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蓝弧 | 韦文喜:老人与船

 常熟老李jlr5mr 2023-04-04 发布于江苏

除大江大海之外,纵是江南,苏州,常熟,船也已经是个古董。

河道阡陌池渠交通的江南水乡,如今钢筋混凝土或者还有进口沥青,占领了所有,该是古船舶悠闲自在处,大多丰田宝马,风驰电掣。别说河道,单是稍显清澈的水亦成稀罕之物。

桨,橹,篙,帆,乌蓬船,采莲船,已是遥远的历史记忆,今日60岁上下的人,或能记起水泥船,机帆船之类兼有新与旧、古老与现代、富庶与匮乏之间的漂浮物了,至于能乘能运亦能战的大航海之船,怕是连记忆都没有的了。

然而,怀旧之心,人皆有之。

图片

比如,年近8旬、家住泰安新村的韦文喜老先生,他就有着浓过一般人的“怀旧情结”。

都说他出身于“航海世家”。

韦先生祖籍苏北盐城,因家道衰落,举家迁居常熟浒浦碧溪一带,经多年节俭持家,得购一捕黄鱼用的海船,他们吃得艰苦用的贫乏,这艘能容十来人工作的海船是韦先生父亲的全部资产——除母亲操持家务而外,韦先生兄弟,他父亲兄弟俩及三五雇员即以此船为生。船上生活很清贫,每每满载而归,得换两三个月的衣食无虞,及至隆冬时节,便需另谋生计了,比如往青岛大连威海或苏北贩运南北货。

韦先生见过很多船,也在船上生活过很多时日,还跟叔叔学过很多造船的基本技艺,他与船结下了不解之缘,但他生平的大多数时间并不在船上。3岁时日本人侵入常熟,他们逃难回了盐城,时局稍安,七八岁返常。因为捕鱼贩运,只念了三年小学。1949年鼎革,父亲让他哥哥去别人家的船上工作,而韦先生自己,则被新政权召去居委会做社区工作。1958年,23岁的韦先生考取了市劳动局举办的技工集训班,结业后继续自费当学徒,从而成为一名颇具专业本领的技术工人,精于当时很吃得开的车、钳、刨三艺。

韦先生先后在常机厂,轻工机械厂、造纸厂、轻摩厂、玻璃厂等单位工作,并任过多家工厂主管机械设备及生产的副厂长,最后在玻璃厂副厂长任上退休。期间,也有过稍大些的波折。上世纪60年代初,城市人口大量往农村疏散,“哪里来的回哪里去”,韦先生被遣返回浒浦,因为是“网船上人”人,无可安置,复回虞城“非法打工”,做了好几年的铁匠。

这段看似不堪的人生历练,却让韦先生练就一身好手艺,这为他退休后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这是一首“老人与船”的浪漫诗歌,小时候在船上生活过的人多了去了,但韦先生他厚积薄发,在古船的设计制造尤其是在古船模的设计制造方面的杰出成就,统统都是在退休后铸就。

1995年,一向忙碌不堪又乐在其中的韦先生,退休了,在家里闲得发慌,思前想后,无事可做,遂作顽童状,用刀,用挫,用刨,用红木厂讨来的废旧边角料,做起古船模来。虽则船模只能给孙女儿作玩具用,但韦先生却如对待正经工作一样,研读史籍,揣摩结构,推敲工艺,一挫一凿,无不求出处,一粘一锯,无不求完美。船模脱手,见者惊羡,人以一烟一茶相易之,韦先生不知自己的作品当有多大价值,但他沉浸在人们对他工作的赞许之中。

老先生笑着告诉我们,他的处女作,他最初的十几艘船模,都是这样送给了亲朋好友。

酒香不怕巷子深,韦先生的船模和他在中国古船方面的深厚造诣,一鸣惊人,一飞飞过了太平洋。美国洛杉矶华特海格曼先生特邀韦先生为其设计一艘外型仿古内设现代化设施的全木质家用游艇,游艇由浒浦船厂承建,韦先生任设计师与技术总监。游艇历时8月,顺利出厂。

说起来够牛。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艘出口美国的古沙船。

几年前,中央新闻纪录片制片厂与常熟市人民政府合作拍摄电影《柳如是》,剧组向韦先生订制三艘大型古船画舫,其中一艘,长17.2米,宽5.5米,可乘30余人,这船成为《柳如是》的一大亮点,现存于尚湖风景区,供游客观赏。

韦先生由此声名远播,常熟电视台、苏州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宣传推介也纷至沓来。当然,订单也是纷至沓来。

这可“苦”了年过六旬的韦先生。没钱。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他从没私人做过生意,也从没把造船和造船模当作生意来做,所以他并不敢向银行贷款。先时,他请了一位与他有同样爱好的老者跟他一起做,而薪酬则是与他共享他本就不高的退休金。韦先生以对待造船一样的稳妥劲来对待业务,能做几个就做几个,待人收购后,得了钱再做新的。没有人手,雇年纪大点的人来做,也让没正式工作的儿子来做,还让老伴一起帮忙,古船上的帆就全是他老伴缝制。

韦先生以滚雪球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做大业务。

截至2011年秋,韦先生以他湖海古船制造厂的名义,共制造历代各种类型的古船和古船模100多艘,其中仿古真船10余艘,船与船模遍布美国、波兰、中国国家博物馆及国内十多个省市地区。他于2008年设计制作的郑和七下西洋的4艘古船作品被中外船业专家评审委员会评为一等奖,而其古船制作技艺已被常熟市苏州市评为非特质文化遗产,并已向江苏省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人为代表性传承人。

图片

韦先生老有所爱,亦老有所成。他以自己的精湛技艺,为古老的中华文明之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3年12月2日,笔者与好友陈兄前往韦先生位于尚湖风景区边的湖海古船制造厂实地采访,老先生音色饱满语调平稳,风格恰如他的古船一般沉着。

他指着简陋的厂房、车间、办公室向我们道,“所有一切都是旧的,旧货市场买来的。我不需要排场,也没钱,船模基本上都是博物馆一类的公益单位订购,很少有出大价钱的,我用的也都是老工人”,然而,一走进他的船模陈列室,脸上便露出了明显的自豪与快乐。他指着其中最大一艘向我们介绍,“这是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明朝海船以'福船’为多,这种船高大如楼,船高四层,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这种造型有坚强的冲击装置,乘风下压能犁沉敌船。福船吃水四米,是深海优良战舰。据史料记载,这艘宝船,长44丈,宽18丈,船有9桅12帆,我这船是按1:40的比例造成。

“中国的古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系列,一是沙船,流行于唐宋时期的中国北方海区,沙船平底方头,宽、大、扁、浅是它的最大特点,沙船顺风斜风甚至逆风都能行船,且抗沉性极好。

“第二种是广船,产于广东,它的基本特点是头尖体长,上宽下窄,线型瘦尖底,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船体的横向结构用紧密的肋骨跟隔舱板构成,纵向强度依靠龙骨和大擸维持。结构坚固,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续航能力。

“第三种就是郑和时代的福船了,古人又叫它作'大福船’。福船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为战船,一类为近海航运船,郑和的宝船则兼有这两大类的优点,没办法的,因为郑和既需要巨大的装载量又需要对付海盗……”

图片

本文作者与郑和大宝船模型

说起船来,韦文喜先生兴致勃勃,娓娓道来,可是,一等我问及他的身世,他的生活尤其是他家庭成员的现状时,他速又回复到初时的淡定与沉静,他饱经沧桑的脸上,更多的,不是回忆,而是咀嚼。

虽然,韦文喜先生退休前一向是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但他的退休金一点不高,若论夫妻俩之生活起居倒也没啥太多担忧的,但他唯一的儿子身体一直不好,并早早在家“待业”,韦先生开设了湖海古船造船厂后,儿子便在其中帮忙,却不幸因腰椎间盘突出而手术失败,引起腰位以下瘫痪,与上海大医院打官司,虽说赔了35万,还是不够高额医疗费用,更何况儿子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而年愈5旬的儿媳根本没有退休金,儿子儿媳现在的生活基本上全靠韦先生一人承担。快30了的孙女儿和孙女婿也没有固定生活来源,靠各处打工为生。

不久前,尚湖风景区因旅游开发所需成立“韦文喜古船馆”,韦先生捐出几十艘古船模,作为“对价”,风景区允许韦先生孙女儿在那儿开个工艺品小卖部,工艺品以韦先生的小制作为主,生意倒还可以,可尚湖方面颇以为不雅,欲取消这一小卖部,这让韦先生急了,嚷着说要撤出全部归自己所有的船模,幸在市府有关方面关心下,古船馆与小卖部得以维持现状。

占满了陈列室所有空间的几十艘古船模,特别是那艘数米长的“郑和宝船”,让人感慨万千,那些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见证,今或已不能让国人深感自豪,但对韦老先生而言,却不仅是他个体生命的意义所在,更是他祖孙三代的衣食所在!

那些古船模,未必是我们生活的必须,没有,也无大碍,管他啥劳什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呢?但它们承受着韦先生一家的“生命之轻”,没有它们,不仅韦先生,我们也无法理会,韦先生一家的生活将会怎样?

临别,韦先生向我们喃喃诉说,“现在,我不敢奢想古船艺术的传承,失传就失传吧,但我担心自己还能撑多久?毕竟,我已经78岁了……”

蓝弧于2013年秋

图片

图片

注:韦老先生已于几年前去世,去世前笔者曾再次造访过他的船厂,那时,先生已不在厂里,各种船模委托于从前的好友代为管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