血和脉虽统属于心,但血液在全身的正常循环运行尚需肺的协助。因此,肺朝百脉的作用,是助心行血。
其实,在《内经》时代,古人认为肺的呼吸与心脏的搏动和血液的流动是密切相关的,肺的呼吸促进心脏的跳动和血脉的流动。所谓“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如果呼吸停止,心跳也就停止。呼吸运动由肺气的宣降运动来维系,因而推理出心脏的搏动和血液的循环流动也与肺气的宣降运动密切相关。
即肺是辅助心这个“君主之官”的“相傅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是焉”。
肺主治节,是说肺具有治理和调节呼吸运动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即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
这是对肺为相傅之官职责的延伸,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治理调节呼吸运动,人体的呼吸运动是有节奏地一呼一吸,肺气的宣发与肃将运动维持通畅均匀的呼吸,对完成体内外气体交换,起着重要作用。调节全身气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保持全身气机调畅。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肺朝百脉,肺气的宣降运动,能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治理调节水液津液代谢,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推动和调节水液的输布,运行和代谢。因此,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生理机能的高度概括。
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应当指出,肺主治节与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及通调水道等,不是同一层次的具体生理功能,而是对肺其他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其生理、病理及临床意义体现在肺的具体功能中。
肺的系统联系
肺的系统联系是:在体和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液为涕,在神主魄,在志为悲,在时为秋,在方位主西方。肺与六藏中的大肠互为表里。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它的作用主要是分泌汗液、润泽皮肤,调节呼吸和抵御外邪等功能。但它们需要卫气和津液的润泽,濡养。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也称肺主皮毛,是指肺与皮毛相互为用,共同发挥温煦肌体、卫护肌表,防御外邪的作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肺生皮毛”,《素问·咳论》有“皮毛者,肺之合也”,《素问·痿论》有“肺主身之皮毛”的论述。
先,肺气宣散卫气于皮毛,以发挥其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思开阖及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
其次,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即将水谷之精和津液布散于全身皮毛肌腠以滋养光泽。
肺与皮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肺具有宣发卫气和津液以营养皮毛的作用,可保证润泽皮毛和抵御外邪的功能正常。皮毛的营养,虽然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关,但必须依赖于肺气的宣发,才能使所需水谷精微与津液达于体表。如《素问·咳论》有:“皮毛者,肺之合也“。《素问·痿论》有”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肺生皮毛”,《难经·二十四难》有“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华佗《中藏经·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亦曰:“肺者,魄之舍,生气之源……外养皮毛”。故肺主宣发的作用对皮毛的润泽及其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正常情况下,肺气充足,则皮毛润泽,汗孔开阖正常,机体不易受外邪侵袭,若肺气虚弱不能输精于皮毛,则皮毛因水谷精微供给不足而憔悴枯槁。
如《灵枢·经脉》所说“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若肺气虚,可致卫表不固而见自汗或易感冒,或皮毛失濡而见枯槁不泽。反之,皮毛受邪,亦可内合于肺。如寒邪束表,卫气被遏,除见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症外,亦可伤及肺脏,使肺失宣降,而见胸闷咳喘等症。
因此,外感疾病卫分证多从肺论治。有些皮肤病亦可从肺着手治疗,原因就在于肺与皮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如:肺风粉刺
2.  皮毛可以宣散肺气,协助调节呼吸。《黄帝内经》把汗孔称作“玄府”,又叫“气门”后世医家将汗孔排出浊气的作用称为“宣肺气”。清代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云:“遍身毛窍,俱暗随呼吸之气以为鼓伏”。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论喘》则说:“凡人之气,由口鼻呼吸出入者,其大孔也;其实周身八万四干毛孔,亦莫不从而嘘噏”。嘘噏,即呼吸、吐纳之义。皮毛之汗孔出浊气与肺呼出浊气有相似之处。
皮毛排泄汗液,汗液通过玄府排出体外,同时也具有宣散肺气,协助肺排泄代谢浊物的作用。
皮毛对肺的主要作用也有两点:
皮毛能使肺气宣散,以调节呼吸。汗孔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气门”“玄府”,也就是说汗孔既是汗液排泄的重要门户,又是随肺的宣发和肃降交换体内外气体的场所。
邪入皮毛可内合于肺。如寒邪客表,郁遏卫气,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紧等症,若伴有咳喘等症,则表示肺已被病邪所伤。

肺开窍于鼻,在液为涕

肺在窍为鼻,是指肺的呼吸功能及气血盛衰活动可反映于鼻。
肺司呼吸,主吐纳清浊浊气。鼻是清浊之气出入的门户,为呼吸道的一部分,与外相通,可知气味之香臭。鼻为肺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脏为肺……在窍为鼻”。指出了鼻为肺窍,位于呼吸道的最上方,通过咽喉、气管等与肺相连、具有主嗅觉、通气的功能。鼻的嗅觉和通气功能,要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
在生理功能方面,肺气通畅是鼻嗅觉正常的前提,如《灵枢·五阅五使》载:“鼻者, 肺之官也”。《灵枢·脉度》载:“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子能知臭香矣。”明言肺气通畅是鼻嗅觉正常的前提。在经络循行方面,如《灵枢·经脉》说:“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别走阳明也。”又云:“大肠手阳明之脉……上挟鼻孔”。说明太阴肺经通过络脉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而与鼻相关。
因此,肺功能正常,则肺气宣畅,鼻窍通利,呼吸平稳,嗅觉灵敏。
若肺失宣发,肺气不畅,则鼻塞不通,鼻翼扇动、呼吸不利,鼻干、鼻痛、嗅觉失灵、香臭不闻、流涕等。
因此,鼻窍因肺气宣畅而通利,呼吸平稳,嗅觉灵敏;如果肺气不利会导致鼻塞不通,呼吸不畅,嗅觉变差。
喉亦为肺之门户,为呼吸之气出入之道,又是发音的主要器官。肺之经络上通于喉,喉的通气和发音与肺的关系密切。
若肺气宣畅,则呼吸通利,声音洪亮;肺气不足,鼓动无力,则声音低微。若肺阴不足,虚火内盛,则咽喉隐痛,声音嘶哑;邪热壅肺,则咽喉肿痛,声音重浊,甚则失音。故有“金破不鸣”“金实不鸣”之称。

肺在液为涕

肺在液为涕,是指鼻涕多少可反映肺的生理病理状态。
涕,即为鼻黏膜的分泌液——鼻涕,其作用为润泽鼻窍。鼻涕是由肺精所化,由肺气的宣发作用布散于鼻窍,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认为“五脏化液……肺为涕”。从涕的变化可以得知肺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
在肺功能正常情况下,鼻涕可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被寒邪侵袭,肺气失宣,寒邪凝肺,则鼻流清涕;肺热壅盛,则可能喘咳上气,流涕黄浊;若燥邪犯肺,则又会鼻干而痛。(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流涕黄浊,肺燥则涕少鼻干)
肺在志为忧(悲
”悲“是指对过去的事情悲伤,”忧“指对未来事情的担忧。
肺在志为忧(悲),是指肺的生理功能与悲忧等情志有关,中医认为若以五志分属五脏,“肺在志为忧(悲)”。若以七情配属五脏,则忧和悲同属肺志。忧虑和悲伤都是人体正常的情感反应或情绪变化,由肺气、肺精所化,反应肺气、肺精的生理功能。
悲忧的情志变化虽略有不同,但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大致相同,一般情况下,不导致人体发病。只有在严重时会使肺精、肺气损伤,或直接导致肺气的宣降运动失调。
它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使气不断地消耗,如《素问·举痛论》说:“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布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悲伤过度会导致呼吸气短等肺气不足的现象出现。同理,当肺气虚衰或肺气宣降失调时,由于抵抗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能力下降,机体易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温馨提示:过于悲伤易伤肺。

肺在神为魄

肺在神为魄,是指魄的表现正常与否与肺关系密切。
道家有“三魂七魄”之说,《灵枢·本神》说:“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是人类精神活动之一,是以精为物质基础的与生俱来的生理本能。人身非条件反射性的感觉和动作,如呼吸、视觉、听觉、眨眼、排便等,都是魄的功用。魄为肺之神,是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心神主宰。若肺气不足,影响魂魄的功能,则可见呼吸、听觉、视觉、饮食、排便等功能异常。
“肺藏魄“来源于《内经》。如《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明确“魄“分属肺。又如《灵枢·本神》云:“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属于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如《类经·藏象论》云:“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如初生小儿虽然没有意识活动,但耳能听、目能视、口能吮吸啼哭、手足能运动、皮肤有冷热痛痒感觉等,皆属于魄的作用表现。清代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藏象》说:“魂属阳,肺藏魄,人之运动属魄”。魄藏于气,由肺所主,精能化气,故精足则气充而魄旺。
有魄力、体魄健壮,根本原因在于肺气充盈。若肺脏有病、肺气虚弱,则常表现为语言无力,做事缺乏魄力,应当补精益气,使肺气旺盛,方可恢复原有的健康体魄和充沛精力。

肺系上达咽喉,为声音之门

《灵枢·忧恚无言》曰:“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肺主呼吸,咽喉为体内外清浊之气通行的要道,手太阴肺经循喉咙而行。《灵枢·经别》曰:“手太阴之正,别(即手太阴经别)入渊液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
肺主呼吸的功能直接影响着喉咙的通气和发音。如《难经·四十难》说:“肺主声”。宋·扬士瀛《仁斋直指方·声音》曰:“肺为声音之门”。清·郑梅涧在《重楼玉钥·喉科总论》中说:“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之系,乃肺气之通道也”。明确了肺与咽喉的生理联系。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络属,为表里。大肠居于腹内,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下端接肛门,包括回肠和广肠。《灵枢·肠胃》曰:“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傅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说明大肠是一个管道器官,其外形呈回环叠积状。《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肺与大肠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里一表,通过经脉的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即《灵枢·本输》所说“肺合大肠”。
正常情况下,肺气的肃将,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而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而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亦有助于肺气的肃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肺气调则脏腑诸官听其节制;而大肠主传导糟粕,大肠的通畅与否必然会影响肺气之运行。若大肠实热,脏气不通,可影响肺的肃降,而产生胸闷、咳嗽、气逆而喘等症;若肺失清肃,津液不能向下布达于大肠,则可见大便干结;如肺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则可见大便艰涩难行,形成气虚便秘。

肺与秋气相通

五脏与自然界四时相通,肺主秋。肺和秋五行都属金。秋至而暑去起凉风,草木皆凋。肺主清肃下行,为阳中之阴,与秋同属于五行之金,同气相求,故与秋气相应。秋季的肃杀之气,往往削减夏气的生长太过;肺气的肃将,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心火上炎。
肺与秋气相通,所以肺金之气应秋而旺,肺的收敛和制约功能强盛。人体气血运行在秋日里也随“秋收”之气而衰落,逐渐过渡至“冬藏”。故养生强调神气也要顺应秋气而渐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气候多清凉干燥,而肺为清虚之脏,喜润恶燥,故燥易伤肺,而见干咳无痰、口鼻干燥、皮肤干裂等症。

肺在方位为西方

肺在方位主西方,是指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与方位之西方的特点相似。西方地区,地高凌居,气候凉爽,万物收敛,与肺气肃降之象类似。故常以西方、秋天之象,类比说明肺主宣降之功。
声明:本图文为作者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进行转载属侵权行为,本人将予以投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