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了正月,理发再无"舅舅"禁忌时,聊聊吉林城理发发展史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因而现代意义上的理发业出现得很晚。在清代以前的中原地区,对成年人而言,理发的含义只是“梳”,将头发盘为发髻。虽然一些少数民族古有髡发左衽之俗,但生活中却并无专事剃发的从业人员,理发还算不上一个职业

(一)

清军入关后,为长期统治汉地,颁“剃发令”,改汉族人束发辫发。社会上一下子出现了暴增的剃发需求,因而催生了大批专事理发、沿街服务的理发匠人,个别城市里还出现了专门的理发店。据纪晓岚撰文记载,清代“剃工所奉神曰罗祖,每赛会,剃工皆赴祠前。”这个“罗祖”也被称作“罗公”,据传是江西人,康熙年间赴北京,居于白云观,受雍正帝敕封为“恬淡守一真人”。传说他创造了剃头理发的工具和按摩术,故而被理发行业尊奉为祖师爷。

清代吉林城的理发行业发展与关内无异。当时理发大多无固定场所,剃头匠人为游商:肩挑剃头挑子,手打“唤头”,走街串巷,招揽顾客。剃头挑子一头为板凳与工具箱,一头为烧水的火炉,这副行头遂在民间派生出“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俚语。那唤头为鹤嘴状铁质响器,用一根铁条外拨,能发出特殊的嗡嗡声响,是剃头匠人的标志性“响动儿”。

清代剃头匠人“做活儿”时,通常先为顾客洗头,再将其头顶头发以剃刀剃净前半,脑后头发梳理编成发辫,头发稀疏者还可以加钱,掺入假发,此谓之“勒辫子”。除了剃发、勒辫子,剃头匠人还提供刮脸(边)服务:用热毛巾敷脸,把胡须“捂透”,轻搬头,慢按皮,平稳运刀,先顺后逆,剃净毛茬儿。在当年使用剃刀是剃头匠人的基本功,据说学徒时,师傅会让徒弟用剃刀刮冬瓜上泛起的白霜,以霜尽而皮不伤为标准,务求运刀平稳且力道适宜

伪满时期三纬路(杭州路)上的风来阁理发店

(二)

进入民国后,除个别遗老遗少外,绝大多数人不再留发辫,发型改为光头、平头、分头。除了流动的剃头匠人,一些城镇热闹的街市也出现了固定的理发场所——理发店(剃头棚)。当时省城吉林,许多浴池都附设“剪头”服务,胜利(1920年)、竹林阁(1921年)、德胜(即华明久理发店,1927年创办)等专业理发店也相继开业。一些理发店在理发服务外,还设有烫发、按摩、接骨拿环、简单正骨复位等服务。因当时谋职皆靠血缘及地域关系,故在吉林城从事理发业者多系湖北、河北等地来吉林谋生者(《吉林市饮食服务志》)。

由于审美观的日益现代化,在男性顾客中,分头和背头广为流行,理发推子和剪子代替了剃刀,成为主要工具,新发型、新工具也为剃头带来剪头、“推”头、理发等别称。“两鬓相等,轮廓齐圆,层次调和,前后相称”逐步成为这一时期衡量理发技艺的新标准。另外,民国时期女性发式也由盘头发展出发辫、学生式等新发型。九一八事变以后,飞机式、波浪式、摩登式等女性烫发发型开始出现。随着服务的不断发展,理发店的硬件设施不断升级,传统木凳改为木转椅,火烫改为电烫,墙壁上出现了磨花镜……

民国时期,吉林城的理发行业发展很快,九一八事变前,固定的理发店就有21家,1941年时,全市理发店共85户,其中包括阳明街的木原(位于今桥头安康胡同,由木原仁三郎开设)在内的6家日本人开设的理发店。不过在当时,能够提供烫发服务的理发店,只有竹林阁、中西、顺泰、亚东、协和等5家(均为中国人开办)。这其中以竹林阁和中西两家理发店影响最大。

竹林阁理发店位于繁华热闹的东市场,由河北逃荒到吉林城的张百竹创办。张百竹初到吉林时,在新亚池浴池担任“打手巾把”的底层杂工,期间,从店内理发师处偷学了手艺,后来自己在圈楼外的六纬路开设一家小理发店,因善经营、懂技术,在那个社会经济并不发达的时代,张百竹仅用了10年时间,就由当初1把椅子的小店发展成为拥有7把椅子的大店。1937年,张百竹之子张孝义由毓文中学毕业,子承父业,经营竹林阁。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张孝义用“现代化”标准改造了竹林阁的设施设备,聘请电烫技师,购买电烫设备,并与妻子苦心学习烫发技术,使得竹林阁理发店技艺、服务很快称冠吉林城理发业,优秀的商誉一直保持到到解放以后

六十年代初东市场儿童理发店

(三)

1948年吉林市解放。全市理发工人成立了“吉林市理发工人联合会”,很早就实行了行业管理。1956年1月,86家理发店、64个理发摊、挑实行公私合营,三百多名从业者被组织起来,走上合作发展道路。公私合营后,竹林阁、中西等商誉卓著的老字号仍被保留,整个理发业发展态势良好。六十年代后期,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理发店里的烫发服务项目基本消失,老字号也被更改成又红又专的新名字:

竹林阁理发店更名反修理发服务部,中心理发店更名东风理发服务部,祥云阁理发店更名反帝理发服务部,河南街理发店更名为爱红理发服务部,局后理发店更名为立红理发服务部,维昌理发店更名铸造红理发服务部,兴记理发店更名灭资理发服务部,铁东理发店更名“为工农”理发服务部,市场街理发店更名“为人民”理发服务部……

改革开放后,吉林市的理发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国营理发店、合作理发店、个体理发店百花齐放。随着人民群众的审美多元化,理发、烫发的新式样层出不穷,各种吹烫设备、药剂花样翻新。就连理发店本身也出现了美发厅、发型屋、发廊等新称呼。吉林城百姓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偏好来选择满意的消费场所。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一,正月不理发的民俗禁忌正式解除,无论长幼,人们可以正常出入理发店理发。尽管我们无法预知保护“舅舅”的正月禁忌还能在民间流传多久,但作为当代人生活必须的城市服务行业,理发还将长期与人们的生活同行,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停变化下去。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